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推荐阅读:拯救系统:逃荒宿主你冷静点、朕在现代C位破财当首富、真千金被赶出门,豪门大佬掐腰宠、这个王妃有点不简单、这个太子我见过、这个宿主她不对劲、重生新婚夜!偏执大佬被我撩红脸、流光(姐弟骨科)、临时夫妻(nph)、我不是受虐狂(女性向 友情向 三女主 BG NP GL)、
第21章 到家啦! 一下火车,一股子寒气就劈头……
第二天上午九点, 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火车终于到达凌远站。
一下火车,一股子寒气就劈头盖脸的袭来,每喘一口气都像在吞云吐雾, 饶是苏慧兰早有心理准备, 还是被这种逼人的寒意冻得直缩脖子。
苏奶奶在临下车前已经把外头的棉袄换成了来时的旧袄子, 外表看不出来, 其实内里是暖和的羊绒衫加棉坎肩, 再加上早就适应了这里的气候, 一点都不觉得冷!
倒是看孙女缩成一团小鸡似的, 老太太心疼不已, 就让孙女把行礼里的大棉猴拿出来套上, 却被苏慧兰拒绝了。
其实她穿的一点儿也不少, 里头是秋衣、秋裤加毛衣、毛裤,然后是棉袄、棉裤, 最外头的罩衫和外裤虽说是为了不引起注意用了最寻常的棉布料子,但里面还有一层内衬, 也足够厚实了!
毕竟按奶奶说的, 这里冬天长达七个月,如今才阴历十月份,气温也就在零下二十七、八度,还算暖和呢!等进了腊月,零下四十几度就是家常便饭,最冷的时候突破零下五十度也不算稀奇!
苏慧兰觉得她这一身已经够用了,要是现在就穿那么多,以后恐怕连屋门都出不去,那可不是好事, 所以最好现在就先适应起来,只要心理上适应了、习惯了,以她的适应能力这不算啥大事。
苏奶奶觉得孙女说的也在理,又忍不住心疼她这身子骨太单薄,这么瘦,冬天可不是要遭罪!
老太太自打火车朝着老家越走越近,这气色就越发好了起来,这会儿看着反倒比苏慧兰这个年轻人儿还强了点,这让苏慧兰安心的同时又有点无奈。
总觉得是最近这段日子太舒心,她人也变得娇气了,果然是“由奢入俭难”啊!
好在走了一会儿,身上就开始热乎起来了,苏慧兰也有心情欣赏起四周景色来。
凌远县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向东延伸的支脉,伊勒呼里山脉北坡。虽四面环山,但这里的山不像南地的山脉大多高耸巍峨,普遍海拔不算太高,属于低中山,再加上山势起伏平缓,山顶浑圆,远远看着就像趴着一串串山包包。
可别小看了这些“山包包”,山上可有数以万计的参天大树!
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飞禽走兽、山珍宝药数不胜数,再加上中部地区因呼玛河的干、支流流经形成了大片河谷湿地,青山秀水之下,就成就了那句引无数人向往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但是这里极端的严寒气候也是人类生存的巨大挑战。
这偌大的凌远县目前只有三个公社,每个公社由当地人自然形成的村落,如今叫生产大队,只有一到两个!
