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
推荐阅读:事不过三、万古神帝、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临时夫妻(np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素女 (古言,1V1,高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
这话任谁听了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托词。但眼下农村的条件摆在那里,杨传明能拿一百块钱出来已是极限,再逼又有什么用?其实不管怎么闹,目的不过就是为了给王兰英治病,难不成还想杀人?
当时杨老倌当着村干部的面可是替杨传明打下保票的,估计当时他就是存了要出钱给王兰英看病的念头。
他有这个想法杨梅并无指责的意思。相反王兰英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看到她病成那样,杨梅心里也不好受,现在拿她的病说事,其实也是变了相的承诺出钱给她看病的意思。
杨老倌这下就不好出声了,去年下半年的分田到户让他看到了希望,卖棉花的那点余钱早就一分不剩的被齐昌兰掏去给大毛买拖拉机了。现在二儿媳妇身体不好,他做大人的理应给拿钱治病。
人活一辈子还不都为儿为女为子孙嘛。可是他现在就是拿不出钱来,这才愁人。
“爷爷,要不咱们就试种一年成不成?不行明年还种棉花,我保证半句话都不多说。”杨梅见杨老倌没了底气,便又劝说道。“要能挣钱,我保证先借钱给二舅娘看好病。”
这时候她基本上对说服杨老倌已成竹在胸,虽然多少带点儿施恩要挟的意思。要知道,四毛这学期的学费可都是杨梅垫付的!
“要不,就先试试?”倒还是于婆婆最先沉不住气。
种蘑菇的事到底如何于婆婆不了解,但她却是对杨梅说的挣了钱给二舅娘看病的保证有些动心。
她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二儿子一家,弄得家破人亡。说白了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意思。
“你瞎说什么呢,试一年?能试的吗?哪一样不得花钱,珍秀好不容易挣的几块钱非得扔水里。”杨老倌听了于婆婆的话,圆目一瞪,倒是中气十足。
正文 第139章计划实施
杨梅非常庆幸她早早的把杨珍秀弄到临水县开缝纫铺子去。
在临水县城卖罩衣的日子,财务大权可都在杨梅的手里掌握着的,而且现在母女两人的全部家当,全都攥在杨梅自己的手里。如果杨珍秀在家,有杨老倌的反对,杨梅什么也做不了,但现在要做什么,只需要她自己做主就好。
杨梅没敢想她一次就能说服把土地看得比命还要重要的杨老倌,能让她用一亩地来试着种蘑菇玩,但固执的杨老倌一天比一天沉默,杨梅就知道离他默许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这其中高驰老师三天两头的跑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王兰英的病情已经拖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杨传明掏出的一百块钱,对乡下人家来说,已经不少了,但交到医院里只是杯水车薪,王兰英的病就像一个无底洞,好像多少钱砸下去,很快就被花得分文不剩。
王兰英打破头的后遗症是脑内淤血,人体的保护机制自行吸收不了,需要手术清除。那团淤血已经压迫到神经系统,再拖下去怕会失明,往后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更糟糕的后果。医生的话像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在杨老倌以及杨家所有人的心头。
就连嚣张跋扈的齐昌兰都彻底的老实了下来,现在见了杨家其他的人都绕道走,生怕有人再找她要钱。
老杨家少了搅事的人,一下清静下来。不过这种清静,却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最后一刻,安静得令人压抑和害怕。
八零年代临水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水平还很有限,开颅技术还不是很过关,花费巨大不一定能换得病人平安无事,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把王兰英送到省医院去。
但一想到那天价般的医药费用,每个人都没有底气。即使算上杨梅手里的千来块钱,那还是远远不够。
杨梅联系了常技术员,把塑料膜、菌种以及各种消毒药品石灰等陆续运进杨家村,杨老倌看着一拖拉机又一拖拉机的物资卸下来堆积在家里,只是阴沉着脸,一句话都没有说。
杨梅蹭到老爷子身边,“爷,咱们这就开工了啊。”
老爷子置若罔闻,一言不发的走开。于婆婆拎着鸡食正在喂鸡,注意力却一直放在祖孙两的身上,“梅儿你好好做,理他做什么!”
