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节
推荐阅读:[清穿同人] 清宫重生宠妃路、绑定了淫荡学院系统【NPH】(简)、临时夫妻(nph)、蹂纸浆(1v1校园h)、魇运、[快穿]每个世界遇到的都是变态、复爱(骨科,1v2)、和猫奴谈恋爱会被骗、流光(姐弟骨科)、挣脱 (gl futa)、
王知府愤愤不平,哪怕很快就被邀请去书院下铲子,也没有高兴一分半点。
奠基的铲子好几把呢。除了他之外,还有白正清这个山长,还有河州几个名门望族的族长、耄老,他就算是抢到了铲子,那也是敬陪末座。
奠基完毕,接下来自然是动工了。
不过动工的事情,和这些出钱的人没多大关系。谁都知道一个书院的工期不会短,光是建房用的木料,恐怕都得不短的时间来筹措,更何况白正清……不,应该说是胡澈的胃口那么大,竟然会一下子等于是要建四个书院,其中三个还是闻所未闻。
到了奠基当天,在河州筹措的资金已经达到了两万三千多两。河州富庶,当地名门望族众多,你家一千我家八百,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这个书院教什么的不是问题,要紧的只有两点:一是这书院是挂在白正清名下的;二是,河州有书院。
反正书院没个三五造不好,他们也就丢开不管了。
林淡让罗掌柜将所有人捐赠的款项日期,以及后续这些款项的用途和时间全都一一记录,每过一个月,就把账本抄录之后,用白正清的名义,给捐赠的一家家送去。
那些人也不知道有没有看,反正都没怎么当成一回事情。建书院,说白了也就是造房子嘛,他们这些人家不说年年建房,年年修葺也是要的。这方面的经验太充足了。不过白先生做事地道,其实他们出的这些钱,匀出一部分给白先生润笔也是应当的。
就这样过了三四个月,胡澈突然给了王知府一张帖子。
王知府莫名:“这是?”
胡澈脸上半点没有被找了几个月麻烦的愤懑,笑容依旧办事妥帖:“书院已经建成,五天后是个黄道吉日,到时候书院会设宴。恰逢衙门休沐,不知道王大人是否肯赏脸出席?”
王知府:“!”书院建成了?!这不是才刚奠基没多久么?不是说路还要修么?他也没见河州最近有什么砖石木料进出,不动声不动色地怎么就建成了?黄口小儿,敢逗老夫?
胡澈于是再三解释:“书院的格局太大,先造起来一部分,好让一部分学生先入学。”
若只是先盖上几间屋子,这么点时间倒是也够了。王知府点了点头,可是书院又不是光造个房子就成的:“学生都招好了?”
“招好了。首批生源已经招满,就等着入学了。”
“先生都请好了?”
“请好了。好几位先生都是从别处赶来,下官已经安排妥当。”
王知府还是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对:“那个……你不是还弄了农、工、商学院,都有先生来教?”
“有的。几位先生都是六部出身,商学院的院长还是得了令尊推荐……王大人,令尊没跟您提起?”说起来,那位还是王尚书直接找到吏部硬塞的人。他内心还是觉得自家蛋蛋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知府:没有,完全没有!家里老头子平时书信往来那么多,竟然一个字都没跟他提起!
王知府当天参加书院的宴席的时候,就有些蔫吧。
题字?
匾额是皇帝御赐金笔,和全河州都没关系。
王知府看到匾额的时候差点骂出声,总感觉全天下都知道了,他一个河州的一把手竟然完全不知道!可是他能说胡澈办事不地道吗?完全不能!
人家可是规规矩矩地每个月初五,准时把书院建设的账册递交到他府上。是他自己不看的,能怪谁呢?
他再看看一众懵圈的族长耄老,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多少年的涵养到底让他没有失态,和众人一起参观起了这个白河书院。
说起书院的名字,倒不是因为白正清姓白,也没有多大的讲究,就是因为书院背靠的这条河叫白河。当然如果非得要扯什么寓意之类的,别说是白正清,就是林淡也能给扯出长篇大论来。白正清不讲究这些,读书读得好不好,和很多方面有关,但是和书院的名字能有多大关系?
