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推荐阅读:我替师兄招魂的那些年、思君、甜心,宠你没商量、八卦心声被秦始皇君臣听见了、师傅叫我白素素、光之国:神级副本,开局逼疯赛罗、穿越之男配也能横行仙途、小胖啾错撩邪帝后、虫族之非典型宠爱、战神 (踏雪真人)、
本来,以中医之术,双胞胎很容易被诊断出,但阿文所患疾病很是稀奇,田婆婆虽医术高明,却也没诊断出阿文所怀是一对双胞胎,独孤求败也就不知道阿文怀着的是两个孩子。
所以那女孩便永远的留在了那户农户家。十八岁时,那女孩嫁到了幽忧谷附近的一家山农家。结婚后,女孩夫妇一直未能要上孩子,直到那女孩到了近四十岁年纪时,才生下一个男婴。但生下男婴后还未到一年,便遭到了金兵的烧杀抢掠,全家被金兵杀害,只有这名男婴被王一叶救出。而这名男婴的身世也就永远无人知晓了。
独孤求败返回庙中,见阿文和出生的孩子皆已死亡,一度失魂落魄。一年后,独孤求败才恢复正常。独孤求败回想以前事情,感觉前往幽忧谷诛杀黄裳,实是不该。而自从得到手中的这把“紫薇软剑”后,却是一直遭受大悲而无一喜。那“紫薇软剑”本是一大恶人使用,那恶人用此宝剑杀人无数,独孤求败除掉那恶人后,便将宝剑留给自己使用。
之后,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丢弃在山谷,并在一旁注道:“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不祥,乃弃之深谷。”
后来,江湖传言黄裳没有死,独孤求败便四处寻找黄裳,但终究未能找到。独孤求败回想黄裳武功,觉得自己“独孤求败”的名讳实是牵强,便在自己“独孤剑法”八招八式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招“总诀式”,至此,闻名江湖的“独孤九剑”全部完成。
独孤求败又在江湖飘荡了几十年,最终隐居山林。在此期间,独孤求败曾几次前往幽忧谷,却怎又知道自己还有一系血脉就在附近。
黄裳在少林寺与王一叶谈心聊天,不觉已几日过去,黄裳渐渐发现自己已经变老。在洪崖山谷中,黄裳日夜思索武功,从未想过光阴流逝,所以在洪崖山谷待了四十年,还以为仅仅过去了三四年。这几日以来,黄裳与王一叶聊天,心中渐渐平静下来,知道了当年在忧幽谷围攻自己的仇人都已离世,黄裳才感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独自一人时,黄裳想自己终究也会离世而去,但四十年练得的绝世神功若随自己归入尘土,终是不忍。黄裳思来想去,决定将自己练得的神功记录下来。
在王一叶斋房旁边的一间房子,黄裳提起笔,先写下了自己所创八套武功的武功秘笈。待黄裳要写《道德经》八十一章神功的秘笈时,黄裳心想:“圣人做《道德经》,将武功秘笈隐藏于内,其本意是使世人得立国修身之术,而非得武学之术。自己却是不能违背圣人之意。”黄裳想到此,便未将《道德经》八十一章神功的秘笈写下。
黄裳看自己所创的八套武功:“阴德天报掌”、“大鹏神功”、“浑天大法”、“大伏魔拳法”、“微明功”、“移魂大法”、“白骨爪”、“摧心掌”,每套武功都是威力无穷,但若以“浑天术”联承起来,威力更是巨大数倍。黄裳暗道:“将‘浑天术’蕴含于武功,自己却是费了不少心血,若不将此记下,实是遗憾。但将此记下,八套武功的威力又是太过巨大。”黄裳思想许久,想到普曜大师所赠的《楞伽经》,里面有梵文文字,黄裳暗道:“将‘浑天术’以梵文记载,其间包含一些佛学之理,岂不甚好?能通梵文又懂佛理之人必是非常之人,圣人作《道德经》时将武功秘笈隐含起来,或许便是此意。”黄裳想到此,便将各套武功之间的“浑天术”联承法门以梵文形式记录了下来。
完成之后,黄裳暗道:“此书已经完成,却是起何名字?”黄裳寻思片刻,道:“李宪伯伯曾说过,万物皆遵阴阳之理,所谓善之于恶、强之于弱、刚之于柔、智之于愚、难之于简,皆也阴阳之理也。对于行善,若人不知,则为阴,亦曰阴德;若人知之,则为阳,亦曰阳善。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佛法曰:九九归真。此书名字就叫做《九阴真经》!”黄裳轻言道:“书名《九阴真经》,只是希望世人积善阴德,遵行侠义,不求天报人知,但求无悔于心!”
