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文H

第六十九回 圣僧多坎坷 如来下苦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播报】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这一回,咱们该说唐僧了。

    唐僧的原型猛一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大师,这个没有任何疑问。但是在书里,我们就发现了,唐僧和玄奘相比其实差的太多了。其本性,完全就是俩人啊,所以玄奘大师或许就是个老吴的一个幌子而已。

    唐僧的出场比较简单,西游记第十一回才最后一个姗姗来迟。李世民打算举办水陆大会,得找个高僧主持。

    经过一个月的邀请和筛选工作,大家一致举荐唐僧。专门赋诗一首,来描述这个圣僧。大致意思就是,唐僧本来是金蝉子不听佛祖的教诲,于是转世投胎到了隋朝末年(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他爸爸是海州状元陈光蕊(这个才能说得过去一部分的,因为历史上,的确是在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初年,才开创了科举制度的),他外公是殷开山。圣僧刚一出世就遭遇了惨祸,给扔到河里了随波逐流,飘到个海岛金山寺,有个叫做迁安的和尚收养了他。十八岁的时候(626年,唐武德九年,该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才得以见到娘亲,于是上京告状。他外公发兵到洪州剿灭了匪寇(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殷开山已经在622年去世了,无所谓了),陈光蕊也复活了,父子相见。面见皇帝(应该是李渊)感谢圣恩,后来在凌烟阁中是有殷开山的名字。唐僧不愿意做官,还继续当和尚。陈玄奘的小名叫做江流,是佛家的弟子。

    西游记第十二回,唐太宗听说了高僧陈玄奘,“沉思良久”是为嘛,原来想起来了往事不堪回首。第一次听说陈玄奘的时候,恰好就是玄武门兵变那一年的呀。李世民不久大喜,给唐僧封官。这里面肯定有故事,但是咱们现在无法考证了。

    其中诗文有一句,“凌烟阁上贤名响”。这其实在映射了朱允炆的外公吕本的,明史记载,“吕本,寿州人,懿文太子次妃父也。授中书省令史。洪武五年历官吏部尚书,六年改太常司卿。”

    但是在1374年,被御史台参劾其言,“本奉职不谨,郊坛牲角非茧栗,功臣庙坏不修。”于是被朱元璋给罢了官,还惩罚他给功臣庙打扫卫生什么的。

    那个时候,祭祀用的牛角,是有讲究的,不是什么牛的角都行的。必须是拿小牛的角,而且个儿得是和蚕茧或者板栗那么大的。估计吕本在做太常司卿负责祭天的时候,随便找了个牛角,个头稍微大了些,被人还给看到了。还有就是对功臣庙不怎么维护,有些损坏也不搭理的。

    那么,这个吕本根本就不是“凌烟阁上贤名响”,而是“功臣庙外搞卫生”啊。老吴的嘴巴实在是损,比刀子还厉害的。

    关于唐朝的殷开山,其实早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公元622年就去世了。虽然名头倒是在凌烟阁中,但也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或许因为他和吕本一样,都没有亲生儿子。

    陈光蕊没有映射朱标,仅是临时跑了一下儿龙套。这个人物,唯一的作用就是为了遮掩唐僧-朱允炆的形象,唐僧一路上对也基本没有提及。不过呢,或许他有些隐指了明朝的短命状元陈安(这个安字其实是带着右耳旁的,但是打不出来这个怪字)。

    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十年三月……诸生敷陈其道,朕亲览焉时廷对者五十一人,擢陈安为第一,赐安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陈安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高中“春榜”状元,但是同科进士里面北方人竟然一个也没用。于是落第的北方举子就说主考官徇私照顾南方人,因为当时的主考官三个也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就让张信和陈安等人复审,复审结论是公平公正。但是没过几天,北方举子又说,复审程序存在作弊,是专门挑了写得不好的卷子糊弄皇帝的。老朱大怒,将张信五马分尸,陈安也因“有惑圣览”,判处流放,后被杀。陈安的命运大喜大悲,前后仅仅不到一个月。

    接着说关于唐僧身世,

    西游记书中倒数第二回,唐僧经历的八十一难中前四难也交待了一些。但是写的都十分含糊,具体内容分布于西游记中各处,然而还是不很清楚的。

    圣僧为何和水与火的渊源很深呢?

