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8节
推荐阅读:笼中月、下山后,我在民政局门口闪婚京圈首富、予卿欢、睡了舍友的叔叔、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警惕,人工智能会 (np)、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漂亮小魅魔的被调教日常(囚禁 1v2)、[柯南同人] 柯学不易,红桃叹气、《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薛收诧异道:“记得东山寺是第一家被查验的,不是说已被山民所据吗?”
杜如晦脸色一黑,想解释什么,门外却有人进来,是一位身材挺拔的中年人,鬓发染白,面带急色。
“仁人兄来了。”李世民微眯双眼,头颅微微抬起。
这位中年人来头不小,隋末群雄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武德二年投唐,入秦王府为骠骑将军,随李世民先后攻灭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封爵郢国公,拜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副中书令,位高权重,宇文士及是秦王府在朝中的一大臂助,毕竟如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秦琼等文武俊杰只在秦王府任职。
宇文士及有些惶恐,“河北大败,魏州、莘州、黎州、相州、洛洲陆续失陷,诸洲主管或死或降,唯有右武卫将军张士贵溃围而逃。”
厅内一静,李世民背脊一挺,身子微微前倾,双目透出精芒,刚才还温文儒雅的模样顷刻间化为威势。
薛收轻声道:“殿下,淮安王、李世绩均溃败……”
“不急。”李世民突然恢复了平静,像是一柄寒光四射的宝剑归鞘,“不急。”
事情是明摆着的,李世民六月底回京,刘黑闼七月初就起兵了,按理来说李世民是安抚河北的最佳人选,但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内,天策府被一直被刻意排斥在河北诸战之外,直到刘黑闼攻陷整个河北。
如今诸将败北,圣人、东宫束手,除了天策府,还有谁能收拾残局呢?
所以,李世民不急。
宇文士及探出身子,轻声道:“东宫已然过去了,圣人尚未来召?”
“适才克明说到哪儿了?”李世民像是没听见似的,招手让宇文士及坐下,笑道:“东山寺乃是玄龄挑选的,难道有何纰漏?”
杜如晦定定心神,叹道:“那日查验,东山寺主持倒也罢了,冒出了个在寺中暂住的少年郎……”
“虽然不知内情,但必是此人捣鬼,玄奘禅师次日言明东山寺不在裁撤之列时,那少年郎就在禅师内室。”
李世民来了兴趣,笑道:“居然能让克明吃个哑巴亏……如此少年郎,盛过只会吟诗作赋的才子呢。”
“噢噢,就是克明前几日说的那人?”房玄龄恍然大悟,“背后言人是非……”
察觉到众人都看过来,杜如晦坦然将那日在东山寺隔墙听到的一番话复述了一遍,“虽是背后所言……手段略显阴诡,但细察人心,非寻常手段,此番评价……倒也切合。”
放出裁撤寺庙后补收四年税赋的消息,就是杜如晦的建议。
李世民皱眉道:“此子胡言乱语,克明乃为国事计。”
“但能随口道破,显然心思机巧,更能说动玄奘禅师……”房玄龄来了兴致,“克明,此何等人物?”
杜如晦干脆的说:“李善,约莫十六七岁,自称来长安投亲遭拒,如今借住东山寺,丰神俊朗,见事犀利,胸有韬略。”
“胸有韬略?”薛收眉头一挑,这个词是不能乱用的。
杜如晦冷笑两声,“今日才听说,东山寺主持乌巢禅师修了十年闭口禅……”
房玄龄愣了下后仰天大笑,笑得前仰后合,“那玄奘禅师那日拜寺,如何论佛?”
李世民也忍不住摇头,“此乃绝户计,不过也不足以说动玄奘……”
一直默默听着的宇文士及突然开口道:“这几日倒是听说过,东山寺有西来真经,昨日玄奘禅师上书请求西行天竺。”
略微安静了片刻后,薛收叹道:“果然胸有韬略,又一位李氏少年英杰。”
“李白虽有诗才,却纵意花丛,李善为小利而险些坏国事,都算不上少年英杰。”李世民摇摇头,“还需磨砺。”
不过些许小事,李世民并不放在心上,他长身而起,朗声道:“寺庙裁撤之事,克明催一催,至少征召三千府兵,由长安令王绪领兵。”
“仁人兄官居中书侍郎,当留守长安,余者并左右六护军府、玄甲兵,均随孤出征。”
“来人,更衣,孤要入宫请战!”
