第709页
福运小夫郎 作者:四夕夕
第709页
毕竟有了白志文他们在前面做榜样,大家切实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小孩子不那么想读书的都会被大人要求读书,在严厉的鞭策之下总能发现几个能读书的好苗子。
这样积极向上的氛围只要继续坚持下去,上河村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上河村能有这样的改变,离不开黎明德和白志文两人的引导。
因为他们在做官之后从不主动用银钱补贴村里,他们只会给村里找合适的夫子,给村里购置类似于族田的村田,给村里修村学,等村里的孩子读书有了成果后引荐他们去更好的学堂。
现在,五年过去,黎明康中举时已经能看到明显效果了。
孩子们读书识字可以继续考科举,那些已经成年、甚至年龄还挺大的人读书识字,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不仅在家乡上河村用读书影响人,黎明德在南辽省上任之后,在他管着的范围内,他选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村子也推行这样的做法。
因为是官家主办的,肯定没有像上河村那样修漂亮大气的村学,只是找了那几个村里的旧房子重新加固一下,然后请了普通的夫子过去教那里的孩子读书。
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和沙子代替练习写字,夫子该教的都教,那些村子的孩子们能够学到多少,全看他们自己的本事。
从请夫子去到村里给孩子们上课开始,黎明德就时常去那几个村子,同村里人聊天,告诉他们读书除了考科举做官,还能做什么,
由于他本身是从村子走出去的寒门学子,黎明德用很短的时间学会了当地的土话后,很快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他说的话村里人大都愿意听一听,
于是,黎明德做的事短期内就有了效果,这些孩子想要靠着简陋的学堂就读出头考科举太难了,更多的孩子在学会了大部分字的读写后,他们的家里人就听黎明德意见,将孩子送去外面做什么账房学徒、管事学徒这类必须要识字才能做的事。
靠头脑挣钱比纯粹靠卖力气更快且轻松,当有了几个孩子拿着工钱回家后,其他人看到了这样做真的能得到好处,立马对自家孩子也严格要求起来,认真对待教他们识字的机会。
这就是黎明德的目的,读书费钱,考科举费钱,不如先做点实际的,从改善村里人的生活做起,等到他们能够吃饱穿暖了之后,他不主动提,大家都会想要继续送能读书的孩子读书。
刚开始,黎明德做的那些事在知州看来有些胡闹,索性黎明德没有找州衙要多少银钱,在黎明德做好了自己事情的情况下,他就没有怎么管。
没想到,他没有管的事在后来会给他惊喜,等到了五年后,那几个村子真的大变样,这几个村子的变化成为了他那一年述职折子的亮点。
靠着这几个村子的变化,知州在吏部的考评为上佳,他升任通判。
从正六品知州变为从五品通判,虽然品级只变化了一级,但是通判这个职位很紧要,不是普通人能够做的,在通判做三年后,调任知府的概率很大。
知州的位置空了出来,黎明德就从州同知升成了知州,主管一州的政事。
手上有了更大的权利后,黎明德开始在全州的村镇推行他的想法,雇佣那些识字的、有耐心的老童生去到各个村子做夫子。
不仅仅从孩子们读书的问题入手,黎明德还召集了工匠们在一起,教那些不想继续读书的孩子各行各业的手艺等等。
一开始很困难,谁都不想把自己吃饭的手艺交给没有关系的人,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是他们每一人从入行开始就深谙的道理。
黎明德想了不少办法,最终终于说服了几位瓷窑的师父,以收徒的名义,在官府修建的磁窑中教那些愿意学烧瓷手艺的年轻人。
闭门造车变成集思广益,磁窑产出的瓷器不论花样、形状还是颜色、造型都变得丰富起来。
三年后,瓷器成为了黎明德管理的州的特色,远销大虞朝外面的藩国。
再三年后,黎明德治理的州童生数量、秀才数量翻倍,收上来的各类税翻倍。
黎明德政绩让他在调任时直接从知州直接升任布政司副使,主管民政事务,负责配合学政,南辽省难出读书人的痛在黎明德和学政的手上慢慢改善。
不知不觉中,南辽省学风盛行,这几年南辽省人才辈出,尤其是黎明德执政过的那个州,几乎每次乡试的解元都是从那里出来的。
后来黎明德从布政司副使升职为布政使,他积极推动各行各业的改革,短短几年就让南辽省的税收一跃成为国内排在前几位的省。
每年巡抚去到京城述职的时候,对上别的巡抚都能抬头挺胸,不像以前那样总是被奚落。
在黎明德四十岁时,他从南辽省布政司调任到了位于大虞朝中部的靖池省做巡抚,靖池省属于那种不起眼的省,面积不大不小、人不多不少,没什么特色。
但是黎明德很快发现了靖池省的优势——位置。
靖池省内地势平坦,他就在靖池省四周打通了几条商路,培养商队、往来通商,活生生地把一个没有特色的省盘活,成为了比京城还让商人们向往的地方。
作者闲话:感谢? ?)?*??对我的支持)
第425章 番外四:白平明
第7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