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
推荐阅读:笼中月、下山后,我在民政局门口闪婚京圈首富、予卿欢、睡了舍友的叔叔、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警惕,人工智能会 (np)、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漂亮小魅魔的被调教日常(囚禁 1v2)、[柯南同人] 柯学不易,红桃叹气、《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第20章 贤妃
说话的这人乃是五年前潜渊阁始建的时候入阁的,名周简,二甲进士出身。他比起这些个要么是状元要么是榜眼的同僚来说,殿试成绩确实差了一些。
周简其人最大的特点便是死读书,他能将古今史书背得滚瓜烂熟。五年前的殿试之上,无论晏回问他策论还是民生,周简都能从三皇本纪起,沿着春秋战国史记汉书……这么个顺序,一直讲到大盛朝,将其间所有与题目相关的典故一一筛出来,以史为鉴,背一个时辰都不用歇口气的。
虽有大用,却丁点不知变通,性子也古板,故而周简在这潜渊阁中一向不打眼。
晏回只当他又要长篇大论了,正要唤小太监添茶的当口,便听周简说:“前朝末年气数已尽,兵祸四起。祖皇帝于赣南揭竿而起,随其南征北伐的有八大姓,乃是钱岳胡明闰棉侯唐这八家。其中钱胡棉三家老祖宗不幸战死沙场,至祖皇帝入京,剩下五位皆封授异姓亲王,俱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祖皇帝晚年常因此事忧虑,为收束兵权,下旨令异姓亲王其子孙可爵袭三次,待次尽,降等降领袭爵。”
削藩之意丁点不遮掩,五位亲王带了大半辈子兵,在边疆呆得好好的,却被告知要他们卸去兵权回京养老,几代之后子孙也没了爵位,自然谁都不乐意。若不是念在旧时的兄弟情分,怕是要直接带着儿孙掳袖子打进京来。
祖皇帝也知道自己这事做得不厚道,许了袭爵还不够,另许了一条作为弥补。周简说到了点子上,生得呆板的脸上也带了两分笑:“当时祖皇帝明言——‘凡兄弟们后辈嫡系姑娘,皆可有一女入宫,品貌中等以上即可,封正一品妃位。’”
一群老油条心中盘算:几代之后子孙没了爵位,便与平民无异。可若是后辈的嫡姑娘能入宫封妃,一来可保身后子孙荣华;二来,若是诞下皇子……未来尚有无限可能啊!祖皇帝这才能安安稳稳地拿回兵权来。
老一辈的都是莽夫,不擅钻营,回了京反倒被一群笔杆子压得死死的,加之边疆久无战事,没了用武之地,不得不在“封妃”一途上下功夫。
然而祖皇帝当时已年逾花甲,谁乐意让自家如花似玉的孙女入宫?众位亲王都瞅准了他的儿子,可高祖一登基,“断袖”的名声又传了出来。众位亲王寻思着再等等,这一等,直到进了棺材也没等到高祖的皇子出生。
子孙后辈不成器,没一个能扛得起家门的。因此五大世家逐渐没落,渐渐泯然众人矣。而祖皇帝许诺的“封妃”,皇家不提,史官不提,几位亲王临去前又没交待清楚,家中族谱也无人翻看,故而老祖宗之言被子孙后辈忘了个干净。
若不是周简入潜渊阁后将大盛朝国史背了个滚瓜烂熟,几乎如数家珍,怕是再没人能想起来这茬。
祖皇帝也没规定个年限,此时正好被晏回拿来捡了漏,唐宛宛这一支恰恰是唐家嫡系。老祖宗之言,又有史书可查证,当真是谁也不能多一句嘴的。
晏回难得笑得这么畅快,周简入阁五年,头回得陛下如此盛赞——“这回这史书背得十分不错,赏!重重有赏!”
如今除了德妃,妃位还有三个空,众人为了个封号争了一通,最后说:“不如取‘贤妃’之名,贤者良惠,再好不过了。这贤妃与德妃同品级,也不算打眼,还免得姑娘受欺负。等将来姑娘诞下龙嗣,自然是宫里头一人,到那时再改立为后,想来朝中无人敢置喙。如此岂不皆大欢喜?”
“贤妃?”晏回一顿,不由失笑,笑得胸膛震动。视线落在纸上的“贤”字上,将这么简简单单一个字瞧了半晌,眸光极温。
众臣子不知陛下在笑什么,一时面面相觑。好在陛下很快收了笑:“拟旨吧。”
*
“唐家姑娘身具凤格”的说法只在市井民间打了个轻飘飘的水花,次日就没了影儿。隔了一日,册妃的旨意便入了家门。
道己公公念完旨,抬眼一瞧,见唐家从老到小都傻愣愣看着他,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竟无一人上前接旨。道己心道:果然唐姑娘的秉性是家族传统啊……
他忍了忍笑,上前两步提醒:“姑娘,接旨呀!”