    我们既然知道了唐僧有所映射建文皇帝朱允炆,就清楚了老吴为什么这么故弄玄虚。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是朱标的第二子。明史记载他聪颖好学,特别讲究孝道。朱标先朱元璋过世,朱元璋爱屋及乌,就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1398年,朱允炆继位。但是在1402年的时候,朱棣大军攻进南京,朱允炆在左顺门亲手把内奸徐增寿给宰了。不久皇宫忽然大火熊熊,后来找到了所谓建文皇帝两口子的尸体给埋了。

    但是有一种说法是,朱允炆带着朱文奎从地道(西游记中朱紫国的“避妖楼”)跑了。

    明史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儒家对朱允炆的评价很高,民间不少人也敬重这个皇帝。于是有不少说法,建文帝从地道跑了,做了和尚,被人称作“佛心天子”。很显然,老吴也乐于相信,这不就给转世到唐朝了啊。

    那么满月抛江随波逐流,其实是指的是或许朱允炆在大火中逃生,沿着长江朔流而上罢了。那肯定不能明着说满月火海几杀,也太明显了,让人一看,就产生怀疑,就麻烦了。因为朱允炆是在1595年才被万历皇帝给承认的啊,而吴承恩和李春芳都没来及赶上的。

    但是等玄奘大师一露面,也就是参加李世民的水陆大会的时候,其映射人物朱允炆已经悄悄转化成了朱高炽的。

    朱高炽,从小就性子沉稳,长大后练习射箭,还百发百中的。但是更加喜爱儒学,勤学不辍。

    1396年的时候被册为燕世子,有一次朱元璋让朱高炽和秦王、晋王、周王的三世子分别去阅兵,但是朱高炽回来的最晚。

    朱元璋好奇,朱高炽回答,天冷,我等兵士们吃完饭了才开始检阅的。

    朱棣和朱允炆开战,幸亏朱高炽防守北京立功,以一万对阵50万。

    但是朱高炽身体肥胖,有足疾,行走不便,不善骑射,但性情温厚。所以朱棣并不太喜欢他,造成了朱高炽等人兄弟反目。

    从西游记里面也能看出来,和唐僧差不多啊,高大体胖,除了小儿麻痹症没写进去,基本都一模一样的。当然老吴肯定不敢写唐僧腿脚不好,否则就麻烦了,一来有损高僧的形象;二来傻子也看出来自己的用心了,这西游记还能流传下来啊。所以呢,吴老爷子也挺能,干脆给你找个坐骑,就能比较完美隐晦的解决这个难题了。

    后来朱高炽的兄弟陷害他,差点让朱棣宰了朱高炽,后来冰释前嫌。1404年被立为太子,因为朱棣经常北伐,故由朱高炽负责监国理政。最后在包括解缙等人的大力拥护下,得以确保太子位。

    1424年继位,暂停了郑和下西洋。很不幸,1425年驾崩,年四十有八。明史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有点夸大了,这么短的时间,即使加上建国一块算,也来不及有所作为的。

    关于其人是否好色纵欲及死因,都很有争议。

    有的言论,因为朱高炽很喜爱女色,纵欲过度,身体肥胖,还有心脏病,估计就是死在这方面的。甚至野史趣闻中说,有大臣曾经劝谏皇帝要清心寡欲,结果朱高炽令人揍了他一顿,差点给打死。怎么说呢,也有道理,朱高炽48岁过世,有十个儿子七个女儿不多也不少,但是他的后宫并不庞大,只有11位。