书目已定,黄裳返回前面,将“白骨爪”武功改名为“九阴白骨爪”。黄裳又将《九阴真经》分为上、下两卷,而那些联承武功的“浑天术”梵文语句,未放在真经最开始,也未放在最后,而是放在了上卷的最后一章。
此时,黄裳不禁又心生担忧,黄裳心道:“真经武功之高实在是令人惊叹,此经若是落入恶人手中,持之以横行天下,无人制他得住。”黄裳作此真经前便有这一担忧,此时这种担忧更加强烈,黄裳暗暗道:“必须将此经藏于一绝密之地。自己练功的洪崖山谷却是一个很好的藏经之地。”黄裳想到此,心中渐渐平静。
所有事情完成之后,黄裳写下了《九阴真经》的序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地之道,兼六合而并八荒,是故聚胜散,大整胜只单;人之道,非常道,夫得道者,大可安邦立国,利及万民,小可修习武学,健体强身。圣人著经作文,云云千万卷耳,以《道德经》为首。今世人研习经文,得立国修身之术,易也;然得武学之术,非大智慧所不能也。圣人知世人皆贪,故先智慧而后武功,以此为之,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
余潜习圣人之经,遍阅天下道家之书,得道之理,据理推之,得武学之术,撰而成书,名曰《九阴真经》。以此经修习武功,无论智愚,无论巧拙,皆能功力无穷,无敌天下。据经研习,气可吞吐宇宙,力可震撼山岳,动则如龙如虎,快则恍如电闪,稳若大磨磐石,柔似弱水纱绵;真经亦包含吐呐之学,技击之术,招数之法,据经习之,一人可敌万千人,一招可化万千招。余不才,然遍观武学之书,实无出其右者。
徽宗年间,魔教盛行,***纲常。余奉旨平剿。奈何魔教高手甚多,余倾力抗击,终究寡不敌众,身负重伤。余幸而逃脱,魔匪暴虐,可怜父母妻子残遭毒手。余藏身绝世之地,立誓雪此大仇。余铭记魔匪武功招数,日夜苦思破解之法,终于一日得破解之术。余思之,即若众魔匪复齐拥而上,余亦能战而胜之。
余踏出深山绝地,遍寻魔匪复仇。然令余惊异者,众魔匪皆已亡矣。余孚能料及:四十年已过哉!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喜乐悲愁,皆归尘土。”魔教之道也。今思之,亦有其理。恩恩怨怨,成败是非,皆随光阴而去,恍若烟云。世事若此耳。
余亦老矣,终究湮没尘土。然余研习武功数十载,得普天下武学之术,终不忍随余残身湮没尘土,故做此真经,分上、下两卷,收录余平生武学之术也。完此真经,余心亦怯怯焉。真经武功实令人惊叹哉,若为恶人习之,祸秧于世,余之罪过也,故将真经藏于一绝世之地。
然万物皆遵阴阳之理,所谓善之于恶、强之于弱、刚之于柔、智之于愚、难之于简,皆阴阳之理也。为善者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亦曰阴德;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亦曰阳善。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佛曰:九九归真。故此书名曰《九阴真经》,唯望世人积善阴德,遵行侠义,不求天报人知,但求无悔于心。
第三卷(本卷章目调寄“柳梢春”) 第三十回 何为忠孝(大结局)
更新时间:201219 16:21:48 本章字数:1397
终于,《九阴真经》全部完成。黄裳长吁了一口气。
黄裳又在少林寺待了几日,然后向王一叶说明了要去洪崖山谷的缘由,黄裳道:“我此去之后,便在洪崖山谷隐居,一叶兄弟即入佛门,便要安心修行。过一年半载,我还会来看你。”王一叶道:“见到大哥,我凡事已绝,我会安心修行。以后大哥就自己保重了!”两人相拥而别。黄裳又告别玄和方丈,然后向江西行去。