“臣女领旨谢恩。”唐宛宛还算全家最镇定的那个,因为她对后宫规制一点不清楚,也不知道陛下愁掉了多少头发,这份圣旨才能到她手上。
可唐家爹娘却是明白人,先前还细细琢磨过:钟昭仪是三品太常卿的嫡长女,沈婕妤是三品卫尉家中嫡长女。冯赵两位美人出身要略差一些,却也比唐老爷这般的散官要好。
唐家爹娘先前还往好处想,兴许陛下中意自家宛宛,封个婕妤亦未可知。谁知竟噌噌跨了两个档,算得上是后宫头一人了,一时晕晕乎乎摸不着北。
道己公公又笑:“奴才先行恭喜娘娘了。钦天监好一通测算,将入宫的时间定在了八月三十,只因那日宜嫁娶,又宜求嗣,是少有的双喜之日。”
“求嗣”听得唐宛宛脸一僵,却不好说什么,只能点头。道己公公又说:“只剩一个月,确实有些急了。不过大人与夫人放宽心,太后娘娘派下的两位嬷嬷明日就到府上,需要置办什么,这二位都会弄得妥妥的。另有尚仪局女官一位,也是明日便到,教娘娘学习宫规礼仪。”
“这位女官是个和善人,又得了陛下交待,娘娘不必惮虑,放宽心跟她学就是。”道己还特意补充道:“学不过也不会被训的。”
唐宛宛默默瞧了他一眼,都不敢想陛下是怎么形容自己的……
临走之前,唐家老爷带着两个儿子送道己公公出门,道己又示意唐老爷往侧旁行过两步,低声道:“陛下特意吩咐内宫监典簿隔日来府上请安,大人若有什么为难之处,尽管开口便是。”
唐老爷一时还没明白这话里的“为难之处”是什么意思,只说“微臣谢过陛下苦心”,又恭恭敬敬地朝着北边皇城的方向拱了拱手。
次日唐老爷上朝,主动上前跟他搭话的比以前十年都多,直叫唐老爷受宠若惊。这其中冷嘲热讽的有,捧杀的有,唯独真心祝贺的最少,都是他多年至交了。
上朝回来已经是半上午了,唐老爷还没行到正院,却见库房门口一群丫鬟仆妇进进出出,各个脸上带笑。唐老爷喊住一个仆妇,奇道:“这是做什么呢?”
那仆妇眉开眼笑答:“夫人在给小姐置办嫁妆呢。”
唐家到底是传承二百年的大姓了,积蓄自然不菲,只是因着人丁兴旺,分到各家的就少了。旁系子孙大多要靠变卖祖业才能在京城站稳脚跟,可唐老爷这一脉却没有坐吃山空的窝囊废,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守得好好的,唐宛宛家里光是库房便占了一个小院。
此时院子里许多东西一字摆开,大到梳妆台、西洋镜,小到文玩摆件都分门别类地放好了。唐夫人坐在院子里指挥“这个妆奁样式旧了”、“那个挂灯不够好看”。
唐宛宛的嫁妆原本已经准备好了,就是原先准备带去冯家的那一波。可唐夫人觉得晦气,原先那些统统丢回库房角落落灰去了,打算重新置办新的,这便又开始翻腾家底了。
“这对玉如意是你外祖母给娘的嫁妆,你和两个姐姐都有一对,自然得带上。”
“您的嫁妆啊……”唐宛宛犹豫了一下才点头,又听唐夫人说:“这四君子桌屏,是娘从你及笄前一年便开始绣的,费了不少功夫,宛宛也带上。”
话落,唐夫人小心捧起一只外形古朴的红木匣,声音都不由放轻了两分:“这是你太爷爷以前从古玩集市上淘回来的一套翡翠三彩玉观音,听人说是什么老坑冰种。娘也不懂这些,只知道你太爷爷古稀之年,仍有富商以千金求买,你太爷爷也没舍得。留在这库房里不见天日反倒不美,正好给你当了嫁妆。”
木匣内有许多凹陷的暗格,每块翡翠都正正好地嵌在其中,一共三排,共有三十三块翡翠,正是观音的三十三法相,或坐或立或手持净瓶,栩栩如生。
唐宛宛小心翼翼捧了一只在手心,只觉质地温润,线条圆滑,抛光细致,纵是她这个对玉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知道是好东西。好像在摸自己的心头肉似的,小脸一瘪,还挺委屈地絮叨:“怎么这个也要给陛下啊!这都是咱家最值钱的东西了,都能当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了。”
唐夫人迟疑了一下:“要不……不带这个?”
唐宛宛忙不迭点头。一旁的唐家大嫂欲言又止,止又欲言,好半晌终是说:“宛宛啊,你这话嫂子怎么听着不对劲呢?”