像苏慧兰即将落户的向阳公社,下面就两个大队,那人口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五十户。
苏慧兰听奶奶讲过,再早当地连这点人都凑不出来呢,那是真正的荒无人烟,奶奶的父辈们也是在南边气候更暖和的地方过活。
只不过后来家乡开始打仗,先是跟小鬼子打,等小鬼子跑了,又闹起了“绺子”(土匪),那些人穷凶极恶,人们被逼无奈,只得带上为数不多的家当离开故土。
其中一小部分就选择来到了气候条件更严峻的大兴安岭深处,靠打猎、伐木为生。
后来解放了,人民军队消灭了作恶多端的“绺子”,可大伙儿都在本地呆惯了,也不想来回折腾,最后就没回去。
那时候的凌远还是一片荒地,从苏奶奶家所在的石砬子镇走到这里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从五十年末起,国家开始派部队进驻山里,开山修道,建国营林场,对当地进行大规模开发,之后陆续又有从四面八方来的工人、干部、知青们来支援建设,山里进出的人多了,凌远县才开始有了雏形。
65年的时候,国家正式设立凌远县,68年成立凌远县革命委员会。
苏慧兰走在凌远县并不算宽阔的大街上,听奶奶兴致勃勃的说起,她来滨河前两天这里刚下了一场鹅毛大雪,能到人小腿肚那么高。
那铺天盖地的大雪一下,不管是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包包们,还是近处街道两边有着高高“人字形”屋顶的房屋,全部蒙上了一层纯粹的白,当太阳升起时,仿佛一片梦幻的童话世界。
祖孙俩踩着压实了一半、还有点打滑的冰雪道,走了半个小时,才到了凌远县客运站。
苏慧兰发现客运站斜对过就是县医院,想着昨天奶奶那种突发状况,到底不放心,拽着奶奶进去检查了下身体。
这座县医院规模不大,医护人员也少得可怜,但是看病的老大夫瞧着很是厉害。
听了苏奶奶昨天的情况,拿着听诊器仔细听了听,又号了号脉,接着还主动说出了几条症状,问苏奶奶平日有没有这些情况。
苏奶奶细细一品,那些症状居然全都有!
老大夫就说苏奶奶问题不大,就是平日不太注意身体,营养不良、过度劳累,这些本来是需要慢慢调养的,结果老太太最近饮食有些油腻,身体一时负荷不住,再加上昨天情绪忽然激动,这才引发了心悸。
回去好好休息,增加营养的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另外就是这阵子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不要再受刺激。
由于当地药品紧张,老大夫就给开了点维生素,饶是如此,苏慧兰也已经很满足了。
她心里其实最恨的是自己,一是在滨河那几天不该带着奶奶吃那么多油腻食物;二是昨天不该任性去买书,结果耽误了回来的时间,害奶奶着急。
从县医院出来,已经十点多了,正好十点半有一趟到向阳公社的客车,祖孙俩刚好赶上了。
从凌远县到向阳公社一天有两趟车,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平时车程差不多要两个小时,如果赶上大雪天或初春开化,道路不好走时,车次还会取消。
车票一毛钱一张,但坐车的人不多,位子差不多空了一半。
等到十点半,客车准时开动,苏慧兰坐了没多久就觉着自己脚冻麻了!
苏奶奶就起来坐到了过道对面的位置,让孙女把鞋脱了,跟她面对面坐着,把脚放她到衣襟底下!
苏慧兰可不好意思,她都这么大了,哪能还像小时候似的让奶奶给她捂脚!
为了转移苏奶奶注意力,苏慧兰就缠着老太太给她讲讲向阳公社的历史,顺便打发时间。
向阳公社早期是一个只有三五十户人家的小镇,名叫石砬子镇,然而说是“镇”,其实不过是个小村庄。
后来这里成立了向阳林场,随着五湖四海来搞支援建设的人们越来越多,基建不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日益尖锐,林场人不得不把任务一分为二,在保证自己采伐任务的前提下,也开始大力开发基建,保障后勤工作。
这样,原本空空如也的石砬子镇渐渐就有了供销社、发电站、卫生院、粮站、学校等基础设施,大家也都随着前来搞建设的林场人习惯,开口闭口把这里叫做林场。
从67年第一个林场正式成立,一直到70年,凌远县内包括向阳林场在内一共有三个林场。
去年这些林场又都统一改称“公社”,向阳林场也变成了向阳公社。
这一系列变化给为数不多的当地人带来了极大便利,苏奶奶就再不用像过去那样,为了一包粗盐要连着往小镇上跑好几趟。
基于特殊的形成模式,这里实行政企合一制度,林场既担负森林管理采伐工作,也兼管当地行政机关,说白了就是“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一地的林场场长同样也是本地的公社社长。
相比林场内数以千计的职工,像他们秀山大队这样的本地村落实在是人少得可怜,所以公社领导们对下面两个大队的管理都十分宽松。
大队的男人们平常由大队干部组织,集体上山伐木,然后运到林场,换回钱和各种票据,再由大队干部按照各自出工的工分分配给大伙儿。
女人们就在家里种地,种完集体种个人,至于种什么呢?
