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节
推荐阅读:淫乱寂寞人妻、[历史同人] 大唐诡务司、[综漫] 我靠马甲系统组成了祗王一族、[综漫] 原来我是汤姆苏、[柯南同人] 侦探总怀疑我是嫌疑人、清风啸江湖、[咒回同人] 是六眼未婚妻又怎样、拯救华夏,从打造戴森球开始!、[火影] 章鱼小丸子、[原神+星铁] 谁还不是条龙了、
舰队带来的外交官派上了用场,大明纷纷与欧洲各个主要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郑惟信成为大明驻法大使,吴历成为大明驻英大使、沈汝玉成为大明驻葡萄牙大使,其余人也都成为大明驻各国大使。
当夏普第一次乘船到达圣港时,这个已被明军改为小上海的岛屿还在大施土木,夏普是一名英国商人,他的资本不多,累计起来只有200英镑。(注一)
这200英镑是夏普多年的积累,虽然从葡萄牙人手上也能拿到货物,但价格肯定贵了不少,得知明军允许葡萄牙以外国家的商人交易后,夏普马上联络了一群与他差不多的小商人,合伙租用了一条船来到圣港岛。
小岛原本的荒凉已经不见,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干活的除了明人,还有不少白人和黑人,这些白人多是原先岛上葡萄牙人。这两座岛屿卖给大明后,一部份葡萄牙人回到大陆,一部份留了下来。明军将他们全部转移到了较小的圣港岛,而马德拉群岛则作为明军的秘密基地,全部由明军自己建设。黑人则是葡萄牙人提供的奴隶,明军将主要人力集中在马德拉岛上,圣港岛上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引进黑人奴隶就成为自然之事。
经过数月建设,整个码头已是面貌全非,扩大为原先数倍,码头地面用上从大明带过来的水泥,显得异常平整。
岛屿上来往的船只比原先多了许多,其中一部分是给明人运送各种材料给养,也有一部份象夏普一样是来购买货物,港口外围,两艘巨大的战舰正在巡视,这两艘巨舰上森然的炮口给夏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是留给夏普印象更深的是码头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大明货物,这些商品无论是质量还是种类都远远超过欧洲商人自己贩买过来的商品,而且价格更优惠。
精美的瓷器、漂亮的丝绸、柔软细密的棉布、洁白的纸张;还有胡椒、香料、檀香木……除了这些,大明还运来一批工业品进行试销:铁钉、水泥、钢锭、钢筋……
“这是什么?”夏普看到一个仓库中堆着许多砖块一样的东西,只是这些砖块明显不是泥土做成,倒好象是晒干的树叶压缩而成。
一名商人看到夏普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脸上连忙堆满了笑脸,向夏普比划道:“这是茶叶,用水煮沸之后饮用的。”
可惜那名商人和夏普是鸡同鸭讲,彼此都听不懂,商人急了,用力从茶砖上掰下一小块,直接用沸水冲泡之后,送到夏普嘴边,示意夏普饮用。
亲眼看到茶叶在水中舒展开,夏普感觉到非常神奇,他看懂了商人的手势后,皱着眉头喝了一口,只是马上将水吐了出来,这股味道让他感觉很怪。
看到夏普的反应,商人脸上的笑容顿时不见,这个倒霉的商人叫冯金福,福建人,这次远航欧洲,他带来了二千担茶叶,即使是冯家家大业大,二千担茶叶也基本掏空冯家所有家底。
他本以为这二千担茶叶肯定会让他大赚一笔,哪知数月过去了,其余商人都大赚特赚,唯有冯金福带来的茶叶却无人问津,成为商人中的笑柄。
冯金福并不是一个鲁莽之人,相反,他之前还做了充足的调查,上海开埠二十多年,许多原本不饮茶的夷人都学会了饮茶。得知欧洲不产茶后,冯金福喜出望外,将全部资金投入到茶叶当中,在他看来,蒙古、藏人嗜茶如命,那些茹毛饮血的夷人肯定也会喜欢饮茶,没想到却是这个结果。
对于这次远航欧洲该带什么货物,除了货主自主外,官府也给予了一部份指导,而那些新式货物都是朝廷自行组织过来试销的,对于象冯金福这样,将本钱孤注一掷压在一种从未向欧洲大批量出口的货物身上,实在是少有。
这连王福都没有料到之事,他知道清朝后期茶叶对欧洲的出口甚至远远超过丝绸,没想到这个时候,欧洲人还没有学会喝茶。
虽然茶叶并不合夏普胃口,但其余商品还是让夏普和同伴们垂涎三尺,很快就掏空了他们身上所有的钱财,夏普也用掉了他带来的全部财产二百镑,购买了瓷器和丝绸,还试着购买了一些棉布、纸张和铁钉。
当夏普等人离去时,一名与冯金福相熟的商人同情的问道:“怎么,又没有卖出去?”
