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历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30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30节

推荐阅读:笼中月下山后,我在民政局门口闪婚京圈首富予卿欢睡了舍友的叔叔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警惕,人工智能会 (np)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漂亮小魅魔的被调教日常(囚禁 1v2)[柯南同人] 柯学不易,红桃叹气《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李定国就站立在中间阵型的大旗之下,用望远镜观望局势。
    两万久战精悍锐士,列好阵型后,竟是整肃无声,但凡大旗一挥,军令传达,便是数千甲士一同举止,恍若一人。
    戚继光在兵书中说“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从枪戳来,从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这是当初有人也许是小说看多了,就问戚继光,那些江湖豪杰十分厉害的刀枪武艺,在战场上能不能大杀四方?
    戚继光便如此作答,大概意思就是:屁用没有
    什么叫精兵?不是说你武艺精湛,而是纪律严明,举止如一!
    阳光下,三个半圆型军阵刀矛闪烁,甲胄森立,寂然无声
    李定国见此军容,不禁颔首,经过七年打熬,这支军队已经堪为戚继光书中所言的强军之列了。
    -------------------------------------
    “吁!”
    一阵阵嘈杂的人马厮喊之声,延绵十数里,九万大军,铺天盖地,黑压压的一大片,犹如乌云一般,席卷河淮平原,缓缓朝着滚滚波涛之侧的黄河岸边推来。
    当初由于入关实在仓促,且入关后,清军主力绿营,基本上都是投降的明军就地改编,故而清军绿营的军服,一直都没有好好统一过。
    大部分都只是沿用了以前的明军衣甲,有的为图区分,就在额头上裹有绿布或者黑布,用以区分。
    (清朝五德属水,尚黑,绿营就是因为旗帜为绿色,故名“绿旗军”,后称绿营。)
    图海带着麾下几位重要将领,正红旗参领哈什屯、鄂克济哈,新军总兵赵良栋、孙思克、陈锡等,跑到队伍最前面,隔着数里,用手中望远镜打量远处的明军军阵。
    “这是什么乌龟阵?”
    参领哈什屯抱怨道
    他是将门出身,其祖父就是努尔哈赤麾下战将了,见识到也颇广,虽然没读过史书,更不知道刘裕北伐故事,但却也并非没见过类似的事物。
    当年戚继光移军蓟镇以后,就使用以佛郎机、战车、精锐步卒相互配合的车阵,对付鞑靼骑兵,颇为见效。
    此后明军边镇,尤其是蓟镇、辽东兵马,多喜欢用这招。
    但效果其实并不怎么样,再厉害的方略,也得有人来执行,戚继光之所以厉害,那是因为戚家军精锐无当,反之,随着军事败坏,火器偷工减料,万历以后的明军所谓车阵,已经发挥不了多大威力了。
    不过,谁都知道,这李定国部本就是明军精锐,搭配上如此阵势,却是让人有些棘手了……
    图海看了良久,暂时没什么思绪,转头向诸将问道
    “各位可有什么良策?”
    参领鄂克济哈是个粗人,直接疾声道
    “这有什么,先押两万绿营兵上去,试探一下,疲敝明军,然后咱们满蒙精锐,在择机突进即是!”
    一旁的赵良栋闻言有些皱眉
    虽然他知道,对方所说的绿营,并不包括自己所部的新军,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舒服,如此打法,固然能见效,却明显是拿绿营汉卒的命在填,以眼前明军军阵严密程度,就算真的能创造机会,死伤恐怕也不下万数。
    于是出身请命道
    “大人,末将以为,可以先用火炮稍作试探,据末将观察,明军列阵,往往都会在阵中部署大量火炮,眼下我军尚不知这些火炮的位置,贸然进攻,可能会被炮火突然杀伤,败坏军心,不如先以火炮试探,暴露其阵中炮位,再做思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图海不禁赞同颔首
    “擎之(赵良栋字)所言乃老成之策!”