土豆、萝卜、大白菜的老三样,加少量蔬菜,要是时间掐的好,还能种点玉米、大豆尝尝鲜。
到了夏天也可以上山采山货,蘑菇、木耳、药材、松子,都能拿到供销社换钱,贴补家用。
此外,公社还鼓励社员在家搞养殖,养猪、养羊、养鸡都行,数量方面也放宽了许多,毕竟本地冬季漫长寒冷,人不吃点油腥根本熬不住。
再加上当地人少,有吃不完的肉都是通过供销社卖给林场,这也能适当减轻点当地的运输负担。
苏奶奶告诉苏慧兰,本来她家里就养了四只芦花大母鸡,有一只特别漂亮,鸡冠子鲜红,身上的羽毛黑的黑、白的白,可精神了!
不过在她去滨河之前,她把这几只鸡都卖掉了。
苏慧兰听到这儿,连忙握紧了奶奶的手,小声安慰老人家,回去保证给她变出几只一模一样的来!
苏奶奶笑的特别开心。
祖孙俩有说有笑,冷冰冰的车里也不再那么难熬,两个小时的时间好像过得快多了。
等下了车,苏慧兰的脚指头都快没知觉了,踩在雪地上,总觉得自己好像踩在了云端上,一点真实感都没有。
苏奶奶却劝她别停,就这么慢慢走,脚指头很快就能回血暖和起来。
苏慧兰听奶奶的话,走了一段时间果然好了不少。
从向阳公社到秀山大队得走三个小时,不过去年林场修了路,赶上好走的时候,两个小时就能到。
今天祖孙俩显然运气不错,才走半个小时,就见迎面来了一架马车,上面有个穿着羊皮袄的高壮小伙子远远的挥手招呼道:“哎,前面的是三奶奶不?”
第22章 家乡(一) 苏奶奶看见来人十分高兴,……
苏奶奶看见来人十分高兴, 连忙拉下脸上的围巾,喊道:“是大奎啊,是俺回来了!”
等双方离得更近些,大奎便叫停了马儿, 从车上一跃而下, 乐呵呵的上前道:“三奶奶真的是你啊, 俺爸就说让俺这两天都过来瞅着点, 没想到俺这才第二趟来就把你给接着了!”
苏奶奶笑的越发开怀:“你爸总是这么惦记俺!连带你们哥俩对俺也好, 俺这老婆子有福气!”
大奎憨憨一笑, 转头看见摘了围巾面带笑容的苏慧兰, 立马“哎呀”一声:“三奶奶, 这是不是俺那老妹儿啊?”
有关苏慧兰的身世, 大队里知道内情的人很少, 苏大奎家算一个。
苏大奎的父亲苏志国是现任秀山大队的大队长,也是苏志刚、苏志强俩人的堂兄弟, 两家的血缘关系更近一点,平日关系也很好。
苏慧兰早就听奶奶说过这些年在老家多亏了苏志国一家照顾, 是以她对苏大奎非常有好感。
听他开口询问, 便主动答道:“大奎哥,我是慧兰,这次回来就留在咱秀山,以后都不走了!”
苏大奎闻言十分高兴,连道:“不走好、不走好,省得俺三奶奶惦记!慧兰老妹儿,你别看咱这嘎达冷,但是轻易饿不死人!再者,你留下, 只要有俺苏大奎在,谁都不敢欺负你!”
苏慧兰也回的敞亮:“好嘞,那我以后就靠大奎哥给我撑腰了!”
苏大奎哈哈直乐。
双方打过招呼,苏大奎就忙让祖孙俩上车,自己主动帮苏慧兰把行礼往车上装。
苏慧兰手边一个背筐、一个塑料编织袋,背筐是空的,上面蒙着布也看不出来。编织袋外边看着鼓鼓囊囊,其实里面就是几件棉衣,拎着一点也不沉。
之所以这么大费周章,主要还是为了以后空间里的东西师出有名,不叫人起疑。
就在方才她看见苏大奎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把编织袋里的棉衣换成了其他东西,连背筐里也装得满满登登,所以苏大奎过来帮她搬行李的时候,一上手就“妈呀”一声!
