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节
推荐阅读:[清穿同人] 清宫重生宠妃路、绑定了淫荡学院系统【NPH】(简)、临时夫妻(nph)、蹂纸浆(1v1校园h)、魇运、[快穿]每个世界遇到的都是变态、复爱(骨科,1v2)、和猫奴谈恋爱会被骗、流光(姐弟骨科)、挣脱 (gl futa)、
回头望了几眼城头的军士,卢本伟能感受到他们的不安,他在心中一叹,很清楚若是对方攻打城池,他们这些守卒怕是连坚守半日都做不到。
对方没有打旗帜,卢本伟却知晓对方的身份。历数大唐精锐镇军,能有此气象者本就寥寥无几,而联想到城中的那座府宅,和今日入城的李从珂,卢本伟不难推测出对方的身份。
“指挥使,你说对方会攻城吗?”身旁有军士不安的问道。
卢本伟微微摇头。以寻常眼光来看,对方都是骑兵,应无攻城之理,加之又在夜里,攻城难度不小。最重要的是,对方可是大唐军队,哪有无故攻打自家城池之理?
如此显而易见的问题,对方却在问,这说明问话的人心绪已经不稳,方寸已乱了。
“百战军可是群疯子!”副使也推测出城下军队的身份,对卢本伟道,“两三万人就敢出征渤海,加上卢龙军就敢打西楼,偏偏还都给他们打赢了……这世上还有那李从璟不敢打的地方吗?”
卢本伟按刀默然。
副使左顾右看了一番,显得很局促,“李嗣源可是反了,李从璟还可能不反吗?他若是从幽州挥师南下,遣先锋攻打咱们真定,并非不可能啊!再说,城中还有他家人……”
“住口!”卢本伟打断副使,他本还稳得住,被副使这番话一说,手都不知该往哪儿放了。静下心来,心里不由得暗骂:这该死的世道,怎么就这么乱?赵太几百人就敢自称留后,那李从璟手握雄师十万,还真有可能……呸呸,不能自乱阵脚……
强作镇定的卢本伟,望着城外不动如山,却比山给人压力更大的军队,心头很不是滋味,暗想:风云际会之时,有这样一支雄兵,何愁大事不成?
杨丰智在军情处裹挟下,不得不“护送”曹氏、李永宁等人出城,从城门洞里出去的时候,依稀望见城外骑兵,感受到那股无言威势,饶是杨丰智以为自己有几分胆色,也不由得暗暗心惊。
待出了城,看见城外军阵全貌时,杨丰智暗自倒吸几口凉气,那一排排不动如松的骑士,高头战马,铁甲森森,恍若洪流高墙,真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桃大人,三将军,诸位既已出城,下官就不远送了,诸位请。”杨丰智在城门外停下脚步,赔笑道。
“我们军帅远道而来,难道杨刺史不打算去拜见?”桃夭夭乜斜着眼淡淡道,“百战军劳师远征,杨刺史也不犒军?”
杨丰智:“……”
自打知晓李从璟领百战军出现在城外的消息后,李永宁便心潮难平,迫切想要出城相见,只恨随行者众,不能让她飞奔而去。
李从璟坐镇幽州以来,两人难得一见,至今已是数年未曾谋面。北疆寒苦,契丹凶恶,李永宁自是知晓的,便是她对李从璟再有信心,也不能少一分牵挂,常恨不能照顾一二。而念起李从璟在幽州的艰难,着实心酸。
然而此时出了城,李永宁又踌躇起来,这数年来岁月悠忽年华虚度,青春不再,她不免不安。直到远远瞧见那千军万马前的铁甲将军,她心跳便不受控制起来,他是那样英武不凡,哪怕是远远看着,也感受得到他身上的光芒。曾今翩翩少年,风流轻狂,如今却已是国之栋梁,让草原威风丧胆的名将,她又为他感到自豪、骄傲。不知怎么,眼泪就不争气的掉下来,这滋味怕是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了。
桃夭夭早遣人先一步出城,跟李从璟汇报了城中情况,此时见马车出城,李从璟策马而出,在吊桥前下马来见,先是与李从珂打过招呼,继而便到马车前下拜,“不肖儿见过母亲!”