“啊?”唐宛宛不明白。
唐家大嫂神色复杂:“别人家姑娘都想多带些嫁妆,好给自己做脸面,将来也有底气。怎么宛宛你却把陛下当强抢财物的山大王一样防着呢?这个不想带,那个舍不得的。”
唐老爷和唐夫人面面相觑,好半晌总算回过味来了,怕是在宛宛的心中,嫁妆就是要全部送人的。唐夫人哭笑不得:“宛宛,这嫁妆不是这么算的,嫁妆永远是你的东西,是你安身立命的底气,只要你不开口,别人不能动一分。陛下是不会克扣了你的。”
“不是要全送给陛下的?”唐宛宛顿时有点窘。以前她看两位姐姐成亲都是聘礼送过来,嫁妆带过去,还差不多是同等份量,便以为嫁妆是要全送给陛下的。再有先前跟冯家定了亲,嫁妆却都是唐夫人一手操办的,没怎么跟她讲过这事。
好端端给陛下扣了一口锅,唐宛宛心里有点过意不去,想了想还是说:“那还是留在咱家吧,万一我不小心弄丢了碎了,太爷爷会不高兴的。”
唐夫人却没听她的,愣是把这一匣翡翠观音写到了嫁妆单子中。
第21章 礼仪
前朝时女子地位低,加上宫规严苛,宫妃不能带嫁妆入宫,怕带进外头的“脏东西”来,有损皇家福祚。
本朝却并非如此,大盛刚建朝那时候国库空虚,宫妃的月例极低,想要打点人事远远不够。慢慢地,便有了宫妃自带嫁妆入宫的习俗,民间贵妾也有样学样,显示了与夫家荣辱与共的决心。
为宛宛准备的嫁妆几乎掏空了唐家大半家底。好在没过几日,宫里的纳礼就到了,这是太后娘娘老早就给晏回备好的,在私库中放了五六年,如今终于能得见天日。其中大多都是珍贵的老物件,这些未作改动,再添上一些西洋的新鲜玩意也就齐了。
三百余侍卫抬着纳礼从顺贞门出了宫,一路吹吹打打绕了大半个京城,送到了城东的唐家。另有一封圣旨,是加封唐夫人为三品诰命夫人的。
唐老爷接过圣旨,心说自己当了十几年官也没给夫人挣个诰命回来,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却是看在女儿的面儿上。一时心中好生复杂。
宫里赐下的纳礼将前院堆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落脚的地儿。唐家几个家丁小声报与唐老爷:“老爷,小的们数了三遍,多出了整整五十抬啊。”
官家娶妻多是六十四全抬聘礼,可册妃却没几个能参考的例子。唐老爷问了问家中老母亲,从老夫人口中得知当今太妃娘娘早年入宫时的纳礼是九十九抬,因为皇后聘礼一百二十八抬,宫妃不能过百以示规矩;又寻人打听了一下德妃入宫时的纳礼,也是九十九。
唐家就按这个数准备了嫁妆,可此时这纳礼怎么多出了一半呢?
唐老爷又跟掌印太监问了问,掌印太监弹了下马蹄袖,将唐老爷带去僻静的角落之处,这才微微笑道:“陛下苦心,怕大人因嫁妆之事为难,另五十抬是从陛下的私库中出来的。”
掌印太监这么一说,唐老爷这才明白:想来册妃的纳礼是从国库出的,陛下却怕他家拿不出像样的嫁妆,专门拿自己的私库来贴补的。
唐老爷又把这话跟夫人一说,老两口心中感慨良多。为凑出一份能看的嫁妆来,几乎掏空了大半家底,如今有了陛下的鼎力支持,又把先前嫁妆中一些拿来充数的换成了上等货,几乎没留下什么。
纳礼虽丰厚,其中却尽数是奇珍摆件,唐家不敢花用,都得好生生供起来。唐宛宛算来算去,此番家里还是大伤元气,可自家人不用见外,嫁妆又是握在自己手中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给陛下的。
她仔细一琢磨,陛下才真真是下了血本,什么暹罗的珠宝、西域的昆仑玉、大食的蔷薇水……其中大半她都没听过。而陛下,用了一百五十抬这样的奇珍异宝换了一个她。
唐宛宛私底下拿算盘算了一笔账,就算她不是肉体凡胎,就算她从头发丝到脚后跟通身都是金子做的,也压根值不上这个价。
——陛下这笔买卖亏大发了啊!唐宛宛都怀疑陛下的术算是骑射老师教的了。
这么设身处地地想了一想,她一方面觉得自己得好好孝敬爹娘,一方面暗暗打定决心入了宫要好好伺候陛下,立时觉得任重而道远。
接下来的半个月,唐宛宛每天都抽空跟唐夫人身边的丫鬟学习怎么打扇怎么捶背,还像模像样的,直把唐夫人笑得前仰后合,打心眼里觉得陛下能有这么个小棉袄在身边,真是一点都不亏。
*
太后派来的两位嬷嬷其一是唐宛宛见了好几回的荷赜姑姑,另一位比荷赜年长一些,虽生得一副严肃脸孔,唐宛宛却特别喜欢她。