黄裳来到江西洪州,顺着原来道路向西山行去,所到之处皆是高峰深壑,悬崖绝壁,绵延有数百里,若是常人,实难进入。黄裳来到练功的洪崖山谷,只见整个山谷都被洪水淹没。黄裳辨认再三,却是没错,山谷一侧石壁上,还隐隐刻有《道德经》经文。黄裳心中一阵酸楚。
黄裳回想在山谷四十年时光,除了刚来那几日还记得清楚,其余数十年皆是练习武功,头脑竟是一片空白。黄裳回想初来山谷时的情形,不禁又疑惑重重,黄裳寻思道:“在幽忧谷中,我既受了独孤求败的剑伤,又受了童贯、摩尔宗等人的掌击内伤,但被洪水冲到此地后,伤势不但没有加重,反而减轻了,这又是为何?”黄裳突然道:“是不是有位绝世高人,搭救了自己,并为自己疗伤!”黄裳心中猛地一动,道:“从山东到江西,有千里之遥,洪水怎能将我冲到这里?一定是有位绝世高人搭救了我,并把我带到了这里!这位高人早已知道《道德经》中所包含的八十一章神功,故将《道德经》刻于石壁上,诱导自己参透!”
黄裳心中一阵感激。黄裳面对石壁《道德经》经文,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黄裳道:“在下愚钝,现在才知是恩公救了在下性命,在下实在不知如何才好,在下向恩公磕头了!”黄裳说完又磕了三个响头。黄裳磕头完毕,又思道:“这位高人会是谁呢?自己所遇之人中,只有李宪伯伯能有如此高深武功,但李宪伯伯已死,况且也不知道《道德经》内包含武功。难道是普曜大师?但普曜大师看上去没有一点武功,举止行动也完全不似练武之人。”黄裳思想再三,却想不出是谁。黄裳心道:“‘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真正高人总是不显露的。自己纵然去找,也未必能够找到,况且都四十年了,估计这位高人也已仙逝了。”
黄裳在山顶待了几日,那洪水没有半分消退的迹象,黄裳不禁暗生忧伤。黄裳看那石壁经文,比之以前又模糊了许多,黄裳道:“四十年时光,转眼而逝,再过些年,自己也会消逝。普曜大师曾言:‘诸相皆为空,世如虚幻梦,非有亦非无,离合因缘数。’现在想想,却是如此。自己为仇恨所困,整日想着报仇,与那些为权、为财而困,整日想着升官发财的人又有什么区别?不管怎样说,自己今生是白来了一趟。”黄裳想到此,心中更是忧伤。黄裳从怀中拿出《九阴真经》,沉思再三,又将《九阴真经》放入怀中,黄裳淡淡道:“既然写了,就把他留下吧。天下之大,总能找到一个绝密之地。”黄裳说着,慢慢离山谷而去。
残阳斜照,浊风乱吹。一个身影缓慢行走在山脊间,孤寂而凄凉……
第三卷(本卷章目调寄“柳梢春”) 后 记
更新时间:201219 16:21:48 本章字数:503
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小说是最高大,最瑰丽、最壮观的一座宏伟大厦,是不可比拟和逾越的。本人创造这部小说,所抱的态度是为金庸这座文学大厦添砖加瓦,向金庸大师致敬。
本小说是根据金迷们皆知的黄裳故事编撰而成的,金庸小说中的几大高强武功之间的较量均在本书中得到展现,本人认为其间的逻辑无有牵强。当然,武功是为故事情节服务的,至于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何,就由各位书友去评判了。
本小说没有戏说、玄幻等情节,是一部严肃的传统武侠小说。金庸《射雕英雄传》:“那黄裳终于找到了一个仇人,这人是个女子,当年跟他动手之时,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但黄裳找到她时,见她已变成了个六十来岁的老婆婆......”读完本小说的书友都已知道,小说中的蔡可便是那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这也是本小说创作的最初灵感。
