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节

推荐阅读:一定要和他分手(西幻)动机不纯(骨科sp)S级向导的治疗记录单(哨向nph)狐狸精她是万人迷(NPH 九黎)复爱(骨科,1v2)叛逃之后(西幻nph)季节性症状(1v1)一朝坠海[强取豪夺]长江绝恋(骨科NP)秋潮(校园1v1)

    成海对皇帝的花园子、皇宫很新鲜很好奇,但说起来最期待的,却是故宫的大门楼,那个建筑,在这个时代的百姓心中是关乎理想信仰的存在。
    所以,羞涩内向的成海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大门楼在哪?我想去那里看看。”最好,能在大门楼前照张相片儿,带回去镶在相框里,往堂屋墙上一挂,全村人都能知道自己个儿进了京!那是全村人羡慕的露脸事儿!
    宋秀程刚进京时也跟成海差不多,自然理解他的心情,于是笑道:“大门楼就是故宫南大门,咱们去故宫,自然能看到。”不但能看到,还能从门洞里走过去。这会儿连宋秀程也不知道,又过了几年,大门楼上也对游客开放,届时,游客也可以像领导人一样,站在大门楼上,俯瞰整个广场。
    一路说着话,过了一长溜的宫墙,又穿过几条胡同后,很快就到达了位于卷棚胡同的小院。
    小秋和吴戈秦戎还没放学,宋秀程引着成海成岭进了门,先用保温瓶里的热水兑了温水让两个人洗了把脸,醒醒神,同时沏了一壶茶,各人喝了两杯,浑身就暖和起来。
    这会儿,京城的供暖工程还没普及,各家各户都是自己生火取暖。
    除了暖炕外,大多数家里用的是铸铁煤炉。这种炉子还要架铁皮烟囱,取暖效果不错,就是没法封火,需要进门现点火。
    好在,这活儿都是做熟了的,宋秀程张罗着成海成岭洗手的工夫,唐伟光已经熟门熟路地取了引火用的玉米瓤子来,先用几张废纸揉成团,再把玉米瓤子放在纸团上,盖上盖子后,在炉底下点火,转眼,炉子中的玉米瓤儿就烧起来,发出呼呼的响声。再添上一层玉米瓤儿,趁着火势加几块好引火的烟煤,两三分钟后,烟煤被引燃,再加无烟煤……此时,炉子已经成功生起火来。一般炉子上不会空着,大多会坐个水壶。大冬天用热水多,除了喝水,洗手洗脸,乃至洗菜刷碗什么的,都能用上。
    唐伟光关心着手头的生意,完成接站任务后,也顾不得吃饭,匆匆告辞走了。
    带着成岭成海喝了两杯热茶,觉得身上暖了些,宋秀程就又忙乎起来。
    知道两个哥哥过来,小秋提前一天就铺排好了,让田金明下乡带回来一大扇肋排和半只羊回来。天气冷了,蔬菜只有大白菜、萝卜、土豆、冬瓜这些冬储菜,肉类却比较好保存了。屋檐底下放只大缸,肉啊鸡啊鱼啊,往缸里一放,不消半天工夫就冻得邦邦硬了,存上半月二十天不会变质的,比冰箱还好用。
    今天中午,小秋就把一块排骨、半只羊腿拿进了屋里,放在大盆中,还浇了大半桶温水。半下晌工夫,肉已经化的差不多了,正好炉子上的水也热乎了,宋秀程将盆里的血水倒掉,换了干净的温水,将排骨和羊腿肉清洗干净,剁吧剁吧,直接在炉子上架锅,排骨羊肉一起下锅,加水开炖。
    他这边起锅做饭,成海也将编织袋打开,拎出一大包大馒头来,圆滚滚白胖胖的馒头,个顶个都比碗口还大,一个就得小一斤,标准的s省手工大灶馒头。
    宋秀程一看就笑了:“这个好,咱们可好长时间没吃上家里的馒头了。”
    成海成岭都是在家里做惯活儿的,可到了这里,院子里打扫的干净,院子里就有井,连烧火都用炉子,加上煤炭根本不用人看着烧火的……还真是,哪里哪里都没用他们干的活儿。