书院两边的路重修过后,略微拓宽了一些,可供两辆马车并行。周围一片白墙黛瓦的围墙,站在墙外并不能看到里面如何。
马车在正门停下,有下人引着车夫从侧门进马厩。
白正清作为山长,今天严格地装扮过,和平时在家的样子十分不一样,特别严肃严谨。他今天还要带着整个书院的师生一起祭祀,招待客人的事情,他走一个过场就好。
蔡大头今天打扮地和白正清几乎一模一样,同样端端正正地站在正门口,迎接到访的客人。其他人不知道他的身份,看他的样子还以为是白家子弟。白正清膝下无子,如今年纪也在这里了,还开办了书院,显然是要在河州安家落户,此时从族中过继一个儿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能够被白正清收入,显然这小孩儿的资质不凡。
虽然来之前并没有预料,不过这些客人们都给了蔡大头见面礼。
蔡大头板着小脸,把一些金裸子玉珠子什么的,一起放进荷包里。小荷包上面绣了两个黑白兔子,并没有什么特别。嗯,同样的荷包二先生才给他准备了十个,要是一会儿不够用怎么办?
等到一进门,他们就没空去想蔡大头的来历,眼前的场景完全出乎他们的想象。
宽阔平整的路面,一条条宽宽窄窄的小径步道,接连着一栋栋大大小小的屋舍。屋舍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造的,竟然看不出用了什么木料。
其实这些建房手段,那是胡澈在北凉的时候被逼出来的。北凉根本就没有什么成材的木料,虽然后面林淡在虎子沟圈了一大片地,不仅能种田,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林场。可是林场都还没投产呢,他们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没有木材就不造房子了吗?该造的还是得造。
当地的老百姓们早就有了各种应对的办法。当然那些方法在胡澈看来不是特别好。后来有了孟修和余道长的研究,又有了小国公的鼎力支持,他们弄出了一种把灰泥中掺杂铁筋的方法,来代替木梁和房屋的支撑。
反正保城关每年打仗收缴或者报废的废铜烂铁不知道有多少,有些还能回炉,有些却连回炉的价值都没有。
这样做成的梁和楼板强度很高,应道长拍了两巴掌才碎掉呢!
可惜他们很快就离开了北凉,并没有来得及在北凉推广运用,只是把资料留给了下任。
现在书院的建设刚好用上。架高地基盖上两层楼,房子坚固无比——胡澈拍过好几巴掌试过的。
当初试验用的小楼刚造好的时候,工匠们都十分震惊,完全没想到“泥巴”也能起那么高。白正清他们看过之后,也多少都觉得有些惊讶。但是今天他们作为主人已经完全淡定了。
王知府一行人大部分还维持着面上不动声色,可是眼睛里的震惊却怎么都掩盖不住。要不是几个月前他们还亲自来过这里奠基,他们完全不相信这些屋子,这么多的屋子竟然是短短几个月里面建起来的。
要说这书院有多完善,肯定不至于。留出的院子几乎还都是空的,只有一片泥地或者土坑。一些教具杂物还在有人不停搬运。藏书楼里面连书架子都还没有摆满。可是供人读书,那是绝对够了。没看见连马厩都造好了,还宽敞无比么?
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先生挎着一个菜篮子,慢悠悠地踩着小径两三个一转悠往山上去了。
众人站在挑高了三个台阶的围廊上远眺,发现边上的小山坡竟然不那么光秃秃,里面还有几个小院落。
王知府想了想,突然问胡澈:“那是前任工部侍郎方大人?”
“是。方先生也是河州人士,听说这边办了书院就过来了。”胡澈端着一张谦和的笑脸,假装没看到众人变得扭曲的脸,“工学院有方先生主持,想来不会出什么岔子。”
王知府砸吧了一下嘴,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朝廷正三品,还是手握实权位处六部的大员,来一个书院当先生!这位方大人年纪可不算大,当初要致仕的时候那是什么理由都扯出来了,就差寻死觅活,最后朝廷无奈放人,没想到这位一转身竟然教书来了?
他低头略微琢磨了一下。山长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大家白正清;工学院是方大人……方先生这位前任三品大员;商学院则是他爹的老手下前任户部郎中正五品;农学院是谁?
