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抚
推荐阅读:淫乱寂寞人妻、[历史同人] 大唐诡务司、[综漫] 我靠马甲系统组成了祗王一族、[综漫] 原来我是汤姆苏、[柯南同人] 侦探总怀疑我是嫌疑人、清风啸江湖、[咒回同人] 是六眼未婚妻又怎样、拯救华夏,从打造戴森球开始!、[火影] 章鱼小丸子、[原神+星铁] 谁还不是条龙了、
朱莹有一搭没一搭的跟王咏聊天,试图从他的表现上找到端倪。
只是王咏确实很忙,他们没能聊多久,便有个没见过的内侍急匆匆的跑了来,道:“卢公公请厂臣去一趟司礼监。”
王咏应了,告辞离开。朱莹唯恐出了什么大事,也不敢挽留,亲自送他到宫门口,直望到王咏身影彻底远去,这才回宫。
虽不明白王咏为何对她说那些关于读书的话,还与皇帝的看法完全不同,也不怕她告黑状,但朱莹明白,这就是让他们关系更进一步的敲门砖,只要她认真自学,以后和王咏交流的话题便会源源不断。
人能深交的根本,就是思想和学问程度,可以对得上。显然,比起讨好直男癌皇帝,与王咏交朋友令人舒服得多。
·
王咏策马到司礼监衙门的时候,才发现正堂里头只有掌印太监卢清之在。
他先给卢清之叩头行礼,才问道:“不知上司唤我何事?”
卢清之摸摸没有胡子的下巴,示意王咏坐下说话:“自然是为了云城行省一事。”
云城承宣布政使司,在口语里常循着前朝习惯称行省,位于大齐国土的最南端,紧挨西魏、北魏等蛮夷小国,屡遭劫掠。
云城中自三司官到府州县文武官员俱都龟缩,致使敌国几百个人就能大摇大摆冲进下属州县,夺取财帛粮草妇女孩童,堪称畅通无阻。
地方上如此行径,已经延续三五年时日,期间还有多次隐瞒不报、杀良冒功之举。幸好新换的巡抚没有同流合污,密报皇帝,详细说了边疆的近况,皇帝勃然大怒,把当地官员几乎全都换了,法办者无数,至今足有一年之久。
新换的这批人,多半为主战派。新官上任,热情无限,严查狠打了进犯之敌不说,犹嫌不够,开始了长达七个月的故意引诱,引来敌军后,便如苍鹰扑兔,将其一举杀尽。
这个办法非常好用,却叫他们做得过了火,打得北魏损失惨重,几乎伤了元气。再加上北魏正值老皇帝病危,几个皇子争权夺利之时,不知哪个当权的脑子糊涂了,整饬大军,强攻云城。
行省兵力不足,派人飞马求援。战报到达朝廷后,引起一片哗然。
王咏是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他原打算亲自监军去打仗,顺便趁着这个好时机,反攻北魏,至少能吞下它一半国土,若有闲暇,还可整顿当地吏治,干他的老本行,便去兵部索要文宗时期讨伐北魏的故牍。
他想得挺美,谁知兵部郑侍郎听了他的来意,竟把故牍藏了起来,不肯给他,叫他无功而返,还联合兵部尚书等人阻止他。
王咏心里很不痛快,只是这到底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没来得及上疏自荐,听了卢清之的话,便问道:“可是有人对上司说了什么?”