第十二章 心烦
站在山顶上,李善用惊奇的目光看着那沿着泾河而行的军队,这是任何影视作品都无法描绘的壮景。
虽然距离稍远,大雪刚歇以至于地面泥泞无烟尘弥漫,但来往奔驰的军马,不时响起的悠悠军号,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大军队列,泾河江面上随军而行的船只,都给了李善极度的震撼。
朱玮上前两步,“大郎猜对了,的确是秦王。”
“那日在平康坊,突闻唐军河北大败,便有人呼,圣人当使秦王击之……”李善啧啧道:“听闻秦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七伯,果真如此?”
这些日子,李善和朱玮常常聊起朝局,李善刻意为之是因为自己不小心跌入漩涡,虽然就目前而言没什么影响,但终究耐不住好奇心,一方面是因为后世看不清的武德年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朱玮、朱氏显然有事隐瞒。
朱玮也是刻意为之,他知道这位少年郎虽遭生父遗弃,但日后绝不会默默无闻,必然身入仕途。
“的确如此。”朱玮哼了声,这位老人显然对李世民不太感冒。
李善窥探着朱玮的神色,笑道:“别说东宫,就是圣人也压不住啊。”
前些日子,李善一直在朱家沟、东山寺猫着,但也听说了唐军在河北连连失地,京中大震。
正月初八,河北传来消息,刘黑闼进“汉东王”,年号“天造”,定都洺州。
没辙了,除了李世民及天策府,以及还在江南的李孝恭、李靖之外,其他的军方大将基本都败在刘黑闼手下,薛万彻兄弟被割发放回,丢了好大脸。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李建成只能将李世民这头猛虎放出柙。
“圣人加秦王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并天策府进剿刘黑闼。”朱玮轻声道:“若是得胜归来……”
“天策上将的封号都不够了,圣人得另想个封号……”李善笑道:“不过,这都不管咱们的事吧?”
朱玮愣了下后才哈哈大笑,“那是自然,对了,这几日东山寺得礼佛钱、香火钱,正准备送去……”
“不是说好了七三吗?”李善顺着这话将话题扯开,朱玮背后的秘密现在并不重要。
不管以后,至少现在,自己和那些破事是扯不上干系的,看八卦也要有点限度。
“村人均不肯拿啊,几位族老还埋怨我太贪呢。”朱玮叹道:“你们母子先盖了房子,买几十亩良田……”
两人一边聊着一边下了山,一路上多少村民都向李善恭敬行礼,亲热招呼,早就没了一个月前嫌弃模样。
李善和玄奘的交易早已完成,作为第一座被查验的寺庙,东山寺全身而退,不仅没有被裁撤,而且还因真经而名声大噪,年底多有达官贵人亲自入寺求经……为此,李善大年三十晚上还在抄经,手都快断了。
那些达官贵人来求经,自然是要给点香火钱、礼佛钱的……李善这个黑心的,琼瑶浆都不定价,若是给了礼佛钱,就送几碗出来,而且一天最多只有二十碗。
最关键的是,朱玮前日打听到了消息,随秦王出征的还有长安令王续率的三千府兵,这些府兵有一半都是因寺庙裁撤征召而来的。
如今唐军在河北大败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关中一日三惊,村中除了部分青壮之外,大部分村民是不愿上河北战场的。
要知道,如今的唐朝还不是那个威压天下,凌驾四海的大唐呢,让村民躲过这一劫的李善如何不受到村民的爱戴。
“石头,来来来。”李善拉过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那日就是这厮用棍子捅李善来的,“你爹爹今日如何了?”