王知府想问,可是他这么一呆,倒是已经转过了一个屋子。胡澈正在前面介绍书院的澡堂。
书院里显然人很少,他们这一路转来,只看到几个忙忙碌碌准备宴席的仆从。
一个小道士突然出现,通知吉时已到,准备开始祭祀。
等众人在小道士的带领下重新走回正门广场的时候,白正清已经带领着一众师生站定。王知府和其他人一起肃容站在两侧观礼,分神打量众人。
按照书院这个做法,农学院的主持人显然也是个官,绝大可能出自六部,品级还不会太低。说起来主管田地的也是户部,可是林胡两家显然不可能拱手让出书院的半壁江山。那么就是吏部?吏部,还是已经致仕了的……
书院师生的衣服,款式有两种,先生和学生的。先生之中颜色又有所差别,山长、各院的主持、一般的授课先生。几十个人分别站列,看上去整整齐齐。
王知府要找农学院的主持其实很简单,只不过那位正好在队伍的另外一侧,看不太清楚。等等!他的眼睛猛然瞪大,看着人群中那个明显最年轻的。那、那不是……王知府的脸扭曲了一下,突然在内心摇头讪笑,怎么可能呢?这是穿错衣服了吧?黄口小儿,果然又是在逗老夫。
作者有话要说:
胡阿妮_|||:你给大头那么多荷包干嘛?
林蛋蛋$_$:装钱啊!
胡阿妮(╰_╯)#:你别教坏小孩子。
林蛋蛋╭(╯^╰)╮:长辈见小辈见面礼怎么就教坏小孩子了?
蔡大头~(@^_^@)~:先生放心,大头是个好孩子,不会学坏哒。
胡阿妮_|||:我不是很放心。
蔡大头$_$:先生放心,大头会读好书练好武赚好钱!
第180章 林坑爹
农学院的院长是林和诚,如今不过二十出头,连个童生都没考上。
虽然王知府和林和诚的年纪能当父子,而且混的圈子还不一样,但是京城纨绔圈子里的领军人物,论辈分还是同一辈的,王知府对林和诚那是想不知道都不行。再说林和诚和他大哥林和颂长得像,王知府和林和颂多熟悉啊,怎么都能把人给认出来。
看看其他分院的院长,再看看他,人们不禁要问,凭什么?
别说是院长,就是排列在他们后面的几个先生,王知府也认出了几个,要不是致仕的官员,要不就是名士。
可是他们能质疑么?不能。
对于白河书院他们虽然都出了不少钱,但说了是捐赠,管理和教学那全都是人家白河书院自己的事情。他们有疑问,可以提问,但是不可以质询。再说其他三位分院的院长都没有出声,显然绝不仅仅只是卖林家的面子。
还好祭祀虽然庄重,但并不冗长。一行人被邀请进入到食堂的二楼,刚才参观的时候还十分空阔的地方,已经摆好了宴席,刚才跟在师长们身后不显眼的学生们,这会儿引着众人入席。
一名长者两眼一瞪:“咦?你怎么在这儿?”
带路的学生腼腆着一张苹果脸,嘿嘿笑道:“叔祖爷爷,这不是来书院上学么?”