“好。”杨梅回了于婆婆一个让她安心的笑脸,有于婆婆给她做后盾,已无后顾之忧。
杨家村八队杨老倌家今年不种棉花种蘑菇!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经过人口相传,在村子里闹腾得沸沸扬扬,个个都等着看稀奇。
物资运到,杨梅干脆在学校请了假,全心全意的扑在蘑菇大棚上。
手里拿着她跟常胜合计出来的设计图纸,请了村里的几个劳力帮忙搭建大棚。新年刚过,田地里的活儿都还没有出来,请人不是件难事。乔云也没有上学,正张罗着忙进忙出。
好在这事有市里、县里的指示,杨梅跟乔云两个小孩子掺合在里面并不太显眼。
按原计划,种植蘑菇的计划里,大棚应该搭建在乔云家的承包地里,只是她没料到后来事情在常胜的参与下,动静会闹得那么大,如果仅凭她跟乔云两个孩子根本就吃不消了,招架那些好奇的村民都做不到。
在捋清楚了她与老杨家每个人的关系暂时是斩不断的之后,杨梅不得不把杨老倌推了出来。虽然她也想闷声发大财,但完全低估了这时候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能让杨老倌默许蘑菇大棚的搭建,对杨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胜利,但对于常胜来说,就免不得有些垂头丧气。他堂堂市科学研究所的国家工作人员,上面下面跑断了腿争取来的项目,到最后,不过是负责指导杨家村一亩地大小的蘑菇大棚。
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高驰很清楚他的失落,笑着拍了拍好兄弟的肩膀,“得了,别一副心如死灰的样子。你也不看看你的合伙人,我的学生才八岁就能给你争取到一亩地的支持,那么大的潜力你看不到啊?成功了还愁往后不能大展拳脚?”
这件事追溯到源头,还是他给牵的线,给了兄弟希望,结果却不大如人意。他也是实在想不出什么安慰的话,顺口那么一说而已。
没料到常胜却真的抬头看了看地里有条不紊指挥着的小女孩,目光变得坚定起来,“嗯,你这个学生倒是真的不错。”
即使杨梅有意藏拙,十分小心的扮演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但曾经的阅历,以及做事的风格不自觉的还是会带出来一些。
比如安排人手搭建一个大棚。
这样小儿科的事根本就难不住她。况且这时候的条件搭建出来的大棚,根本没法跟她曾经接触过的那些恒温智能大棚相提并论。
常胜给出的建议,就地取材,用本村无主的京竹为骨架,制成半圆形的拱棚,覆上塑料膜就成了。但杨梅考虑到高度,以及大棚的承重和耐用程度,进行了改良。
把常规的半圆拱棚修改为斜坡式。在北风口用泥砖修筑起一米高的挡风墙,再以京竹骨架为顶,内部立木柱支撑,建成之后跟小房子差不多。这样的成本要高一些,但好处也看得见。
这样一亩地全在一个大棚的覆盖范围之内,方便统一管理;筑了挡风墙,即使是在大风的冬天,大棚的坚固度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而且室内空间变大变高,增加了更多可用空间,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大棚的损毁机率。
杨梅对平菇的种植可是花了心血的,绝不是一锤子买卖。与其年年支出大棚维修资金,还不如一步到位。
这样的大棚还有一个好处,塑料薄膜横铺,将来平菇种上了通风和控制温度比较方便,拉开一条就成了天窗,而且万一有薄膜破损的情况更换也比较方便。若是半圆形的拱棚,一亩地就得建多个搭棚,坏一处就得更换整个棚顶,结果维修费用更高。
当然这样做的工程量要比半圆拱棚大得多。
正文 第140章低潮
好在乡下这个季节是农闲,冬天刚过,春天还孕育在土地里,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
这年头号请人帮忙那就真是纯帮忙,若提钱,估计还有人会跟你翻脸,那是太外道的表现。若主人家过意不去,尽可能的提供一顿丰盛的饭食就好。
当时杨老倌当着村干部的面可是替杨传明打下保票的,估计当时他就是存了要出钱给王兰英看病的念头。