“砰砰砰。”小石头跪在地上又是三个响头,“爹爹已经能起身了。”
“这孩子也太实心了。”李善笑着说:“弄点肉粥养养身子,明儿我去看看。”
“听说望日之后,郎君要新建宅子,到时候提前招呼一声。”一旁的年轻人高声道。
“有你忙的!”朱玮应了声,回头向李善解释道:“这是六郎,村中建宅,都是他的手笔。”
“到时候定要烦扰六哥。”李善团团拱手,这时代可没建筑队,想盖房子一要找懂行的,二要人缘好,乡民们肯来帮忙。
回了家,凑到火盆边烤着火,瞧见母亲正在缝制新衣,李善随口说,“母亲,给十七也缝一件吧。”
一旁正在喝豆腐脑的小和尚扬起小脸嘿嘿的笑,他自小父母双亡,不得已送入寺庙才活下来,不过这一个多月来成了李善的跟屁虫。
“还用你说!”朱氏不耐烦的哼了声,“可惜没能赶得上这次出征河北……”
“母亲说甚?”
“若是此次大郎能去河北走一遭,说不定就此入仕,开国初年最重军功。”朱氏惋惜的说:“可惜了,不过也不好说,毕竟你尚未留后。”
“过了年,你已然十七,虽未成丁,亦未娶妻……呃,等你入仕后再说,可以先行纳妾,或者买两个丫鬟服侍……”
李善被堵的没话说,前几天他还想着能不能挑货,毕竟纳妾纳色嘛。
结果朱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具体描绘李善不想再回忆,只记得母亲的标准是,屁股大好生养。
怔了好一会儿,李善才换了个话题,试探问道:“母亲,孩儿如何入仕?”
这是李善疑惑的地方,似乎母亲和朱玮都很确定自己能顺利出仕。
但在这个时代,虽然经过隋文帝这位大独裁者的折腾,九品中正制被彻底废除,但官员的出仕途径依旧是上位者举荐、家族荫仕等为主。
李善这些日子也琢磨过,除非母亲有姻亲故旧关系,否则自己最可能的途径还是科举,但李唐立国四年,至今尚未行科举……不会等到贞观年间吧?
朱氏手上不停,只吩咐道:“等着吧,总等得到的。”
虽然在村子里的名声已经彻底洗白,虽然族长朱玮对他的意见非常重视,但在家中,朱氏依旧将李善视为不懂事的孩儿,认为东山寺幸存之事另有他因。
李善无语,这些日子他旁敲侧击了很多次,但朱玮和母亲都始终避而不谈,估摸着有什么忌讳。
拜托,自己是穿越者啊……李善有点心烦,如果是不知名的小人物也就算了,万一朱家沟和母亲身后是杨文干,自己真是到时候哭都没眼泪啊!
心烦的李善转头四顾,瞄见小和尚正在喝的豆腐脑,呵斥道:“十七,谁教你的,琼瑶浆里居然放蔗糖!”
第十三章 意外访客
山间虽仍有寒意,但万物复苏,林间颇有飞鸟走兽的踪迹,道路两旁的柳树亦抽出嫩芽。
寺庙中悬挂着各式彩灯,就连不多的几棵大树上也缠绕着灯具,看起来……真不像一座寺庙。
李善双手笼在袖子里,头上还带着皮帽,慢悠悠的踱来踱去,不时吆喝几声。
今日元宵,闲得无聊的李善索性办个灯会,还特地写了些谜语挂在灯笼上……都是抛媚眼给瞎子看,全村上下,除了李善母子外,也就朱玮父子几人识字。
“正月元宵,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不行宵禁,不去看看吗?”
李善回头看见朱玮,笑道:“京中多有达官贵人,唯恐冲撞,还是不去的好。”
“满城火树银花,张挂彩灯,灯树、灯柱比比皆是……”
“正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善低低吟诵了几句,摇头道:“寺中都准备好了,待得落暮,自家人在寺中观灯,不也挺好吗?”
“大郎,大郎!”满头大汗的朱八一路小跑着过来。
“卖完了?”