另一边,一个学生带着一位族长:“二舅公,您坐这边。这边离火盆近,暖和。”
又有一位学生对着一位中年笑道:“表舅……”
这么一叫开来,全都沾亲带故。
所谓名门望族,少说也有百多年传承,一代代开枝散叶下来,不知道积累了多少人。作为小辈的多半倒是记得住族长族老的,但是做长辈的要把族中几十上百个子弟全都认全,却是少有。
其实这也是应有之义。毕竟读书那是有钱人家干的事情,一般没钱人上两年私塾那叫认字。譬如宁明,家中还是个地主人家,在当地也算是小有资财,他进京读书考试那日子都是过的紧巴巴的。
白河书院虽然分了四个分院,但说到底那还是为了科举铺路,是再正经不过的做学问,所收的这些学生都算得上是不错的,有一小半已经过了童生试,还有三个秀才。换句话说,这些人都是有希望通过科举当官的,最差将来也能当个辅佐官员的书吏或者是师爷一类的角色。
在大家族中,辅佐的人才培养也不可或缺。譬如胡澈身边的陈师爷就是一例。他并不姓胡,但是他的经历中从来不缺乏胡家的身影,他的妻子是胡家旁支,甚至还养着妻弟。他或许在科考上和其它方面不如胡澈良多,但是却能够帮助胡澈将一些杂事处理得妥妥帖帖,可以让胡澈空出手来做别的更重要的事情。
同样的人,王知府身边也有,几乎所有的官员身边都会有这样的少则一人,多则数人、数十人。哪怕是林淡这样主要经商的人身边,也不缺乏这些人的身影。所谓家族,就是这样一层层堆砌起来的。
如今在书院中读书的这些人,并不是家族中重点培养的弟子,但是用来试水这样一个新式书院,却是再好不过。虽然那些将他们送过来的长辈们,在得知了书院的师资力量之后,心里面有多少懊悔,已经不得而知。
今天的宴席是为了庆祝书院落成,以及感谢诸多势力的资助,整体气氛还是比较庄重的。
觥筹交错间,有人打听学生入学的名额,全都被拒绝了。
书院赶着开学,现在造好的房舍,总共就只能容纳这些学生。不过提问的那些人也没有太失望,书院接着到明年春天还会再建造其它建筑,最迟明年秋冬,就能够让第二批学生入学。而且书院……
一个学生凑在自家长辈耳边小声说道:“听说士学院的院长是礼部的。”
礼部!“谁?”
“这我哪儿知道啊?我又不是他们学院的。”
长辈瞪眼也不是,不瞪眼也不是,只能在晚辈的殷勤下再喝了一杯酒:“臭小子,不管在哪个学院,以后都要好好念书。”
“是。”
“说起来,你是在哪个分院?”
“嘿嘿,我在农学院。我们家不是地多嘛,以后我种好吃的孝敬您!”
这些学生年纪都不大,其实比起自家长辈来,知道的多得有限。
其实食堂的一楼也非常热闹,入席的都是捐赠了钱物的商人们。虽然被分开设宴,但说出去也已经让他们感觉颇有面子了。毕竟这可是在书院里参加宴席啊。有脑筋转得快的,已经把注意力放到了书院本身的建筑上面。如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建造的速度,都让他们看出其中有利可图。
奠基的铲子好几把呢。除了他之外,还有白正清这个山长,还有河州几个名门望族的族长、耄老,他就算是抢到了铲子,那也是敬陪末座。
奠基完毕,接下来自然是动工了。
不过动工的事情,和这些出钱的人没多大关系。谁都知道一个书院的工期不会短,光是建房用的木料,恐怕都得不短的时间来筹措,更何况白正清……不,应该说是胡澈的胃口那么大,竟然会一下子等于是要建四个书院,其中三个还是闻所未闻。
到了奠基当天,在河州筹措的资金已经达到了两万三千多两。河州富庶,当地名门望族众多,你家一千我家八百,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这个书院教什么的不是问题,要紧的只有两点:一是这书院是挂在白正清名下的;二是,河州有书院。
反正书院没个三五造不好,他们也就丢开不管了。
林淡让罗掌柜将所有人捐赠的款项日期,以及后续这些款项的用途和时间全都一一记录,每过一个月,就把账本抄录之后,用白正清的名义,给捐赠的一家家送去。
那些人也不知道有没有看,反正都没怎么当成一回事情。建书院,说白了也就是造房子嘛,他们这些人家不说年年建房,年年修葺也是要的。这方面的经验太充足了。不过白先生做事地道,其实他们出的这些钱,匀出一部分给白先生润笔也是应当的。
就这样过了三四个月,胡澈突然给了王知府一张帖子。
王知府莫名:“这是?”
胡澈脸上半点没有被找了几个月麻烦的愤懑,笑容依旧办事妥帖:“书院已经建成,五天后是个黄道吉日,到时候书院会设宴。恰逢衙门休沐,不知道王大人是否肯赏脸出席?”
王知府:“!”书院建成了?!这不是才刚奠基没多久么?不是说路还要修么?他也没见河州最近有什么砖石木料进出,不动声不动色地怎么就建成了?黄口小儿,敢逗老夫?
