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节
推荐阅读:一定要和他分手(西幻)、动机不纯(骨科sp)、S级向导的治疗记录单(哨向nph)、狐狸精她是万人迷(NPH 九黎)、复爱(骨科,1v2)、叛逃之后(西幻nph)、季节性症状(1v1)、一朝坠海[强取豪夺]、长江绝恋(骨科NP)、秋潮(校园1v1)、
就这样,暑假不知不觉过完了,成河正式成为一名初中生,与上初三的成江、上初二的小秋一起,都去公社里上学了。
然后,很快,成河同学就无比深刻地有了王成江弟弟王小秋哥哥的自我认知,不怪其他,只因为几乎每个任课老师都会把三年级的王成江、二年级的王小秋作为模范生、全体同学学习的榜样,然后,历数这两人的种种骄人成绩之后,也大都不会忘记提一提王成河同学:“……哦,咱们班的王成河同学,就是王成江的亲弟弟!(或王小秋的哥哥)(或王成江的弟弟王小秋的哥哥)”
好在成河同学不是那种心思多、爱钻牛角尖儿的孩子,最开始还过来跟二哥和小秋说,某某老师又说起二哥(小秋)了,很是与有荣焉的模样。
开学不到一个月,照例放了秋假。等秋假结束返校,各年级都进行了摸底考,目的是收回学生们放假懒散了的心思,重新回到学习上来。
几天后,成绩发下来,王成河同学终于深刻领会了一把,优秀学生弟弟(哥哥)的痛苦。老师们众口一词地批评他:“你可是王成江的亲弟弟(王小秋的哥哥),也该向你哥哥(妹妹)学习学习啊,这成绩跟你哥哥(妹妹)比可差的太多了啊!”
成河被打击的很是低落了几天?并没有,人家照旧嘻嘻哈哈,好吃好睡,但小秋随即发现,成河出去玩的时候少了,更多的时候是跟着二哥成江一起,看书学习、起床休息。也不知道是二哥突然严厉起来了,还是成河学习自觉了……原因不用追究,看结果就够了。
十月底,小秋终于接到了廖辰的来信。说他已经回国了,他的大伯在八月底去世了,他是参加完爷爷的丧礼回来的。
信写的语气平淡,似乎没有悲伤,小秋却读的心里揪揪着。好在,信的末尾,廖辰口气一转,“小丫头又该替我操心了吧?放心吧,我不会放弃,也没有气馁。我已经整理了课本和复习资料,开始为79年的高考做准备。我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够践诺,我们在京城会合,小丫头也要努力咯!”
小秋看得不知不觉翘起了嘴角,然后珍而重之地将信折起放好:廖辰记得,她也记得,他们一定会京城会合,很快!
什么事情似乎都爱扎堆儿似的,收到廖辰的信后几天,小秋就又收到了秦戎的来信。
吴戈秦戎暑假回去后写过一封信来,这是第二次给她写信,然后,秦戎在信里对她说:“我们暑假回来就没见到吴爸爸,家里只说吴爸爸部队封闭训练,可一转眼三个月了,吴爸爸还是没有回家,这在我的记忆中,还从没有过这么长时间的封闭训练……奶奶和李妈妈也不太对,两个人都似乎有心事,总是有些寝食难安的样子……于是,我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吴爸爸并不是封闭训练,而是随队调防,最可能去的就是……南疆!”
小秋握着信,默然许久,最后也只能轻轻叹口气:往大了说,战事已起,身为军人就当以戍边报国为己任。往小了说,经历了十数年的动乱浩劫,被排挤的吴家,又何尝不是想以这场战争来为自己正名呢?!
第二百三十一章
由吴家,小秋很快想到了同在军中,并且身处南方,比吴家离战场近上几倍的廖家。廖家比吴家受排挤更严重,时至今日仍旧无法恢复原职的廖凯,会不会也投身战场呢?
答案是明确的,只是,廖家出征的会是廖凯,还是已经错过了两次高考的廖辰呢?
小秋不得而知,而且,她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既不能询问廖辰,也不能安慰吴戈……她甚至没给秦戎回信。秦戎给她寄信还能避开吴戈,她寄信过去,可难说不会被吴戈看到!
