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
推荐阅读:笼中月、下山后,我在民政局门口闪婚京圈首富、予卿欢、睡了舍友的叔叔、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警惕,人工智能会 (np)、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漂亮小魅魔的被调教日常(囚禁 1v2)、[柯南同人] 柯学不易,红桃叹气、《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因为并不是急事,或许也是因为不能确定朝廷的态度,索性也不用官府驿递,直接随商船往京城。所以随船前往的,还有周敏送过去的水稻种子和一批技术员。
又是三年时间过去,水稻良种培育的事,自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至少已经获得了几种确定能够稳定遗传的品种,有的高产,有的抗旱,有的是矮稻……
别以为矮这个特点毫无用处,要知道水稻跟小麦一样,因为穗是长在头顶的,重心自然也就很高。尤其水稻稻穗柔软且长,会垂下去,一旦遭受大风侵袭,便很容易倒伏,造成植株死亡或减产。
而矮稻在这方面的抵抗能力就强得多了。
这也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至于更深入的研究,周敏就力有未逮了,所以她便直接把种子和人都送去了京城,让朝廷来接手这件事。
因为湖广和江南是最重要的产粮区,所以接下来的实验,必须要在那边进行。免得种子是改良好了,却水土不服。再进行几年的试验,想必就可以逐步推广新品种的水稻了。
至于周敏自己,则将精力放在了改良玉米品种上。
现在种植的玉米,刚刚从海外传入不久,产量虽然比水稻高,但也有限。虽然就算不管他,经过几十上百年的驯养,玉米习惯了本地土壤,自然也会进化,但是有意识的培育却能够减少这种时间。
相较于大张旗鼓的修书定稿,周敏这件事却是办得悄无声息。
她是个习惯了低调的人,做这些事也只是因为力所能及。而且在周敏看来,自己做的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此番了结了这件事,也算是没有负了自己当初对宣斌的承诺。
得他庇护这几年,对齐家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要得到京城的消息至少要等两个月。这段时间,齐家山附近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人心浮动,人人各有思量。
不过这些跟周敏的关系不大,她如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为儿子七斤开蒙这件事上。
周敏的早教很有效果,七斤两三岁就开始背唐诗,认识各种颜色、水果、家具、动物、植物……同时大抵是遗传了石头的动手能力,对拼积木抱着强烈的兴趣与热爱。
不过,开蒙与早教是不一样的。
虽然周敏不是很希望儿子被这个时代的填鸭式教育荼毒,但她更知道,这就是目前的主流思想,至少在百年内无可改变。既然如此,就不能把儿子养得太另类。
她直接把孩子送去了四位先生那里。
他们反正书已经编完了,等结果也等得心浮气躁,找点事情做也好。
周敏的要求就一个,要严格。她对七斤的要求是,至少考个秀才回来,举人更好,之后就随他想做什么。所以在打基础的时候,一定不能心软。谁让他将来是要顶门立户的那个呢?归去园偌大产业,得有点能耐才能够守得住。
按照周敏和石头的想法,都不愿意再生,也就是说七斤连可以帮衬的人都没有,必须要自己努力。
结果才把孩子送过去几天,四位先生就派人过来把她请过去了。
“你想让我们教他什么?”唐七叔问。
周敏一脸莫名,“开蒙啊,别人怎么学他也怎么学。四位先生难不成钻研经典的时间久了,忘了怎么给孩子启蒙?”
“说什么混话?”郑先生笑骂道,“问题是小孩子开蒙,无非就是背诵三百千、韵书之类,同时开始学字,但这些你儿子都学会了呀!我们几个商量了半天,竟不知还有什么能教他的了。他才不到四岁,这时候就讲四书五经,也太为难人了些。也不知你平日里是怎么教的,我们若随便来,反倒怕耽误了他。”
“平时就是早晚得空教一教啊,七斤对这些很感兴趣,学得也快。”周敏有些好笑,但也很骄傲,“因为是零碎着学的,我倒没想到他已经学了那么多了。”
她低头想了想,道,“这样吧,如今讲经典有些早了,就请几位先生给他讲讲史书吧,也不必讲那些严肃的正史,就多说名人的逸闻趣事,多背几首诗,让他追慕一番先贤遗风,开拓一下眼界。也不必拘束哪一章哪一节,如何?”