    宋秀程看着两个人,特别是成海有些拘束,将肉炖上之后,就回头去厨房里扯了几头蒜过来,交给成海成岭:“你们俩帮忙把蒜皮剥了,吃炖肉小秋爱做调料蘸着吃。”
    唐伟光也没闲着,宋秀程拿了小半盆土豆过来,交给他削皮。宋秀程自己则拿了七八个大红干辣椒过来,用筷子夹着送到煤炉的炉底下去,这种煤炉子底下有个空堂,主要是起风门作用,其次盛纳煤灰,因为热度高而恒定,很多人喜欢在里边放些小红薯、小土豆,甚至带壳花生,将这个小小的炉底空堂当成烤箱来用。此时,宋秀程就用这个小烤箱来烤辣椒,期间用筷子翻转两三次,等到辣椒烧烤的布满大小不等的焦斑,稍显刺鼻的辣椒焦香味儿散发开来时,烤辣椒就好了。
    拿出来后,轻轻磕打去灰尘,摘去辣椒蒂,放在石臼中捣碎,然后加葱花、咸菜条、香油拌一拌,就是北方人喜爱的‘老虎菜’,开胃下菜,冬天吃上一回,出一身汗,寒气自然散去,淋漓畅快,吃了还想吃。
    等小秋和吴戈秦戎放学回家,成海成岭两个哥哥接回来不说,小舅舅连晚饭也做的差不多了。
    “成岭哥、成海哥,你们可来啦……”小秋从外边快步走进屋里,因为寒冷和激动,两颊红扑扑的,衬着满眼满脸的欢喜,看着气色特别好,让成海一看就放了心。
    “嗳,嗳,来啦……秋啊,才三个月没见,你就长高了一大截儿啊!”说着话,成海已经起身抢上几步握住了小秋的胳膊,并拉着小秋跟自己的身高比了比。
    记得小秋离家时,还不到他的肩膀,如今,小丫头蹿高了一截,已经达到了他的下巴,很快就要到嘴巴了!
    第四百八十八章
    在家时,成海看小秋小夏真跟自己亲妹子没啥区别,小秋进京,他虽然不像成河那样天天叨叨,也不像成江那样耐心细致地跟小秋保持着通信,但心里同样惦记和想念。
    只不过,这份惦记和想念可能注定了埋在心底,永远无法被他表达出来。
    个子长高,是小秋最爱听到的话,这会儿却顾不上理会这个,她笑着连连点头应着,然后拉着大哥成海的手一叠连声地问着家里的情况。
    差不多挨着问了一遍,小秋那股激动劲儿才略略平复了,这才想起来回头招呼三堂哥成岭。自然又问候了利群大伯、大奶奶,然后就说起成岭哥的工作情况。
    这种话成岭在家听得多了,很简单地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想拘在一截柜台后,过那种一眼就能看到退休的日子,我还年轻,还想闯一闯……成功与否,至少闯过,老了也不后悔。”
    听他说完,小秋压着心里的小雀跃,嘿嘿一笑道:“既然三哥暂时不想去邮局上班,那就留在京城,正好我知道一个地方在招人……三哥别急着拒绝,先听我给你说,那公司是做批发生意的,说具体点儿,就是大批量购进进口家电、电子产品、服装,然后小批发给经销商,成岭哥不愿意拘在柜台后边,正好可以跑跑业务,考察各地市场,选定各地分销商,货物批发出去后,还要做后期的市场维护,看货物卖的好不好,哪一种更畅销,以及有没有其他地方的货来竞争……到时候就怕你想好好坐在办公室里歇会儿也不成呢。”
    当然了,小秋用心拐了堂哥过来,也不想着仅仅拐个苦力来。之所以说到跑业务,也是因为跑业务是最锻炼人的活儿。跑业务能做好了,将来就能做区域经理。就是哪天不愿意跟着她这儿干了,自己从头创业都容易得多。
    听她这么一说,成岭倒是挺感兴趣,但他毕竟不是成海,怎么说当兵好几年,也上过战场的,见识毕竟不同,心里即便感兴趣,也没冒然答应,只笑嘻嘻地道:“那成,哪天你带我过去看看。”
    对于这样的回答,小秋不但没失望,反而很满意,她也不着急,仍旧笑眯眯地答应着:“行啊,明儿我先带两位哥哥出去逛逛,看一看首都,完了,再带成岭哥去那边看看!”