因为这位乐霁姑姑每天都会问问她想吃什么,生了一双巧手,能做出特别好吃的温补药膳。乐霁姑姑自打来了唐家便成天往厨房跑,弄得全家上下都胆战心惊的,生怕怠慢,唐夫人和唐家大嫂遂也跟着每天往厨房跑,还学了几样吃食的做法。
尚仪局的女官荣莲被指来教唐宛宛宫规礼仪,这位更是个和善人,先前道己公公说“姑娘放宽心跟她学,学不会也不会被训的”,唐宛宛还当是道己公公糊弄她的。
毕竟当初她进何家女学馆的时候,她娘和两位胞姐也这么糊弄她,以“夫子人很好很和善”哄着她入了学,结果打从上学第二天开始,唐宛宛便明白了什么叫“善意的谎言”。刚入学馆那半年,她只要做噩梦,梦里保准是苏夫子的脸。
唐宛宛战战兢兢跟着荣莲女官学了两天,荣莲气度雍容仪态端庄,唐宛宛往她身边一站,差距立马就出来了。她以前在家里学的规矩哪里能与宫中相比?几乎全部都要推翻重来。
荣莲女官每个动作都手把手地教,成日夸她三五遍:“姑娘仪态真好”、“姑娘学得真快”、“老奴也常被贵人召出宫教女子礼仪,十几年了还是头回见姑娘这般悟性佳的”。
饶是唐宛宛脸皮不薄,也被夸得不好意思了,更是卯足了劲儿好好学。
唐夫人每天带着两个儿媳来瞧女儿的笑话,今日来了,却见荣莲与宛宛对坐于小桌之上,一人面前放着两小碗面。原来荣莲女官正在教她怎么吃面。
荣莲一连教了五遍,每次不过两口的量,唐宛宛也跟着学了五遍,却总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么筷子握得太低,要么吃得太快出了汗。教过五遍之后,荣莲姑姑忽然停下了筷,苦笑道:“姑娘,咱们明天再接着学吧。”
唐宛宛还有点懵:“时辰还早啊。”平时她白天要去学馆,晚上都要学到戌时正的,今天怎么早早停了?
荣莲姑姑好生为难,面上也有些窘迫:“老奴胃口小,吃撑了。”她原本想着教个一两遍就能完事,谁知道姑娘学得这么慢?
老师都吃撑了,学生还没学会。唐宛宛不由红了脸,恋恋不舍地落了筷,寻思着刚垫了个肚子的自己是不是也该装作吃饱了的样子?
可碗里的八珍面是乐霁姑姑亲手做的,听她说是鲁南极有名的面食,用了十几种食材,香得叫人想把舌头吞下去,她这还没吃几口呢。
“姑娘按平时饭量吃就是了。”荣莲姑姑看出她的纠结,掩着嘴笑个不停,眼角的细纹都笑出来了:“能吃是福。老奴这是前些年饿出来的毛病,姑娘可别与我学。”
唐宛宛又开开心心吃八珍面了。
简简单单一个吃面,唐宛宛学了三天,才勉强做到全程不发出任何轻微动静的境界。面条入口不能有声音也罢了;咀嚼的声音也要做到最小,要保证齿关轻叩的声音只能被自己听到;还不能为了不发出动静而一手执筷一手拿勺,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再有,一次只能挑三根面,一根一根吃太难看,量再多又会因吃不下从而必须得从半中间把面咬断,这就更不好看了;吃面的速度要以鼻尖不能出汗为宜——鼻尖出了汗,说明吃得太快了;喝汤只能喝五勺,不能不喝,因为一碗面的精髓就在汤里,这表示对高汤的赞美,当然还是不能发出声音。
来来回回折腾了三天,唐宛宛觉得自己这辈子再也不想看见面条了……
*
八月十五正是中秋,宫里惯例会在中秋佳节安排一场宫宴,又为了将十五当日留给百官家人团聚,每年都将宫宴定在十四晚上。
以往唐家只有唐老爷一人能入宫,这回宛宛封了妃,唐夫人又有诰命在身,自然收到了帖子。大约是为了彰显皇恩浩荡,帖子上还写了让宛宛两位嫡兄与嫂嫂跟着一起入宫。
这是不是陛下有心提携的暗示?唐老爷丁点不敢想。放在别人家定要额手称庆的事,他却和两儿子忧愁了好几天,生怕祸福相依。
到了宫宴当日,大清早天刚蒙蒙亮,唐夫人和唐老爷就被一阵敲门声给吵醒了。老两口睡眼惺忪地起了身,唐宛宛便把她娘拉走了,路上一叠声地问:“娘,我上个月做的几套新衣裳呢?小芷说您给我收起来了,您收哪儿去了?”
唐夫人无奈,晚上才开始的宫宴,这孩子大清早就惦记上了。她将簇新的衣裳从衣箱里拿出来,唐宛宛换了一身又一身,衣裳鞋子搭出了十几套,半个时辰过去了也没换好。
“这不都挺好看的,你挑拣什么呢?”唐夫人看得心累。
唐宛宛停住动作,睁着黑白分明的杏眼看着自家娘亲,悄悄红了耳朵尖。她还挺认真给唐夫人举例:“我大嫂在大哥面前会穿得好看些;二嫂在二哥面前会穿得好看些;大姐在大姐夫面前会穿得好看些;二姐在二姐夫面前……”
“成成成。”唐夫人噗嗤一声笑了:“女为悦己者容的道理是吧?你直说想好好打扮就是了,还什么大嫂二嫂大姐二姐的跟我绕!”