“这倒不错。”有一肚子故事在肚子里的秦先生含笑点头,同时有些惊讶地打量周敏,“我今日才知道,在教书育人之上,敏丫头倒比我强得多!”
“您这话我可不敢当。”周敏道,“我这也就是瞎胡闹,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罢了。”
“非也。”李先生摇头道,“须知小孩子不爱学习,多因贪玩,也是因为经典枯燥、先生严厉的缘故。若能够寓教于乐,让他们高高兴兴的学会这些东西,又岂是小道?”
一番谦辞之后,周敏总算给儿子定下了这四位老师。
四位先生到了这个年纪,本来最爱的就是良才美质,何况又是七斤这个他们都很喜欢的晚辈,更何况他还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浑金,随便他们施展?认下这个弟子,那是半点都不勉强。
说起来,这样的启蒙阵容,说出去估计也足以吓倒一批人吧?即便是皇子,估计也难有这样的殊荣。
毕竟这四位,随便拎出来都是能够跟翰林院掌院学士pk的存在,甚至其中两位就担任过这一职位。恐怕只有皇太子出阁讲学才有资格让四人齐至,如今却用来给三岁小儿开蒙。
周敏绝对相信,在四人的教导之下,自家儿子就算真的是一块朽木,估计也能充一下栋梁。但凡有三分天赋,要达到自己的要求应该不难。
九月里,七斤过了四岁生辰,京城那边的消息总算下来了。
圣旨先是大大的褒奖了一番几位先生之功,一番赏赐,又诏命四人还朝。据说是因为书送上去之后,有朝臣上书,认为野有遗贤,朝廷当礼聘之。
此番四人算是在士林刷足了声望,诏令还京的官职都比辞官的时候升了不止一级。这也是很多文人喜欢养望的缘故,有了足够高的名声,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几级跳。
当然,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像几百年前那样凭借官员举荐就被征召的情况已经一去不返。养望的前提是先考中进士,否则你一个没有功名的人,就算真有大才,朝廷也不会征召,名气越大越不会征召。
不科举就是破坏了士子的晋升之路,而这是整个官僚阶级共同维护的东西,他们不会推举一个破坏规矩的人。否则这人来了,是不是还得把宰相的位置让给他,让他压着一众科举出生的读书人?
当然,朝廷的征召令,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慕名利,通常都是要拒绝几次的,即便有心起复,也要朝廷先给出满意的位置。这一套几位先生都是很熟悉的,谢恩之后,当即各自上表不提。
实则对于是否接受征召这件事,他们私底下也商量过。
几人之中,李先生年纪最大,但也没有到走不动路的地步。这几年修书,虽然是修身养性,但却没有变的淡泊名利,反倒有了更多想做的事。
所以有了这个机会,他们都决定回京。
哪怕只是回去继续修书呢?这不单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如今聚集于此的数千学子。
这一次前来的颁旨队伍十分浩大。虽然四位先生住在一起,但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儒,朝廷也必须要礼遇。所以每个人都要配专门的宣旨官和仪仗队,加在一起看上去自然就很能唬人了。
不过,在给四位先生颁旨结束之后,队伍并没有立刻散去,反而又转去了归去园。
因为知道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所以周敏等人都在温泉山房这边看热闹。这会儿跟着队伍来到归去园,才有些慌乱的越众出去迎接,而后便听说还有给他们家的敕命,让准备香案接旨。另有钦赐匾额一张,也要跪领。
忙忙的准备了香案,将宣旨官迎上山,宣读了敕命,却是将周敏封为七品孺人,理由是她开设图书馆,免费对士子开放,有教化之功。
除了敕命,另有御赐匾额一块,这却是赐给整个齐家的,上书“嘉德懿范”四字,据说是帝王亲笔,上面还盖着红布,得挂上去之后才能够揭开。
此外还会在归去园门外立一座牌坊,以彰此德行。这个就由高顺县发钱和役夫给建了。不过这对于县衙同样是长面子的事,自然不会不乐意。
周敏恭领了敕命,对着香案叩首,再对父母叩首,撤了香案之后,自然有人上前,对齐家正堂的打门进行整修,使之配得上这块御赐的、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然后才会将之挂上。
整个过程持续了三天时间,几乎是将这扇大门拆开来重新建造了一番。使得它看起来跟旁边的屋子有些格格不入。毕竟齐家的屋子修得再好,规矩在那里,很多东西用不上,跟着匾额一比,就显得寒酸了。
显然来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遂提点他们,按制,七品敕命也是有资格营造屋舍的,最好还是把房子拆了重建为好。
三天时间里,白天夜晚都不断有人到这边来看热闹。
这可是御赐的东西,真正的光耀门楣!不光是齐家的喜事,也是整个齐家山、万山村的喜事!