冯金福沮丧的摇了摇头,这几个月,冯金福已经邀请了数十人喝茶,只有一名夷人出于好奇卖了数斤茶砖,照这个速度下去,就是一辈子待在这里也卖不完二千担茶砖。
“你可以找靖西侯试试,或许靖西侯有办法。”
商人随口一说,冯金福的双眼马上亮了起来,他知道,靖西侯喝茶,他本是夷人出身,说不定真有办法。想到此,冯金福顾不得在码头守候,飞快的向岛中央方向跑去。
令冯金福失望的是,布加路此时却不在岛上,刘国轩接见了他,听到冯金福的诉说,刘国轩也是眉头紧皱,不知该如何处理才能帮冯金福将茶叶卖出去。
这次随舰队行动的商船,朝廷要抽取卖价的三成作为税收,朝廷的利益和商人的利益已经捆绑在一起,冯金福的茶叶卖不出去,朝廷的利益同样受损。
冯金福愁容满腹时,夏普却是异常高兴,当他把货物带到伦敦时,瓷器和丝绸很快脱手,但棉布、纸张、铁钉这样的新产品利润率显然比传统产品更高,大明用蒸汽机制出的铁钉,其质量远不是铁匠打造的钉子能比,其价格却更低,引起工匠们的哄抢。
这笔生意让夏普赚了一百五十镑,超过了他数年做生意赚下的利润,尝到甜头后,夏普马上又带上全部财产赶到马德拉群岛,开始了第二次贩运,这次,夏普选择了更多的新式产品。
象夏普这样做的商人不少,大明带过来的新式商品基本上在欧洲形成热销的情况,只有冯金福的茶叶依然销售平平,冯金福找到几名要好的商人,将茶叶与其他货物搭售,才勉强卖了几担。
当布加路返回小上海时,又过去数月,各人带过来的货物已经卖了大半,并购买了欧洲大量商品,舰队开始准备返航事宜,眼看其他人都发了大财,冯金福急得差点要上海。
听到冯金福的遭遇,布加路想了想,道:“不要紧,不用一个月,冯老板的茶叶就会全部销光。”
冯金福半信半疑,总算又有了希望,按照布加路的要求,先给了布加路两担茶叶,十天后,布加路将这两担茶叶带到巴黎,选了一个时间,举办舞会,并通知嘉宾,舞会当天,客人们会喝到一种来自东方神秘的饮料。
此时欧洲对于布加路正在热捧,大明也和各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听到布加路举行舞会,整个巴黎的贵族都以收到布加路舞会请贴为荣,甚至连太阳王路易十四也被惊动。
当天舞会举行时,巴黎的外交官和上层贵族几乎都到场,中途路易十四也派人代表自己出席,舞会气氛非常热烈,这次舞会有着浓浓的中国元素、瑶琴、古筝、书法等都引起了贵族们浓厚的兴趣。
舞会中途,布加路选了十二名身穿大明衣物的年轻女子现场煮茶,并在茶叶中加入姜片,沙糖,所有来宾都对这种神秘的东方饮料赞不绝口,舞会结束后,每位嘉宾都得到一两左右的砖茶赠送,路易十四的代表也不过赠送二两左右。
这次舞会后,各种中国元素都成为谈论的焦点,饮茶更是成为巴黎上层贵族的一种时尚,不到半个月时间,冯金福就发现来小上海求购茶叶之人越来越多。他接连提高了数次茶叶的价格,只是茶叶价格越提高,茶叶越受到追捧,这股风越吹越烈,随着各国外交官对茶叶的赞不绝口,又带入了欧洲其余各国,整个欧洲上层都在谈论着茶叶这种东方的神奇饮料。
最后一个月,冯金福成为最为幸福和又最为烦忧的商人,幸福的是他的茶叶卖了一个大价钱,足足是进价的十余倍,烦扰的是他带来的茶叶还是太少了,二千担茶叶,或许可以供应巴黎所有的贵族,但当茶叶在整个欧洲传开之后,这点茶叶就犹如杯水车薪,远远不够。
冯金福不知道的是,由于他的孤注一掷,提前一百多年带动了欧洲茶叶的消费,此后欧洲对茶叶迎来了巨大的需求,饮茶成为整个欧洲的时尚,改变着欧洲一些固有的习俗,为大明带来一座源源不断的金矿。
……
注一:当时一英镑等于一磅白银,合十二两白银左右。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28章 同文馆
弘光十二年底,马德拉群岛的建设基本已到了尾声,虽然不能说两岛固若金汤,可是也不是海盗和一般军队可以轻易攻下。岛上已经开垦了数万亩土地,饲养了数千头家畜,数万羽家禽,除了粮食还要外购,其余蔬菜、肉类、禽蛋等已经可以自给。
舰队过来的任务也已经完成,而船队带过来的商品也销售的差不多,并购买了欧洲大量商品。
大明购买最多的产品是欧洲的各类书籍,这是皇帝特别要求,被整个舰队当成首要之事办理,舰队刚在马德拉群岛立足,刘国轩马上委托葡萄牙人代为购买,每样书籍购买了三套,到后来与各国建交后,刘国轩又委托各国商人购买,等到商队要回去时,大明购买书籍的费用支出达到五百余万两白银。
除了书籍外,大明还购买了大量铜,艺术品、染料、煤炭等,由于大明进口的铜太多,直接让欧洲铜价上涨了三成。只是这些进口并不足予和大明的出口价值相比,除了这些物品外,更多的是金银,除去购买物品所用,岛上足足存放了一百多万两黄金和三千余万两白银。
商人们并不甘心带着金银回去,毕竟如果是货物的话,运到大明又可以赚上一笔,只是他们的船只已经放不下了,大明过来的货物轻而贵,欧洲的货物笨而重,他们必须留出仓位运送金银。
留下二千人左右驻守后,刘国轩率着舰队返航、而布加路则留在欧洲,当舰队回到大明时,已经是弘光二十三年的六月份,离他们出发时,整整过去了两年时间。
这两年里,陆续有关于舰队的消息从欧洲传来,每一次消息传来,都会在报纸上引发一番热议,只是这种消息又如何有舰队真正回来轰动。
航队进港当天,整个港口人山人海,靠近上海港的街道都挤满了人,远远超过两年前舰队出发时送行的人数。
“嘟。”两艘铁甲舰上的汽笛响了起来,将码头正在等候的人群吓了一大跳。
“那是铁甲舰,大明的铁甲舰啊。”
“啊,当真是铁甲舰,真是威武啊。”
“真是铁做的吗,怎么不会下沉。”
“笨,你没听你家小子说过浮力吗,只要浮力大于铁甲舰重量,铁甲舰就不会沉。”
……
这几年,随着大明建造的铁甲舰越来越多,保密已是很困难,尤其是许多移民都坐过铁甲舰,经过他们的口相传,百姓对于铁甲舰的模样也越来越好奇,朝廷解除了对铁甲舰外形的保护,反正没有蒸汽机,夷人就是知道铁甲舰外形也无法仿制。