“哎呀,三奶奶,俺老妹儿不光长得好看,这劲儿也挺大啊!就这一袋子加这一筐,俺拿着都费劲儿,你们这还拿了一道儿,可真厉害!”
苏慧兰和苏奶奶对视一眼,各自抿嘴偷笑,苏奶奶还煞有其事道:“她这是随俺,俺年轻的时候就这样,劲儿大!”
等祖孙俩坐上马车,苏奶奶忽然想起来,有些奇怪道:“大奎啊,你咋把这车赶出来了,咋没套爬犁啊?”
当地雪大,而山野地面不平,常有些沟沟坎坎,被大雪覆盖后,表面根本看不出来,马车一个不好就容易陷在雪窝子里出不来,所以这里冬天出门都用爬犁做交通工具。
这一问问的前头赶车的苏大奎直叹气:“爬犁都叫俺五爷锁起来了!”
苏奶奶诧异道:“锁起来了?那你们这几天没上山啊?”
苏大奎有些无奈道:“没上,都好几天没上了!”
苏奶奶闻言吃了一惊,忙催问他出了什么事,苏慧兰也觉着好奇,在旁边支棱着耳朵听起来。
于是前头的苏大奎就一边赶车,一边给祖孙俩讲起了这几天队里发生的大事!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队里的孩子们在冰面上抽冰尜,李老蔫家的二儿子不小心,一鞭子抽到了旁边吴二愣子家小儿子的脸上,当时就给抽出了一道血口子!
吴二楞家情况有点特殊,他家四个孩子,前头三个都是女孩,最后这个是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的男孩,家里就溺爱的厉害,有点把这孩子惯坏了。
所以冷不丁被抽了这么一下子,吴家小子当场就闹开了,也不管李家小子怎么赔不是,就是不答应,非要拿鞭子抽回来不可!
吴家小子平时性子霸道,大伙儿都不怎么爱跟他一块儿玩,反倒是李家小子随他爸,憨厚还仗义,在孩子堆里比较有人缘,所以吴家小子要抽他,不少孩子看不过眼,都帮着李家小子。
不过吴家小子在家得宠,兜里总有好吃的,靠这个也笼络了几个玩伴。
第二天上午九点, 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火车终于到达凌远站。
一下火车,一股子寒气就劈头盖脸的袭来,每喘一口气都像在吞云吐雾, 饶是苏慧兰早有心理准备, 还是被这种逼人的寒意冻得直缩脖子。
苏奶奶在临下车前已经把外头的棉袄换成了来时的旧袄子, 外表看不出来, 其实内里是暖和的羊绒衫加棉坎肩, 再加上早就适应了这里的气候, 一点都不觉得冷!
倒是看孙女缩成一团小鸡似的, 老太太心疼不已, 就让孙女把行礼里的大棉猴拿出来套上, 却被苏慧兰拒绝了。
其实她穿的一点儿也不少, 里头是秋衣、秋裤加毛衣、毛裤,然后是棉袄、棉裤, 最外头的罩衫和外裤虽说是为了不引起注意用了最寻常的棉布料子,但里面还有一层内衬, 也足够厚实了!
毕竟按奶奶说的, 这里冬天长达七个月,如今才阴历十月份,气温也就在零下二十七、八度,还算暖和呢!等进了腊月,零下四十几度就是家常便饭,最冷的时候突破零下五十度也不算稀奇!
苏慧兰觉得她这一身已经够用了,要是现在就穿那么多,以后恐怕连屋门都出不去,那可不是好事, 所以最好现在就先适应起来,只要心理上适应了、习惯了,以她的适应能力这不算啥大事。
苏奶奶觉得孙女说的也在理,又忍不住心疼她这身子骨太单薄,这么瘦,冬天可不是要遭罪!
老太太自打火车朝着老家越走越近,这气色就越发好了起来,这会儿看着反倒比苏慧兰这个年轻人儿还强了点,这让苏慧兰安心的同时又有点无奈。
总觉得是最近这段日子太舒心,她人也变得娇气了,果然是“由奢入俭难”啊!