胡澈于是再三解释:“书院的格局太大,先造起来一部分,好让一部分学生先入学。”
若只是先盖上几间屋子,这么点时间倒是也够了。王知府点了点头,可是书院又不是光造个房子就成的:“学生都招好了?”
“招好了。首批生源已经招满,就等着入学了。”
“先生都请好了?”
“请好了。好几位先生都是从别处赶来,下官已经安排妥当。”
王知府还是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对:“那个……你不是还弄了农、工、商学院,都有先生来教?”
“有的。几位先生都是六部出身,商学院的院长还是得了令尊推荐……王大人,令尊没跟您提起?”说起来,那位还是王尚书直接找到吏部硬塞的人。他内心还是觉得自家蛋蛋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知府:没有,完全没有!家里老头子平时书信往来那么多,竟然一个字都没跟他提起!
王知府当天参加书院的宴席的时候,就有些蔫吧。
题字?
匾额是皇帝御赐金笔,和全河州都没关系。
王知府看到匾额的时候差点骂出声,总感觉全天下都知道了,他一个河州的一把手竟然完全不知道!可是他能说胡澈办事不地道吗?完全不能!
人家可是规规矩矩地每个月初五,准时把书院建设的账册递交到他府上。是他自己不看的,能怪谁呢?
他再看看一众懵圈的族长耄老,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多少年的涵养到底让他没有失态,和众人一起参观起了这个白河书院。
说起书院的名字,倒不是因为白正清姓白,也没有多大的讲究,就是因为书院背靠的这条河叫白河。当然如果非得要扯什么寓意之类的,别说是白正清,就是林淡也能给扯出长篇大论来。白正清不讲究这些,读书读得好不好,和很多方面有关,但是和书院的名字能有多大关系?
书院两边的路重修过后,略微拓宽了一些,可供两辆马车并行。周围一片白墙黛瓦的围墙,站在墙外并不能看到里面如何。
马车在正门停下,有下人引着车夫从侧门进马厩。
白正清作为山长,今天严格地装扮过,和平时在家的样子十分不一样,特别严肃严谨。他今天还要带着整个书院的师生一起祭祀,招待客人的事情,他走一个过场就好。
蔡大头今天打扮地和白正清几乎一模一样,同样端端正正地站在正门口,迎接到访的客人。其他人不知道他的身份,看他的样子还以为是白家子弟。白正清膝下无子,如今年纪也在这里了,还开办了书院,显然是要在河州安家落户,此时从族中过继一个儿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能够被白正清收入,显然这小孩儿的资质不凡。
虽然来之前并没有预料,不过这些客人们都给了蔡大头见面礼。
蔡大头板着小脸,把一些金裸子玉珠子什么的,一起放进荷包里。小荷包上面绣了两个黑白兔子,并没有什么特别。嗯,同样的荷包二先生才给他准备了十个,要是一会儿不够用怎么办?
等到一进门,他们就没空去想蔡大头的来历,眼前的场景完全出乎他们的想象。
宽阔平整的路面,一条条宽宽窄窄的小径步道,接连着一栋栋大大小小的屋舍。屋舍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造的,竟然看不出用了什么木料。
其实这些建房手段,那是胡澈在北凉的时候被逼出来的。北凉根本就没有什么成材的木料,虽然后面林淡在虎子沟圈了一大片地,不仅能种田,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林场。可是林场都还没投产呢,他们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没有木材就不造房子了吗?该造的还是得造。
当地的老百姓们早就有了各种应对的办法。当然那些方法在胡澈看来不是特别好。后来有了孟修和余道长的研究,又有了小国公的鼎力支持,他们弄出了一种把灰泥中掺杂铁筋的方法,来代替木梁和房屋的支撑。
反正保城关每年打仗收缴或者报废的废铜烂铁不知道有多少,有些还能回炉,有些却连回炉的价值都没有。
这样做成的梁和楼板强度很高,应道长拍了两巴掌才碎掉呢!