    给朱高炽殉葬的嫔妃共计5个,其中的恭肃贵妃郭氏,还给皇帝生了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三个儿子。是有点可疑的,说明这个郭氏有些问题,因为另外4个,都没有生下皇帝的儿女。

    野史中说,朱高炽很喜欢和郭氏那个啥,甚至在给朱棣守丧期间也乐此不疲的。

    在西游记里面,我们注意看,对于唐僧西天取经开始的时候,的确对于女色还是上劲的(四圣试禅心的时候,唐僧对寡妇的女儿有点心动;白虎岭那里,对白骨精很是暧昧),悟空是看得很清楚的。说明,老吴是赞同以上说法的。

    等到了宝象国那一段,唐僧头一回将悟空给撵走了的时候,后来又让奎目狼将自己给变作了老虎。这个时候,唐僧的映射关系忽然临时变成了朱高煦了。

    朱高煦前面也讲了一些的,从历史来看,这个人物其实也算是很了不起的。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文武双全,性凶悍。

    明史里面对其的描述也是很复杂矛盾的,或许关于朱高熙,也是个明朝的疑案。

    明史记载,朱元璋让这些王子们到南京来一块学习读书。但是朱高熙不肯好好念书,相反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而被朱元璋很讨厌。

    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高熙也来奔丧。他的舅舅****祖看其不顺眼,就私下劝告他。但是朱高熙竟然偷了人家的宝马,还骑回了北京。一路上杀了官民几人,于是有大臣上书朝廷,要求惩戒燕王府。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高炽负责留守北京,朱高熙跟着朱棣转战南北,并且还做过先锋官的。

    在白沟河之战时,朱棣差点被瞿能给擒获。但是朱高煦率领几千骑兵,勇不可挡,竟将瞿能父子都给斩杀于阵前。

    在东昌战役朱棣战败后,名将张玉也战死了,明成祖逃跑。正好朱高煦带领朵颜三卫的部分重甲骑兵赶到,扭转乾坤,打败了南军。

    朱棣大喜过望,“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朱高煦一听就更来劲了,英雄不可一世啊。

    但是这个说法也被后人有所改动了,朱棣的话语又给加上了“世子多疾,儿当努力”,不可考啊。

    朱高熙立下的战功赫赫,明史则称“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就是在说朱高熙因为自满,就经常干些违法犯罪的事情。这个就有点牵强了,也可以说是“莫须有”的罪名的。

    朱棣夺了皇位之后,大家讨论由谁来当接班人的问题。丘福、王宁和朱高煦关系好,就推荐朱高熙当太子。

    但是朱棣还是因为长子朱高炽仁义贤明,立了朱高炽的。

    1404年,朱棣加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为云南。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那个时候,云南属于偏远地区,谁也不乐意去。好像那个地方只有犯罪后,被发配充军过去的。

    朱高熙既然不乐意去,就墨迹朱棣,要求将封地改为南京。朱棣没办法就只好答应了。

    朱高熙申请了两个护卫,都十分招摇。有一次,朱棣让朱高炽去祭奠皇陵,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再加上小儿麻痹什么的,就一路跌跌撞撞的。

    朱高熙看了,从后面说,“前人跌倒,后人知晓”。但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挺身而出,大声说道,“更有后人知警也。”好家伙,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呀。

    朱高熙大吃一惊变了脸色,没有再说话。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好说。

    明史话锋一转,“高煦长七尺余,轻趫善骑射,两腋若龙鳞者数片。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成祖左右,时媒孽东宫事,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

    仔细一看,问题就出来了,前面说的是人主的描述呀,后来就成了害死人不偿命的角色了。前后矛盾,语无伦次。

    1415年皇帝让朱高熙去青州,但其还是不肯去,就想着留在南京的。朱棣起了疑心,说你既然已经有了藩地,就不能再老是留在京都了。上次你说云南远,现在青州呢,不算远吧。为什么还要迟疑呢?你赶紧上任去。