当从船上搬出一箱箱货物时,围观的人群响起了阵阵惊叹声,金银自不必说,大明一直缺铜,这次从欧洲带回数千吨铜料,可以大大缓解大明铜荒。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从欧洲带回来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充满着异域风情,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早有按纳不住的商人开始为这些艺术品估计,其价格往往让人听得乍舌。
数月之后,所有货物价值已经估算出来,除了直接带回来的金银外,其余货物价值在一亿二千万白银左右,而两年前,所有商人的本金不过一千余万两,到了欧洲,虽然损失了一部份货物,可是也卖了七千余万两,拿出一半金银运货后,再返回大明时,价值已高达一亿多两,朝廷一次收税高达四千多万两,海贸果然是一本万利。
官员经过一番换血之后,新换上的官员比原先老臣明显更有激情,在沪京铁路线上的电报连通之后,无论是官商都看到电报蕴藏的巨大价值,朝中官员毫不犹豫大力推行,只过了一年,大明两京十八省,除了新设五省太过偏远外,其余两京十三省已经全部修通了电报线路,虽然只得到达省城,消息传递也大大加快。
这条消息随着电报线路飞快的传遍全国,对于海贸的巨大利益,自然又有一番热议。
相对于数千万两的税收,王福更关心的是上千万册从欧洲带回来的书籍,这批书籍刚到上海,王福马上下旨,用火车将书籍运到南京,分三处存放。
“恭喜皇上,有了这批书籍,欧罗巴虚实尽在大明掌握之中。”新上任才一年的首辅樊跃向王福贺道。
“呵呵。”王福轻松的笑了起来,事实上,有了这批书籍并不只是掌握欧洲虚实那么简单,两个文明的碰撞,无论对于那一方来说都有极大的好处,如果大明的学者能将其中的营养吸收,华夏的文明将没有短板,大明才能将目前的优势长久保持下去。
“这么多书籍是买回来了,可若是没有翻译,等于毫无用处,朕想成立一个同文馆,专门负责将这些书籍翻译成汉语,不知爱卿可有什么人选推荐。”
“同文馆,皇上取的好名字。”樊跃想了片刻,道:“不知皇上以为顾继坤如何?”
“顾继坤?”王福迟疑了一下,顾继坤即大名鼎鼎的顾炎武,对于这个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王福其实还很欣赏,只是他东林党人的身份,和其书籍中提出限制君权的思想,让其没有重用。
即使王福极力打压东林党,也不得不承认东林党确实人才济济,眼下被土林视为领袖的三人: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都是出自东林,这三人箸书立说,对于君权的至高无上都作出了抨击。若王福还是普通人,恐怕也会为他们的胆识学说喝彩,只是王福身为帝王,对于三人虽然没有抓捕,将他们的书籍列为禁书,却绝不会喜欢。
这次从欧洲运回来的书籍中,其中肯定有不少反对君权,或对君权限制的书籍,如果让顾炎武主持同文馆,接触到这些西方书籍后,恐怕更坚锐的观点都会提出来。
只是转念一想,大明的发展,不可能一直任由君权至高无上,至少自己在位时,没有人能动摇自己的君权,又何必怕顾炎武提出更坚锐的观点。何况与其让别人提先出,不如掌控在自己手中。
“既然爱卿认为顾炎武能胜任,就选他吧,不过,从欧罗巴运过来的书籍没有挑选,包罗万象,要短时间把全部书籍翻译成汉文不太现实,朕看可以先限制翻译的书目,从基础学科开始,以补大明在基础学科方面不足,其它天文地理、小说戏剧、哲学等,以后再翻译不迟。”
“是,臣明白了。”樊跃应道。
对西方书籍进行翻译,王福并不是首创,早在万历三十五年,西历1607年,徐光启和利马窦就合作翻译了《测量法义》一书,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徐光启、熊三拨、李之藻、傅泛际、王丰肃等人展开了对西洋书籍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或独立,或与人合作,数十年时间,分别有《表度说》、《泰西水法》、《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寰有诠》……等七千余册书籍被翻译成汉语,可谓规模宏大。
只是翻译这些书籍的徐光启、李之藻等人虽然都是官员身份,他们在朝中权利却不大,自然也成不了主流,这些翻译过来的大多数书籍都只有小规模刊印,对于当时的士子来说影响不大。
直到弘光七年,朝廷大兴教育后,一些基础知识采用了《几何原本》、《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等书籍的内容,这些翻译的书籍才开始得到了较多关注。
如今大明要翻译的书籍不是数百,数千,而是数万、数十万,同文馆自然也不能小打小闹,任命顾炎武作为同文馆馆文之后,朝廷开始下旨招募翻译人员,首批即招募了二百余人,这些人当中,除了大部份是大明士子外,还有五十多人却是欧洲人,其中包括毕方济、瞿纱微、南怀仁等人。
此时舰队归来的热潮尚没有散去,借着同文馆对欧洲书籍大规模翻译的东风,报纸也选出了一些正在翻译的书籍进行连载,其中介绍地理、风俗的一些书籍得到了百姓欢迎,而介绍科技基础的书籍则得到学生和技工们的欢迎,刚刚正要散去的欧洲热潮重新火热起来。
《大明皇家日报》适时推出评议文章,文章主张“时移事易,与时俱进。”眼下大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变局,儒家文化应有兼收包容之心,将一些过时的理论剔除,对儒家文化再进行定义,最后提出“新文化,新儒家。”的口号。