好在走了一会儿,身上就开始热乎起来了,苏慧兰也有心情欣赏起四周景色来。
凌远县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向东延伸的支脉,伊勒呼里山脉北坡。虽四面环山,但这里的山不像南地的山脉大多高耸巍峨,普遍海拔不算太高,属于低中山,再加上山势起伏平缓,山顶浑圆,远远看着就像趴着一串串山包包。
可别小看了这些“山包包”,山上可有数以万计的参天大树!
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飞禽走兽、山珍宝药数不胜数,再加上中部地区因呼玛河的干、支流流经形成了大片河谷湿地,青山秀水之下,就成就了那句引无数人向往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但是这里极端的严寒气候也是人类生存的巨大挑战。
这偌大的凌远县目前只有三个公社,每个公社由当地人自然形成的村落,如今叫生产大队,只有一到两个!
像苏慧兰即将落户的向阳公社,下面就两个大队,那人口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五十户。
苏慧兰听奶奶讲过,再早当地连这点人都凑不出来呢,那是真正的荒无人烟,奶奶的父辈们也是在南边气候更暖和的地方过活。
只不过后来家乡开始打仗,先是跟小鬼子打,等小鬼子跑了,又闹起了“绺子”(土匪),那些人穷凶极恶,人们被逼无奈,只得带上为数不多的家当离开故土。
其中一小部分就选择来到了气候条件更严峻的大兴安岭深处,靠打猎、伐木为生。
后来解放了,人民军队消灭了作恶多端的“绺子”,可大伙儿都在本地呆惯了,也不想来回折腾,最后就没回去。
那时候的凌远还是一片荒地,从苏奶奶家所在的石砬子镇走到这里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从五十年末起,国家开始派部队进驻山里,开山修道,建国营林场,对当地进行大规模开发,之后陆续又有从四面八方来的工人、干部、知青们来支援建设,山里进出的人多了,凌远县才开始有了雏形。
65年的时候,国家正式设立凌远县,68年成立凌远县革命委员会。
苏慧兰走在凌远县并不算宽阔的大街上,听奶奶兴致勃勃的说起,她来滨河前两天这里刚下了一场鹅毛大雪,能到人小腿肚那么高。
那铺天盖地的大雪一下,不管是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包包们,还是近处街道两边有着高高“人字形”屋顶的房屋,全部蒙上了一层纯粹的白,当太阳升起时,仿佛一片梦幻的童话世界。
祖孙俩踩着压实了一半、还有点打滑的冰雪道,走了半个小时,才到了凌远县客运站。
苏慧兰发现客运站斜对过就是县医院,想着昨天奶奶那种突发状况,到底不放心,拽着奶奶进去检查了下身体。
这座县医院规模不大,医护人员也少得可怜,但是看病的老大夫瞧着很是厉害。
听了苏奶奶昨天的情况,拿着听诊器仔细听了听,又号了号脉,接着还主动说出了几条症状,问苏奶奶平日有没有这些情况。
苏奶奶细细一品,那些症状居然全都有!
老大夫就说苏奶奶问题不大,就是平日不太注意身体,营养不良、过度劳累,这些本来是需要慢慢调养的,结果老太太最近饮食有些油腻,身体一时负荷不住,再加上昨天情绪忽然激动,这才引发了心悸。
回去好好休息,增加营养的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另外就是这阵子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不要再受刺激。
由于当地药品紧张,老大夫就给开了点维生素,饶是如此,苏慧兰也已经很满足了。
她心里其实最恨的是自己,一是在滨河那几天不该带着奶奶吃那么多油腻食物;二是昨天不该任性去买书,结果耽误了回来的时间,害奶奶着急。
从县医院出来,已经十点多了,正好十点半有一趟到向阳公社的客车,祖孙俩刚好赶上了。
从凌远县到向阳公社一天有两趟车,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平时车程差不多要两个小时,如果赶上大雪天或初春开化,道路不好走时,车次还会取消。
车票一毛钱一张,但坐车的人不多,位子差不多空了一半。
等到十点半,客车准时开动,苏慧兰坐了没多久就觉着自己脚冻麻了!