“兵部意在招抚,求到我面前,请我劝止于你,”卢清之叹道,“我知你好边功,若是北魏先来进犯,你想去,一封奏疏递上来,我必不反对,只是云城此战,俱由当地官员开边衅引起,我也认为不宜调大军征伐,故而亲来劝你。”
王咏默然。
他知道,朝中大部分声音,都是求和的,其中以兵部为最,反倒御马监里的宦官们多半支持云城官员。
王咏一面觉得面对北魏非战不可,一面又恼火于云城官员不知收敛,掐着大齐西北边区正在打仗的节骨眼,作出这般阵仗来。
大齐粮草储备还算雄厚,若直接在云城周边调集军马,顷刻间便能大军赶赴,且不会影响西北防务。他是真没想到连司礼监顶头的人,都不看好征讨北魏。
卢清之见他阴沉着脸,又道:“况你年少气盛,眼里揉不得沙子,前几日刚刚为了故牍,在兵部闹了一番。此去山高路远,到了边境,恐怕你又要生事,与边将不合,偏偏信息不能及时送达天听,唯恐误事。圣上重视云城,容不得人胡闹。”
“上司此言,实在令人伤心。为何我便是胡闹了?”王咏据理力争,“自太/祖开国以来,便招抚了这些小国,几百年来它们常常毁约,屠戮我治下百姓。此战虽有边将挑衅,招致大军之疑,根由却在北魏背信弃义上。可见招抚无用,必当诛灭此国,才能保边境久安。”
卢清之劝道:“虽如此说,可毕竟各处调兵,损耗民力,况圣上也隐有招抚之心。我想着,便听凭外廷请命,叫兵部开侍郎前往罢了。今日我看圣上的意思,是打算派你出外巡查。”
对面若是外廷官员,就算内阁大学士们出马劝止,王咏也绝不肯干休。
皇帝原本略偏向于征伐,如今忽然有了招抚北魏的意愿,想必是兵部那群人,抢在他之前对皇帝上奏说了什么。
可恨那群人太过狡猾,知道卢掌印德高望重,内廷宦官不论得势与否,都一般的敬畏他,等闲不敢与他过分争执,竟然做了两手准备,请动卢掌印来劝阻自己。
王咏思前想后,有卢清之反对,再加上皇帝打算安排自己巡查,纵然不甘,到底也只能应下来,拜谢道:“上司放心,我再不提征讨之语便是了。”
他终究还是忍不住,临走时,忽然对卢清之说:“似北魏这般的蛮夷,素来不知恩情,只能以兵威震慑,倘若此番招抚失败,万望上司为我撑腰。”
王咏出了司礼监,又到御马监衙门走了一趟,处理完今日的事项,宫门早已下钥,索性留居衙门。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会儿想起自己和兵部诸人争辩之事,一会儿又想起内宫里的朱宝林,心中烦乱无比。
若非亲眼所见,他绝不会相信,世间竟有似大齐这般这样情势复杂的王朝。
·
王咏年幼入宫,被当初的司礼监秉笔刘太监选中,送入仙栖宫,侍奉皇帝的嫡母,已故的庄肃太后。庄肃太后见到他,立刻将他派给当年的太子侧妃,现在的柳贵妃。
后来他才知道,柳贵妃当年生育时伤了身子,在子嗣上极为艰难,唯一的女儿又去世不久。他与贵妃之女生得有几分相似,庄肃太后便使他宽慰贵妃之心。
贵妃常常被他逗笑,连见还是太子的皇帝时,都命他随侍在侧。渐渐地,连皇帝也开始喜欢上他,他便转而侍奉皇帝。
那时候,皇帝还没有儿子,又遵循着“抱孙不抱子”的传统,对女儿们一副严父姿态,可以说将部分对待孩子的慈爱之心挪到了他的身上。
皇帝登基之后,令他去内书堂学习。每每下了学,皇帝都要亲自检查他的课业,有时候还会专门询问教授他的学士,生怕他读书不用心。