说话的这人乃是五年前潜渊阁始建的时候入阁的,名周简,二甲进士出身。他比起这些个要么是状元要么是榜眼的同僚来说,殿试成绩确实差了一些。
周简其人最大的特点便是死读书,他能将古今史书背得滚瓜烂熟。五年前的殿试之上,无论晏回问他策论还是民生,周简都能从三皇本纪起,沿着春秋战国史记汉书……这么个顺序,一直讲到大盛朝,将其间所有与题目相关的典故一一筛出来,以史为鉴,背一个时辰都不用歇口气的。
虽有大用,却丁点不知变通,性子也古板,故而周简在这潜渊阁中一向不打眼。
晏回只当他又要长篇大论了,正要唤小太监添茶的当口,便听周简说:“前朝末年气数已尽,兵祸四起。祖皇帝于赣南揭竿而起,随其南征北伐的有八大姓,乃是钱岳胡明闰棉侯唐这八家。其中钱胡棉三家老祖宗不幸战死沙场,至祖皇帝入京,剩下五位皆封授异姓亲王,俱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祖皇帝晚年常因此事忧虑,为收束兵权,下旨令异姓亲王其子孙可爵袭三次,待次尽,降等降领袭爵。”
削藩之意丁点不遮掩,五位亲王带了大半辈子兵,在边疆呆得好好的,却被告知要他们卸去兵权回京养老,几代之后子孙也没了爵位,自然谁都不乐意。若不是念在旧时的兄弟情分,怕是要直接带着儿孙掳袖子打进京来。
祖皇帝也知道自己这事做得不厚道,许了袭爵还不够,另许了一条作为弥补。周简说到了点子上,生得呆板的脸上也带了两分笑:“当时祖皇帝明言——‘凡兄弟们后辈嫡系姑娘,皆可有一女入宫,品貌中等以上即可,封正一品妃位。’”
一群老油条心中盘算:几代之后子孙没了爵位,便与平民无异。可若是后辈的嫡姑娘能入宫封妃,一来可保身后子孙荣华;二来,若是诞下皇子……未来尚有无限可能啊!祖皇帝这才能安安稳稳地拿回兵权来。
老一辈的都是莽夫,不擅钻营,回了京反倒被一群笔杆子压得死死的,加之边疆久无战事,没了用武之地,不得不在“封妃”一途上下功夫。
然而祖皇帝当时已年逾花甲,谁乐意让自家如花似玉的孙女入宫?众位亲王都瞅准了他的儿子,可高祖一登基,“断袖”的名声又传了出来。众位亲王寻思着再等等,这一等,直到进了棺材也没等到高祖的皇子出生。
子孙后辈不成器,没一个能扛得起家门的。因此五大世家逐渐没落,渐渐泯然众人矣。而祖皇帝许诺的“封妃”,皇家不提,史官不提,几位亲王临去前又没交待清楚,家中族谱也无人翻看,故而老祖宗之言被子孙后辈忘了个干净。
若不是周简入潜渊阁后将大盛朝国史背了个滚瓜烂熟,几乎如数家珍,怕是再没人能想起来这茬。
祖皇帝也没规定个年限,此时正好被晏回拿来捡了漏,唐宛宛这一支恰恰是唐家嫡系。老祖宗之言,又有史书可查证,当真是谁也不能多一句嘴的。
晏回难得笑得这么畅快,周简入阁五年,头回得陛下如此盛赞——“这回这史书背得十分不错,赏!重重有赏!”
如今除了德妃,妃位还有三个空,众人为了个封号争了一通,最后说:“不如取‘贤妃’之名,贤者良惠,再好不过了。这贤妃与德妃同品级,也不算打眼,还免得姑娘受欺负。等将来姑娘诞下龙嗣,自然是宫里头一人,到那时再改立为后,想来朝中无人敢置喙。如此岂不皆大欢喜?”
“贤妃?”晏回一顿,不由失笑,笑得胸膛震动。视线落在纸上的“贤”字上,将这么简简单单一个字瞧了半晌,眸光极温。
众臣子不知陛下在笑什么,一时面面相觑。好在陛下很快收了笑:“拟旨吧。”
*
“唐家姑娘身具凤格”的说法只在市井民间打了个轻飘飘的水花,次日就没了影儿。隔了一日,册妃的旨意便入了家门。
道己公公念完旨,抬眼一瞧,见唐家从老到小都傻愣愣看着他,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竟无一人上前接旨。道己心道:果然唐姑娘的秉性是家族传统啊……
他忍了忍笑,上前两步提醒:“姑娘,接旨呀!”