金庸之后的纯武侠小说一直处于低谷之中,但这对我辈亦是个机会。
所以那女孩便永远的留在了那户农户家。十八岁时,那女孩嫁到了幽忧谷附近的一家山农家。结婚后,女孩夫妇一直未能要上孩子,直到那女孩到了近四十岁年纪时,才生下一个男婴。但生下男婴后还未到一年,便遭到了金兵的烧杀抢掠,全家被金兵杀害,只有这名男婴被王一叶救出。而这名男婴的身世也就永远无人知晓了。
独孤求败返回庙中,见阿文和出生的孩子皆已死亡,一度失魂落魄。一年后,独孤求败才恢复正常。独孤求败回想以前事情,感觉前往幽忧谷诛杀黄裳,实是不该。而自从得到手中的这把“紫薇软剑”后,却是一直遭受大悲而无一喜。那“紫薇软剑”本是一大恶人使用,那恶人用此宝剑杀人无数,独孤求败除掉那恶人后,便将宝剑留给自己使用。
之后,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丢弃在山谷,并在一旁注道:“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不祥,乃弃之深谷。”
后来,江湖传言黄裳没有死,独孤求败便四处寻找黄裳,但终究未能找到。独孤求败回想黄裳武功,觉得自己“独孤求败”的名讳实是牵强,便在自己“独孤剑法”八招八式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招“总诀式”,至此,闻名江湖的“独孤九剑”全部完成。
独孤求败又在江湖飘荡了几十年,最终隐居山林。在此期间,独孤求败曾几次前往幽忧谷,却怎又知道自己还有一系血脉就在附近。
黄裳在少林寺与王一叶谈心聊天,不觉已几日过去,黄裳渐渐发现自己已经变老。在洪崖山谷中,黄裳日夜思索武功,从未想过光阴流逝,所以在洪崖山谷待了四十年,还以为仅仅过去了三四年。这几日以来,黄裳与王一叶聊天,心中渐渐平静下来,知道了当年在忧幽谷围攻自己的仇人都已离世,黄裳才感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独自一人时,黄裳想自己终究也会离世而去,但四十年练得的绝世神功若随自己归入尘土,终是不忍。黄裳思来想去,决定将自己练得的神功记录下来。
在王一叶斋房旁边的一间房子,黄裳提起笔,先写下了自己所创八套武功的武功秘笈。待黄裳要写《道德经》八十一章神功的秘笈时,黄裳心想:“圣人做《道德经》,将武功秘笈隐藏于内,其本意是使世人得立国修身之术,而非得武学之术。自己却是不能违背圣人之意。”黄裳想到此,便未将《道德经》八十一章神功的秘笈写下。
黄裳看自己所创的八套武功:“阴德天报掌”、“大鹏神功”、“浑天大法”、“大伏魔拳法”、“微明功”、“移魂大法”、“白骨爪”、“摧心掌”,每套武功都是威力无穷,但若以“浑天术”联承起来,威力更是巨大数倍。黄裳暗道:“将‘浑天术’蕴含于武功,自己却是费了不少心血,若不将此记下,实是遗憾。但将此记下,八套武功的威力又是太过巨大。”黄裳思想许久,想到普曜大师所赠的《楞伽经》,里面有梵文文字,黄裳暗道:“将‘浑天术’以梵文记载,其间包含一些佛学之理,岂不甚好?能通梵文又懂佛理之人必是非常之人,圣人作《道德经》时将武功秘笈隐含起来,或许便是此意。”黄裳想到此,便将各套武功之间的“浑天术”联承法门以梵文形式记录了下来。
完成之后,黄裳暗道:“此书已经完成,却是起何名字?”黄裳寻思片刻,道:“李宪伯伯曾说过,万物皆遵阴阳之理,所谓善之于恶、强之于弱、刚之于柔、智之于愚、难之于简,皆也阴阳之理也。对于行善,若人不知,则为阴,亦曰阴德;若人知之,则为阳,亦曰阳善。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佛法曰:九九归真。此书名字就叫做《九阴真经》!”黄裳轻言道:“书名《九阴真经》,只是希望世人积善阴德,遵行侠义,不求天报人知,但求无悔于心!”