李永宁扶着曹氏走下马车,曹氏满面含泪,扶起李从璟,哽咽难言。
李永宁偷偷望向李从璟,见李从璟也向她看来,下意识躲过对方的眼神,旋即又觉得自己没什么好躲避的,复又向李从璟凝望过去,一时神情,欲语还休。
“下官杨丰智,见过李帅!”杨丰智带着张瑞恒等人下拜,向李从璟行大礼。
“杨刺史。”李从璟转顾杨丰智,负起手来,目光冷然,“今日我母亲欲出城,听说杨刺史率众持械,武力拦阻?”
“这……这都是因为宵禁……”杨丰智正欲辩解几分,待触及到李从璟杀意凛然的双眼,不觉双腿一软,顿时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哭道:“李帅,下官冤枉啊!”
“冤枉?谁冤枉了你?是本帅,还是本帅的母亲?”李从璟俯视杨丰智,戾气不减半分。
杨丰智自付一副好胆,此时却不知飞去了何处,被李从璟如此一问,眼角又瞥见城外虎视眈眈的军阵,只觉得魂魄都要出窍。好在他久经官场,有几分圆滑,立即扇了自己几巴掌,“都是下官之罪,李帅你大人不记小人过,请李帅恕罪,赎罪啊……”
李从璟阴冷的目光又看向张瑞恒,“你手上的伤可还好?”
“好,好……还好!多谢李帅关心!”张瑞恒不知李从璟缘何问起他的伤势,下意识回答两句,立刻意识到对方用意,吓得趴在地上瑟瑟发抖,“李帅恕罪,都是小人一时猪油蒙了心,断非有意轻薄……小人……小人……”
“既然你管不住自己的手,不要也罢。”李从璟冷冰冰地说道。
“啊?”不等张瑞恒反应过来,孟松柏已大步前来,抽出横刀,手起刀落,一道血光飘过,张瑞恒的手臂就被斩了下来。
被张瑞恒凄惨的叫声摄住,杨丰智怔在那里不知所措。李从璟转顾回来,“本帅让你停下了吗?”
“是,是!”杨丰智一个机灵回过神来,赶忙不停扇自己耳光。
曹氏于心不忍,相劝道:“从璟,他们也并没有把我们怎么样,你就饶了他们吧。”
“饶不得。”李从璟对曹氏道,“世道纷乱,宵小横行,今不严惩此辈,他日旁人焉知我李家不可冒犯?”
曹氏还想说什么,李从璟扶她回马车,坚定道:“母亲,我与父亲领兵在外征战,吃多少苦、受多少委屈都不打紧,毕竟我们是沙场中人。我们的功劳没人看得见也没关系,但我与父亲绝不容许,这些宵小之辈对母亲您和姐姐弟弟们,有半分不敬!”
曹氏心头一暖,握着李从璟的手,满眼慈祥,欣慰道:“从璟,你真是长大了。”
……
滞留相州后,李嗣源便没有再前行,李绍荣就驻扎于卫州,倘若李绍荣或者朝廷要对他不利,李嗣源也没打算自寻死路,前些时日让李从珂回去接曹氏,虽说是自保之举,却也是要免去后顾之忧。
在相州停留的这些时日,李嗣源向朝廷递交多份奏折,却无一例外石沉大海。奉旨征讨邺都失利,本已有罪,这些时候又佣兵相州不归朝,在有心人看来,这已是变向坐实了反叛之名。奈何李嗣源仍旧不愿明言举事,这让随行之人都万分焦急。
中门使安重诲素为李嗣源倚重,每有军机大事无不与其相商,近来谈起眼前困局,安重诲对李嗣源言说道:“天下之事,果断则成,犹豫则败。大帅请想,自古可有上将为叛卒所劫持,进入贼城,之后却能安然无恙的吗?人生若逆流行舟,不进则退。眼下看来,大梁乃是天下要地,唯有先占据大梁,作为根基之地,方能保全自身!”