    眼看着小秋与三堂哥成岭说话,吴戈秦戎也上前和成海打招呼说话,问候长辈,自然更多地是问候他们的小伙伴成江和成河。
    成岭是不认识这俩小子,成海却熟悉的很,当年这俩小子在三合村过假期的时候,几乎是跟成江成河长在一起的,与成海也没少打交道。别的不说,下水摸鱼,没了大哥成海带着可不行。
    一群人说得热闹,宋秀程端了一篮子馒头从厨房回来,一边扬声招呼:“吴戈秦戎放桌子,摆饭吃饭。有啥话吃着饭也不耽误说。”
    吴戈秦戎天天在这里,他们自己个儿从未把自己当客人,也没人跟他们客气。一声招呼,俩小子麻利儿地搬桌子摆凳子,小秋自然也跳起来去厨房拿碗筷,成海自然跟上来帮忙。
    刚刚看过了院子和堂屋,成海已经对小秋住的环境很满意了,及至再看到厨房中一应锅灶锅碗俱全,四下里收拾的利落干净不说,一眼扫过去就能看得出是天天开伙。再一仔细打量,灶台一旁放着各色的油盐酱醋,另一侧墙根下两只柳条筐里放着白菜土豆和鸡蛋腊肉这些,显见很丰裕,小秋在京里并没吃苦。
    见他打量,小秋大抵也猜到他的用意,索性乐呵呵地拉着他到门口看屋檐下的两口大缸——也是小秋的天然冰箱——大缸里有鱼有肉有肥鸡,肉就有猪肉有羊肉有牛肉。
    就这样,小秋还笑得小得意道:“我还托人养了几只鹅,改明儿杀一只,咱们炖大鹅吃。”
    要是前几年,又是炖肉又是炖鹅,成海指定不好意思,但这两年,家里日子好过许多,特别是他们养着鸡,鸡蛋不缺,来了客人杀只鸡也是很平常的事儿。只不过,成海不疼东西,只心疼小秋受累。
    笑着道:“你大伯娘和你娘都都给你带了好些吃的,你去瞅瞅,可别坏了……至于炖大鹅,等你回家时再吃不迟,咱们家今年养的鹅也添了许多,有六十七只了,放在鸡舍那边,天天昂着脖子打转转,跟士兵一样,除了咱家人,谁都不让往近处去,比狗都厉害呢!”
    还是小秋在家时,王利民从农场那边淘换来的鹅苗,最开始只有六只,经过两年多的饲养繁殖,种群数量这才陆续壮大起来。
    当年家里养着那么几只鹅,都能把前后院看得周周全全的,想也知道,那么大一群鹅,六十七只,那都赶得上一支护卫部队了,护卫面积并不算大的鸡舍,自然不在话下。
    跟大哥成海这么絮絮地说着,小秋脑海里就出现了一副动态的画面:安宁的村庄,朴实宽敞的农家院落,房顶炊烟袅袅,还有打鸣的公鸡,下蛋的母鸡,还有昂着头嘎嘎嘎叫着像将军一样踱步子的大鹅……
    突然,小秋想家了,好想一步迈回家里去。
    不过,这个念头也就是一刹那,很快被小秋按到心底去,强打起精神笑着道:“这两年大哥是真的锻炼出来了,那么多鸡和鹅都养的极好。”
    成海不好意思地抬手挠挠头,憨笑着摇摇头。
    小秋却不给他自谦的机会,转而笑道:“大哥,明儿我带你去看样好东西……”
    这几年,王利民带着妻子、大嫂,甚至雇佣了村里两位妇人,每年冬春孵蛋育雏,即便两个人轮番守着,一拨最多只能孵五百个蛋,几年摸索下来,出苗率不过在8590不说,孵蛋21天,天天二十四小时不合眼地伺候着,定时翻转鸡蛋使其均匀受热,土炕要不停地看火,火大了过热不行,火小了冷了也不行……孵一茬鸡苗,几个人都跟生一场大病一样,累的人几乎脱形,那辛苦,真是一言难尽。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24182/554788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