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朕不能死_分节阅读_58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日日皆好(NPH)、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小兔子乖乖(青梅竹马1V1 神话)、湖底(亲父女)、蹂纸浆(1v1校园h)、将他关进小黑屋、干碎系统之后(np)、缘浅(百合abo)哑巴A、药 (民国 NPH)、
都察院是清朝最高的法纪监督机关,既审核死刑案件,另外参加秋审与热审,还监督百官,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着也要有自己人,正巧董元醇好巧不巧撞上来。载淳直接就给他了一个“死”字。
可不是?甘肃那种地方回民众多,时常□□,到那做官,基本一辈子也别想回京了,要是遇到命不好的,命说不定都要交代在那了。
母后皇太后慈安早在这几天的朝堂上就看出了恭亲王的杀心,自然乐得看这场好戏,也痛快的在这奏折上盖上了“御赏”。自此算是尘埃落定,这董元醇是一辈子翻不了身了,载淳也总算是给焦佑瀛担上了实权。
这番动作,给慈禧的打击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她手下的醇亲王。醇亲王在知道董元醇的下场之后,颇为担心自己惹了皇帝的嫌弃,忙叫自己大福晋婉贞去了宫里找慈禧商谈,正巧不巧,遇到慈禧心烦称病不见,一时间,倒弄得醇亲王府上下人心惶惶。
且不说朝内动荡。视线再次回到前线。
如今湘军因着元月开战的军事决策,打了太平军一个措手不及,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南京对岸的长江口。
长江乃是南京最天然的防御屏障,不仅河道极宽,且水流汹涌,而且又因为英法军舰被卡在了上海入海口,一时间倒也让太平军缓过了气。
同治元年2月,湘军与太平军于长江之上展开了三天三夜的大战,死伤对半,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不过明眼人都知道,太平军已经完全的落入了下峰。
只因,曾国藩的湘军主力已至长江口,而南京城北方上海沿线已全部被李鸿章带领的清兵洋人联军封锁,南方浙江一线被左宗棠部队牢牢牵制,若太平军无法突破这三军包围,无疑于被瓮中捉鳖。
到了这个时候,洪秀全不慌也得慌了,他日日听着下来人来报道,生怕有一日湘军攻过长江天堑杀入天京之中,遂,他在这个情况之下,下达了一个无比失败,也是奠定了太平军彻底完蛋的决定。
调太平军驻沪将领忠王李秀成回天京守卫都城。
这一举动一下达到李秀成手中的时候,世人皆可想像这位忠王内心的感受,苦苦攻打下江南大片领地,眼看沿海最后一座重城上海近在眼前,突然就要放弃这一切战果,救援天京,无异于把这大好的局势拱手他人。
但,终究军令如山,李秀成就是内心再是不甘,也只能回去救援。就他前脚走后不久,李鸿章立即就率领众兵,以洋枪,火炮,军舰攻入江苏,一个月内就打下江苏第二大城苏州。
李鸿章攻下苏州之后,无异于在太平军江苏的军事地图上撕开了一大块空隙,此后,李鸿章立即快马密信左宗棠。左宗棠得知李鸿章已经击退北方主力,马上决定与李鸿章部队一起南北夹击浙江的太平军,同时嘱咐曾国藩在天京沿线拖住洪秀全与李秀成。半个月内,湘军在李鸿章与左宗棠的带领下,先破绍兴,再破杭州,最终控制住了浙江全省。
至此,三军围攻天京城的局势已成定局。
作者有话要说: 正常是应该公布到这一章。我也不知道原本的存稿64章怎么跑出来了。啊啊啊!!!1救命啊。。。这个大家先买的就先买了吧。总归会看到的。。
第56章 平定太平军(二)
阴谋,只能说是阴暗处的密谋。阴谋和权术, 永远不可能代替实力来决定角斗的胜负。
这观点, 也同样是焦佑瀛教导载淳的思想,作为一个君王, 虽然有的时候难免需要一些阴谋手段来平衡朝政,但更多的时候, “仁术”, “刚正”才是立身之本, 这点同样也适用在所有的领袖身上。
很显然, 洪秀全,这位从社会底层爬起来的太平天国之主,并不具有这种品质。他一方面, 没有‘用人不疑’的品格,导致了诸王的离心,一方面,又难有魄力, 不敢一搏,所以召回了前线李秀成,导致了苏州浙江失守。
当然,不仅是洪秀全,说道这点, 他手下还有一个王级将领,更是把“目关短浅,贪婪多疑”, 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寿王苗沛霖。