李嗣源听罢之后默然不言。眼前局势如何,他作为天下名将,岂能不知?历经宦海,又遭受这些年的猜忌,他又岂能看不清朝堂,不知道坐以待毙的道理?只是他心中仍有顾虑。
这日,李嗣源正在帐中处理军务,有军士来报,说是李从珂归来。
“从珂回来了?可有接来夫人?”李嗣源忙问。
军士道:“未曾见到妇人车驾。”
李嗣源顿时大惊失色。
军士接着又道:“但少帅随行一起来了!”
“你说谁?少帅?”李嗣源惊讶站起身,眼露不可置信之色。
“是,的确是少帅,卢龙节度使!”军士道。
李嗣源大喜,连忙出帐。
须臾,父子相见。
“见过父帅!”李从璟行礼,“孩儿已将母亲接送到幽州,请父帅放心。”
“好,好。幽州安全!”李嗣源十分满意,又问李从璟:“从璟,你不在卢龙,怎么到这里来了?”
李从璟站起身,说道:“孩儿听闻父帅为奸人所害,以至于身陷险境,心里牵挂,特来相见。”
李嗣源终于露出笑容,点头道:“好小子,孝顺!”
……
少顷,父子于帐中对坐。
李从璟躬身问李嗣源:“父亲,你先是为乱兵所累,军士离散,后为贼兵劫持,忠名蒙污,现在又被奸臣所害,以至于滞留相州不能动,危在旦夕。孩儿请问父亲,接下来父亲准备何以应对?”
第452章 大厦将倾何人扶,天下苍生问谁顾
为方便李嗣源、李从璟父子相见叙话,此时帐中并无旁人,唯李从珂、安重诲在侧。
李从璟问出这句话后,帐中一时陷入一片沉默中,气氛更是凝重到极点。
何去何从,这是悬在众人心头的巨石,它是否落下来,又落于何处,无疑关系到众人往后命运。
李嗣源默然良久,端视李从璟,问道:“我儿以为该当如何?”
李从璟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道:“孩儿心中有些疑问,存之久矣,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嗣源直视李从璟双眼,道:“我儿只管讲来。”
“其一,已故枢密使郭崇涛,有经天纬地之才,先因之献奇策,大唐得以平梁入主中原,后又凭其率军西征,王师得以三月而平两川,天下诸侯因此不敢直视我大唐天威。请问父亲,郭公能否算得上社稷重臣?”李从璟直身问。
郭崇韬身负反叛之罪而被诛,死而有罪名,李从璟此时称其故有官职,又言辞尊敬,放在常人眼里,自然是对当朝大不敬。
李嗣源敛眉道:“自然是。”
“既是社稷重臣,又大功初立,为何一夜之间,身死族灭?”李从璟问。
李嗣源沉声道:“奸佞谗言,混淆圣听,因而被诛!”
“其二,孩儿不解,伪梁贼将段凝,屯兵河上之际,杀伤我大唐将士甚多,为我大唐将士死敌,缘何大唐灭梁后,不见陛下降罪,反而御赐姓名,恩宠日盛?”李从璟又问。
李嗣源深吸口气,眉目略沉,“贿赂后宫,谄媚君上,结党营私,故而受宠。”
“其三,自大唐入主中原以来,天下承平日久,缘何百姓依旧生计艰难,卖儿鬻女之相不绝,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李从璟再问。
李嗣源微微动容,眼露恨色,“把持权势者,目无法纪,心无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以自肥,是以民不聊生!”
“其四,孩儿请问父亲,中原既有数年太平,当人心思安,缘何一朝风云突变,康延孝、赵在礼等相继反叛,中原烽烟四起?前些年,大唐南据伪梁、东平赵燕、北逐契丹,王师所到之处,百姓莫不箪食壶浆以迎之,而今邺都久为叛贼所据,缘何无人愿为王师先驱,反倒是贼势日大?”