随着大明工业化的推进,儒家当中的一些文化已经开始逐渐不适应,不少人早有所觉,如“父母在,不远游。”“土农工商”的分类,儒家对于奇巧淫技的轻视等等,只是没有人系统的提出来,这篇文章无疑是首次提出要对儒家文化进行改造。
《大明皇家日报》一向是朝廷的喉舌,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在士子心中引起激烈震动,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者对此捶胸顿足,若不是《大明皇家日报》后台强硬,恐怕早被人砸了或放火烧了。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29章 到东方去
支持者则对这篇文章拍手叫好,不少人很快在报纸上写文支持,一时之间报纸上满是《新生活,新儒家》的口号,反对者看出不妙,也开始在报纸写文,报纸顿时热闹非凡,充斥着辩论双方彼此相反的观点。
对于报纸上的论战,王福并没有作太多干涉,没有后世持续二百余年文字狱的阉割,儒家文化还有很大的自我修正能力。最主要的,由于大明的重新崛起,华夏文明有着强烈的自信,并不象后世那样需要对西方文明俯首崇拜,放眼四顾,华夏文明已领先周边数千年之久,如今同样领先于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欧罗巴,使华夏文明充足的底气进行自我修正。
其实这种修正在王阳明主张心学时就已经开始,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如今顾炎武等人提出的“经世致用。”无一不对理学进行了批判,这些思想无疑对于当前进行的工业发展有极大好处。
报纸上的辩论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分出胜负,只是新思想已经占据了上风,经过一番换血,大明官员多出自于官办学校,他们对于新儒家的提法接受很快,大明的发展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弘光二十五年时,电报已经铺满了大明的各个县城,做到了县县通电报,一些发达的地方已经通到乡镇。
对于电报这种新生事务,大明百姓完全没有后世清朝时百姓的那种愚昧,认为电报要吸收人的灵魂才能将信息瞬间传递千里,而是对电报持热烈欢迎的态度,每当电报通到一个县,县里电报房外当天就排起了长队,他们争先恐后对远方的亲人发送电报,丝毫不顾电报高达每字一角银币的高价。
弘光二十五年,皇家电报公司以惊人的一千二百五十余万两白银收入,成为大明除中央银行外,第一家年收入过千万两白银的公司,引起百姓官员的瞩目,不少人在报纸上写文埋怨皇家电报公司收费太贵,建议电报公司降价。
皇家电报公司顺应民众呼声,弘光二十六年将电报价格降低为一字五毫,相当于价格下降一半,此举引发电报更多需求,弘光二十六年,皇家电报公司的收入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到一千五百余万两,倒是让电报公司惊喜不已。
电报收益如此之大,让拥有三成专利权的研究人员着实发了大财,单是分红,平均每人每年都有数千两银子,让更多的研究人员看到发大财的机会。
其实也不难理解,弘光二十五年时,大明人口已经突破一亿六千万,其中有数千万人口在二十年间迁移到了外地,商品的发展,每年又有数百万人奔波于各地,这些人有巨大的通信需求,靠写信邮寄固然是一个办法,只是太慢,电报却可以瞬息到达,许多人自然选择了电报。
一千五百万两的收益看似巨大,换成电报字数,不过是三亿文字而已,以每封电报十字记算,一年只有三千万份,平均一年五人才发一份,如果电报价格再降,还会有更大的井喷。
弘光二十五初,大明皇家日报公布了五年计划执行的情况,弘光二十四年,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当年年产钢铁合计一百三十万吨,煤产量合计九百五十万吨、蒸汽机8500台、铁路里程总计4300里。
除了铁路里程与原先计划的5000里略有差距外,其余各项都超过了计划,其中钢铁超过计划三成、煤产量超过计划二成、蒸汽机超过计划五成,铁路虽然稍落后于计划,但是正在建设中的铁路里程有3000多里,一旦这些铁路完成,大明的铁路里程将超过7000里。
在公布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情况时,皇家日报也公布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到弘光二十九年,大明的钢铁产量需达到200万吨每年,煤产量达到2000万吨每年,蒸汽20000台每年,铁路里程突破10000里,棉花产量550万担,蚕茧产量35万担……
五年计划完成情况的公布,在民间引起了无数欢呼,通过这些数字,民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大明的强大,也深为大明的强大而自豪。
而当欧洲商人看到这份报纸时,只剩下一脸的震惊,一些人不相信,以为是东方人吹牛,一些人却是面如死灰,自信心受到狠狠的打击。
虽然欧洲人对于工业发展还没有什么概念,可是对钢铁却很敏感,正是有了锋利的钢铁,欧洲人才能征服人数远胜于他们的非洲和美洲的土箸,而此时整个欧洲的钢铁产量不到大明百分之一,这让欧洲人情何以堪。
在没有到达东方以前,所有欧洲人无不以欧洲是世界文明中心而自豪,接触大明之后,这些欧洲人才发现,东方文明并不输于欧洲文明,可如今看来,欧洲文明早已被东方文明抛下了。
“难道欧洲没有希望了么?”