    朱高熙还是磨磨蹭蹭的,私下里却招募卫士三千人,胡乱抢劫百姓。

    有个叫做徐野驴的官逮住了几个卫士要治罪,但是朱高煦竟然用铁瓜拍死了野驴,旁人都不敢说话。

    而且朱高熙还竟然越级使用交通工具,朱棣知道后大怒,等从北漠回来之后,就将朱高熙治罪,打算贬为庶人。

    朱高炽拼力为弟弟求情,结果朱棣仅将那两个护卫和卫士给宰了一些。

    1416年朱棣改封朱高熙于山东乐安州,结果朱高熙不高兴的去了。但是很快就起了怨恨之心,打算要谋逆的。

    朱高炽还几次送来书信劝诫,但是朱高熙都不搭理的。这是巨大的疑点,也是不可能的。

    明史接下来的说法就有意思了,说在1424年朱棣在北伐回师的时候驾崩,但是消息被封锁了。此时,朱高煦的一个儿子朱瞻圻当时正潜伏在北京,将朝廷的一举一动都汇报给朱高熙知晓,还刻意的说一天就送了六七回消息的。朱高熙也再度派人潜入北京,阴谋发动叛乱。

    朱高炽先得到朱棣驾崩的消息,就顺利继位了。也不久知道了朱高熙的恶迹,就将其召回京城,增加俸禄和赏赐,又让其回去山东封地。不但如此,皇帝还封了朱高熙的儿子们王位。

    但是朱高熙父子在不久以前(朱棣在位时期)发生了矛盾,那个朱瞻圻怨恨朱高熙杀了自己的亲娘,就向朱棣举报父亲的不法之事。朱棣就说,你们父子怎么能这么干呢。

    说实在的,这段明史记载颇多漏洞的。应该是被人为改动了的,就是要给朱高熙父子脸上抹黑的。

    朱高熙后来也入京,说了朱瞻圻曾经的所作所为,都是他干的,和我没关系的。

    朱高炽就对朱瞻圻说,你们父子之间就不要互相告状了,你还小,就不收拾你了。于是朱高炽就将朱瞻圻给打发到老家,看守中都凤阳皇陵。

    不久,朱高炽也死了,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京奔丧。路上,朱高熙设下伏兵,但是仓促之间没有得逞。

    朱瞻基顺利继位,对朱高熙仍是照顾有加。

    朱高煦有一次上疏,提出了对国家的四件关于保国安民的措施。朱瞻基都一一同意,还专门回复表达了谢意。

    明史记载,朱瞻基对大臣说,朱棣就曾经跟朱高炽说过,要小心朱高熙,这个皇叔可能要造反。但是朱高炽仍然对弟弟很好,待之极厚。现在朱高熙能上书朝廷提出治国建议,说明已经改过自新了啊,咱们就得大力支持。

    说实在的,这个说法简直就是胡扯,谁相信了就是傻缺儿的。

    以后朱高熙的建议都被朱瞻基采纳或者接受,于是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1426年,朱高熙还是反了。先是派了些亲信到北京来卧底作为内应,还找到了英国公张辅寻求支持。但是张辅却将来人绑了上报朝廷,朱瞻基就知道了。

    这个时候,朱高煦和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开始招兵买马,设立了五军。指挥王斌领前军,韦达左军,千户盛坚右军,知州朱恒后军,诸子各监一军,高煦自将中军。世子瞻坦居守,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领四哨。

    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就好像是真的一般。

    接着朱高熙就分封了大家的官职,但是朝廷上的一个御史李濬,因为父亲去世了,所以在家守丧。知道朱高熙来招安后,就更改了自己的名姓,改道前往北京上奏给皇帝,朱高熙要造反了。