李嗣源沉默下来。良久,才抬起头,喟然一叹,“先有民心,故而王师东征西讨,无往不胜;今失民心,是以将士不愿力战,而宵小四起、百姓助贼,乱事遂不能平也!”
李从璟也沉默下来,半晌才叹道:“原来如此!”
李嗣源见李从璟一时再无开口之意,又因先前之言略显沉重,也陷入沉思。
李从璟与李嗣源对谈时,随话题深入,中门使安重诲一直眉头微皱,这时心有所悟,不禁眼前一亮。不比李从珂,安重诲能被委以中门使之职,自然是心思灵敏、缜密之辈,眼下他已品出李从璟四问中的联系。
这四问看似互相独立,实则步步递进。
李从璟先是借用与李嗣源当下处境极为相似的郭崇韬经历,来引出郭崇韬冤死、李嗣源身陷困境,是因朝廷奸佞遍地。第二问,借用段凝的例子,问奸臣从何而来,得出奸臣是主上纵容的结论。第三问,则是用百姓生活依旧困苦,来显示奸臣遍地的危害。第四问最为关键,既然百姓民不聊生,朝廷失了民心,天下如何能不乱,江山社稷如何能够稳固?
此四问层层递进,说明一个关键问题:君上昏庸,小人把持权柄,致使朝堂糜烂,而今天下已乱,急需有人整肃朝纲,否则大唐将亡。
想透其中关键,安重诲不禁纳闷起来。因为照李从璟这四问的势头,他还有最后一问未说出来。
当下众人商讨的问题,是李嗣源何去何从,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那李从璟还未说出口第五问。
第五问其实已经呼之欲出。既然大唐将亡,亟待有人挽救社稷危亡,挽狂澜于既倒,那么何人来扮演这个角色?
自然是李嗣源。
这不仅回答了李嗣源该何去何从的问题,重要的是,通过李从璟这番话,为李嗣源接下来的选择,赋予了大义和使命感。
同时,这番话,也为李嗣源日后掌权之后如何整肃超纲、如何执政,确定了基本格调。
试想,既然眼下大唐社稷蒙尘,包括李嗣源陷入危境,是因为朝中遍布小人、奸佞,是因为失了民心,是因为天下人心丧乱,那么日后李嗣源掌权,为免重蹈覆辙,是否需要亲贤远佞?是否需要整顿吏治?是否需要重塑人心?是否需要为民谋福?
答案显而易见。
念及于此,安重诲震惊不已,他再看向李从璟的眼色就变了。
在未举事时,便给举事赋予大义,更为日后执政确立格调和使命感,思维缜密、深谋远虑至此,难道不值得忌惮、敬畏?
而李从璟年纪轻轻,便能看清天下大乱的根由,并且心怀苍生、胸有社稷,难道不值得敬佩?
安重诲再度看向李从璟,却见对方仍旧是低头沉默,全然没有再说话的意思,不由得焦急、疑惑起来。焦急是因为第五问最为关键,必须问出,疑惑的是,看李从璟这幅模样,好似心中根本就没有那第五问?
李嗣源和李从璟自有心事,安重诲正在纠结当中,在场唯一想法没这么多的,便是李从珂。他见话说到这个份上,凭感觉也知正到关键之时,偏偏几人都开始闭口不言,不禁急切起来。
李从珂上前一步,抱拳对李嗣源道:“父帅,陛下得以入主中原,大唐得以有盛世之象,断非一人之功,而是万千将士拼了性命才换来的!这些年来你带领我等南征北战,攻破大梁也是你和从璟之功,要说功劳,满朝上下,谁人能与你比肩?大唐江山有你多少心血,有多少手足同袍的性命,父帅自然最清楚。当此之时,父帅,难道你就忍心,眼睁睁看着大唐江山如此糜烂下去?你就忍心我们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葬送在那些奸佞小人手里?”