在伦敦的一个街角,一名二十余岁的白人青年看着报纸,喃喃自语。此时的伦敦,毫无大都市的气息,街上到处堆满了垃圾,道路两旁的木屋显得一片凌乱,空气中充满着尿液的气味。
当夏普第一次乘船到达圣港时,这个已被明军改为小上海的岛屿还在大施土木,夏普是一名英国商人,他的资本不多,累计起来只有200英镑。(注一)
这200英镑是夏普多年的积累,虽然从葡萄牙人手上也能拿到货物,但价格肯定贵了不少,得知明军允许葡萄牙以外国家的商人交易后,夏普马上联络了一群与他差不多的小商人,合伙租用了一条船来到圣港岛。
小岛原本的荒凉已经不见,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干活的除了明人,还有不少白人和黑人,这些白人多是原先岛上葡萄牙人。这两座岛屿卖给大明后,一部份葡萄牙人回到大陆,一部份留了下来。明军将他们全部转移到了较小的圣港岛,而马德拉群岛则作为明军的秘密基地,全部由明军自己建设。黑人则是葡萄牙人提供的奴隶,明军将主要人力集中在马德拉岛上,圣港岛上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引进黑人奴隶就成为自然之事。
经过数月建设,整个码头已是面貌全非,扩大为原先数倍,码头地面用上从大明带过来的水泥,显得异常平整。
岛屿上来往的船只比原先多了许多,其中一部分是给明人运送各种材料给养,也有一部份象夏普一样是来购买货物,港口外围,两艘巨大的战舰正在巡视,这两艘巨舰上森然的炮口给夏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是留给夏普印象更深的是码头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大明货物,这些商品无论是质量还是种类都远远超过欧洲商人自己贩买过来的商品,而且价格更优惠。
精美的瓷器、漂亮的丝绸、柔软细密的棉布、洁白的纸张;还有胡椒、香料、檀香木……除了这些,大明还运来一批工业品进行试销:铁钉、水泥、钢锭、钢筋……
“这是什么?”夏普看到一个仓库中堆着许多砖块一样的东西,只是这些砖块明显不是泥土做成,倒好象是晒干的树叶压缩而成。
一名商人看到夏普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脸上连忙堆满了笑脸,向夏普比划道:“这是茶叶,用水煮沸之后饮用的。”
可惜那名商人和夏普是鸡同鸭讲,彼此都听不懂,商人急了,用力从茶砖上掰下一小块,直接用沸水冲泡之后,送到夏普嘴边,示意夏普饮用。
亲眼看到茶叶在水中舒展开,夏普感觉到非常神奇,他看懂了商人的手势后,皱着眉头喝了一口,只是马上将水吐了出来,这股味道让他感觉很怪。
看到夏普的反应,商人脸上的笑容顿时不见,这个倒霉的商人叫冯金福,福建人,这次远航欧洲,他带来了二千担茶叶,即使是冯家家大业大,二千担茶叶也基本掏空冯家所有家底。
他本以为这二千担茶叶肯定会让他大赚一笔,哪知数月过去了,其余商人都大赚特赚,唯有冯金福带来的茶叶却无人问津,成为商人中的笑柄。
冯金福并不是一个鲁莽之人,相反,他之前还做了充足的调查,上海开埠二十多年,许多原本不饮茶的夷人都学会了饮茶。得知欧洲不产茶后,冯金福喜出望外,将全部资金投入到茶叶当中,在他看来,蒙古、藏人嗜茶如命,那些茹毛饮血的夷人肯定也会喜欢饮茶,没想到却是这个结果。
对于这次远航欧洲该带什么货物,除了货主自主外,官府也给予了一部份指导,而那些新式货物都是朝廷自行组织过来试销的,对于象冯金福这样,将本钱孤注一掷压在一种从未向欧洲大批量出口的货物身上,实在是少有。
这连王福都没有料到之事,他知道清朝后期茶叶对欧洲的出口甚至远远超过丝绸,没想到这个时候,欧洲人还没有学会喝茶。
虽然茶叶并不合夏普胃口,但其余商品还是让夏普和同伴们垂涎三尺,很快就掏空了他们身上所有的钱财,夏普也用掉了他带来的全部财产二百镑,购买了瓷器和丝绸,还试着购买了一些棉布、纸张和铁钉。
当夏普等人离去时,一名与冯金福相熟的商人同情的问道:“怎么,又没有卖出去?”