“早卖完了!”朱八指了指门外,“一家奴仆还想要,我就提了句是东山寺,结果那家主人来了兴致,说正巧要来寺中求经。”
事实上,来的不止一两家人,十几辆马车在山脚停下,数十人观景登山入寺,为首的一个孩童拎着一盏鲤鱼花灯,后面的女子拎着盏南瓜灯笼……呃,李善忘记了,这年代南瓜还没传入中国呢。
论做花灯的手艺,李善自然是不行的,但他随手画了好些后世的图案……甚至还有些比较卡哇伊的,在如今自然显得特立独行,准确说得到了女子、孩童的喜爱,朱八带着几个村民弄了些去东市贩卖,反正没商税。
杜如晦脸色一黑,想解释什么,门外却有人进来,是一位身材挺拔的中年人,鬓发染白,面带急色。
“仁人兄来了。”李世民微眯双眼,头颅微微抬起。
这位中年人来头不小,隋末群雄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武德二年投唐,入秦王府为骠骑将军,随李世民先后攻灭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封爵郢国公,拜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副中书令,位高权重,宇文士及是秦王府在朝中的一大臂助,毕竟如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秦琼等文武俊杰只在秦王府任职。
宇文士及有些惶恐,“河北大败,魏州、莘州、黎州、相州、洛洲陆续失陷,诸洲主管或死或降,唯有右武卫将军张士贵溃围而逃。”
厅内一静,李世民背脊一挺,身子微微前倾,双目透出精芒,刚才还温文儒雅的模样顷刻间化为威势。
薛收轻声道:“殿下,淮安王、李世绩均溃败……”
“不急。”李世民突然恢复了平静,像是一柄寒光四射的宝剑归鞘,“不急。”
事情是明摆着的,李世民六月底回京,刘黑闼七月初就起兵了,按理来说李世民是安抚河北的最佳人选,但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内,天策府被一直被刻意排斥在河北诸战之外,直到刘黑闼攻陷整个河北。
如今诸将败北,圣人、东宫束手,除了天策府,还有谁能收拾残局呢?
所以,李世民不急。
宇文士及探出身子,轻声道:“东宫已然过去了,圣人尚未来召?”
“适才克明说到哪儿了?”李世民像是没听见似的,招手让宇文士及坐下,笑道:“东山寺乃是玄龄挑选的,难道有何纰漏?”
杜如晦定定心神,叹道:“那日查验,东山寺主持倒也罢了,冒出了个在寺中暂住的少年郎……”
“虽然不知内情,但必是此人捣鬼,玄奘禅师次日言明东山寺不在裁撤之列时,那少年郎就在禅师内室。”
李世民来了兴趣,笑道:“居然能让克明吃个哑巴亏……如此少年郎,盛过只会吟诗作赋的才子呢。”
“噢噢,就是克明前几日说的那人?”房玄龄恍然大悟,“背后言人是非……”
察觉到众人都看过来,杜如晦坦然将那日在东山寺隔墙听到的一番话复述了一遍,“虽是背后所言……手段略显阴诡,但细察人心,非寻常手段,此番评价……倒也切合。”
放出裁撤寺庙后补收四年税赋的消息,就是杜如晦的建议。
李世民皱眉道:“此子胡言乱语,克明乃为国事计。”
“但能随口道破,显然心思机巧,更能说动玄奘禅师……”房玄龄来了兴致,“克明,此何等人物?”
杜如晦干脆的说:“李善,约莫十六七岁,自称来长安投亲遭拒,如今借住东山寺,丰神俊朗,见事犀利,胸有韬略。”
“胸有韬略?”薛收眉头一挑,这个词是不能乱用的。
杜如晦冷笑两声,“今日才听说,东山寺主持乌巢禅师修了十年闭口禅……”
房玄龄愣了下后仰天大笑,笑得前仰后合,“那玄奘禅师那日拜寺,如何论佛?”
李世民也忍不住摇头,“此乃绝户计,不过也不足以说动玄奘……”
一直默默听着的宇文士及突然开口道:“这几日倒是听说过,东山寺有西来真经,昨日玄奘禅师上书请求西行天竺。”
略微安静了片刻后,薛收叹道:“果然胸有韬略,又一位李氏少年英杰。”
“李白虽有诗才,却纵意花丛,李善为小利而险些坏国事,都算不上少年英杰。”李世民摇摇头,“还需磨砺。”
不过些许小事,李世民并不放在心上,他长身而起,朗声道:“寺庙裁撤之事,克明催一催,至少征召三千府兵,由长安令王绪领兵。”
“仁人兄官居中书侍郎,当留守长安,余者并左右六护军府、玄甲兵,均随孤出征。”
“来人,更衣,孤要入宫请战!”