书目已定,黄裳返回前面,将“白骨爪”武功改名为“九阴白骨爪”。黄裳又将《九阴真经》分为上、下两卷,而那些联承武功的“浑天术”梵文语句,未放在真经最开始,也未放在最后,而是放在了上卷的最后一章。
此时,黄裳不禁又心生担忧,黄裳心道:“真经武功之高实在是令人惊叹,此经若是落入恶人手中,持之以横行天下,无人制他得住。”黄裳作此真经前便有这一担忧,此时这种担忧更加强烈,黄裳暗暗道:“必须将此经藏于一绝密之地。自己练功的洪崖山谷却是一个很好的藏经之地。”黄裳想到此,心中渐渐平静。
所有事情完成之后,黄裳写下了《九阴真经》的序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地之道,兼六合而并八荒,是故聚胜散,大整胜只单;人之道,非常道,夫得道者,大可安邦立国,利及万民,小可修习武学,健体强身。圣人著经作文,云云千万卷耳,以《道德经》为首。今世人研习经文,得立国修身之术,易也;然得武学之术,非大智慧所不能也。圣人知世人皆贪,故先智慧而后武功,以此为之,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
余潜习圣人之经,遍阅天下道家之书,得道之理,据理推之,得武学之术,撰而成书,名曰《九阴真经》。以此经修习武功,无论智愚,无论巧拙,皆能功力无穷,无敌天下。据经研习,气可吞吐宇宙,力可震撼山岳,动则如龙如虎,快则恍如电闪,稳若大磨磐石,柔似弱水纱绵;真经亦包含吐呐之学,技击之术,招数之法,据经习之,一人可敌万千人,一招可化万千招。余不才,然遍观武学之书,实无出其右者。
徽宗年间,魔教盛行,***纲常。余奉旨平剿。奈何魔教高手甚多,余倾力抗击,终究寡不敌众,身负重伤。余幸而逃脱,魔匪暴虐,可怜父母妻子残遭毒手。余藏身绝世之地,立誓雪此大仇。余铭记魔匪武功招数,日夜苦思破解之法,终于一日得破解之术。余思之,即若众魔匪复齐拥而上,余亦能战而胜之。
余踏出深山绝地,遍寻魔匪复仇。然令余惊异者,众魔匪皆已亡矣。余孚能料及:四十年已过哉!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喜乐悲愁,皆归尘土。”魔教之道也。今思之,亦有其理。恩恩怨怨,成败是非,皆随光阴而去,恍若烟云。世事若此耳。
余亦老矣,终究湮没尘土。然余研习武功数十载,得普天下武学之术,终不忍随余残身湮没尘土,故做此真经,分上、下两卷,收录余平生武学之术也。完此真经,余心亦怯怯焉。真经武功实令人惊叹哉,若为恶人习之,祸秧于世,余之罪过也,故将真经藏于一绝世之地。
然万物皆遵阴阳之理,所谓善之于恶、强之于弱、刚之于柔、智之于愚、难之于简,皆阴阳之理也。为善者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亦曰阴德;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亦曰阳善。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佛曰:九九归真。故此书名曰《九阴真经》,唯望世人积善阴德,遵行侠义,不求天报人知,但求无悔于心。
第三卷(本卷章目调寄“柳梢春”) 第三十回 何为忠孝(大结局)
更新时间:201219 16:21:48 本章字数:1397
终于,《九阴真经》全部完成。黄裳长吁了一口气。
黄裳又在少林寺待了几日,然后向王一叶说明了要去洪崖山谷的缘由,黄裳道:“我此去之后,便在洪崖山谷隐居,一叶兄弟即入佛门,便要安心修行。过一年半载,我还会来看你。”王一叶道:“见到大哥,我凡事已绝,我会安心修行。以后大哥就自己保重了!”两人相拥而别。黄裳又告别玄和方丈,然后向江西行去。
黄裳来到江西洪州,顺着原来道路向西山行去,所到之处皆是高峰深壑,悬崖绝壁,绵延有数百里,若是常人,实难进入。黄裳来到练功的洪崖山谷,只见整个山谷都被洪水淹没。黄裳辨认再三,却是没错,山谷一侧石壁上,还隐隐刻有《道德经》经文。黄裳心中一阵酸楚。