冯金福沮丧的摇了摇头,这几个月,冯金福已经邀请了数十人喝茶,只有一名夷人出于好奇卖了数斤茶砖,照这个速度下去,就是一辈子待在这里也卖不完二千担茶砖。
“你可以找靖西侯试试,或许靖西侯有办法。”
商人随口一说,冯金福的双眼马上亮了起来,他知道,靖西侯喝茶,他本是夷人出身,说不定真有办法。想到此,冯金福顾不得在码头守候,飞快的向岛中央方向跑去。
令冯金福失望的是,布加路此时却不在岛上,刘国轩接见了他,听到冯金福的诉说,刘国轩也是眉头紧皱,不知该如何处理才能帮冯金福将茶叶卖出去。
这次随舰队行动的商船,朝廷要抽取卖价的三成作为税收,朝廷的利益和商人的利益已经捆绑在一起,冯金福的茶叶卖不出去,朝廷的利益同样受损。
冯金福愁容满腹时,夏普却是异常高兴,当他把货物带到伦敦时,瓷器和丝绸很快脱手,但棉布、纸张、铁钉这样的新产品利润率显然比传统产品更高,大明用蒸汽机制出的铁钉,其质量远不是铁匠打造的钉子能比,其价格却更低,引起工匠们的哄抢。
这笔生意让夏普赚了一百五十镑,超过了他数年做生意赚下的利润,尝到甜头后,夏普马上又带上全部财产赶到马德拉群岛,开始了第二次贩运,这次,夏普选择了更多的新式产品。
象夏普这样做的商人不少,大明带过来的新式商品基本上在欧洲形成热销的情况,只有冯金福的茶叶依然销售平平,冯金福找到几名要好的商人,将茶叶与其他货物搭售,才勉强卖了几担。
当布加路返回小上海时,又过去数月,各人带过来的货物已经卖了大半,并购买了欧洲大量商品,舰队开始准备返航事宜,眼看其他人都发了大财,冯金福急得差点要上海。
听到冯金福的遭遇,布加路想了想,道:“不要紧,不用一个月,冯老板的茶叶就会全部销光。”
冯金福半信半疑,总算又有了希望,按照布加路的要求,先给了布加路两担茶叶,十天后,布加路将这两担茶叶带到巴黎,选了一个时间,举办舞会,并通知嘉宾,舞会当天,客人们会喝到一种来自东方神秘的饮料。
此时欧洲对于布加路正在热捧,大明也和各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听到布加路举行舞会,整个巴黎的贵族都以收到布加路舞会请贴为荣,甚至连太阳王路易十四也被惊动。
当天舞会举行时,巴黎的外交官和上层贵族几乎都到场,中途路易十四也派人代表自己出席,舞会气氛非常热烈,这次舞会有着浓浓的中国元素、瑶琴、古筝、书法等都引起了贵族们浓厚的兴趣。
舞会中途,布加路选了十二名身穿大明衣物的年轻女子现场煮茶,并在茶叶中加入姜片,沙糖,所有来宾都对这种神秘的东方饮料赞不绝口,舞会结束后,每位嘉宾都得到一两左右的砖茶赠送,路易十四的代表也不过赠送二两左右。
这次舞会后,各种中国元素都成为谈论的焦点,饮茶更是成为巴黎上层贵族的一种时尚,不到半个月时间,冯金福就发现来小上海求购茶叶之人越来越多。他接连提高了数次茶叶的价格,只是茶叶价格越提高,茶叶越受到追捧,这股风越吹越烈,随着各国外交官对茶叶的赞不绝口,又带入了欧洲其余各国,整个欧洲上层都在谈论着茶叶这种东方的神奇饮料。
最后一个月,冯金福成为最为幸福和又最为烦忧的商人,幸福的是他的茶叶卖了一个大价钱,足足是进价的十余倍,烦扰的是他带来的茶叶还是太少了,二千担茶叶,或许可以供应巴黎所有的贵族,但当茶叶在整个欧洲传开之后,这点茶叶就犹如杯水车薪,远远不够。
冯金福不知道的是,由于他的孤注一掷,提前一百多年带动了欧洲茶叶的消费,此后欧洲对茶叶迎来了巨大的需求,饮茶成为整个欧洲的时尚,改变着欧洲一些固有的习俗,为大明带来一座源源不断的金矿。
……
注一:当时一英镑等于一磅白银,合十二两白银左右。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28章 同文馆
弘光十二年底,马德拉群岛的建设基本已到了尾声,虽然不能说两岛固若金汤,可是也不是海盗和一般军队可以轻易攻下。岛上已经开垦了数万亩土地,饲养了数千头家畜,数万羽家禽,除了粮食还要外购,其余蔬菜、肉类、禽蛋等已经可以自给。
舰队过来的任务也已经完成,而船队带过来的商品也销售的差不多,并购买了欧洲大量商品。
大明购买最多的产品是欧洲的各类书籍,这是皇帝特别要求,被整个舰队当成首要之事办理,舰队刚在马德拉群岛立足,刘国轩马上委托葡萄牙人代为购买,每样书籍购买了三套,到后来与各国建交后,刘国轩又委托各国商人购买,等到商队要回去时,大明购买书籍的费用支出达到五百余万两白银。
除了书籍外,大明还购买了大量铜,艺术品、染料、煤炭等,由于大明进口的铜太多,直接让欧洲铜价上涨了三成。只是这些进口并不足予和大明的出口价值相比,除了这些物品外,更多的是金银,除去购买物品所用,岛上足足存放了一百多万两黄金和三千余万两白银。
商人们并不甘心带着金银回去,毕竟如果是货物的话,运到大明又可以赚上一笔,只是他们的船只已经放不下了,大明过来的货物轻而贵,欧洲的货物笨而重,他们必须留出仓位运送金银。
留下二千人左右驻守后,刘国轩率着舰队返航、而布加路则留在欧洲,当舰队回到大明时,已经是弘光二十三年的六月份,离他们出发时,整整过去了两年时间。
这两年里,陆续有关于舰队的消息从欧洲传来,每一次消息传来,都会在报纸上引发一番热议,只是这种消息又如何有舰队真正回来轰动。
航队进港当天,整个港口人山人海,靠近上海港的街道都挤满了人,远远超过两年前舰队出发时送行的人数。
“嘟。”两艘铁甲舰上的汽笛响了起来,将码头正在等候的人群吓了一大跳。
“那是铁甲舰,大明的铁甲舰啊。”
“啊,当真是铁甲舰,真是威武啊。”
“真是铁做的吗,怎么不会下沉。”
“笨,你没听你家小子说过浮力吗,只要浮力大于铁甲舰重量,铁甲舰就不会沉。”
……
这几年,随着大明建造的铁甲舰越来越多,保密已是很困难,尤其是许多移民都坐过铁甲舰,经过他们的口相传,百姓对于铁甲舰的模样也越来越好奇,朝廷解除了对铁甲舰外形的保护,反正没有蒸汽机,夷人就是知道铁甲舰外形也无法仿制。