晚上皇帝熬夜思虑国事时,他常在旁边研墨,眼睛也盯着那些题本奏本看。有时他心生疑惑,便大着胆子问,皇帝一开始会训斥他几句,后来闲了,就把他叫过来,简略的说上一说。
王咏渐渐的便明白了,大齐走到如今这般境地,从太/祖立国时便可见端倪。
太/祖开国,依仗世家支持,故而同前朝一般,善待世家。
经历了三任帝王的优待之后,老世家盘根错节,姻亲无数,新世家站稳脚跟,蓬勃发展。
他们拥有大齐最好的教育,平民百姓极难得到良师,所以朝廷虽设科举,中举了的却极少有普通百姓。
世家势力大了,心也随之大了,很容易动摇皇帝的统治。那些高门大户出来的文臣,习惯了富贵生活,极少有人做事时切中时弊,忧百姓之所忧。
朝堂风气重文轻武,皇帝想要打仗,提拔武官时,总有一大堆的文臣反对。如若哪个文臣不同于他人,极力支持皇帝,也总会招致别人侧目,受到弹劾。
好在皇帝比先帝强硬许多,才没有出现先帝时期,谁打了胜仗,便会被弹劾到下次再也不敢出头的地步。花了十年时间,大齐这才渐渐的,叫人捕捉到一丝回归昔日强盛的希望。
可这还不够。
他幼时仗着童言无忌,趁皇帝考教他学业之际,提议由皇室直接在州县开办学堂,使百姓能有所学,分薄世家权益。皇帝想了几日,同意了,实施几年以后,果然有了成效。
后来他崭露头角,身担重任,至今也做了不少事情,只是世家视宦官如同蝼蚁,被世家风气所浸染的民间也是如此――
一部分得益于官办学堂,而考中科举的文人,不曾夸奖他半句,反而暗地里骂过他。他支持变法,严格监督政令落实情况,获益的民众却传唱着侮辱他的歌谣。
不提他交往甚密的那些官员,凡是与他共事过,给他说过好话的人,总要被扣上“阉宦朋党”的帽子,仿佛他便是那黑黢黢的墨汁,沾了谁,就毁了谁的名声。
正因如此,那些想要做实事,而依附于他的人,所受阻力一言难以尽道。他心知不能这样下去,得从别人那里,开出一条新的路来。
内外臣子,都不能够,只有……
王咏拥被而起。
他一个个分析内宫中地位高或者受宠的后妃。
皇后世家出身,不可以。柳贵妃私心很重,不可以。至于其他人……被女学教得过于死板,还不如小小民女,更不可以。
在他的记忆中,只有过去的朱宝林不同于常人,似乎并不厌恶宦官。十几年时间,当日情境,他一直都还记得。
可岁月毕竟能改变很多事情,他不确定朱宝林如今的心境,便试了试,竟得到了令他惊喜的结果。
她依然未改,且与南渡县那位女子般,同样不安定于现行的世俗情状。如此,甚好。
只是王咏确实很忙,他们没能聊多久,便有个没见过的内侍急匆匆的跑了来,道:“卢公公请厂臣去一趟司礼监。”
王咏应了,告辞离开。朱莹唯恐出了什么大事,也不敢挽留,亲自送他到宫门口,直望到王咏身影彻底远去,这才回宫。
虽不明白王咏为何对她说那些关于读书的话,还与皇帝的看法完全不同,也不怕她告黑状,但朱莹明白,这就是让他们关系更进一步的敲门砖,只要她认真自学,以后和王咏交流的话题便会源源不断。
人能深交的根本,就是思想和学问程度,可以对得上。显然,比起讨好直男癌皇帝,与王咏交朋友令人舒服得多。
·
王咏策马到司礼监衙门的时候,才发现正堂里头只有掌印太监卢清之在。
他先给卢清之叩头行礼,才问道:“不知上司唤我何事?”