所以周敏少不得开了宴席,招待前来道喜的乡亲们。而乡邻们也不白吃,家里有什么都送一点过来凑上,倒也将这宴席办得有模有样。
三天之后,匾额挂好,待得宣旨的队伍离开,这里非但没有冷清下来,反而更热闹了。大家没事就到这里来看看这块牌匾,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去,让周敏哭笑不得。
就连四位先生也登门道喜,周敏正好看到牌匾两侧空空如也,便央求他们写一副对子,也刻了板挂在这里。
四人都推郑先生这位风流才子,他也当仁不让,提笔写了一对七字楹联,却是难得的正经:
入世须才更须节,传世积德还积书。
周敏口称受教,小心收起来,打算回头翻修房屋的时候在两边立上门柱,将字刻上去。
说笑之后,四位先生才提起了正事。这一次过来,最主要还是想跟她商量一下七斤的事。他们估计年后就会回京,到时候七斤的学业就要中断,自然要提早做好准备。
周敏知道他们很快就会走,倒也不是很惊讶,毕竟当初也是他们用了不少手段把人留下来的。
至于七斤的事,周敏只低头想了片刻,便道,“请几位先生将他带去京城吧。”
“娘子!”“敏敏!”
石头和齐老三同时开口,都有些吃惊的看着她。
周敏鼻尖发酸,“我也不舍得孩子,他出生之后还没离开过我身边呢。但这是为了他好。也不是送去京城就不回来了,每年仍旧回来过年。他现在年纪小,还没正式进学,正好跟着几位先生在京城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多学点儿东西。两三年之后,正好回来入学。”
“可是……”这么一个全家的宝贝疙瘩,从来都是众星拱月的那个月,突然远离家门去京城那种地方,怎么能让人放心?何况他还那么小,丁点大的孩子,没有爹娘,没有爷爷奶奶,没有熟悉的人在身边,怎么成?
但周敏之所以这么决定,除了几位先生的缘故,也是因为七斤在家里实在是太受宠了。之前还不觉得,这一年来,却是越发的骄纵得肆无忌惮,什么坏事都敢做,偏偏他又聪明,总能够设法利用大家的喜爱与同情心避过惩罚。
这种小聪明,在周敏看来,比纯粹的被宠得无法无天更可怕,因为他是在有意识的规避惩罚,长此以往,很容易走上歪路。
周敏决定的事,通常来说,基本上也就是最后的结果了,虽然安氏还是颇有微词,但她不论当娘还是当婆婆,规矩就从没有立起来过,也是无可如何。
只是更加死命的惯着孩子,让周敏哭笑不得,又不好计较。
倒是石头,作为最了解周敏的人,对她这个决定非常不解。不过他除了最开始的惊诧之外,便没有再当众质疑,只是将这疑惑留到了私下里,向周敏询问。
“就知道你会问。”周敏取出一封信递给他,“这是昌平侯让人送来的信,你看了就知道了。”
石头展开通读一遍,也不由有些愣怔。
“知道了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有些东西我们说不争,别人未见得会相信。”周敏叹息了一句。
却原来宣斌在信上说,皇帝得到她送去的种子,听说亩产均超过千斤,高产品种更是达到一千二百斤,不由大喜,立刻就要封她个国夫人。这是正一品的诰命,按照周敏的功绩,她自然受得起,但这种诰命通常只封宰相、节度使、三师、三公、王、侍中、中书令之妻,就连他们的母亲也只能封二品,那是文人封妻荫子所能达到的极限,怎么能轻易封出去?