话说完,李从珂顿觉舒畅,正满怀期望看向李嗣源,却见李嗣源、李从璟、安重诲的目光,齐刷刷向他看来。
李从珂不明所以,立觉局促,凭空生出一股骑虎难下之感。
对方没有打旗帜,卢本伟却知晓对方的身份。历数大唐精锐镇军,能有此气象者本就寥寥无几,而联想到城中的那座府宅,和今日入城的李从珂,卢本伟不难推测出对方的身份。
“指挥使,你说对方会攻城吗?”身旁有军士不安的问道。
卢本伟微微摇头。以寻常眼光来看,对方都是骑兵,应无攻城之理,加之又在夜里,攻城难度不小。最重要的是,对方可是大唐军队,哪有无故攻打自家城池之理?
如此显而易见的问题,对方却在问,这说明问话的人心绪已经不稳,方寸已乱了。
“百战军可是群疯子!”副使也推测出城下军队的身份,对卢本伟道,“两三万人就敢出征渤海,加上卢龙军就敢打西楼,偏偏还都给他们打赢了……这世上还有那李从璟不敢打的地方吗?”
卢本伟按刀默然。
副使左顾右看了一番,显得很局促,“李嗣源可是反了,李从璟还可能不反吗?他若是从幽州挥师南下,遣先锋攻打咱们真定,并非不可能啊!再说,城中还有他家人……”
“住口!”卢本伟打断副使,他本还稳得住,被副使这番话一说,手都不知该往哪儿放了。静下心来,心里不由得暗骂:这该死的世道,怎么就这么乱?赵太几百人就敢自称留后,那李从璟手握雄师十万,还真有可能……呸呸,不能自乱阵脚……
强作镇定的卢本伟,望着城外不动如山,却比山给人压力更大的军队,心头很不是滋味,暗想:风云际会之时,有这样一支雄兵,何愁大事不成?
杨丰智在军情处裹挟下,不得不“护送”曹氏、李永宁等人出城,从城门洞里出去的时候,依稀望见城外骑兵,感受到那股无言威势,饶是杨丰智以为自己有几分胆色,也不由得暗暗心惊。
待出了城,看见城外军阵全貌时,杨丰智暗自倒吸几口凉气,那一排排不动如松的骑士,高头战马,铁甲森森,恍若洪流高墙,真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桃大人,三将军,诸位既已出城,下官就不远送了,诸位请。”杨丰智在城门外停下脚步,赔笑道。
“我们军帅远道而来,难道杨刺史不打算去拜见?”桃夭夭乜斜着眼淡淡道,“百战军劳师远征,杨刺史也不犒军?”
杨丰智:“……”
自打知晓李从璟领百战军出现在城外的消息后,李永宁便心潮难平,迫切想要出城相见,只恨随行者众,不能让她飞奔而去。
李从璟坐镇幽州以来,两人难得一见,至今已是数年未曾谋面。北疆寒苦,契丹凶恶,李永宁自是知晓的,便是她对李从璟再有信心,也不能少一分牵挂,常恨不能照顾一二。而念起李从璟在幽州的艰难,着实心酸。
然而此时出了城,李永宁又踌躇起来,这数年来岁月悠忽年华虚度,青春不再,她不免不安。直到远远瞧见那千军万马前的铁甲将军,她心跳便不受控制起来,他是那样英武不凡,哪怕是远远看着,也感受得到他身上的光芒。曾今翩翩少年,风流轻狂,如今却已是国之栋梁,让草原威风丧胆的名将,她又为他感到自豪、骄傲。不知怎么,眼泪就不争气的掉下来,这滋味怕是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了。
桃夭夭早遣人先一步出城,跟李从璟汇报了城中情况,此时见马车出城,李从璟策马而出,在吊桥前下马来见,先是与李从珂打过招呼,继而便到马车前下拜,“不肖儿见过母亲!”