苗沛霖(1798—1863) ,字雨三,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原为塾师。1856年,在乡举办团练,与捻军(叛军)作战。后势力日盛,竟然贪心大作,裁留两淮钱粮税收及厘金,控制凤台周围数十州县,打算割据称雄。
次年,清朝察觉不妙,遣军来攻,他惧怕清朝大军,决定投靠清朝,后又随清廷将领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围攻捻军、官至道员。
1860年,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苗沛霖又再次觉得清廷势弱,便改旗易帜,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安徽。后得翁同书和解,又决心投清。
1861年他又看中朝中八大臣内乱无暇顾及前线,再次举兵抗清,这次更是直接投靠了洪秀全,被太平天囯封为寿王。
从这份履历上就可以看出此人是一个完全没有操守和忠心可言的小人,多次在太平军和清朝之间摇摆不定,只要有利可图,他可以丢掉一切下线。
如今,太平军的形式大大弱于清廷。苗沛霖自然难免又起了心思。他深知,一旦天京被攻破,自己作为背清投贼的人,怕是受到的处罚会比那些原本就跟随洪秀全起义的人更加惨吧。
苗沛霖思来想去,就唤来了仆从,再次写了密函交与到淮南的翁同书手中,希望这位曾经同僚能再次替他开罪。
翁同书,道光二十年进士,乃是如今帝师翁同龢的兄长,江南书香门第出生。翁同书收到这封密函的时候,简直大怒。他虽曾与苗沛霖为同僚,但是苗沛霖两次背叛清廷,无异于在他的脸上狠狠扇了两个耳光,只因他曾经竟还替此人上过求情书。
“大人,这。。。”
幕僚看着翁同书面上几近狰狞的表情,不敢多话,小心翼翼的问道。
“哼,这小人居然还想要我替他求饶?那可好,本官就帮他上了这封求饶信,我倒要看看皇上会怎么处置他。”
翁同书会这么好心帮苗沛霖求饶?自是不可能,他当下叫来随从,把密函通过家信的方式,交于在京城的弟弟翁同龢手中,并希望他能亲自把这封密函交于皇上手中,顺带在皇上面前进言,最好能一举把这小人想个办法除了。
翁同龢收到长兄书信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犹豫的。他刚刚才在皇上面前露脸做了帝师,这就寻着机会给人上眼药,会不会不太好?不过,苗沛霖此人,确实反复背主,如今又在太平军里担任着王级职务,若是能收买此人作为内应,怕是就能更快平定逆贼吧?
想到此,翁同龢立功之心渐起,遂在一日的讲课之中特意讲到了一个典故吕布。
吕布乃三国第一猛将,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后与司徒王允合力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又依附袁绍。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吕布袭取徐州,割据一方。最后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载淳坐在上书房的正座之上,听着翁同龢的历史讲解,微微的眯上了眼睛,忍不住很没坐像的翘起了腿,靠在椅背上,用手托住了头。
这个动作放在皇家里是很不雅的,若是焦佑瀛在此,一定会说载淳,不过今天当值的翁同龢,这位素来谨慎当差的新人,选择了沉默。
“世人皆说吕布之勇乃东汉末年第一,很多人惜其才,但曹操却将其杀之,不复收降。皇上以为如何?”
“吕布此人,三家之奴,无忠心可言,便是再勇,也只能杀之。”
载淳笑曰。
“皇上此言圣明。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便是如此。”
载淳心下更是觉得有意思:“翁老师昨史记才说到西汉武帝,今日怎么特意提到吕奉先的典故。可是有事?”
如今上书房两个老师也算是分工明确,焦佑瀛教授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翁同龢教授史记典故,从各方面传授载淳为人为君之道。
翁同龢知道小皇帝看出了他的别有用心,倒也不惶恐:“臣确实有本要奏。此乃从臣弟于前线上奏的密函。”
当下翁同龢恭谨的用双手把密函交于载淳手中。载淳取出来看了看,倒是觉得有一些好笑。
还真是时事造人,换做旁的太平盛世,哪会让这种小人蹦跶起来,也就是乱世,什么魑魅魍魉都跑出来了。
“这苗沛霖也是有趣,三番四次背主,竟然还以为我大清会饶恕他。”
翁同龢听得载淳的话,不动声色,继续说道:“皇上英明,此人定不能轻饶。”
“那老师以为如何?”