苏奶奶就起来坐到了过道对面的位置,让孙女把鞋脱了,跟她面对面坐着,把脚放她到衣襟底下!
苏慧兰可不好意思,她都这么大了,哪能还像小时候似的让奶奶给她捂脚!
为了转移苏奶奶注意力,苏慧兰就缠着老太太给她讲讲向阳公社的历史,顺便打发时间。
向阳公社早期是一个只有三五十户人家的小镇,名叫石砬子镇,然而说是“镇”,其实不过是个小村庄。
后来这里成立了向阳林场,随着五湖四海来搞支援建设的人们越来越多,基建不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日益尖锐,林场人不得不把任务一分为二,在保证自己采伐任务的前提下,也开始大力开发基建,保障后勤工作。
这样,原本空空如也的石砬子镇渐渐就有了供销社、发电站、卫生院、粮站、学校等基础设施,大家也都随着前来搞建设的林场人习惯,开口闭口把这里叫做林场。
从67年第一个林场正式成立,一直到70年,凌远县内包括向阳林场在内一共有三个林场。
去年这些林场又都统一改称“公社”,向阳林场也变成了向阳公社。
这一系列变化给为数不多的当地人带来了极大便利,苏奶奶就再不用像过去那样,为了一包粗盐要连着往小镇上跑好几趟。
基于特殊的形成模式,这里实行政企合一制度,林场既担负森林管理采伐工作,也兼管当地行政机关,说白了就是“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一地的林场场长同样也是本地的公社社长。
相比林场内数以千计的职工,像他们秀山大队这样的本地村落实在是人少得可怜,所以公社领导们对下面两个大队的管理都十分宽松。
大队的男人们平常由大队干部组织,集体上山伐木,然后运到林场,换回钱和各种票据,再由大队干部按照各自出工的工分分配给大伙儿。
女人们就在家里种地,种完集体种个人,至于种什么呢?
土豆、萝卜、大白菜的老三样,加少量蔬菜,要是时间掐的好,还能种点玉米、大豆尝尝鲜。
到了夏天也可以上山采山货,蘑菇、木耳、药材、松子,都能拿到供销社换钱,贴补家用。
此外,公社还鼓励社员在家搞养殖,养猪、养羊、养鸡都行,数量方面也放宽了许多,毕竟本地冬季漫长寒冷,人不吃点油腥根本熬不住。
再加上当地人少,有吃不完的肉都是通过供销社卖给林场,这也能适当减轻点当地的运输负担。
苏奶奶告诉苏慧兰,本来她家里就养了四只芦花大母鸡,有一只特别漂亮,鸡冠子鲜红,身上的羽毛黑的黑、白的白,可精神了!
不过在她去滨河之前,她把这几只鸡都卖掉了。
苏慧兰听到这儿,连忙握紧了奶奶的手,小声安慰老人家,回去保证给她变出几只一模一样的来!
苏奶奶笑的特别开心。
祖孙俩有说有笑,冷冰冰的车里也不再那么难熬,两个小时的时间好像过得快多了。
等下了车,苏慧兰的脚指头都快没知觉了,踩在雪地上,总觉得自己好像踩在了云端上,一点真实感都没有。
苏奶奶却劝她别停,就这么慢慢走,脚指头很快就能回血暖和起来。
苏慧兰听奶奶的话,走了一段时间果然好了不少。
从向阳公社到秀山大队得走三个小时,不过去年林场修了路,赶上好走的时候,两个小时就能到。
今天祖孙俩显然运气不错,才走半个小时,就见迎面来了一架马车,上面有个穿着羊皮袄的高壮小伙子远远的挥手招呼道:“哎,前面的是三奶奶不?”
第22章 家乡(一) 苏奶奶看见来人十分高兴,……
苏奶奶看见来人十分高兴, 连忙拉下脸上的围巾,喊道:“是大奎啊,是俺回来了!”
等双方离得更近些,大奎便叫停了马儿, 从车上一跃而下, 乐呵呵的上前道:“三奶奶真的是你啊, 俺爸就说让俺这两天都过来瞅着点, 没想到俺这才第二趟来就把你给接着了!”