李永宁扶着曹氏走下马车,曹氏满面含泪,扶起李从璟,哽咽难言。
李永宁偷偷望向李从璟,见李从璟也向她看来,下意识躲过对方的眼神,旋即又觉得自己没什么好躲避的,复又向李从璟凝望过去,一时神情,欲语还休。
“下官杨丰智,见过李帅!”杨丰智带着张瑞恒等人下拜,向李从璟行大礼。
“杨刺史。”李从璟转顾杨丰智,负起手来,目光冷然,“今日我母亲欲出城,听说杨刺史率众持械,武力拦阻?”
“这……这都是因为宵禁……”杨丰智正欲辩解几分,待触及到李从璟杀意凛然的双眼,不觉双腿一软,顿时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哭道:“李帅,下官冤枉啊!”
“冤枉?谁冤枉了你?是本帅,还是本帅的母亲?”李从璟俯视杨丰智,戾气不减半分。
杨丰智自付一副好胆,此时却不知飞去了何处,被李从璟如此一问,眼角又瞥见城外虎视眈眈的军阵,只觉得魂魄都要出窍。好在他久经官场,有几分圆滑,立即扇了自己几巴掌,“都是下官之罪,李帅你大人不记小人过,请李帅恕罪,赎罪啊……”
李从璟阴冷的目光又看向张瑞恒,“你手上的伤可还好?”
“好,好……还好!多谢李帅关心!”张瑞恒不知李从璟缘何问起他的伤势,下意识回答两句,立刻意识到对方用意,吓得趴在地上瑟瑟发抖,“李帅恕罪,都是小人一时猪油蒙了心,断非有意轻薄……小人……小人……”
“既然你管不住自己的手,不要也罢。”李从璟冷冰冰地说道。
“啊?”不等张瑞恒反应过来,孟松柏已大步前来,抽出横刀,手起刀落,一道血光飘过,张瑞恒的手臂就被斩了下来。
被张瑞恒凄惨的叫声摄住,杨丰智怔在那里不知所措。李从璟转顾回来,“本帅让你停下了吗?”
“是,是!”杨丰智一个机灵回过神来,赶忙不停扇自己耳光。
曹氏于心不忍,相劝道:“从璟,他们也并没有把我们怎么样,你就饶了他们吧。”
“饶不得。”李从璟对曹氏道,“世道纷乱,宵小横行,今不严惩此辈,他日旁人焉知我李家不可冒犯?”
曹氏还想说什么,李从璟扶她回马车,坚定道:“母亲,我与父亲领兵在外征战,吃多少苦、受多少委屈都不打紧,毕竟我们是沙场中人。我们的功劳没人看得见也没关系,但我与父亲绝不容许,这些宵小之辈对母亲您和姐姐弟弟们,有半分不敬!”
曹氏心头一暖,握着李从璟的手,满眼慈祥,欣慰道:“从璟,你真是长大了。”
……
滞留相州后,李嗣源便没有再前行,李绍荣就驻扎于卫州,倘若李绍荣或者朝廷要对他不利,李嗣源也没打算自寻死路,前些时日让李从珂回去接曹氏,虽说是自保之举,却也是要免去后顾之忧。
在相州停留的这些时日,李嗣源向朝廷递交多份奏折,却无一例外石沉大海。奉旨征讨邺都失利,本已有罪,这些时候又佣兵相州不归朝,在有心人看来,这已是变向坐实了反叛之名。奈何李嗣源仍旧不愿明言举事,这让随行之人都万分焦急。
中门使安重诲素为李嗣源倚重,每有军机大事无不与其相商,近来谈起眼前困局,安重诲对李嗣源言说道:“天下之事,果断则成,犹豫则败。大帅请想,自古可有上将为叛卒所劫持,进入贼城,之后却能安然无恙的吗?人生若逆流行舟,不进则退。眼下看来,大梁乃是天下要地,唯有先占据大梁,作为根基之地,方能保全自身!”