第十二章 心烦
站在山顶上,李善用惊奇的目光看着那沿着泾河而行的军队,这是任何影视作品都无法描绘的壮景。
虽然距离稍远,大雪刚歇以至于地面泥泞无烟尘弥漫,但来往奔驰的军马,不时响起的悠悠军号,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大军队列,泾河江面上随军而行的船只,都给了李善极度的震撼。
朱玮上前两步,“大郎猜对了,的确是秦王。”
“那日在平康坊,突闻唐军河北大败,便有人呼,圣人当使秦王击之……”李善啧啧道:“听闻秦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七伯,果真如此?”
这些日子,李善和朱玮常常聊起朝局,李善刻意为之是因为自己不小心跌入漩涡,虽然就目前而言没什么影响,但终究耐不住好奇心,一方面是因为后世看不清的武德年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朱玮、朱氏显然有事隐瞒。
朱玮也是刻意为之,他知道这位少年郎虽遭生父遗弃,但日后绝不会默默无闻,必然身入仕途。
“的确如此。”朱玮哼了声,这位老人显然对李世民不太感冒。
李善窥探着朱玮的神色,笑道:“别说东宫,就是圣人也压不住啊。”
前些日子,李善一直在朱家沟、东山寺猫着,但也听说了唐军在河北连连失地,京中大震。
正月初八,河北传来消息,刘黑闼进“汉东王”,年号“天造”,定都洺州。
没辙了,除了李世民及天策府,以及还在江南的李孝恭、李靖之外,其他的军方大将基本都败在刘黑闼手下,薛万彻兄弟被割发放回,丢了好大脸。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李建成只能将李世民这头猛虎放出柙。
“圣人加秦王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并天策府进剿刘黑闼。”朱玮轻声道:“若是得胜归来……”
“天策上将的封号都不够了,圣人得另想个封号……”李善笑道:“不过,这都不管咱们的事吧?”
朱玮愣了下后才哈哈大笑,“那是自然,对了,这几日东山寺得礼佛钱、香火钱,正准备送去……”
“不是说好了七三吗?”李善顺着这话将话题扯开,朱玮背后的秘密现在并不重要。
不管以后,至少现在,自己和那些破事是扯不上干系的,看八卦也要有点限度。
“村人均不肯拿啊,几位族老还埋怨我太贪呢。”朱玮叹道:“你们母子先盖了房子,买几十亩良田……”
两人一边聊着一边下了山,一路上多少村民都向李善恭敬行礼,亲热招呼,早就没了一个月前嫌弃模样。
李善和玄奘的交易早已完成,作为第一座被查验的寺庙,东山寺全身而退,不仅没有被裁撤,而且还因真经而名声大噪,年底多有达官贵人亲自入寺求经……为此,李善大年三十晚上还在抄经,手都快断了。
那些达官贵人来求经,自然是要给点香火钱、礼佛钱的……李善这个黑心的,琼瑶浆都不定价,若是给了礼佛钱,就送几碗出来,而且一天最多只有二十碗。
最关键的是,朱玮前日打听到了消息,随秦王出征的还有长安令王续率的三千府兵,这些府兵有一半都是因寺庙裁撤征召而来的。
如今唐军在河北大败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关中一日三惊,村中除了部分青壮之外,大部分村民是不愿上河北战场的。
要知道,如今的唐朝还不是那个威压天下,凌驾四海的大唐呢,让村民躲过这一劫的李善如何不受到村民的爱戴。
“石头,来来来。”李善拉过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那日就是这厮用棍子捅李善来的,“你爹爹今日如何了?”
“砰砰砰。”小石头跪在地上又是三个响头,“爹爹已经能起身了。”
“这孩子也太实心了。”李善笑着说:“弄点肉粥养养身子,明儿我去看看。”
“听说望日之后,郎君要新建宅子,到时候提前招呼一声。”一旁的年轻人高声道。
“有你忙的!”朱玮应了声,回头向李善解释道:“这是六郎,村中建宅,都是他的手笔。”
“到时候定要烦扰六哥。”李善团团拱手,这时代可没建筑队,想盖房子一要找懂行的,二要人缘好,乡民们肯来帮忙。
回了家,凑到火盆边烤着火,瞧见母亲正在缝制新衣,李善随口说,“母亲,给十七也缝一件吧。”
一旁正在喝豆腐脑的小和尚扬起小脸嘿嘿的笑,他自小父母双亡,不得已送入寺庙才活下来,不过这一个多月来成了李善的跟屁虫。
“还用你说!”朱氏不耐烦的哼了声,“可惜没能赶得上这次出征河北……”
“母亲说甚?”