“臣女领旨谢恩。”唐宛宛还算全家最镇定的那个,因为她对后宫规制一点不清楚,也不知道陛下愁掉了多少头发,这份圣旨才能到她手上。
可唐家爹娘却是明白人,先前还细细琢磨过:钟昭仪是三品太常卿的嫡长女,沈婕妤是三品卫尉家中嫡长女。冯赵两位美人出身要略差一些,却也比唐老爷这般的散官要好。
唐家爹娘先前还往好处想,兴许陛下中意自家宛宛,封个婕妤亦未可知。谁知竟噌噌跨了两个档,算得上是后宫头一人了,一时晕晕乎乎摸不着北。
道己公公又笑:“奴才先行恭喜娘娘了。钦天监好一通测算,将入宫的时间定在了八月三十,只因那日宜嫁娶,又宜求嗣,是少有的双喜之日。”
“求嗣”听得唐宛宛脸一僵,却不好说什么,只能点头。道己公公又说:“只剩一个月,确实有些急了。不过大人与夫人放宽心,太后娘娘派下的两位嬷嬷明日就到府上,需要置办什么,这二位都会弄得妥妥的。另有尚仪局女官一位,也是明日便到,教娘娘学习宫规礼仪。”
“这位女官是个和善人,又得了陛下交待,娘娘不必惮虑,放宽心跟她学就是。”道己还特意补充道:“学不过也不会被训的。”
唐宛宛默默瞧了他一眼,都不敢想陛下是怎么形容自己的……
临走之前,唐家老爷带着两个儿子送道己公公出门,道己又示意唐老爷往侧旁行过两步,低声道:“陛下特意吩咐内宫监典簿隔日来府上请安,大人若有什么为难之处,尽管开口便是。”
唐老爷一时还没明白这话里的“为难之处”是什么意思,只说“微臣谢过陛下苦心”,又恭恭敬敬地朝着北边皇城的方向拱了拱手。
次日唐老爷上朝,主动上前跟他搭话的比以前十年都多,直叫唐老爷受宠若惊。这其中冷嘲热讽的有,捧杀的有,唯独真心祝贺的最少,都是他多年至交了。
上朝回来已经是半上午了,唐老爷还没行到正院,却见库房门口一群丫鬟仆妇进进出出,各个脸上带笑。唐老爷喊住一个仆妇,奇道:“这是做什么呢?”
那仆妇眉开眼笑答:“夫人在给小姐置办嫁妆呢。”
唐家到底是传承二百年的大姓了,积蓄自然不菲,只是因着人丁兴旺,分到各家的就少了。旁系子孙大多要靠变卖祖业才能在京城站稳脚跟,可唐老爷这一脉却没有坐吃山空的窝囊废,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守得好好的,唐宛宛家里光是库房便占了一个小院。
此时院子里许多东西一字摆开,大到梳妆台、西洋镜,小到文玩摆件都分门别类地放好了。唐夫人坐在院子里指挥“这个妆奁样式旧了”、“那个挂灯不够好看”。
唐宛宛的嫁妆原本已经准备好了,就是原先准备带去冯家的那一波。可唐夫人觉得晦气,原先那些统统丢回库房角落落灰去了,打算重新置办新的,这便又开始翻腾家底了。
“这对玉如意是你外祖母给娘的嫁妆,你和两个姐姐都有一对,自然得带上。”
“您的嫁妆啊……”唐宛宛犹豫了一下才点头,又听唐夫人说:“这四君子桌屏,是娘从你及笄前一年便开始绣的,费了不少功夫,宛宛也带上。”
话落,唐夫人小心捧起一只外形古朴的红木匣,声音都不由放轻了两分:“这是你太爷爷以前从古玩集市上淘回来的一套翡翠三彩玉观音,听人说是什么老坑冰种。娘也不懂这些,只知道你太爷爷古稀之年,仍有富商以千金求买,你太爷爷也没舍得。留在这库房里不见天日反倒不美,正好给你当了嫁妆。”
木匣内有许多凹陷的暗格,每块翡翠都正正好地嵌在其中,一共三排,共有三十三块翡翠,正是观音的三十三法相,或坐或立或手持净瓶,栩栩如生。
唐宛宛小心翼翼捧了一只在手心,只觉质地温润,线条圆滑,抛光细致,纵是她这个对玉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知道是好东西。好像在摸自己的心头肉似的,小脸一瘪,还挺委屈地絮叨:“怎么这个也要给陛下啊!这都是咱家最值钱的东西了,都能当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了。”
唐夫人迟疑了一下:“要不……不带这个?”
唐宛宛忙不迭点头。一旁的唐家大嫂欲言又止,止又欲言,好半晌终是说:“宛宛啊,你这话嫂子怎么听着不对劲呢?”