卢清之摸摸没有胡子的下巴,示意王咏坐下说话:“自然是为了云城行省一事。”
云城承宣布政使司,在口语里常循着前朝习惯称行省,位于大齐国土的最南端,紧挨西魏、北魏等蛮夷小国,屡遭劫掠。
云城中自三司官到府州县文武官员俱都龟缩,致使敌国几百个人就能大摇大摆冲进下属州县,夺取财帛粮草妇女孩童,堪称畅通无阻。
地方上如此行径,已经延续三五年时日,期间还有多次隐瞒不报、杀良冒功之举。幸好新换的巡抚没有同流合污,密报皇帝,详细说了边疆的近况,皇帝勃然大怒,把当地官员几乎全都换了,法办者无数,至今足有一年之久。
新换的这批人,多半为主战派。新官上任,热情无限,严查狠打了进犯之敌不说,犹嫌不够,开始了长达七个月的故意引诱,引来敌军后,便如苍鹰扑兔,将其一举杀尽。
这个办法非常好用,却叫他们做得过了火,打得北魏损失惨重,几乎伤了元气。再加上北魏正值老皇帝病危,几个皇子争权夺利之时,不知哪个当权的脑子糊涂了,整饬大军,强攻云城。
行省兵力不足,派人飞马求援。战报到达朝廷后,引起一片哗然。
王咏是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他原打算亲自监军去打仗,顺便趁着这个好时机,反攻北魏,至少能吞下它一半国土,若有闲暇,还可整顿当地吏治,干他的老本行,便去兵部索要文宗时期讨伐北魏的故牍。
他想得挺美,谁知兵部郑侍郎听了他的来意,竟把故牍藏了起来,不肯给他,叫他无功而返,还联合兵部尚书等人阻止他。
王咏心里很不痛快,只是这到底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没来得及上疏自荐,听了卢清之的话,便问道:“可是有人对上司说了什么?”
“兵部意在招抚,求到我面前,请我劝止于你,”卢清之叹道,“我知你好边功,若是北魏先来进犯,你想去,一封奏疏递上来,我必不反对,只是云城此战,俱由当地官员开边衅引起,我也认为不宜调大军征伐,故而亲来劝你。”
王咏默然。
他知道,朝中大部分声音,都是求和的,其中以兵部为最,反倒御马监里的宦官们多半支持云城官员。
王咏一面觉得面对北魏非战不可,一面又恼火于云城官员不知收敛,掐着大齐西北边区正在打仗的节骨眼,作出这般阵仗来。
大齐粮草储备还算雄厚,若直接在云城周边调集军马,顷刻间便能大军赶赴,且不会影响西北防务。他是真没想到连司礼监顶头的人,都不看好征讨北魏。
卢清之见他阴沉着脸,又道:“况你年少气盛,眼里揉不得沙子,前几日刚刚为了故牍,在兵部闹了一番。此去山高路远,到了边境,恐怕你又要生事,与边将不合,偏偏信息不能及时送达天听,唯恐误事。圣上重视云城,容不得人胡闹。”
“上司此言,实在令人伤心。为何我便是胡闹了?”王咏据理力争,“自太/祖开国以来,便招抚了这些小国,几百年来它们常常毁约,屠戮我治下百姓。此战虽有边将挑衅,招致大军之疑,根由却在北魏背信弃义上。可见招抚无用,必当诛灭此国,才能保边境久安。”
卢清之劝道:“虽如此说,可毕竟各处调兵,损耗民力,况圣上也隐有招抚之心。我想着,便听凭外廷请命,叫兵部开侍郎前往罢了。今日我看圣上的意思,是打算派你出外巡查。”
对面若是外廷官员,就算内阁大学士们出马劝止,王咏也绝不肯干休。
皇帝原本略偏向于征伐,如今忽然有了招抚北魏的意愿,想必是兵部那群人,抢在他之前对皇帝上奏说了什么。
可恨那群人太过狡猾,知道卢掌印德高望重,内廷宦官不论得势与否,都一般的敬畏他,等闲不敢与他过分争执,竟然做了两手准备,请动卢掌印来劝阻自己。
王咏思前想后,有卢清之反对,再加上皇帝打算安排自己巡查,纵然不甘,到底也只能应下来,拜谢道:“上司放心,我再不提征讨之语便是了。”
他终究还是忍不住,临走时,忽然对卢清之说:“似北魏这般的蛮夷,素来不知恩情,只能以兵威震慑,倘若此番招抚失败,万望上司为我撑腰。”