可惜他们很快就离开了北凉,并没有来得及在北凉推广运用,只是把资料留给了下任。
现在书院的建设刚好用上。架高地基盖上两层楼,房子坚固无比——胡澈拍过好几巴掌试过的。
当初试验用的小楼刚造好的时候,工匠们都十分震惊,完全没想到“泥巴”也能起那么高。白正清他们看过之后,也多少都觉得有些惊讶。但是今天他们作为主人已经完全淡定了。
王知府一行人大部分还维持着面上不动声色,可是眼睛里的震惊却怎么都掩盖不住。要不是几个月前他们还亲自来过这里奠基,他们完全不相信这些屋子,这么多的屋子竟然是短短几个月里面建起来的。
要说这书院有多完善,肯定不至于。留出的院子几乎还都是空的,只有一片泥地或者土坑。一些教具杂物还在有人不停搬运。藏书楼里面连书架子都还没有摆满。可是供人读书,那是绝对够了。没看见连马厩都造好了,还宽敞无比么?
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先生挎着一个菜篮子,慢悠悠地踩着小径两三个一转悠往山上去了。
众人站在挑高了三个台阶的围廊上远眺,发现边上的小山坡竟然不那么光秃秃,里面还有几个小院落。
王知府想了想,突然问胡澈:“那是前任工部侍郎方大人?”
“是。方先生也是河州人士,听说这边办了书院就过来了。”胡澈端着一张谦和的笑脸,假装没看到众人变得扭曲的脸,“工学院有方先生主持,想来不会出什么岔子。”
王知府砸吧了一下嘴,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朝廷正三品,还是手握实权位处六部的大员,来一个书院当先生!这位方大人年纪可不算大,当初要致仕的时候那是什么理由都扯出来了,就差寻死觅活,最后朝廷无奈放人,没想到这位一转身竟然教书来了?
他低头略微琢磨了一下。山长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大家白正清;工学院是方大人……方先生这位前任三品大员;商学院则是他爹的老手下前任户部郎中正五品;农学院是谁?
王知府想问,可是他这么一呆,倒是已经转过了一个屋子。胡澈正在前面介绍书院的澡堂。
书院里显然人很少,他们这一路转来,只看到几个忙忙碌碌准备宴席的仆从。
一个小道士突然出现,通知吉时已到,准备开始祭祀。
等众人在小道士的带领下重新走回正门广场的时候,白正清已经带领着一众师生站定。王知府和其他人一起肃容站在两侧观礼,分神打量众人。
按照书院这个做法,农学院的主持人显然也是个官,绝大可能出自六部,品级还不会太低。说起来主管田地的也是户部,可是林胡两家显然不可能拱手让出书院的半壁江山。那么就是吏部?吏部,还是已经致仕了的……
书院师生的衣服,款式有两种,先生和学生的。先生之中颜色又有所差别,山长、各院的主持、一般的授课先生。几十个人分别站列,看上去整整齐齐。
王知府要找农学院的主持其实很简单,只不过那位正好在队伍的另外一侧,看不太清楚。等等!他的眼睛猛然瞪大,看着人群中那个明显最年轻的。那、那不是……王知府的脸扭曲了一下,突然在内心摇头讪笑,怎么可能呢?这是穿错衣服了吧?黄口小儿,果然又是在逗老夫。
作者有话要说:
胡阿妮_|||:你给大头那么多荷包干嘛?
林蛋蛋$_$:装钱啊!
胡阿妮(╰_╯)#:你别教坏小孩子。
林蛋蛋╭(╯^╰)╮:长辈见小辈见面礼怎么就教坏小孩子了?
蔡大头~(@^_^@)~:先生放心,大头是个好孩子,不会学坏哒。
胡阿妮_|||:我不是很放心。
蔡大头$_$:先生放心,大头会读好书练好武赚好钱!
第180章 林坑爹
农学院的院长是林和诚,如今不过二十出头,连个童生都没考上。
虽然王知府和林和诚的年纪能当父子,而且混的圈子还不一样,但是京城纨绔圈子里的领军人物,论辈分还是同一辈的,王知府对林和诚那是想不知道都不行。再说林和诚和他大哥林和颂长得像,王知府和林和颂多熟悉啊,怎么都能把人给认出来。
看看其他分院的院长,再看看他,人们不禁要问,凭什么?