“啊?”唐宛宛不明白。
唐家大嫂神色复杂:“别人家姑娘都想多带些嫁妆,好给自己做脸面,将来也有底气。怎么宛宛你却把陛下当强抢财物的山大王一样防着呢?这个不想带,那个舍不得的。”
唐老爷和唐夫人面面相觑,好半晌总算回过味来了,怕是在宛宛的心中,嫁妆就是要全部送人的。唐夫人哭笑不得:“宛宛,这嫁妆不是这么算的,嫁妆永远是你的东西,是你安身立命的底气,只要你不开口,别人不能动一分。陛下是不会克扣了你的。”
“不是要全送给陛下的?”唐宛宛顿时有点窘。以前她看两位姐姐成亲都是聘礼送过来,嫁妆带过去,还差不多是同等份量,便以为嫁妆是要全送给陛下的。再有先前跟冯家定了亲,嫁妆却都是唐夫人一手操办的,没怎么跟她讲过这事。
好端端给陛下扣了一口锅,唐宛宛心里有点过意不去,想了想还是说:“那还是留在咱家吧,万一我不小心弄丢了碎了,太爷爷会不高兴的。”
唐夫人却没听她的,愣是把这一匣翡翠观音写到了嫁妆单子中。
第21章 礼仪
前朝时女子地位低,加上宫规严苛,宫妃不能带嫁妆入宫,怕带进外头的“脏东西”来,有损皇家福祚。
本朝却并非如此,大盛刚建朝那时候国库空虚,宫妃的月例极低,想要打点人事远远不够。慢慢地,便有了宫妃自带嫁妆入宫的习俗,民间贵妾也有样学样,显示了与夫家荣辱与共的决心。
为宛宛准备的嫁妆几乎掏空了唐家大半家底。好在没过几日,宫里的纳礼就到了,这是太后娘娘老早就给晏回备好的,在私库中放了五六年,如今终于能得见天日。其中大多都是珍贵的老物件,这些未作改动,再添上一些西洋的新鲜玩意也就齐了。
三百余侍卫抬着纳礼从顺贞门出了宫,一路吹吹打打绕了大半个京城,送到了城东的唐家。另有一封圣旨,是加封唐夫人为三品诰命夫人的。
唐老爷接过圣旨,心说自己当了十几年官也没给夫人挣个诰命回来,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却是看在女儿的面儿上。一时心中好生复杂。
宫里赐下的纳礼将前院堆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落脚的地儿。唐家几个家丁小声报与唐老爷:“老爷,小的们数了三遍,多出了整整五十抬啊。”
官家娶妻多是六十四全抬聘礼,可册妃却没几个能参考的例子。唐老爷问了问家中老母亲,从老夫人口中得知当今太妃娘娘早年入宫时的纳礼是九十九抬,因为皇后聘礼一百二十八抬,宫妃不能过百以示规矩;又寻人打听了一下德妃入宫时的纳礼,也是九十九。
唐家就按这个数准备了嫁妆,可此时这纳礼怎么多出了一半呢?
唐老爷又跟掌印太监问了问,掌印太监弹了下马蹄袖,将唐老爷带去僻静的角落之处,这才微微笑道:“陛下苦心,怕大人因嫁妆之事为难,另五十抬是从陛下的私库中出来的。”
掌印太监这么一说,唐老爷这才明白:想来册妃的纳礼是从国库出的,陛下却怕他家拿不出像样的嫁妆,专门拿自己的私库来贴补的。
唐老爷又把这话跟夫人一说,老两口心中感慨良多。为凑出一份能看的嫁妆来,几乎掏空了大半家底,如今有了陛下的鼎力支持,又把先前嫁妆中一些拿来充数的换成了上等货,几乎没留下什么。
纳礼虽丰厚,其中却尽数是奇珍摆件,唐家不敢花用,都得好生生供起来。唐宛宛算来算去,此番家里还是大伤元气,可自家人不用见外,嫁妆又是握在自己手中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给陛下的。
她仔细一琢磨,陛下才真真是下了血本,什么暹罗的珠宝、西域的昆仑玉、大食的蔷薇水……其中大半她都没听过。而陛下,用了一百五十抬这样的奇珍异宝换了一个她。
唐宛宛私底下拿算盘算了一笔账,就算她不是肉体凡胎,就算她从头发丝到脚后跟通身都是金子做的,也压根值不上这个价。
——陛下这笔买卖亏大发了啊!唐宛宛都怀疑陛下的术算是骑射老师教的了。
这么设身处地地想了一想,她一方面觉得自己得好好孝敬爹娘,一方面暗暗打定决心入了宫要好好伺候陛下,立时觉得任重而道远。
接下来的半个月,唐宛宛每天都抽空跟唐夫人身边的丫鬟学习怎么打扇怎么捶背,还像模像样的,直把唐夫人笑得前仰后合,打心眼里觉得陛下能有这么个小棉袄在身边,真是一点都不亏。
*
太后派来的两位嬷嬷其一是唐宛宛见了好几回的荷赜姑姑,另一位比荷赜年长一些,虽生得一副严肃脸孔,唐宛宛却特别喜欢她。
因为这位乐霁姑姑每天都会问问她想吃什么,生了一双巧手,能做出特别好吃的温补药膳。乐霁姑姑自打来了唐家便成天往厨房跑,弄得全家上下都胆战心惊的,生怕怠慢,唐夫人和唐家大嫂遂也跟着每天往厨房跑,还学了几样吃食的做法。