当从船上搬出一箱箱货物时,围观的人群响起了阵阵惊叹声,金银自不必说,大明一直缺铜,这次从欧洲带回数千吨铜料,可以大大缓解大明铜荒。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从欧洲带回来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充满着异域风情,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早有按纳不住的商人开始为这些艺术品估计,其价格往往让人听得乍舌。
数月之后,所有货物价值已经估算出来,除了直接带回来的金银外,其余货物价值在一亿二千万白银左右,而两年前,所有商人的本金不过一千余万两,到了欧洲,虽然损失了一部份货物,可是也卖了七千余万两,拿出一半金银运货后,再返回大明时,价值已高达一亿多两,朝廷一次收税高达四千多万两,海贸果然是一本万利。
官员经过一番换血之后,新换上的官员比原先老臣明显更有激情,在沪京铁路线上的电报连通之后,无论是官商都看到电报蕴藏的巨大价值,朝中官员毫不犹豫大力推行,只过了一年,大明两京十八省,除了新设五省太过偏远外,其余两京十三省已经全部修通了电报线路,虽然只得到达省城,消息传递也大大加快。
这条消息随着电报线路飞快的传遍全国,对于海贸的巨大利益,自然又有一番热议。
相对于数千万两的税收,王福更关心的是上千万册从欧洲带回来的书籍,这批书籍刚到上海,王福马上下旨,用火车将书籍运到南京,分三处存放。
“恭喜皇上,有了这批书籍,欧罗巴虚实尽在大明掌握之中。”新上任才一年的首辅樊跃向王福贺道。
“呵呵。”王福轻松的笑了起来,事实上,有了这批书籍并不只是掌握欧洲虚实那么简单,两个文明的碰撞,无论对于那一方来说都有极大的好处,如果大明的学者能将其中的营养吸收,华夏的文明将没有短板,大明才能将目前的优势长久保持下去。
“这么多书籍是买回来了,可若是没有翻译,等于毫无用处,朕想成立一个同文馆,专门负责将这些书籍翻译成汉语,不知爱卿可有什么人选推荐。”
“同文馆,皇上取的好名字。”樊跃想了片刻,道:“不知皇上以为顾继坤如何?”
“顾继坤?”王福迟疑了一下,顾继坤即大名鼎鼎的顾炎武,对于这个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王福其实还很欣赏,只是他东林党人的身份,和其书籍中提出限制君权的思想,让其没有重用。
即使王福极力打压东林党,也不得不承认东林党确实人才济济,眼下被土林视为领袖的三人: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都是出自东林,这三人箸书立说,对于君权的至高无上都作出了抨击。若王福还是普通人,恐怕也会为他们的胆识学说喝彩,只是王福身为帝王,对于三人虽然没有抓捕,将他们的书籍列为禁书,却绝不会喜欢。
这次从欧洲运回来的书籍中,其中肯定有不少反对君权,或对君权限制的书籍,如果让顾炎武主持同文馆,接触到这些西方书籍后,恐怕更坚锐的观点都会提出来。
只是转念一想,大明的发展,不可能一直任由君权至高无上,至少自己在位时,没有人能动摇自己的君权,又何必怕顾炎武提出更坚锐的观点。何况与其让别人提先出,不如掌控在自己手中。
“既然爱卿认为顾炎武能胜任,就选他吧,不过,从欧罗巴运过来的书籍没有挑选,包罗万象,要短时间把全部书籍翻译成汉文不太现实,朕看可以先限制翻译的书目,从基础学科开始,以补大明在基础学科方面不足,其它天文地理、小说戏剧、哲学等,以后再翻译不迟。”
“是,臣明白了。”樊跃应道。
对西方书籍进行翻译,王福并不是首创,早在万历三十五年,西历1607年,徐光启和利马窦就合作翻译了《测量法义》一书,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徐光启、熊三拨、李之藻、傅泛际、王丰肃等人展开了对西洋书籍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或独立,或与人合作,数十年时间,分别有《表度说》、《泰西水法》、《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寰有诠》……等七千余册书籍被翻译成汉语,可谓规模宏大。
只是翻译这些书籍的徐光启、李之藻等人虽然都是官员身份,他们在朝中权利却不大,自然也成不了主流,这些翻译过来的大多数书籍都只有小规模刊印,对于当时的士子来说影响不大。
直到弘光七年,朝廷大兴教育后,一些基础知识采用了《几何原本》、《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等书籍的内容,这些翻译的书籍才开始得到了较多关注。
如今大明要翻译的书籍不是数百,数千,而是数万、数十万,同文馆自然也不能小打小闹,任命顾炎武作为同文馆馆文之后,朝廷开始下旨招募翻译人员,首批即招募了二百余人,这些人当中,除了大部份是大明士子外,还有五十多人却是欧洲人,其中包括毕方济、瞿纱微、南怀仁等人。
此时舰队归来的热潮尚没有散去,借着同文馆对欧洲书籍大规模翻译的东风,报纸也选出了一些正在翻译的书籍进行连载,其中介绍地理、风俗的一些书籍得到了百姓欢迎,而介绍科技基础的书籍则得到学生和技工们的欢迎,刚刚正要散去的欧洲热潮重新火热起来。
《大明皇家日报》适时推出评议文章,文章主张“时移事易,与时俱进。”眼下大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变局,儒家文化应有兼收包容之心,将一些过时的理论剔除,对儒家文化再进行定义,最后提出“新文化,新儒家。”的口号。
随着大明工业化的推进,儒家当中的一些文化已经开始逐渐不适应,不少人早有所觉,如“父母在,不远游。”“土农工商”的分类,儒家对于奇巧淫技的轻视等等,只是没有人系统的提出来,这篇文章无疑是首次提出要对儒家文化进行改造。