不出所料,这个提议遭到了朝臣反驳,一度闹得很不愉快。还是宣斌知道周敏一向低调,主动劝说皇帝,才将此事圆过去了。但从一品国夫人降至七品孺人,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君臣之间矛盾自起。
偏偏皇帝还召回了四位先生,许的都是高位官职,这四人入朝,自然会对原本的文官体系产生振动,又是一重矛盾。
周敏和她背后的齐家山夹在这重重矛盾之中,根本不可能撇清关系,再说,他们取得的成绩,那是朝臣也会眼红的。这种情况下,有些东西不争也得争。
所以让七斤跟去京城,同样也是一种姿态。
“咱们的路差不多就到这里了,但七斤不一样。他以后需要面对的更多,不得不早作打算。”周敏低声道,“我是当娘的,又怎么能不为他考虑?”
石头握着她的肩,把人揽进了怀里,安抚道,“你做得对,不过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也不必太过担忧。咱们还能抗个几十年呢,等七斤长大成人,温泉山房和书院那边的士子,应该大部分都入朝为官了吧?到时候,未必不是另一番景象。”
“也对。”周敏靠着他,慢慢放松下来。
未雨绸缪固然重要,但此刻现世安稳,却也不可辜负。
作者有话要说: ————全文完————
入世须才更须节;
传世积德还积书。
——晚清作家、书法家何子贞集《争坐位帖》联
这篇文到这里就结束啦,因为继续写下面的内容也不是种田了。然后为了凑655555这个字数,所以也没有番外【抱头_(:3」∠)_
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最后求个作收和新文收藏,新坑再见么么哒~
本书由 静姝茵茵 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又是三年时间过去,水稻良种培育的事,自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至少已经获得了几种确定能够稳定遗传的品种,有的高产,有的抗旱,有的是矮稻……
别以为矮这个特点毫无用处,要知道水稻跟小麦一样,因为穗是长在头顶的,重心自然也就很高。尤其水稻稻穗柔软且长,会垂下去,一旦遭受大风侵袭,便很容易倒伏,造成植株死亡或减产。
而矮稻在这方面的抵抗能力就强得多了。
这也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至于更深入的研究,周敏就力有未逮了,所以她便直接把种子和人都送去了京城,让朝廷来接手这件事。
因为湖广和江南是最重要的产粮区,所以接下来的实验,必须要在那边进行。免得种子是改良好了,却水土不服。再进行几年的试验,想必就可以逐步推广新品种的水稻了。
至于周敏自己,则将精力放在了改良玉米品种上。
现在种植的玉米,刚刚从海外传入不久,产量虽然比水稻高,但也有限。虽然就算不管他,经过几十上百年的驯养,玉米习惯了本地土壤,自然也会进化,但是有意识的培育却能够减少这种时间。
相较于大张旗鼓的修书定稿,周敏这件事却是办得悄无声息。
她是个习惯了低调的人,做这些事也只是因为力所能及。而且在周敏看来,自己做的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此番了结了这件事,也算是没有负了自己当初对宣斌的承诺。
得他庇护这几年,对齐家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要得到京城的消息至少要等两个月。这段时间,齐家山附近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人心浮动,人人各有思量。
不过这些跟周敏的关系不大,她如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为儿子七斤开蒙这件事上。
周敏的早教很有效果,七斤两三岁就开始背唐诗,认识各种颜色、水果、家具、动物、植物……同时大抵是遗传了石头的动手能力,对拼积木抱着强烈的兴趣与热爱。
不过,开蒙与早教是不一样的。
虽然周敏不是很希望儿子被这个时代的填鸭式教育荼毒,但她更知道,这就是目前的主流思想,至少在百年内无可改变。既然如此,就不能把儿子养得太另类。
她直接把孩子送去了四位先生那里。
他们反正书已经编完了,等结果也等得心浮气躁,找点事情做也好。
周敏的要求就一个,要严格。她对七斤的要求是,至少考个秀才回来,举人更好,之后就随他想做什么。所以在打基础的时候,一定不能心软。谁让他将来是要顶门立户的那个呢?归去园偌大产业,得有点能耐才能够守得住。
按照周敏和石头的想法,都不愿意再生,也就是说七斤连可以帮衬的人都没有,必须要自己努力。
结果才把孩子送过去几天,四位先生就派人过来把她请过去了。
“你想让我们教他什么?”唐七叔问。
周敏一脸莫名,“开蒙啊,别人怎么学他也怎么学。四位先生难不成钻研经典的时间久了,忘了怎么给孩子启蒙?”