李嗣源听罢之后默然不言。眼前局势如何,他作为天下名将,岂能不知?历经宦海,又遭受这些年的猜忌,他又岂能看不清朝堂,不知道坐以待毙的道理?只是他心中仍有顾虑。
这日,李嗣源正在帐中处理军务,有军士来报,说是李从珂归来。
“从珂回来了?可有接来夫人?”李嗣源忙问。
军士道:“未曾见到妇人车驾。”
李嗣源顿时大惊失色。
军士接着又道:“但少帅随行一起来了!”
“你说谁?少帅?”李嗣源惊讶站起身,眼露不可置信之色。
“是,的确是少帅,卢龙节度使!”军士道。
李嗣源大喜,连忙出帐。
须臾,父子相见。
“见过父帅!”李从璟行礼,“孩儿已将母亲接送到幽州,请父帅放心。”
“好,好。幽州安全!”李嗣源十分满意,又问李从璟:“从璟,你不在卢龙,怎么到这里来了?”
李从璟站起身,说道:“孩儿听闻父帅为奸人所害,以至于身陷险境,心里牵挂,特来相见。”
李嗣源终于露出笑容,点头道:“好小子,孝顺!”
……
少顷,父子于帐中对坐。
李从璟躬身问李嗣源:“父亲,你先是为乱兵所累,军士离散,后为贼兵劫持,忠名蒙污,现在又被奸臣所害,以至于滞留相州不能动,危在旦夕。孩儿请问父亲,接下来父亲准备何以应对?”
第452章 大厦将倾何人扶,天下苍生问谁顾
为方便李嗣源、李从璟父子相见叙话,此时帐中并无旁人,唯李从珂、安重诲在侧。
李从璟问出这句话后,帐中一时陷入一片沉默中,气氛更是凝重到极点。
何去何从,这是悬在众人心头的巨石,它是否落下来,又落于何处,无疑关系到众人往后命运。
李嗣源默然良久,端视李从璟,问道:“我儿以为该当如何?”
李从璟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道:“孩儿心中有些疑问,存之久矣,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嗣源直视李从璟双眼,道:“我儿只管讲来。”
“其一,已故枢密使郭崇涛,有经天纬地之才,先因之献奇策,大唐得以平梁入主中原,后又凭其率军西征,王师得以三月而平两川,天下诸侯因此不敢直视我大唐天威。请问父亲,郭公能否算得上社稷重臣?”李从璟直身问。
郭崇韬身负反叛之罪而被诛,死而有罪名,李从璟此时称其故有官职,又言辞尊敬,放在常人眼里,自然是对当朝大不敬。
李嗣源敛眉道:“自然是。”
“既是社稷重臣,又大功初立,为何一夜之间,身死族灭?”李从璟问。
李嗣源沉声道:“奸佞谗言,混淆圣听,因而被诛!”
“其二,孩儿不解,伪梁贼将段凝,屯兵河上之际,杀伤我大唐将士甚多,为我大唐将士死敌,缘何大唐灭梁后,不见陛下降罪,反而御赐姓名,恩宠日盛?”李从璟又问。
李嗣源深吸口气,眉目略沉,“贿赂后宫,谄媚君上,结党营私,故而受宠。”
“其三,自大唐入主中原以来,天下承平日久,缘何百姓依旧生计艰难,卖儿鬻女之相不绝,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李从璟再问。
李嗣源微微动容,眼露恨色,“把持权势者,目无法纪,心无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以自肥,是以民不聊生!”
“其四,孩儿请问父亲,中原既有数年太平,当人心思安,缘何一朝风云突变,康延孝、赵在礼等相继反叛,中原烽烟四起?前些年,大唐南据伪梁、东平赵燕、北逐契丹,王师所到之处,百姓莫不箪食壶浆以迎之,而今邺都久为叛贼所据,缘何无人愿为王师先驱,反倒是贼势日大?”
李嗣源沉默下来。良久,才抬起头,喟然一叹,“先有民心,故而王师东征西讨,无往不胜;今失民心,是以将士不愿力战,而宵小四起、百姓助贼,乱事遂不能平也!”