    站在赵良栋身后的孙思克,却是也建议道
    “末将以为,不如先派小船过河,通知谦郡王(瓦克达)那边,让其同时在西岸筹备渡河,咱们以大军牵制住李定国,让其无法顾及后背,谦郡王趁机掩杀渡河,无需太多兵力四五千即可,便能使李定国腹背受敌!”
    新军诸将当中,以赵良栋地位最高,虽然都是总兵,但赵良栋另加兵部侍郎衔,还受封二等子爵,而孙思克只是三等男而已。
    不过图海闻言后,也觉得可行,不妨一试,虽然李定国部堵住黄河岸边,使两岸清军无法大规模渡河,但派一两艘筏子过去交通还是不难的。
    方略既定,图海便吩咐大军,在距离明军军阵三十里外驻营下来。
    随后三策并行,一方面将三万绿营兵分为六阵,准备作为炮灰,在八旗和新军主力的督战下,冲击明军军阵。另一方面,把几支新军的炮营全部集中起来,百余门新式火炮,开始构筑阵地,准备炮击对方阵型。
    与此同时,派人渡河,通知正引兵于黄河西岸,房村集方向的瓦克达,部属一万精锐,驻于岸边,准备船只,随时渡河。
    其他不言,至少西岸清军准备渡河的动作,还是很难瞒住明军眼线的。
    接到消息后,白文选等将都有些担心,但李定国却是毫无表示。
    黄河湍急,渡河困难,而此时,还有数十艘满载一个营三千火铳手,以及五十门火炮的运船在上面呢!
    还想腹背夹击,哪有这么容易。
    相比之下,李定国反而更加担心清军炮兵的试探,由于之前炮营都在刘文秀那边,目前李定国手中只有七斤以下的轻型火炮一百三十多门,其中超过五十门还装了船。
    阵中火炮,仅有八十余门
    若是对射起来,怕是要落入下风。
    如今也只能寄期望于明军炮兵的专业能力,和阵中步卒的忍耐力了。
    瓦克达受到信息后,自然也不含糊,派出麾下悍将正红旗护军统领哈宁阿,引五千精锐,准备渡河袭击明军背后。
    而在黄河岸边风起云涌之时,之前已经脱离了战场的李来亨、刘文秀两部,却是自西北、东北两面,缓缓靠近,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
    光烈七年,顺治十年,三月十七,立夏
    气候已经转入湿热,明军士卒都不再穿御寒所用的棉袄,换成赤红色的军服,加上赤旗飘飘,整个军阵,看起来,犹如一片火海。
    图海领中军主力在后压阵,三万绿营兵分作六阵,缓缓朝前挺进,大战一触即发……
    第59章 临阵
    “四狗子,摇多了!”
    距离黄河畔明军整齐的半月军阵,大概两里左右的距离
    一名四十出头的满清新军炮营把总,疾声呵斥着手下兵丁,让其重新调整炮位。
    炮兵堪称此时代军队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兵种了,毕竟这年头也没炮队镜、测距仪、火控计算机啥的,而且前装滑膛火炮的准确度本来就是个密,故而炮兵射击多靠经验,每一个精通火炮性能操作的老兵,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这一点上,清军炮兵的构成,主要以当年孔有德、尚可喜组建的老班底为主。
    但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些个老班底也大多四十好几了,且随着孔、尚二人先后在桂北、杨村战陨,而多尔衮为了应对明军日益扩大的炮兵规模,组建许多的新炮营。
    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卒,就被大量稀释了,如今每营大约只剩下不到两成,大多都在指挥岗位。
    虽然,天启、崇祯朝的大臣们,一在书信或是奏折中,提及红夷大炮,动辄就会以“糜烂数十里”来形容,但事实上,这显然过分夸张。
    别说十七世纪火炮的性能,就算一战时期的工业大炮,它也不能“糜烂数十里”啊。
    事实上,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火炮的射程相当有限,大约在半里到两公里之间,很少有能超过这个距离的。