《大明皇家日报》一向是朝廷的喉舌,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在士子心中引起激烈震动,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者对此捶胸顿足,若不是《大明皇家日报》后台强硬,恐怕早被人砸了或放火烧了。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29章 到东方去
支持者则对这篇文章拍手叫好,不少人很快在报纸上写文支持,一时之间报纸上满是《新生活,新儒家》的口号,反对者看出不妙,也开始在报纸写文,报纸顿时热闹非凡,充斥着辩论双方彼此相反的观点。
对于报纸上的论战,王福并没有作太多干涉,没有后世持续二百余年文字狱的阉割,儒家文化还有很大的自我修正能力。最主要的,由于大明的重新崛起,华夏文明有着强烈的自信,并不象后世那样需要对西方文明俯首崇拜,放眼四顾,华夏文明已领先周边数千年之久,如今同样领先于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欧罗巴,使华夏文明充足的底气进行自我修正。
其实这种修正在王阳明主张心学时就已经开始,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如今顾炎武等人提出的“经世致用。”无一不对理学进行了批判,这些思想无疑对于当前进行的工业发展有极大好处。
报纸上的辩论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分出胜负,只是新思想已经占据了上风,经过一番换血,大明官员多出自于官办学校,他们对于新儒家的提法接受很快,大明的发展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弘光二十五年时,电报已经铺满了大明的各个县城,做到了县县通电报,一些发达的地方已经通到乡镇。
对于电报这种新生事务,大明百姓完全没有后世清朝时百姓的那种愚昧,认为电报要吸收人的灵魂才能将信息瞬间传递千里,而是对电报持热烈欢迎的态度,每当电报通到一个县,县里电报房外当天就排起了长队,他们争先恐后对远方的亲人发送电报,丝毫不顾电报高达每字一角银币的高价。
弘光二十五年,皇家电报公司以惊人的一千二百五十余万两白银收入,成为大明除中央银行外,第一家年收入过千万两白银的公司,引起百姓官员的瞩目,不少人在报纸上写文埋怨皇家电报公司收费太贵,建议电报公司降价。
皇家电报公司顺应民众呼声,弘光二十六年将电报价格降低为一字五毫,相当于价格下降一半,此举引发电报更多需求,弘光二十六年,皇家电报公司的收入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到一千五百余万两,倒是让电报公司惊喜不已。
电报收益如此之大,让拥有三成专利权的研究人员着实发了大财,单是分红,平均每人每年都有数千两银子,让更多的研究人员看到发大财的机会。
其实也不难理解,弘光二十五年时,大明人口已经突破一亿六千万,其中有数千万人口在二十年间迁移到了外地,商品的发展,每年又有数百万人奔波于各地,这些人有巨大的通信需求,靠写信邮寄固然是一个办法,只是太慢,电报却可以瞬息到达,许多人自然选择了电报。
一千五百万两的收益看似巨大,换成电报字数,不过是三亿文字而已,以每封电报十字记算,一年只有三千万份,平均一年五人才发一份,如果电报价格再降,还会有更大的井喷。
弘光二十五初,大明皇家日报公布了五年计划执行的情况,弘光二十四年,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当年年产钢铁合计一百三十万吨,煤产量合计九百五十万吨、蒸汽机8500台、铁路里程总计4300里。
除了铁路里程与原先计划的5000里略有差距外,其余各项都超过了计划,其中钢铁超过计划三成、煤产量超过计划二成、蒸汽机超过计划五成,铁路虽然稍落后于计划,但是正在建设中的铁路里程有3000多里,一旦这些铁路完成,大明的铁路里程将超过7000里。
在公布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情况时,皇家日报也公布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到弘光二十九年,大明的钢铁产量需达到200万吨每年,煤产量达到2000万吨每年,蒸汽20000台每年,铁路里程突破10000里,棉花产量550万担,蚕茧产量35万担……
五年计划完成情况的公布,在民间引起了无数欢呼,通过这些数字,民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大明的强大,也深为大明的强大而自豪。
而当欧洲商人看到这份报纸时,只剩下一脸的震惊,一些人不相信,以为是东方人吹牛,一些人却是面如死灰,自信心受到狠狠的打击。
虽然欧洲人对于工业发展还没有什么概念,可是对钢铁却很敏感,正是有了锋利的钢铁,欧洲人才能征服人数远胜于他们的非洲和美洲的土箸,而此时整个欧洲的钢铁产量不到大明百分之一,这让欧洲人情何以堪。
在没有到达东方以前,所有欧洲人无不以欧洲是世界文明中心而自豪,接触大明之后,这些欧洲人才发现,东方文明并不输于欧洲文明,可如今看来,欧洲文明早已被东方文明抛下了。
“难道欧洲没有希望了么?”
在伦敦的一个街角,一名二十余岁的白人青年看着报纸,喃喃自语。此时的伦敦,毫无大都市的气息,街上到处堆满了垃圾,道路两旁的木屋显得一片凌乱,空气中充满着尿液的气味。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32185/72450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