别说是院长,就是排列在他们后面的几个先生,王知府也认出了几个,要不是致仕的官员,要不就是名士。
可是他们能质疑么?不能。
对于白河书院他们虽然都出了不少钱,但说了是捐赠,管理和教学那全都是人家白河书院自己的事情。他们有疑问,可以提问,但是不可以质询。再说其他三位分院的院长都没有出声,显然绝不仅仅只是卖林家的面子。
还好祭祀虽然庄重,但并不冗长。一行人被邀请进入到食堂的二楼,刚才参观的时候还十分空阔的地方,已经摆好了宴席,刚才跟在师长们身后不显眼的学生们,这会儿引着众人入席。
一名长者两眼一瞪:“咦?你怎么在这儿?”
带路的学生腼腆着一张苹果脸,嘿嘿笑道:“叔祖爷爷,这不是来书院上学么?”
另一边,一个学生带着一位族长:“二舅公,您坐这边。这边离火盆近,暖和。”
又有一位学生对着一位中年笑道:“表舅……”
这么一叫开来,全都沾亲带故。
所谓名门望族,少说也有百多年传承,一代代开枝散叶下来,不知道积累了多少人。作为小辈的多半倒是记得住族长族老的,但是做长辈的要把族中几十上百个子弟全都认全,却是少有。
其实这也是应有之义。毕竟读书那是有钱人家干的事情,一般没钱人上两年私塾那叫认字。譬如宁明,家中还是个地主人家,在当地也算是小有资财,他进京读书考试那日子都是过的紧巴巴的。
白河书院虽然分了四个分院,但说到底那还是为了科举铺路,是再正经不过的做学问,所收的这些学生都算得上是不错的,有一小半已经过了童生试,还有三个秀才。换句话说,这些人都是有希望通过科举当官的,最差将来也能当个辅佐官员的书吏或者是师爷一类的角色。
在大家族中,辅佐的人才培养也不可或缺。譬如胡澈身边的陈师爷就是一例。他并不姓胡,但是他的经历中从来不缺乏胡家的身影,他的妻子是胡家旁支,甚至还养着妻弟。他或许在科考上和其它方面不如胡澈良多,但是却能够帮助胡澈将一些杂事处理得妥妥帖帖,可以让胡澈空出手来做别的更重要的事情。
同样的人,王知府身边也有,几乎所有的官员身边都会有这样的少则一人,多则数人、数十人。哪怕是林淡这样主要经商的人身边,也不缺乏这些人的身影。所谓家族,就是这样一层层堆砌起来的。
如今在书院中读书的这些人,并不是家族中重点培养的弟子,但是用来试水这样一个新式书院,却是再好不过。虽然那些将他们送过来的长辈们,在得知了书院的师资力量之后,心里面有多少懊悔,已经不得而知。
今天的宴席是为了庆祝书院落成,以及感谢诸多势力的资助,整体气氛还是比较庄重的。
觥筹交错间,有人打听学生入学的名额,全都被拒绝了。
书院赶着开学,现在造好的房舍,总共就只能容纳这些学生。不过提问的那些人也没有太失望,书院接着到明年春天还会再建造其它建筑,最迟明年秋冬,就能够让第二批学生入学。而且书院……
一个学生凑在自家长辈耳边小声说道:“听说士学院的院长是礼部的。”
礼部!“谁?”
“这我哪儿知道啊?我又不是他们学院的。”
长辈瞪眼也不是,不瞪眼也不是,只能在晚辈的殷勤下再喝了一杯酒:“臭小子,不管在哪个学院,以后都要好好念书。”
“是。”
“说起来,你是在哪个分院?”
“嘿嘿,我在农学院。我们家不是地多嘛,以后我种好吃的孝敬您!”
这些学生年纪都不大,其实比起自家长辈来,知道的多得有限。
其实食堂的一楼也非常热闹,入席的都是捐赠了钱物的商人们。虽然被分开设宴,但说出去也已经让他们感觉颇有面子了。毕竟这可是在书院里参加宴席啊。有脑筋转得快的,已经把注意力放到了书院本身的建筑上面。如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建造的速度,都让他们看出其中有利可图。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15625/40097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