“若是此次大郎能去河北走一遭,说不定就此入仕,开国初年最重军功。”朱氏惋惜的说:“可惜了,不过也不好说,毕竟你尚未留后。”
“过了年,你已然十七,虽未成丁,亦未娶妻……呃,等你入仕后再说,可以先行纳妾,或者买两个丫鬟服侍……”
李善被堵的没话说,前几天他还想着能不能挑货,毕竟纳妾纳色嘛。
结果朱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具体描绘李善不想再回忆,只记得母亲的标准是,屁股大好生养。
怔了好一会儿,李善才换了个话题,试探问道:“母亲,孩儿如何入仕?”
这是李善疑惑的地方,似乎母亲和朱玮都很确定自己能顺利出仕。
但在这个时代,虽然经过隋文帝这位大独裁者的折腾,九品中正制被彻底废除,但官员的出仕途径依旧是上位者举荐、家族荫仕等为主。
李善这些日子也琢磨过,除非母亲有姻亲故旧关系,否则自己最可能的途径还是科举,但李唐立国四年,至今尚未行科举……不会等到贞观年间吧?
朱氏手上不停,只吩咐道:“等着吧,总等得到的。”
虽然在村子里的名声已经彻底洗白,虽然族长朱玮对他的意见非常重视,但在家中,朱氏依旧将李善视为不懂事的孩儿,认为东山寺幸存之事另有他因。
李善无语,这些日子他旁敲侧击了很多次,但朱玮和母亲都始终避而不谈,估摸着有什么忌讳。
拜托,自己是穿越者啊……李善有点心烦,如果是不知名的小人物也就算了,万一朱家沟和母亲身后是杨文干,自己真是到时候哭都没眼泪啊!
心烦的李善转头四顾,瞄见小和尚正在喝的豆腐脑,呵斥道:“十七,谁教你的,琼瑶浆里居然放蔗糖!”
第十三章 意外访客
山间虽仍有寒意,但万物复苏,林间颇有飞鸟走兽的踪迹,道路两旁的柳树亦抽出嫩芽。
寺庙中悬挂着各式彩灯,就连不多的几棵大树上也缠绕着灯具,看起来……真不像一座寺庙。
李善双手笼在袖子里,头上还带着皮帽,慢悠悠的踱来踱去,不时吆喝几声。
今日元宵,闲得无聊的李善索性办个灯会,还特地写了些谜语挂在灯笼上……都是抛媚眼给瞎子看,全村上下,除了李善母子外,也就朱玮父子几人识字。
“正月元宵,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不行宵禁,不去看看吗?”
李善回头看见朱玮,笑道:“京中多有达官贵人,唯恐冲撞,还是不去的好。”
“满城火树银花,张挂彩灯,灯树、灯柱比比皆是……”
“正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善低低吟诵了几句,摇头道:“寺中都准备好了,待得落暮,自家人在寺中观灯,不也挺好吗?”
“大郎,大郎!”满头大汗的朱八一路小跑着过来。
“卖完了?”
“早卖完了!”朱八指了指门外,“一家奴仆还想要,我就提了句是东山寺,结果那家主人来了兴致,说正巧要来寺中求经。”
事实上,来的不止一两家人,十几辆马车在山脚停下,数十人观景登山入寺,为首的一个孩童拎着一盏鲤鱼花灯,后面的女子拎着盏南瓜灯笼……呃,李善忘记了,这年代南瓜还没传入中国呢。
论做花灯的手艺,李善自然是不行的,但他随手画了好些后世的图案……甚至还有些比较卡哇伊的,在如今自然显得特立独行,准确说得到了女子、孩童的喜爱,朱八带着几个村民弄了些去东市贩卖,反正没商税。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109658/2751852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