他有这个想法杨梅并无指责的意思。相反王兰英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看到她病成那样,杨梅心里也不好受,现在拿她的病说事,其实也是变了相的承诺出钱给她看病的意思。
杨老倌这下就不好出声了,去年下半年的分田到户让他看到了希望,卖棉花的那点余钱早就一分不剩的被齐昌兰掏去给大毛买拖拉机了。现在二儿媳妇身体不好,他做大人的理应给拿钱治病。
人活一辈子还不都为儿为女为子孙嘛。可是他现在就是拿不出钱来,这才愁人。
“爷爷,要不咱们就试种一年成不成?不行明年还种棉花,我保证半句话都不多说。”杨梅见杨老倌没了底气,便又劝说道。“要能挣钱,我保证先借钱给二舅娘看好病。”
这时候她基本上对说服杨老倌已成竹在胸,虽然多少带点儿施恩要挟的意思。要知道,四毛这学期的学费可都是杨梅垫付的!
“要不,就先试试?”倒还是于婆婆最先沉不住气。
种蘑菇的事到底如何于婆婆不了解,但她却是对杨梅说的挣了钱给二舅娘看病的保证有些动心。
她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二儿子一家,弄得家破人亡。说白了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意思。
“你瞎说什么呢,试一年?能试的吗?哪一样不得花钱,珍秀好不容易挣的几块钱非得扔水里。”杨老倌听了于婆婆的话,圆目一瞪,倒是中气十足。
正文 第139章计划实施
杨梅非常庆幸她早早的把杨珍秀弄到临水县开缝纫铺子去。
在临水县城卖罩衣的日子,财务大权可都在杨梅的手里掌握着的,而且现在母女两人的全部家当,全都攥在杨梅自己的手里。如果杨珍秀在家,有杨老倌的反对,杨梅什么也做不了,但现在要做什么,只需要她自己做主就好。
杨梅没敢想她一次就能说服把土地看得比命还要重要的杨老倌,能让她用一亩地来试着种蘑菇玩,但固执的杨老倌一天比一天沉默,杨梅就知道离他默许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这其中高驰老师三天两头的跑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王兰英的病情已经拖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杨传明掏出的一百块钱,对乡下人家来说,已经不少了,但交到医院里只是杯水车薪,王兰英的病就像一个无底洞,好像多少钱砸下去,很快就被花得分文不剩。
王兰英打破头的后遗症是脑内淤血,人体的保护机制自行吸收不了,需要手术清除。那团淤血已经压迫到神经系统,再拖下去怕会失明,往后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更糟糕的后果。医生的话像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在杨老倌以及杨家所有人的心头。
就连嚣张跋扈的齐昌兰都彻底的老实了下来,现在见了杨家其他的人都绕道走,生怕有人再找她要钱。
老杨家少了搅事的人,一下清静下来。不过这种清静,却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最后一刻,安静得令人压抑和害怕。
八零年代临水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水平还很有限,开颅技术还不是很过关,花费巨大不一定能换得病人平安无事,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把王兰英送到省医院去。
但一想到那天价般的医药费用,每个人都没有底气。即使算上杨梅手里的千来块钱,那还是远远不够。
杨梅联系了常技术员,把塑料膜、菌种以及各种消毒药品石灰等陆续运进杨家村,杨老倌看着一拖拉机又一拖拉机的物资卸下来堆积在家里,只是阴沉着脸,一句话都没有说。
杨梅蹭到老爷子身边,“爷,咱们这就开工了啊。”
老爷子置若罔闻,一言不发的走开。于婆婆拎着鸡食正在喂鸡,注意力却一直放在祖孙两的身上,“梅儿你好好做,理他做什么!”