李从璟也沉默下来,半晌才叹道:“原来如此!”
李嗣源见李从璟一时再无开口之意,又因先前之言略显沉重,也陷入沉思。
李从璟与李嗣源对谈时,随话题深入,中门使安重诲一直眉头微皱,这时心有所悟,不禁眼前一亮。不比李从珂,安重诲能被委以中门使之职,自然是心思灵敏、缜密之辈,眼下他已品出李从璟四问中的联系。
这四问看似互相独立,实则步步递进。
李从璟先是借用与李嗣源当下处境极为相似的郭崇韬经历,来引出郭崇韬冤死、李嗣源身陷困境,是因朝廷奸佞遍地。第二问,借用段凝的例子,问奸臣从何而来,得出奸臣是主上纵容的结论。第三问,则是用百姓生活依旧困苦,来显示奸臣遍地的危害。第四问最为关键,既然百姓民不聊生,朝廷失了民心,天下如何能不乱,江山社稷如何能够稳固?
此四问层层递进,说明一个关键问题:君上昏庸,小人把持权柄,致使朝堂糜烂,而今天下已乱,急需有人整肃朝纲,否则大唐将亡。
想透其中关键,安重诲不禁纳闷起来。因为照李从璟这四问的势头,他还有最后一问未说出来。
当下众人商讨的问题,是李嗣源何去何从,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那李从璟还未说出口第五问。
第五问其实已经呼之欲出。既然大唐将亡,亟待有人挽救社稷危亡,挽狂澜于既倒,那么何人来扮演这个角色?
自然是李嗣源。
这不仅回答了李嗣源该何去何从的问题,重要的是,通过李从璟这番话,为李嗣源接下来的选择,赋予了大义和使命感。
同时,这番话,也为李嗣源日后掌权之后如何整肃超纲、如何执政,确定了基本格调。
试想,既然眼下大唐社稷蒙尘,包括李嗣源陷入危境,是因为朝中遍布小人、奸佞,是因为失了民心,是因为天下人心丧乱,那么日后李嗣源掌权,为免重蹈覆辙,是否需要亲贤远佞?是否需要整顿吏治?是否需要重塑人心?是否需要为民谋福?
答案显而易见。
念及于此,安重诲震惊不已,他再看向李从璟的眼色就变了。
在未举事时,便给举事赋予大义,更为日后执政确立格调和使命感,思维缜密、深谋远虑至此,难道不值得忌惮、敬畏?
而李从璟年纪轻轻,便能看清天下大乱的根由,并且心怀苍生、胸有社稷,难道不值得敬佩?
安重诲再度看向李从璟,却见对方仍旧是低头沉默,全然没有再说话的意思,不由得焦急、疑惑起来。焦急是因为第五问最为关键,必须问出,疑惑的是,看李从璟这幅模样,好似心中根本就没有那第五问?
李嗣源和李从璟自有心事,安重诲正在纠结当中,在场唯一想法没这么多的,便是李从珂。他见话说到这个份上,凭感觉也知正到关键之时,偏偏几人都开始闭口不言,不禁急切起来。
李从珂上前一步,抱拳对李嗣源道:“父帅,陛下得以入主中原,大唐得以有盛世之象,断非一人之功,而是万千将士拼了性命才换来的!这些年来你带领我等南征北战,攻破大梁也是你和从璟之功,要说功劳,满朝上下,谁人能与你比肩?大唐江山有你多少心血,有多少手足同袍的性命,父帅自然最清楚。当此之时,父帅,难道你就忍心,眼睁睁看着大唐江山如此糜烂下去?你就忍心我们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葬送在那些奸佞小人手里?”
话说完,李从珂顿觉舒畅,正满怀期望看向李嗣源,却见李嗣源、李从璟、安重诲的目光,齐刷刷向他看来。
李从珂不明所以,立觉局促,凭空生出一股骑虎难下之感。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16700/41997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