王咏出了司礼监,又到御马监衙门走了一趟,处理完今日的事项,宫门早已下钥,索性留居衙门。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会儿想起自己和兵部诸人争辩之事,一会儿又想起内宫里的朱宝林,心中烦乱无比。
若非亲眼所见,他绝不会相信,世间竟有似大齐这般这样情势复杂的王朝。
·
王咏年幼入宫,被当初的司礼监秉笔刘太监选中,送入仙栖宫,侍奉皇帝的嫡母,已故的庄肃太后。庄肃太后见到他,立刻将他派给当年的太子侧妃,现在的柳贵妃。
后来他才知道,柳贵妃当年生育时伤了身子,在子嗣上极为艰难,唯一的女儿又去世不久。他与贵妃之女生得有几分相似,庄肃太后便使他宽慰贵妃之心。
贵妃常常被他逗笑,连见还是太子的皇帝时,都命他随侍在侧。渐渐地,连皇帝也开始喜欢上他,他便转而侍奉皇帝。
那时候,皇帝还没有儿子,又遵循着“抱孙不抱子”的传统,对女儿们一副严父姿态,可以说将部分对待孩子的慈爱之心挪到了他的身上。
皇帝登基之后,令他去内书堂学习。每每下了学,皇帝都要亲自检查他的课业,有时候还会专门询问教授他的学士,生怕他读书不用心。
晚上皇帝熬夜思虑国事时,他常在旁边研墨,眼睛也盯着那些题本奏本看。有时他心生疑惑,便大着胆子问,皇帝一开始会训斥他几句,后来闲了,就把他叫过来,简略的说上一说。
王咏渐渐的便明白了,大齐走到如今这般境地,从太/祖立国时便可见端倪。
太/祖开国,依仗世家支持,故而同前朝一般,善待世家。
经历了三任帝王的优待之后,老世家盘根错节,姻亲无数,新世家站稳脚跟,蓬勃发展。
他们拥有大齐最好的教育,平民百姓极难得到良师,所以朝廷虽设科举,中举了的却极少有普通百姓。
世家势力大了,心也随之大了,很容易动摇皇帝的统治。那些高门大户出来的文臣,习惯了富贵生活,极少有人做事时切中时弊,忧百姓之所忧。
朝堂风气重文轻武,皇帝想要打仗,提拔武官时,总有一大堆的文臣反对。如若哪个文臣不同于他人,极力支持皇帝,也总会招致别人侧目,受到弹劾。
好在皇帝比先帝强硬许多,才没有出现先帝时期,谁打了胜仗,便会被弹劾到下次再也不敢出头的地步。花了十年时间,大齐这才渐渐的,叫人捕捉到一丝回归昔日强盛的希望。
可这还不够。
他幼时仗着童言无忌,趁皇帝考教他学业之际,提议由皇室直接在州县开办学堂,使百姓能有所学,分薄世家权益。皇帝想了几日,同意了,实施几年以后,果然有了成效。
后来他崭露头角,身担重任,至今也做了不少事情,只是世家视宦官如同蝼蚁,被世家风气所浸染的民间也是如此――
一部分得益于官办学堂,而考中科举的文人,不曾夸奖他半句,反而暗地里骂过他。他支持变法,严格监督政令落实情况,获益的民众却传唱着侮辱他的歌谣。
不提他交往甚密的那些官员,凡是与他共事过,给他说过好话的人,总要被扣上“阉宦朋党”的帽子,仿佛他便是那黑黢黢的墨汁,沾了谁,就毁了谁的名声。
正因如此,那些想要做实事,而依附于他的人,所受阻力一言难以尽道。他心知不能这样下去,得从别人那里,开出一条新的路来。
内外臣子,都不能够,只有……
王咏拥被而起。
他一个个分析内宫中地位高或者受宠的后妃。
皇后世家出身,不可以。柳贵妃私心很重,不可以。至于其他人……被女学教得过于死板,还不如小小民女,更不可以。
在他的记忆中,只有过去的朱宝林不同于常人,似乎并不厌恶宦官。十几年时间,当日情境,他一直都还记得。
可岁月毕竟能改变很多事情,他不确定朱宝林如今的心境,便试了试,竟得到了令他惊喜的结果。
她依然未改,且与南渡县那位女子般,同样不安定于现行的世俗情状。如此,甚好。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30277/67304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