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有着落了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蹂纸浆(1v1校园h)、魇运、流光(姐弟骨科)、【海贼原女】泡芙小姐的集邮日记、社畜罢辽(NP)、普女也会有修罗场吗?NP、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秋潮(校园1v1)、身为真千金的我有六个不太熟的哥哥、
揉了揉鼻子,杜清和无奈地说道:“好像也是啊……不过,我可以为你带回去的,你忘了我有神通了吗?”
“那也不行啊,被别人看到了,你就麻烦了。”杨琇莹笑道,“万一你被抓去做实验室的小白鼠,我怎么办?”
“嘿嘿……”
杜清和傻笑了两声,没有坚持了。
“真的要种花啊,还不如在潘州周边承包几亩地呢。不过不是有经验的花农,是种不出好花来的。”杨琇莹叹了口气,说道:“再说了,潘州缺的不是鲜花,而是罕见的鲜花。比如那个裂瓣康乃馨、落新妇、飞燕草、风铃花、金合欢、姜荷花、相思梅、大花蕙兰……这些都是插花很常用的花,但是在潘州就很难买得到。再一个,种植起来也不容易。还有,我的花店和旁的花店不一样,不仅仅是卖鲜花,更重要的是卖插花,我自己插的花。顺带,还卖一些比较好看的插花的瓶子。”
杜清和明白了,杨琇莹也不是真的要开花店,而是卖的是插花。
有人就问了,卖花和卖插花,有区别吗?
有,区别还挺大的。
这么来说吧,卖花很多花店都能做到,可插花就不一定了。插花是一种美的艺术,讲究几种不同的花,搭配起来,还要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然而,一束花和一瓶插花,确实不是一个概念的。一束花里,可能有十一朵、十九朵……甭管多少朵玫瑰啊什么的,大多以单一品种为主。这也是最常见的花束,主要是情人之间的赠送。
但是插花,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都能插出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来。
比如说,给酒楼的插花,就要以喜庆为主,花材色彩要鲜艳夺目,花形硕大,以展示热闹、有气派:要是给艺术场合插花,就要结合主题,或淡雅,或娇艳……反正,插花就一个艺术,和包裹一束花是不一样的。
总之,插花是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没有一定天赋的人,还真的学不来。
有人还问了,这有人为这种插花买单吗?
事实上,人们还真的愿意为美买单。
要知道中国的插花历史很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最著名的应当是宋朝时,那会的人们不仅插花,还喜欢戴花——在集市上买了花,不管男女都喜欢别在头发上,装饰自己。到了明朝时,还有专门的插花书籍出现了。
现在潘州没有这个市场,但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插花师,专门为婚礼、宴会、展会、活动等场合设计和细节布置,让人更加赏心悦目。
杜清和知道,如果杨琇莹真的做起来了,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因为不管在什么时候,人们追求生活,追求美都是存在的。不仅可以卖插花,还可以卖插花的材料,诸如瓶子、瓷缸、花篮等等花器,这也是一个收入。
“你的想法真的不错,比我的想法还好。”杜清和笑得很开心,“我也就想着在这种点菜,自己先用不完的,再拿出去卖。”
“挺好的啊,就是远了点,管理有点麻烦。”杨琇莹有点担忧。
杜清和笑了笑:“这没事,有村长帮我看着呢。我时不时突击检查一下就行了,再雇佣几个家里条件不好的村民,这就等于是扶贫了。其实吧,这么二十五亩菜地,也不需要多少功夫来打理。十几个人已经绰绰有余了,他们有空还可以有样学样,自己整理整理自家田地,说不定就真的开始发家致富了。”
杨琇莹偷笑起来:“怎么感觉你跟一个扶贫干部似的。”
“没办法啊,劳碌命。”杜清和叹了口气,“一天不做好事呢,我心慌。”
“就喜欢你那说瞎话不眨眼的劲。”杨琇莹些微吐槽了一句,“你还真的不去看看人家怎么采访的吗?”
杜清和叹了口气,说道:“不去,去了我恨得慌。你是没见到那学校,裂缝比一个拳头都大,我怀疑啊,再用力踩一下,都能塌了。那落马的小官大贪,也下得去手!万一真塌了,里面的孩子们怎么办?”
杨琇莹也有点担心了:“那怎么办呢,这天几乎每天下午就一场雨的。”
“反正啊,一下雨就停课呗。实在不行,我觉得可以把那贪官的宅子给弄出来,临时做学校来用。”杜清和还是觉得不解恨。
正说着呢,人家记者回来了。
杜清和一愣:“怎么这么快啊?”
“都拍摄到了,素材是有的了。”徐记者笑道,“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这个村子,所以让村长带我们转一转,看还有没有什么新闻素材。”
杜清和佩服道:“你们可真专业。”
“没什么,就是一个媒体人的良心罢了。”徐记者果然是有理想的。
事实上,这做记者没点理想是真坚持不下去。想想看,满世界的跑新闻,风里去雨里闯的,工资只能说可以还不算高,要不是有理想,谁特么干这个啊?特别是遇到什么大灾大难的,一线记者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看看,这确实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干的活。
在记者这个行业里,一般都是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反正都是劳碌命。
徐记者和那司机兼摄像大哥又出去转悠了,杜清和估摸着啊,他们一会还得找一家酒店,用网络给电视台发过去剪辑好的新闻。等到晚上的时候,电视上就能看到了。所谓的一线记者,就是这么回事。
折腾一圈下来,这条新闻算是有着落了。只要引起社会轰动,有了收视率,电视台就有商家去投广告,那记者的工资就有着落了。所以啊,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良性循环。
“那也不行啊,被别人看到了,你就麻烦了。”杨琇莹笑道,“万一你被抓去做实验室的小白鼠,我怎么办?”