苏奶奶笑的越发开怀:“你爸总是这么惦记俺!连带你们哥俩对俺也好, 俺这老婆子有福气!”
大奎憨憨一笑, 转头看见摘了围巾面带笑容的苏慧兰, 立马“哎呀”一声:“三奶奶, 这是不是俺那老妹儿啊?”
有关苏慧兰的身世, 大队里知道内情的人很少, 苏大奎家算一个。
苏大奎的父亲苏志国是现任秀山大队的大队长,也是苏志刚、苏志强俩人的堂兄弟, 两家的血缘关系更近一点,平日关系也很好。
苏慧兰早就听奶奶说过这些年在老家多亏了苏志国一家照顾, 是以她对苏大奎非常有好感。
听他开口询问, 便主动答道:“大奎哥,我是慧兰,这次回来就留在咱秀山,以后都不走了!”
苏大奎闻言十分高兴,连道:“不走好、不走好,省得俺三奶奶惦记!慧兰老妹儿,你别看咱这嘎达冷,但是轻易饿不死人!再者,你留下, 只要有俺苏大奎在,谁都不敢欺负你!”
苏慧兰也回的敞亮:“好嘞,那我以后就靠大奎哥给我撑腰了!”
苏大奎哈哈直乐。
双方打过招呼,苏大奎就忙让祖孙俩上车,自己主动帮苏慧兰把行礼往车上装。
苏慧兰手边一个背筐、一个塑料编织袋,背筐是空的,上面蒙着布也看不出来。编织袋外边看着鼓鼓囊囊,其实里面就是几件棉衣,拎着一点也不沉。
之所以这么大费周章,主要还是为了以后空间里的东西师出有名,不叫人起疑。
就在方才她看见苏大奎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把编织袋里的棉衣换成了其他东西,连背筐里也装得满满登登,所以苏大奎过来帮她搬行李的时候,一上手就“妈呀”一声!
“哎呀,三奶奶,俺老妹儿不光长得好看,这劲儿也挺大啊!就这一袋子加这一筐,俺拿着都费劲儿,你们这还拿了一道儿,可真厉害!”
苏慧兰和苏奶奶对视一眼,各自抿嘴偷笑,苏奶奶还煞有其事道:“她这是随俺,俺年轻的时候就这样,劲儿大!”
等祖孙俩坐上马车,苏奶奶忽然想起来,有些奇怪道:“大奎啊,你咋把这车赶出来了,咋没套爬犁啊?”
当地雪大,而山野地面不平,常有些沟沟坎坎,被大雪覆盖后,表面根本看不出来,马车一个不好就容易陷在雪窝子里出不来,所以这里冬天出门都用爬犁做交通工具。
这一问问的前头赶车的苏大奎直叹气:“爬犁都叫俺五爷锁起来了!”
苏奶奶诧异道:“锁起来了?那你们这几天没上山啊?”
苏大奎有些无奈道:“没上,都好几天没上了!”
苏奶奶闻言吃了一惊,忙催问他出了什么事,苏慧兰也觉着好奇,在旁边支棱着耳朵听起来。
于是前头的苏大奎就一边赶车,一边给祖孙俩讲起了这几天队里发生的大事!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队里的孩子们在冰面上抽冰尜,李老蔫家的二儿子不小心,一鞭子抽到了旁边吴二愣子家小儿子的脸上,当时就给抽出了一道血口子!
吴二楞家情况有点特殊,他家四个孩子,前头三个都是女孩,最后这个是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的男孩,家里就溺爱的厉害,有点把这孩子惯坏了。
所以冷不丁被抽了这么一下子,吴家小子当场就闹开了,也不管李家小子怎么赔不是,就是不答应,非要拿鞭子抽回来不可!
吴家小子平时性子霸道,大伙儿都不怎么爱跟他一块儿玩,反倒是李家小子随他爸,憨厚还仗义,在孩子堆里比较有人缘,所以吴家小子要抽他,不少孩子看不过眼,都帮着李家小子。
不过吴家小子在家得宠,兜里总有好吃的,靠这个也笼络了几个玩伴。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49024/125290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