    朱瞻基听说后,还是不忍心兵戎相见,就让人去劝说叔叔。

    派去的侯泰见了朱高熙,就听这个家伙大言不惭的说,“永乐年间污蔑我,杀了我的护卫,将我赶到这个小地方来。还企图送金银来打发我,我怎么能忍气吞声哩。你回去吧,让皇帝把奸臣夏原吉给我绑了送来再说。”

    这个侯泰回去后,因为害怕,就没有实话实说。

    当月朱高熙派了一个叫做陈刚的来到京都上疏,里面严词斥责了许多王侯大臣。

    朱瞻基哀叹说道,“汉王果反。”于是就打算派薛禄统兵征讨。看到这里,心里的疑团就更加大了,朱高熙就是这么个傻蛋么?真想要造反的话,还敢这么折腾?

    但是大学士杨荣等建议皇帝要御驾亲征,于是朱瞻基就同意了。

    张辅说给我两万部队,臣去将朱高熙给抓来。

    朱瞻基说,“卿诚足擒贼,顾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

    于是朱瞻基御驾亲征,走到杨村的时候,问大家该怎么打?

    有说先打济南的,又说朱高熙可能要去攻打南京的。

    从这里看出来了一个端倪,就是朱高熙肯定曾经建议过,就是仍然将南京作为明朝的国都。这一点和朱高炽不谋而合啊,但与朱瞻基的想法违背。

    明史吹捧了朱瞻基一番,讲了一大堆道理,分析了朱高熙的心理活动。认为朱高熙欺负自己年轻不敢来,但是朕只要亲自过去,敌人必定望风而降。

    于是朱高煦听说之后,十分害怕。皇帝大军兵临城下,朱高煦打算出城投降。

    但是手下的王斌等人说,“宁一战死,无为人擒。”但朱高煦还是投降了。

    从这里看出来了,朱高熙应该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意思。

    结果,朱瞻基将朱高熙的手下人,大多杀死并治罪。杀了六百四十余人;发配充军两千余人。朱瞻基还专门做了首《东征记》,以示纪念的。

    后来,我们也说过了,朱高熙和孩子们当年都相继而死。

    说白了,朱高熙谋反案是个大冤案呀,是朱瞻基假借名义,铲除宗室威胁罢了。

    但是明实录和明史都没有敢写出实情来,只是都埋下了一些矛盾和漏洞。这也是史官典型的做法,两千年来大多如此,也是逼不得已,脑袋只有一个。毕竟,真正按照历史来一五一十记录的史官,大多都死的极惨。

    那么唐僧的性格中有很深的矛盾,也就可以理解了。朱高炽和朱高熙哥俩的感情应该来说还是可以的,但是帝位只有一个。老吴和李春芳或许也叹息,帝王家事罢了。

    还是在宝象国,猴儿从花果山回来解救了师父,此时,唐僧的映射关系再度发生了变化,逐渐给转到朱厚燳身上了。

    等到了西游记第五十六回,唐僧第二次赶走了猴儿,就太明显了,已经彻底变成朱厚燳了,隐指其任用奸佞,贬斥了众多正直的大臣。第六十五回(小雷音寺那里)的时候,总算朱厚燳办了件大好事,同意铲除了刘瑾;第六十七回,唐僧没事可干,都是猴儿跟八戒下手除妖,其实是隐指了朱厚熜继位后******彬等人罢了。

    第六十八回到七十一回,唐僧的映射关系忽然又跳回到朱允炆身上了。

    第四十四到四十六回,还有第七十四回唐僧又开始隐指嘉靖皇帝朱厚熜了。

    所以我们在看西游记的时候,就会发现唐僧是翻来覆去的怕这个怕那个,一会儿对女人感兴趣,一会儿又成高僧了的。原因就在于此,既是映射故事情节需要,也是老吴写书不得不隐晦啊。

    因此描写唐僧的时候,顺序被彻底打乱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就剩下孙大圣了,西游记一书的真正核心人物,请听下回接着胡说。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最后冲一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