可不是?甘肃那种地方回民众多,时常□□,到那做官,基本一辈子也别想回京了,要是遇到命不好的,命说不定都要交代在那了。
母后皇太后慈安早在这几天的朝堂上就看出了恭亲王的杀心,自然乐得看这场好戏,也痛快的在这奏折上盖上了“御赏”。自此算是尘埃落定,这董元醇是一辈子翻不了身了,载淳也总算是给焦佑瀛担上了实权。
这番动作,给慈禧的打击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她手下的醇亲王。醇亲王在知道董元醇的下场之后,颇为担心自己惹了皇帝的嫌弃,忙叫自己大福晋婉贞去了宫里找慈禧商谈,正巧不巧,遇到慈禧心烦称病不见,一时间,倒弄得醇亲王府上下人心惶惶。
且不说朝内动荡。视线再次回到前线。
如今湘军因着元月开战的军事决策,打了太平军一个措手不及,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南京对岸的长江口。
长江乃是南京最天然的防御屏障,不仅河道极宽,且水流汹涌,而且又因为英法军舰被卡在了上海入海口,一时间倒也让太平军缓过了气。
同治元年2月,湘军与太平军于长江之上展开了三天三夜的大战,死伤对半,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不过明眼人都知道,太平军已经完全的落入了下峰。
只因,曾国藩的湘军主力已至长江口,而南京城北方上海沿线已全部被李鸿章带领的清兵洋人联军封锁,南方浙江一线被左宗棠部队牢牢牵制,若太平军无法突破这三军包围,无疑于被瓮中捉鳖。
到了这个时候,洪秀全不慌也得慌了,他日日听着下来人来报道,生怕有一日湘军攻过长江天堑杀入天京之中,遂,他在这个情况之下,下达了一个无比失败,也是奠定了太平军彻底完蛋的决定。
调太平军驻沪将领忠王李秀成回天京守卫都城。
这一举动一下达到李秀成手中的时候,世人皆可想像这位忠王内心的感受,苦苦攻打下江南大片领地,眼看沿海最后一座重城上海近在眼前,突然就要放弃这一切战果,救援天京,无异于把这大好的局势拱手他人。
但,终究军令如山,李秀成就是内心再是不甘,也只能回去救援。就他前脚走后不久,李鸿章立即就率领众兵,以洋枪,火炮,军舰攻入江苏,一个月内就打下江苏第二大城苏州。
李鸿章攻下苏州之后,无异于在太平军江苏的军事地图上撕开了一大块空隙,此后,李鸿章立即快马密信左宗棠。左宗棠得知李鸿章已经击退北方主力,马上决定与李鸿章部队一起南北夹击浙江的太平军,同时嘱咐曾国藩在天京沿线拖住洪秀全与李秀成。半个月内,湘军在李鸿章与左宗棠的带领下,先破绍兴,再破杭州,最终控制住了浙江全省。
至此,三军围攻天京城的局势已成定局。
作者有话要说: 正常是应该公布到这一章。我也不知道原本的存稿64章怎么跑出来了。啊啊啊!!!1救命啊。。。这个大家先买的就先买了吧。总归会看到的。。
第56章 平定太平军(二)
阴谋,只能说是阴暗处的密谋。阴谋和权术, 永远不可能代替实力来决定角斗的胜负。
这观点, 也同样是焦佑瀛教导载淳的思想,作为一个君王, 虽然有的时候难免需要一些阴谋手段来平衡朝政,但更多的时候, “仁术”, “刚正”才是立身之本, 这点同样也适用在所有的领袖身上。
很显然, 洪秀全,这位从社会底层爬起来的太平天国之主,并不具有这种品质。他一方面, 没有‘用人不疑’的品格,导致了诸王的离心,一方面,又难有魄力, 不敢一搏,所以召回了前线李秀成,导致了苏州浙江失守。
当然,不仅是洪秀全,说道这点, 他手下还有一个王级将领,更是把“目关短浅,贪婪多疑”, 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寿王苗沛霖。
苗沛霖(1798—1863) ,字雨三,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原为塾师。1856年,在乡举办团练,与捻军(叛军)作战。后势力日盛,竟然贪心大作,裁留两淮钱粮税收及厘金,控制凤台周围数十州县,打算割据称雄。
次年,清朝察觉不妙,遣军来攻,他惧怕清朝大军,决定投靠清朝,后又随清廷将领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围攻捻军、官至道员。