“说什么混话?”郑先生笑骂道,“问题是小孩子开蒙,无非就是背诵三百千、韵书之类,同时开始学字,但这些你儿子都学会了呀!我们几个商量了半天,竟不知还有什么能教他的了。他才不到四岁,这时候就讲四书五经,也太为难人了些。也不知你平日里是怎么教的,我们若随便来,反倒怕耽误了他。”
“平时就是早晚得空教一教啊,七斤对这些很感兴趣,学得也快。”周敏有些好笑,但也很骄傲,“因为是零碎着学的,我倒没想到他已经学了那么多了。”
她低头想了想,道,“这样吧,如今讲经典有些早了,就请几位先生给他讲讲史书吧,也不必讲那些严肃的正史,就多说名人的逸闻趣事,多背几首诗,让他追慕一番先贤遗风,开拓一下眼界。也不必拘束哪一章哪一节,如何?”
“这倒不错。”有一肚子故事在肚子里的秦先生含笑点头,同时有些惊讶地打量周敏,“我今日才知道,在教书育人之上,敏丫头倒比我强得多!”
“您这话我可不敢当。”周敏道,“我这也就是瞎胡闹,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罢了。”
“非也。”李先生摇头道,“须知小孩子不爱学习,多因贪玩,也是因为经典枯燥、先生严厉的缘故。若能够寓教于乐,让他们高高兴兴的学会这些东西,又岂是小道?”
一番谦辞之后,周敏总算给儿子定下了这四位老师。
四位先生到了这个年纪,本来最爱的就是良才美质,何况又是七斤这个他们都很喜欢的晚辈,更何况他还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浑金,随便他们施展?认下这个弟子,那是半点都不勉强。
说起来,这样的启蒙阵容,说出去估计也足以吓倒一批人吧?即便是皇子,估计也难有这样的殊荣。
毕竟这四位,随便拎出来都是能够跟翰林院掌院学士pk的存在,甚至其中两位就担任过这一职位。恐怕只有皇太子出阁讲学才有资格让四人齐至,如今却用来给三岁小儿开蒙。
周敏绝对相信,在四人的教导之下,自家儿子就算真的是一块朽木,估计也能充一下栋梁。但凡有三分天赋,要达到自己的要求应该不难。
九月里,七斤过了四岁生辰,京城那边的消息总算下来了。
圣旨先是大大的褒奖了一番几位先生之功,一番赏赐,又诏命四人还朝。据说是因为书送上去之后,有朝臣上书,认为野有遗贤,朝廷当礼聘之。
此番四人算是在士林刷足了声望,诏令还京的官职都比辞官的时候升了不止一级。这也是很多文人喜欢养望的缘故,有了足够高的名声,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几级跳。
当然,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像几百年前那样凭借官员举荐就被征召的情况已经一去不返。养望的前提是先考中进士,否则你一个没有功名的人,就算真有大才,朝廷也不会征召,名气越大越不会征召。
不科举就是破坏了士子的晋升之路,而这是整个官僚阶级共同维护的东西,他们不会推举一个破坏规矩的人。否则这人来了,是不是还得把宰相的位置让给他,让他压着一众科举出生的读书人?