“好。”杨梅回了于婆婆一个让她安心的笑脸,有于婆婆给她做后盾,已无后顾之忧。
杨家村八队杨老倌家今年不种棉花种蘑菇!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经过人口相传,在村子里闹腾得沸沸扬扬,个个都等着看稀奇。
物资运到,杨梅干脆在学校请了假,全心全意的扑在蘑菇大棚上。
手里拿着她跟常胜合计出来的设计图纸,请了村里的几个劳力帮忙搭建大棚。新年刚过,田地里的活儿都还没有出来,请人不是件难事。乔云也没有上学,正张罗着忙进忙出。
好在这事有市里、县里的指示,杨梅跟乔云两个小孩子掺合在里面并不太显眼。
按原计划,种植蘑菇的计划里,大棚应该搭建在乔云家的承包地里,只是她没料到后来事情在常胜的参与下,动静会闹得那么大,如果仅凭她跟乔云两个孩子根本就吃不消了,招架那些好奇的村民都做不到。
在捋清楚了她与老杨家每个人的关系暂时是斩不断的之后,杨梅不得不把杨老倌推了出来。虽然她也想闷声发大财,但完全低估了这时候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能让杨老倌默许蘑菇大棚的搭建,对杨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胜利,但对于常胜来说,就免不得有些垂头丧气。他堂堂市科学研究所的国家工作人员,上面下面跑断了腿争取来的项目,到最后,不过是负责指导杨家村一亩地大小的蘑菇大棚。
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高驰很清楚他的失落,笑着拍了拍好兄弟的肩膀,“得了,别一副心如死灰的样子。你也不看看你的合伙人,我的学生才八岁就能给你争取到一亩地的支持,那么大的潜力你看不到啊?成功了还愁往后不能大展拳脚?”
这件事追溯到源头,还是他给牵的线,给了兄弟希望,结果却不大如人意。他也是实在想不出什么安慰的话,顺口那么一说而已。
没料到常胜却真的抬头看了看地里有条不紊指挥着的小女孩,目光变得坚定起来,“嗯,你这个学生倒是真的不错。”
即使杨梅有意藏拙,十分小心的扮演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但曾经的阅历,以及做事的风格不自觉的还是会带出来一些。
比如安排人手搭建一个大棚。
这样小儿科的事根本就难不住她。况且这时候的条件搭建出来的大棚,根本没法跟她曾经接触过的那些恒温智能大棚相提并论。
常胜给出的建议,就地取材,用本村无主的京竹为骨架,制成半圆形的拱棚,覆上塑料膜就成了。但杨梅考虑到高度,以及大棚的承重和耐用程度,进行了改良。
把常规的半圆拱棚修改为斜坡式。在北风口用泥砖修筑起一米高的挡风墙,再以京竹骨架为顶,内部立木柱支撑,建成之后跟小房子差不多。这样的成本要高一些,但好处也看得见。
这样一亩地全在一个大棚的覆盖范围之内,方便统一管理;筑了挡风墙,即使是在大风的冬天,大棚的坚固度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而且室内空间变大变高,增加了更多可用空间,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大棚的损毁机率。
杨梅对平菇的种植可是花了心血的,绝不是一锤子买卖。与其年年支出大棚维修资金,还不如一步到位。
这样的大棚还有一个好处,塑料薄膜横铺,将来平菇种上了通风和控制温度比较方便,拉开一条就成了天窗,而且万一有薄膜破损的情况更换也比较方便。若是半圆形的拱棚,一亩地就得建多个搭棚,坏一处就得更换整个棚顶,结果维修费用更高。
当然这样做的工程量要比半圆拱棚大得多。
正文 第140章低潮
好在乡下这个季节是农闲,冬天刚过,春天还孕育在土地里,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
这年头号请人帮忙那就真是纯帮忙,若提钱,估计还有人会跟你翻脸,那是太外道的表现。若主人家过意不去,尽可能的提供一顿丰盛的饭食就好。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21197/50165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