黄裳回想在山谷四十年时光,除了刚来那几日还记得清楚,其余数十年皆是练习武功,头脑竟是一片空白。黄裳回想初来山谷时的情形,不禁又疑惑重重,黄裳寻思道:“在幽忧谷中,我既受了独孤求败的剑伤,又受了童贯、摩尔宗等人的掌击内伤,但被洪水冲到此地后,伤势不但没有加重,反而减轻了,这又是为何?”黄裳突然道:“是不是有位绝世高人,搭救了自己,并为自己疗伤!”黄裳心中猛地一动,道:“从山东到江西,有千里之遥,洪水怎能将我冲到这里?一定是有位绝世高人搭救了我,并把我带到了这里!这位高人早已知道《道德经》中所包含的八十一章神功,故将《道德经》刻于石壁上,诱导自己参透!”
黄裳心中一阵感激。黄裳面对石壁《道德经》经文,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黄裳道:“在下愚钝,现在才知是恩公救了在下性命,在下实在不知如何才好,在下向恩公磕头了!”黄裳说完又磕了三个响头。黄裳磕头完毕,又思道:“这位高人会是谁呢?自己所遇之人中,只有李宪伯伯能有如此高深武功,但李宪伯伯已死,况且也不知道《道德经》内包含武功。难道是普曜大师?但普曜大师看上去没有一点武功,举止行动也完全不似练武之人。”黄裳思想再三,却想不出是谁。黄裳心道:“‘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真正高人总是不显露的。自己纵然去找,也未必能够找到,况且都四十年了,估计这位高人也已仙逝了。”
黄裳在山顶待了几日,那洪水没有半分消退的迹象,黄裳不禁暗生忧伤。黄裳看那石壁经文,比之以前又模糊了许多,黄裳道:“四十年时光,转眼而逝,再过些年,自己也会消逝。普曜大师曾言:‘诸相皆为空,世如虚幻梦,非有亦非无,离合因缘数。’现在想想,却是如此。自己为仇恨所困,整日想着报仇,与那些为权、为财而困,整日想着升官发财的人又有什么区别?不管怎样说,自己今生是白来了一趟。”黄裳想到此,心中更是忧伤。黄裳从怀中拿出《九阴真经》,沉思再三,又将《九阴真经》放入怀中,黄裳淡淡道:“既然写了,就把他留下吧。天下之大,总能找到一个绝密之地。”黄裳说着,慢慢离山谷而去。
残阳斜照,浊风乱吹。一个身影缓慢行走在山脊间,孤寂而凄凉……
第三卷(本卷章目调寄“柳梢春”) 后 记
更新时间:201219 16:21:48 本章字数:503
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小说是最高大,最瑰丽、最壮观的一座宏伟大厦,是不可比拟和逾越的。本人创造这部小说,所抱的态度是为金庸这座文学大厦添砖加瓦,向金庸大师致敬。
本小说是根据金迷们皆知的黄裳故事编撰而成的,金庸小说中的几大高强武功之间的较量均在本书中得到展现,本人认为其间的逻辑无有牵强。当然,武功是为故事情节服务的,至于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何,就由各位书友去评判了。
本小说没有戏说、玄幻等情节,是一部严肃的传统武侠小说。金庸《射雕英雄传》:“那黄裳终于找到了一个仇人,这人是个女子,当年跟他动手之时,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但黄裳找到她时,见她已变成了个六十来岁的老婆婆......”读完本小说的书友都已知道,小说中的蔡可便是那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这也是本小说创作的最初灵感。
金庸之后的纯武侠小说一直处于低谷之中,但这对我辈亦是个机会。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31914/716426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