1860年,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苗沛霖又再次觉得清廷势弱,便改旗易帜,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安徽。后得翁同书和解,又决心投清。
1861年他又看中朝中八大臣内乱无暇顾及前线,再次举兵抗清,这次更是直接投靠了洪秀全,被太平天囯封为寿王。
从这份履历上就可以看出此人是一个完全没有操守和忠心可言的小人,多次在太平军和清朝之间摇摆不定,只要有利可图,他可以丢掉一切下线。
如今,太平军的形式大大弱于清廷。苗沛霖自然难免又起了心思。他深知,一旦天京被攻破,自己作为背清投贼的人,怕是受到的处罚会比那些原本就跟随洪秀全起义的人更加惨吧。
苗沛霖思来想去,就唤来了仆从,再次写了密函交与到淮南的翁同书手中,希望这位曾经同僚能再次替他开罪。
翁同书,道光二十年进士,乃是如今帝师翁同龢的兄长,江南书香门第出生。翁同书收到这封密函的时候,简直大怒。他虽曾与苗沛霖为同僚,但是苗沛霖两次背叛清廷,无异于在他的脸上狠狠扇了两个耳光,只因他曾经竟还替此人上过求情书。
“大人,这。。。”
幕僚看着翁同书面上几近狰狞的表情,不敢多话,小心翼翼的问道。
“哼,这小人居然还想要我替他求饶?那可好,本官就帮他上了这封求饶信,我倒要看看皇上会怎么处置他。”
翁同书会这么好心帮苗沛霖求饶?自是不可能,他当下叫来随从,把密函通过家信的方式,交于在京城的弟弟翁同龢手中,并希望他能亲自把这封密函交于皇上手中,顺带在皇上面前进言,最好能一举把这小人想个办法除了。
翁同龢收到长兄书信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犹豫的。他刚刚才在皇上面前露脸做了帝师,这就寻着机会给人上眼药,会不会不太好?不过,苗沛霖此人,确实反复背主,如今又在太平军里担任着王级职务,若是能收买此人作为内应,怕是就能更快平定逆贼吧?
想到此,翁同龢立功之心渐起,遂在一日的讲课之中特意讲到了一个典故吕布。
吕布乃三国第一猛将,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后与司徒王允合力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又依附袁绍。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吕布袭取徐州,割据一方。最后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载淳坐在上书房的正座之上,听着翁同龢的历史讲解,微微的眯上了眼睛,忍不住很没坐像的翘起了腿,靠在椅背上,用手托住了头。
这个动作放在皇家里是很不雅的,若是焦佑瀛在此,一定会说载淳,不过今天当值的翁同龢,这位素来谨慎当差的新人,选择了沉默。
“世人皆说吕布之勇乃东汉末年第一,很多人惜其才,但曹操却将其杀之,不复收降。皇上以为如何?”
“吕布此人,三家之奴,无忠心可言,便是再勇,也只能杀之。”
载淳笑曰。
“皇上此言圣明。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便是如此。”
载淳心下更是觉得有意思:“翁老师昨史记才说到西汉武帝,今日怎么特意提到吕奉先的典故。可是有事?”
如今上书房两个老师也算是分工明确,焦佑瀛教授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翁同龢教授史记典故,从各方面传授载淳为人为君之道。
翁同龢知道小皇帝看出了他的别有用心,倒也不惶恐:“臣确实有本要奏。此乃从臣弟于前线上奏的密函。”
当下翁同龢恭谨的用双手把密函交于载淳手中。载淳取出来看了看,倒是觉得有一些好笑。
还真是时事造人,换做旁的太平盛世,哪会让这种小人蹦跶起来,也就是乱世,什么魑魅魍魉都跑出来了。
“这苗沛霖也是有趣,三番四次背主,竟然还以为我大清会饶恕他。”
翁同龢听得载淳的话,不动声色,继续说道:“皇上英明,此人定不能轻饶。”
“那老师以为如何?”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30351/67534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