尚仪局的女官荣莲被指来教唐宛宛宫规礼仪,这位更是个和善人,先前道己公公说“姑娘放宽心跟她学,学不会也不会被训的”,唐宛宛还当是道己公公糊弄她的。
毕竟当初她进何家女学馆的时候,她娘和两位胞姐也这么糊弄她,以“夫子人很好很和善”哄着她入了学,结果打从上学第二天开始,唐宛宛便明白了什么叫“善意的谎言”。刚入学馆那半年,她只要做噩梦,梦里保准是苏夫子的脸。
唐宛宛战战兢兢跟着荣莲女官学了两天,荣莲气度雍容仪态端庄,唐宛宛往她身边一站,差距立马就出来了。她以前在家里学的规矩哪里能与宫中相比?几乎全部都要推翻重来。
荣莲女官每个动作都手把手地教,成日夸她三五遍:“姑娘仪态真好”、“姑娘学得真快”、“老奴也常被贵人召出宫教女子礼仪,十几年了还是头回见姑娘这般悟性佳的”。
饶是唐宛宛脸皮不薄,也被夸得不好意思了,更是卯足了劲儿好好学。
唐夫人每天带着两个儿媳来瞧女儿的笑话,今日来了,却见荣莲与宛宛对坐于小桌之上,一人面前放着两小碗面。原来荣莲女官正在教她怎么吃面。
荣莲一连教了五遍,每次不过两口的量,唐宛宛也跟着学了五遍,却总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么筷子握得太低,要么吃得太快出了汗。教过五遍之后,荣莲姑姑忽然停下了筷,苦笑道:“姑娘,咱们明天再接着学吧。”
唐宛宛还有点懵:“时辰还早啊。”平时她白天要去学馆,晚上都要学到戌时正的,今天怎么早早停了?
荣莲姑姑好生为难,面上也有些窘迫:“老奴胃口小,吃撑了。”她原本想着教个一两遍就能完事,谁知道姑娘学得这么慢?
老师都吃撑了,学生还没学会。唐宛宛不由红了脸,恋恋不舍地落了筷,寻思着刚垫了个肚子的自己是不是也该装作吃饱了的样子?
可碗里的八珍面是乐霁姑姑亲手做的,听她说是鲁南极有名的面食,用了十几种食材,香得叫人想把舌头吞下去,她这还没吃几口呢。
“姑娘按平时饭量吃就是了。”荣莲姑姑看出她的纠结,掩着嘴笑个不停,眼角的细纹都笑出来了:“能吃是福。老奴这是前些年饿出来的毛病,姑娘可别与我学。”
唐宛宛又开开心心吃八珍面了。
简简单单一个吃面,唐宛宛学了三天,才勉强做到全程不发出任何轻微动静的境界。面条入口不能有声音也罢了;咀嚼的声音也要做到最小,要保证齿关轻叩的声音只能被自己听到;还不能为了不发出动静而一手执筷一手拿勺,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再有,一次只能挑三根面,一根一根吃太难看,量再多又会因吃不下从而必须得从半中间把面咬断,这就更不好看了;吃面的速度要以鼻尖不能出汗为宜——鼻尖出了汗,说明吃得太快了;喝汤只能喝五勺,不能不喝,因为一碗面的精髓就在汤里,这表示对高汤的赞美,当然还是不能发出声音。
来来回回折腾了三天,唐宛宛觉得自己这辈子再也不想看见面条了……
*
八月十五正是中秋,宫里惯例会在中秋佳节安排一场宫宴,又为了将十五当日留给百官家人团聚,每年都将宫宴定在十四晚上。
以往唐家只有唐老爷一人能入宫,这回宛宛封了妃,唐夫人又有诰命在身,自然收到了帖子。大约是为了彰显皇恩浩荡,帖子上还写了让宛宛两位嫡兄与嫂嫂跟着一起入宫。
这是不是陛下有心提携的暗示?唐老爷丁点不敢想。放在别人家定要额手称庆的事,他却和两儿子忧愁了好几天,生怕祸福相依。
到了宫宴当日,大清早天刚蒙蒙亮,唐夫人和唐老爷就被一阵敲门声给吵醒了。老两口睡眼惺忪地起了身,唐宛宛便把她娘拉走了,路上一叠声地问:“娘,我上个月做的几套新衣裳呢?小芷说您给我收起来了,您收哪儿去了?”
唐夫人无奈,晚上才开始的宫宴,这孩子大清早就惦记上了。她将簇新的衣裳从衣箱里拿出来,唐宛宛换了一身又一身,衣裳鞋子搭出了十几套,半个时辰过去了也没换好。
“这不都挺好看的,你挑拣什么呢?”唐夫人看得心累。
唐宛宛停住动作,睁着黑白分明的杏眼看着自家娘亲,悄悄红了耳朵尖。她还挺认真给唐夫人举例:“我大嫂在大哥面前会穿得好看些;二嫂在二哥面前会穿得好看些;大姐在大姐夫面前会穿得好看些;二姐在二姐夫面前……”
“成成成。”唐夫人噗嗤一声笑了:“女为悦己者容的道理是吧?你直说想好好打扮就是了,还什么大嫂二嫂大姐二姐的跟我绕!”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18325/44795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