纠结、忧心之中,78年接近年尾。
然后,她听收音机的时候听到一则新闻:徽省小岗村的村民,所有社员签名通过,分地到户。
小秋听着这则新闻笑了,小岗村被推出来做了典型,殊不知,早在两年前,三合村的村民早已经悄悄地走在了前头。
一进入79年,就传来一个爆炸性消息——一月份,中美正式建交。
不论城里农村,百姓们无不奔走相告,曾经的反动派代表美帝国主义,也成了可以互相往来的‘友邦’了?
秋后时,二牤子在王利军王利民兄弟们的帮助下,把塌了半间的老屋挑了顶子,修缮了一下,外墙用黄泥抹了,内墙还刷了白灰,门窗由王利军修过,又刷了一遍漆,看起来,也算是整齐了。
临进腊月时,二牤子和王爱巧结了婚。不过是把村里有头脸的人请来摆了两桌,王利军帮着妹妹打了一个衣柜、一个炕橱,宋秀莲则帮着做了两床新铺盖一身新衣裳,王利民捉了三十只自家养成下蛋的母鸡送过去。
这样的婚礼,不说比王爱巧自己想象的,就连李秀英之前要求的也基本没有……显得仓促而潦草,这娘俩却意外地没有闹腾,王爱巧更是一路沉默顺从,据说结了婚之后,也会做饭、洗衣裳、收拾屋子,像个普通农村妇人一样会过日子了。
等寒假回家,小秋惊讶地发现,自家爹娘把旧屋改造了一番,做成了专用的孵蛋暖房,两盘炕上密密麻麻摆的都是鸡蛋。年前是第一批,整整五百个鸡蛋,孵出482只小鸡。小鸡就养在暖房里,然后,小秋发现,老爹王利民喂的不再是最传统的小米,而是混合饲料,还加工成了细小的颗粒。
小秋问了问才知道,这饲料是王利民今年琢磨出来的,有小米面、玉米面、鱼虾干粉、蛤壳粉、鸡蛋皮粉,甚至,还有一定比例的鸡蛋。当然,还加了小秋之前研究出,泡小米的药方,同样是把药材粉碎之后添加进去的。
看着爹娘加上大哥大伯大伯母倒班加热,饲喂照料、清理,繁忙辛苦,小秋就问,为什么不年后再孵蛋,腊月里孵鸡,成本高不说,人也累的不行,关键是成活率也比年后低。
王利民却给闺女算了个账,农村里一般是出了正月,甚至二月末三月初才孵鸡,他们腊月里孵鸡,就比大多数人提前了两到三个月,这样,他们的公鸡就可以提前两到三个月出栏上市出售。母鸡也会赶在夏季来临前开始下蛋,比常规育雏的母鸡多两三个月的产蛋期,喂的好了,第一年就能回本,甚至实现盈利。
小秋为老爹的智慧深深折服——果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
因为孵蛋育雏,这个年过得都忙忙碌碌的。
忙着过年、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大多没有注意到,南疆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揭开了序幕。
仿佛一转眼,就过完了年,又过了十五,小秋和两个哥哥要开学了。
就在她开学的前一天,王家育好的雏鸡敞开售卖,结果,消息一放出去,村里人就都蜂拥而来,四百六十多只鸡雏都没到晌午,就被抢购一空了。
有那听到消息晚的,只能空手而归,临走还拉着王利民一个劲儿叮嘱,下一批一定给留一些。甚至,还有人给王利民手里塞钱的,说是付了定钱,才放心。
日夜忙碌了将近两个月,第一批鸡雏顺利孵化并卖完了,王利民算了一下,四百六十多只鸡雏,一共挣了二百块钱还挂零。这比养大了卖划算得多,主要是周期短。
于是,在小秋兄妹离家的时候,家里已经做完了消毒,准备迎接第二批小鸡出壳了。
路上,小秋还在想,什么时候,村子里能够通了电就好了。有了电,就能用上全自动孵化器,同样,制作饲料也不用人力了……
开学后不久,刚进入三月份,小秋就接到了吴戈和秦戎共同写来的信,吴海港的去向终于确定了,他去年暑假就率队开赴南疆,此时,已经成为上前线的第一批队伍。
小秋默然:她隐约记得,这场战争持续了十数年,但伤亡大的就是初期,后边小十年就主要是武力对峙和小规模零星冲突了。
对于那段战争她了解的有限,但印象中那个时期出了好几部反映战争的电视剧,战争场面很激烈,甚至称得上惨烈。而且,她相信,真实的战场,远比电视剧表现的更血腥,更残酷。
她竟然下意识地在心底念了一声佛:阿弥陀佛,希望吴叔叔和前线的战士们平安归来吧!