“嘿嘿……”
杜清和傻笑了两声,没有坚持了。
“真的要种花啊,还不如在潘州周边承包几亩地呢。不过不是有经验的花农,是种不出好花来的。”杨琇莹叹了口气,说道:“再说了,潘州缺的不是鲜花,而是罕见的鲜花。比如那个裂瓣康乃馨、落新妇、飞燕草、风铃花、金合欢、姜荷花、相思梅、大花蕙兰……这些都是插花很常用的花,但是在潘州就很难买得到。再一个,种植起来也不容易。还有,我的花店和旁的花店不一样,不仅仅是卖鲜花,更重要的是卖插花,我自己插的花。顺带,还卖一些比较好看的插花的瓶子。”
杜清和明白了,杨琇莹也不是真的要开花店,而是卖的是插花。
有人就问了,卖花和卖插花,有区别吗?
有,区别还挺大的。
这么来说吧,卖花很多花店都能做到,可插花就不一定了。插花是一种美的艺术,讲究几种不同的花,搭配起来,还要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然而,一束花和一瓶插花,确实不是一个概念的。一束花里,可能有十一朵、十九朵……甭管多少朵玫瑰啊什么的,大多以单一品种为主。这也是最常见的花束,主要是情人之间的赠送。
但是插花,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都能插出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来。
比如说,给酒楼的插花,就要以喜庆为主,花材色彩要鲜艳夺目,花形硕大,以展示热闹、有气派:要是给艺术场合插花,就要结合主题,或淡雅,或娇艳……反正,插花就一个艺术,和包裹一束花是不一样的。
总之,插花是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没有一定天赋的人,还真的学不来。
有人还问了,这有人为这种插花买单吗?
事实上,人们还真的愿意为美买单。
要知道中国的插花历史很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最著名的应当是宋朝时,那会的人们不仅插花,还喜欢戴花——在集市上买了花,不管男女都喜欢别在头发上,装饰自己。到了明朝时,还有专门的插花书籍出现了。
现在潘州没有这个市场,但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插花师,专门为婚礼、宴会、展会、活动等场合设计和细节布置,让人更加赏心悦目。
杜清和知道,如果杨琇莹真的做起来了,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因为不管在什么时候,人们追求生活,追求美都是存在的。不仅可以卖插花,还可以卖插花的材料,诸如瓶子、瓷缸、花篮等等花器,这也是一个收入。
“你的想法真的不错,比我的想法还好。”杜清和笑得很开心,“我也就想着在这种点菜,自己先用不完的,再拿出去卖。”
“挺好的啊,就是远了点,管理有点麻烦。”杨琇莹有点担忧。
杜清和笑了笑:“这没事,有村长帮我看着呢。我时不时突击检查一下就行了,再雇佣几个家里条件不好的村民,这就等于是扶贫了。其实吧,这么二十五亩菜地,也不需要多少功夫来打理。十几个人已经绰绰有余了,他们有空还可以有样学样,自己整理整理自家田地,说不定就真的开始发家致富了。”
杨琇莹偷笑起来:“怎么感觉你跟一个扶贫干部似的。”
“没办法啊,劳碌命。”杜清和叹了口气,“一天不做好事呢,我心慌。”
“就喜欢你那说瞎话不眨眼的劲。”杨琇莹些微吐槽了一句,“你还真的不去看看人家怎么采访的吗?”
杜清和叹了口气,说道:“不去,去了我恨得慌。你是没见到那学校,裂缝比一个拳头都大,我怀疑啊,再用力踩一下,都能塌了。那落马的小官大贪,也下得去手!万一真塌了,里面的孩子们怎么办?”
杨琇莹也有点担心了:“那怎么办呢,这天几乎每天下午就一场雨的。”
“反正啊,一下雨就停课呗。实在不行,我觉得可以把那贪官的宅子给弄出来,临时做学校来用。”杜清和还是觉得不解恨。
正说着呢,人家记者回来了。
杜清和一愣:“怎么这么快啊?”
“都拍摄到了,素材是有的了。”徐记者笑道,“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这个村子,所以让村长带我们转一转,看还有没有什么新闻素材。”
杜清和佩服道:“你们可真专业。”
“没什么,就是一个媒体人的良心罢了。”徐记者果然是有理想的。
事实上,这做记者没点理想是真坚持不下去。想想看,满世界的跑新闻,风里去雨里闯的,工资只能说可以还不算高,要不是有理想,谁特么干这个啊?特别是遇到什么大灾大难的,一线记者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看看,这确实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干的活。
在记者这个行业里,一般都是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反正都是劳碌命。
徐记者和那司机兼摄像大哥又出去转悠了,杜清和估摸着啊,他们一会还得找一家酒店,用网络给电视台发过去剪辑好的新闻。等到晚上的时候,电视上就能看到了。所谓的一线记者,就是这么回事。
折腾一圈下来,这条新闻算是有着落了。只要引起社会轰动,有了收视率,电视台就有商家去投广告,那记者的工资就有着落了。所以啊,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良性循环。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42101/1048270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