当然,朝廷的征召令,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慕名利,通常都是要拒绝几次的,即便有心起复,也要朝廷先给出满意的位置。这一套几位先生都是很熟悉的,谢恩之后,当即各自上表不提。
实则对于是否接受征召这件事,他们私底下也商量过。
几人之中,李先生年纪最大,但也没有到走不动路的地步。这几年修书,虽然是修身养性,但却没有变的淡泊名利,反倒有了更多想做的事。
所以有了这个机会,他们都决定回京。
哪怕只是回去继续修书呢?这不单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如今聚集于此的数千学子。
这一次前来的颁旨队伍十分浩大。虽然四位先生住在一起,但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儒,朝廷也必须要礼遇。所以每个人都要配专门的宣旨官和仪仗队,加在一起看上去自然就很能唬人了。
不过,在给四位先生颁旨结束之后,队伍并没有立刻散去,反而又转去了归去园。
因为知道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所以周敏等人都在温泉山房这边看热闹。这会儿跟着队伍来到归去园,才有些慌乱的越众出去迎接,而后便听说还有给他们家的敕命,让准备香案接旨。另有钦赐匾额一张,也要跪领。
忙忙的准备了香案,将宣旨官迎上山,宣读了敕命,却是将周敏封为七品孺人,理由是她开设图书馆,免费对士子开放,有教化之功。
除了敕命,另有御赐匾额一块,这却是赐给整个齐家的,上书“嘉德懿范”四字,据说是帝王亲笔,上面还盖着红布,得挂上去之后才能够揭开。
此外还会在归去园门外立一座牌坊,以彰此德行。这个就由高顺县发钱和役夫给建了。不过这对于县衙同样是长面子的事,自然不会不乐意。
周敏恭领了敕命,对着香案叩首,再对父母叩首,撤了香案之后,自然有人上前,对齐家正堂的打门进行整修,使之配得上这块御赐的、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然后才会将之挂上。
整个过程持续了三天时间,几乎是将这扇大门拆开来重新建造了一番。使得它看起来跟旁边的屋子有些格格不入。毕竟齐家的屋子修得再好,规矩在那里,很多东西用不上,跟着匾额一比,就显得寒酸了。
显然来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遂提点他们,按制,七品敕命也是有资格营造屋舍的,最好还是把房子拆了重建为好。
三天时间里,白天夜晚都不断有人到这边来看热闹。
这可是御赐的东西,真正的光耀门楣!不光是齐家的喜事,也是整个齐家山、万山村的喜事!
所以周敏少不得开了宴席,招待前来道喜的乡亲们。而乡邻们也不白吃,家里有什么都送一点过来凑上,倒也将这宴席办得有模有样。
三天之后,匾额挂好,待得宣旨的队伍离开,这里非但没有冷清下来,反而更热闹了。大家没事就到这里来看看这块牌匾,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去,让周敏哭笑不得。
就连四位先生也登门道喜,周敏正好看到牌匾两侧空空如也,便央求他们写一副对子,也刻了板挂在这里。
四人都推郑先生这位风流才子,他也当仁不让,提笔写了一对七字楹联,却是难得的正经:
入世须才更须节,传世积德还积书。
周敏口称受教,小心收起来,打算回头翻修房屋的时候在两边立上门柱,将字刻上去。
说笑之后,四位先生才提起了正事。这一次过来,最主要还是想跟她商量一下七斤的事。他们估计年后就会回京,到时候七斤的学业就要中断,自然要提早做好准备。
周敏知道他们很快就会走,倒也不是很惊讶,毕竟当初也是他们用了不少手段把人留下来的。
至于七斤的事,周敏只低头想了片刻,便道,“请几位先生将他带去京城吧。”
“娘子!”“敏敏!”