尽管,她的理智很清楚,这个祈祷太不现实,太天真!
三月末,宋家终于迎来了一件喜事——宋家在县城的旧宅,终于发还了。一同发还的还有当初宋家的老字号牌匾:兆丰园。
当初创建铺子的曾外祖,就是想着讨一个兆丰年的好彩头。之后几十年,兆丰园铺号经历了几代人,一直传承下来,并越来越大越来越兴旺,最后开进了省城,十多家分号遍布全省。
这块老牌匾历经了岁月风霜,牌匾背后边缘密布着深深浅浅的刀痕、缺损,原来,那人就把牌匾藏在了伙房中,充当了案板的垫木。
第二百三十二章
小秋陪着姥姥钟玉琴一起,在窗台前擦洗匾额上的污渍,钟玉琴缓缓地擦过匾额上的一道道印痕,幽幽道:“那个人当年是个孤儿,你姥爷有一次去省城视察分号,在黄河沿上等摆渡的时候看见了他,当时他只有六七岁,都饿昏了,一头的赖疮,你姥爷心善,将他捡了回来,请医生给他治了头上的疮,然后收他在点心作坊里当了个小伙计。我还记得第一次见他,那会儿他已经十来岁了,还憨憨的,只会闷头干活儿,见了人就红脸,都不太敢说话……”
听姥姥回忆过往岁月,沐浴着和煦温暖的初春阳光,小秋一时想,若是姥姥离开了,也能像她一样回到过去的岁月……若真的那样,姥姥指定会想办法让家人避开那十多年的磋磨,那娘和爹就不会成亲,自然就没有她什么事儿了!
暗暗笑了一回,小秋就询问姥姥,可还有过去的照片?
姥姥却笑着摇摇头:“搬家的时候慌慌张张的,都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话语中不无遗憾,却也早就看开了,放下了。
然后,很快,成河同学就无比深刻地有了王成江弟弟王小秋哥哥的自我认知,不怪其他,只因为几乎每个任课老师都会把三年级的王成江、二年级的王小秋作为模范生、全体同学学习的榜样,然后,历数这两人的种种骄人成绩之后,也大都不会忘记提一提王成河同学:“……哦,咱们班的王成河同学,就是王成江的亲弟弟!(或王小秋的哥哥)(或王成江的弟弟王小秋的哥哥)”
好在成河同学不是那种心思多、爱钻牛角尖儿的孩子,最开始还过来跟二哥和小秋说,某某老师又说起二哥(小秋)了,很是与有荣焉的模样。
开学不到一个月,照例放了秋假。等秋假结束返校,各年级都进行了摸底考,目的是收回学生们放假懒散了的心思,重新回到学习上来。
几天后,成绩发下来,王成河同学终于深刻领会了一把,优秀学生弟弟(哥哥)的痛苦。老师们众口一词地批评他:“你可是王成江的亲弟弟(王小秋的哥哥),也该向你哥哥(妹妹)学习学习啊,这成绩跟你哥哥(妹妹)比可差的太多了啊!”
成河被打击的很是低落了几天?并没有,人家照旧嘻嘻哈哈,好吃好睡,但小秋随即发现,成河出去玩的时候少了,更多的时候是跟着二哥成江一起,看书学习、起床休息。也不知道是二哥突然严厉起来了,还是成河学习自觉了……原因不用追究,看结果就够了。
十月底,小秋终于接到了廖辰的来信。说他已经回国了,他的大伯在八月底去世了,他是参加完爷爷的丧礼回来的。
信写的语气平淡,似乎没有悲伤,小秋却读的心里揪揪着。好在,信的末尾,廖辰口气一转,“小丫头又该替我操心了吧?放心吧,我不会放弃,也没有气馁。我已经整理了课本和复习资料,开始为79年的高考做准备。我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够践诺,我们在京城会合,小丫头也要努力咯!”