    故而,这个时代的炮兵,可不是后世那种稳居后方的存在,而是相当危险的,两里地的距离,若是遇见骑兵突袭,不过半刻钟的功夫,就能冲杀跟前。
    于是乎,炮兵侧前,都必须部署相当兵力,来防护可能的敌军突袭。
    故而,明军炮营编制一千多人,其中三分之二都不是炮兵,而是负责护卫的卫从哨和辎重哨,甚至还会部署部分骑兵。
    一手组建了满清新式炮兵部队的尚可喜,自然也深析这个道理,故而图海所部五镇新军,炮营火炮合计百余门,分成了五个阵地,对准明军三个半月型方阵,五个阵地之间的空隙,各停驻一千骑兵,以作监视防护。
    随着炮位调整完毕,随着居中指挥的赵良栋一声令下
    上百门野炮同时迸发火焰,声震四野
    明军的“却月阵”不能说不完备,但却也并非毫无问题。
    起码两万多人分成三个阵型,目标显然要比城墙大多了,如火炮找到目标并不困难。
    仅仅是第一轮齐射,中的率就达两成左右
    二十多枚五到九斤不等的铁制炮弹,在密集的军阵中横冲直撞,这倒不是说清廷也建立了火炮制造的标准,只是不同的工匠,所造成的工差极大。
    这造成的后果就是,指挥官传达的统一命令下,由于各门火炮口径大不相同,导致装药量只能自行控制,容易造成误差。
    这年头别说清廷,就算荷兰人,也没有什么所谓“标准意识”。
    虽说许多技术已经起步,但总体而言,大家都还处在手工业阶段。
    “蓬!”
    原本摆上十余面大盾的落地马车直接撕裂,溅起无数木屑,飞溅的碎片划过皮肤,刺入内脏,带起一片惨叫声。
    实心弹时代,火炮杀伤主要靠弹跳,好在黄河畔,由于河水冲击,多是软黏的黄土,能极大吸收炮弹弹跳的动能,所以这倒是起了减少杀伤力的作用,也算是意外之喜。
    不过一番炮击下来,明军这边还是伤亡了近两百将士。
    火炮造成的伤亡并不大,重要的是视觉冲击力和压迫力太强,让人难以接受,打击士气。
    但眼前的明军,却是毫无动摇
    在严苛的纪律,和各级政宣参事、主簿、参军带着精干人手,擎刀左右巡视的压迫之下,愣是没有一个人敢退缩回头。
    再加上他们知道回头逃跑也没用,跑哪?背后就是黄河!游过去吗?
    只是拖下伤员,后面又是兵员整齐步伐,补上缺口,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依旧严整待敌。
    从千里镜里看到这一幕的图海不禁感叹
    “李定国果真天下名将,左军果然关内强军!”
    其实清军以前不是没有遇见过背水列阵的明军,甚至说,过去,八旗最喜欢把对方赶到河边,让其无路可逃,随后纵马厮杀,看着对方狼奔豕突,绝望的溃卒竟然跳河求生,最后被岸边的八旗兵射杀于河上。
    毕竟,不是什么军队,都能“背水一战”的。
    明军火炮的反击,很快就到来了,被穿插在车阵后面的炮兵,在阵中大旗的统一指挥下,装填射击。
    相较于清军那口径不一的野炮,明军的家伙事,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
    由于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手工车床的广泛使用,虽然制造出来的东西,工差也不小,但相较于这个时代的普遍状况,还是强多了。
    全军现有八十五门火炮,只有两种口径,四斤、六斤。
    故而,射击的命令下达后,炮长只需要按照统一的装药标准,装填药包,就可以达到效果,无需额外估算。
    而且相较于尚可喜等人,明军的炮兵培养要系统得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早在光烈元年,教导师就成立了炮学营,教授基础数算几何知识,培养基层炮兵军官。
    兵学苑建立后,炮兵科更是重中之重,祭酒李明忠还专门从工部讨来了四十门各式火炮,作为教具。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110083/276082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