石头和齐老三同时开口,都有些吃惊的看着她。
周敏鼻尖发酸,“我也不舍得孩子,他出生之后还没离开过我身边呢。但这是为了他好。也不是送去京城就不回来了,每年仍旧回来过年。他现在年纪小,还没正式进学,正好跟着几位先生在京城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多学点儿东西。两三年之后,正好回来入学。”
“可是……”这么一个全家的宝贝疙瘩,从来都是众星拱月的那个月,突然远离家门去京城那种地方,怎么能让人放心?何况他还那么小,丁点大的孩子,没有爹娘,没有爷爷奶奶,没有熟悉的人在身边,怎么成?
但周敏之所以这么决定,除了几位先生的缘故,也是因为七斤在家里实在是太受宠了。之前还不觉得,这一年来,却是越发的骄纵得肆无忌惮,什么坏事都敢做,偏偏他又聪明,总能够设法利用大家的喜爱与同情心避过惩罚。
这种小聪明,在周敏看来,比纯粹的被宠得无法无天更可怕,因为他是在有意识的规避惩罚,长此以往,很容易走上歪路。
周敏决定的事,通常来说,基本上也就是最后的结果了,虽然安氏还是颇有微词,但她不论当娘还是当婆婆,规矩就从没有立起来过,也是无可如何。
只是更加死命的惯着孩子,让周敏哭笑不得,又不好计较。
倒是石头,作为最了解周敏的人,对她这个决定非常不解。不过他除了最开始的惊诧之外,便没有再当众质疑,只是将这疑惑留到了私下里,向周敏询问。
“就知道你会问。”周敏取出一封信递给他,“这是昌平侯让人送来的信,你看了就知道了。”
石头展开通读一遍,也不由有些愣怔。
“知道了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有些东西我们说不争,别人未见得会相信。”周敏叹息了一句。
却原来宣斌在信上说,皇帝得到她送去的种子,听说亩产均超过千斤,高产品种更是达到一千二百斤,不由大喜,立刻就要封她个国夫人。这是正一品的诰命,按照周敏的功绩,她自然受得起,但这种诰命通常只封宰相、节度使、三师、三公、王、侍中、中书令之妻,就连他们的母亲也只能封二品,那是文人封妻荫子所能达到的极限,怎么能轻易封出去?
不出所料,这个提议遭到了朝臣反驳,一度闹得很不愉快。还是宣斌知道周敏一向低调,主动劝说皇帝,才将此事圆过去了。但从一品国夫人降至七品孺人,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君臣之间矛盾自起。
偏偏皇帝还召回了四位先生,许的都是高位官职,这四人入朝,自然会对原本的文官体系产生振动,又是一重矛盾。
周敏和她背后的齐家山夹在这重重矛盾之中,根本不可能撇清关系,再说,他们取得的成绩,那是朝臣也会眼红的。这种情况下,有些东西不争也得争。
所以让七斤跟去京城,同样也是一种姿态。
“咱们的路差不多就到这里了,但七斤不一样。他以后需要面对的更多,不得不早作打算。”周敏低声道,“我是当娘的,又怎么能不为他考虑?”
石头握着她的肩,把人揽进了怀里,安抚道,“你做得对,不过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也不必太过担忧。咱们还能抗个几十年呢,等七斤长大成人,温泉山房和书院那边的士子,应该大部分都入朝为官了吧?到时候,未必不是另一番景象。”
“也对。”周敏靠着他,慢慢放松下来。
未雨绸缪固然重要,但此刻现世安稳,却也不可辜负。
作者有话要说: ————全文完————
入世须才更须节;
传世积德还积书。
——晚清作家、书法家何子贞集《争坐位帖》联
这篇文到这里就结束啦,因为继续写下面的内容也不是种田了。然后为了凑655555这个字数,所以也没有番外【抱头_(:3」∠)_
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最后求个作收和新文收藏,新坑再见么么哒~
本书由 静姝茵茵 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18966/458686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