小秋看得不知不觉翘起了嘴角,然后珍而重之地将信折起放好:廖辰记得,她也记得,他们一定会京城会合,很快!
什么事情似乎都爱扎堆儿似的,收到廖辰的信后几天,小秋就又收到了秦戎的来信。
吴戈秦戎暑假回去后写过一封信来,这是第二次给她写信,然后,秦戎在信里对她说:“我们暑假回来就没见到吴爸爸,家里只说吴爸爸部队封闭训练,可一转眼三个月了,吴爸爸还是没有回家,这在我的记忆中,还从没有过这么长时间的封闭训练……奶奶和李妈妈也不太对,两个人都似乎有心事,总是有些寝食难安的样子……于是,我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吴爸爸并不是封闭训练,而是随队调防,最可能去的就是……南疆!”
小秋握着信,默然许久,最后也只能轻轻叹口气:往大了说,战事已起,身为军人就当以戍边报国为己任。往小了说,经历了十数年的动乱浩劫,被排挤的吴家,又何尝不是想以这场战争来为自己正名呢?!
第二百三十一章
由吴家,小秋很快想到了同在军中,并且身处南方,比吴家离战场近上几倍的廖家。廖家比吴家受排挤更严重,时至今日仍旧无法恢复原职的廖凯,会不会也投身战场呢?
答案是明确的,只是,廖家出征的会是廖凯,还是已经错过了两次高考的廖辰呢?
小秋不得而知,而且,她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既不能询问廖辰,也不能安慰吴戈……她甚至没给秦戎回信。秦戎给她寄信还能避开吴戈,她寄信过去,可难说不会被吴戈看到!
纠结、忧心之中,78年接近年尾。
然后,她听收音机的时候听到一则新闻:徽省小岗村的村民,所有社员签名通过,分地到户。
小秋听着这则新闻笑了,小岗村被推出来做了典型,殊不知,早在两年前,三合村的村民早已经悄悄地走在了前头。
一进入79年,就传来一个爆炸性消息——一月份,中美正式建交。
不论城里农村,百姓们无不奔走相告,曾经的反动派代表美帝国主义,也成了可以互相往来的‘友邦’了?
秋后时,二牤子在王利军王利民兄弟们的帮助下,把塌了半间的老屋挑了顶子,修缮了一下,外墙用黄泥抹了,内墙还刷了白灰,门窗由王利军修过,又刷了一遍漆,看起来,也算是整齐了。
临进腊月时,二牤子和王爱巧结了婚。不过是把村里有头脸的人请来摆了两桌,王利军帮着妹妹打了一个衣柜、一个炕橱,宋秀莲则帮着做了两床新铺盖一身新衣裳,王利民捉了三十只自家养成下蛋的母鸡送过去。
这样的婚礼,不说比王爱巧自己想象的,就连李秀英之前要求的也基本没有……显得仓促而潦草,这娘俩却意外地没有闹腾,王爱巧更是一路沉默顺从,据说结了婚之后,也会做饭、洗衣裳、收拾屋子,像个普通农村妇人一样会过日子了。
等寒假回家,小秋惊讶地发现,自家爹娘把旧屋改造了一番,做成了专用的孵蛋暖房,两盘炕上密密麻麻摆的都是鸡蛋。年前是第一批,整整五百个鸡蛋,孵出482只小鸡。小鸡就养在暖房里,然后,小秋发现,老爹王利民喂的不再是最传统的小米,而是混合饲料,还加工成了细小的颗粒。
小秋问了问才知道,这饲料是王利民今年琢磨出来的,有小米面、玉米面、鱼虾干粉、蛤壳粉、鸡蛋皮粉,甚至,还有一定比例的鸡蛋。当然,还加了小秋之前研究出,泡小米的药方,同样是把药材粉碎之后添加进去的。
看着爹娘加上大哥大伯大伯母倒班加热,饲喂照料、清理,繁忙辛苦,小秋就问,为什么不年后再孵蛋,腊月里孵鸡,成本高不说,人也累的不行,关键是成活率也比年后低。
王利民却给闺女算了个账,农村里一般是出了正月,甚至二月末三月初才孵鸡,他们腊月里孵鸡,就比大多数人提前了两到三个月,这样,他们的公鸡就可以提前两到三个月出栏上市出售。母鸡也会赶在夏季来临前开始下蛋,比常规育雏的母鸡多两三个月的产蛋期,喂的好了,第一年就能回本,甚至实现盈利。
小秋为老爹的智慧深深折服——果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
因为孵蛋育雏,这个年过得都忙忙碌碌的。
忙着过年、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大多没有注意到,南疆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揭开了序幕。
仿佛一转眼,就过完了年,又过了十五,小秋和两个哥哥要开学了。
就在她开学的前一天,王家育好的雏鸡敞开售卖,结果,消息一放出去,村里人就都蜂拥而来,四百六十多只鸡雏都没到晌午,就被抢购一空了。
有那听到消息晚的,只能空手而归,临走还拉着王利民一个劲儿叮嘱,下一批一定给留一些。甚至,还有人给王利民手里塞钱的,说是付了定钱,才放心。
日夜忙碌了将近两个月,第一批鸡雏顺利孵化并卖完了,王利民算了一下,四百六十多只鸡雏,一共挣了二百块钱还挂零。这比养大了卖划算得多,主要是周期短。
于是,在小秋兄妹离家的时候,家里已经做完了消毒,准备迎接第二批小鸡出壳了。
路上,小秋还在想,什么时候,村子里能够通了电就好了。有了电,就能用上全自动孵化器,同样,制作饲料也不用人力了……
开学后不久,刚进入三月份,小秋就接到了吴戈和秦戎共同写来的信,吴海港的去向终于确定了,他去年暑假就率队开赴南疆,此时,已经成为上前线的第一批队伍。
小秋默然:她隐约记得,这场战争持续了十数年,但伤亡大的就是初期,后边小十年就主要是武力对峙和小规模零星冲突了。
对于那段战争她了解的有限,但印象中那个时期出了好几部反映战争的电视剧,战争场面很激烈,甚至称得上惨烈。而且,她相信,真实的战场,远比电视剧表现的更血腥,更残酷。
她竟然下意识地在心底念了一声佛:阿弥陀佛,希望吴叔叔和前线的战士们平安归来吧!
尽管,她的理智很清楚,这个祈祷太不现实,太天真!
三月末,宋家终于迎来了一件喜事——宋家在县城的旧宅,终于发还了。一同发还的还有当初宋家的老字号牌匾:兆丰园。
当初创建铺子的曾外祖,就是想着讨一个兆丰年的好彩头。之后几十年,兆丰园铺号经历了几代人,一直传承下来,并越来越大越来越兴旺,最后开进了省城,十多家分号遍布全省。
这块老牌匾历经了岁月风霜,牌匾背后边缘密布着深深浅浅的刀痕、缺损,原来,那人就把牌匾藏在了伙房中,充当了案板的垫木。
第二百三十二章
小秋陪着姥姥钟玉琴一起,在窗台前擦洗匾额上的污渍,钟玉琴缓缓地擦过匾额上的一道道印痕,幽幽道:“那个人当年是个孤儿,你姥爷有一次去省城视察分号,在黄河沿上等摆渡的时候看见了他,当时他只有六七岁,都饿昏了,一头的赖疮,你姥爷心善,将他捡了回来,请医生给他治了头上的疮,然后收他在点心作坊里当了个小伙计。我还记得第一次见他,那会儿他已经十来岁了,还憨憨的,只会闷头干活儿,见了人就红脸,都不太敢说话……”
听姥姥回忆过往岁月,沐浴着和煦温暖的初春阳光,小秋一时想,若是姥姥离开了,也能像她一样回到过去的岁月……若真的那样,姥姥指定会想办法让家人避开那十多年的磋磨,那娘和爹就不会成亲,自然就没有她什么事儿了!
暗暗笑了一回,小秋就询问姥姥,可还有过去的照片?
姥姥却笑着摇摇头:“搬家的时候慌慌张张的,都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话语中不无遗憾,却也早就看开了,放下了。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24182/55477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