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页

推荐阅读:事不过三万古神帝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临时夫妻(np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素女 (古言,1V1,高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

    但这话她就不方便详细说了。但看女官们一个个都情绪高涨、干劲十足,她觉得已经不必多说。
    “立体农业”的计划就此开始。
    伊南先答应了那几个短工的要求,签订了契约,将他们转成“长工”,并且请阿布的后人给她又推荐了些可靠的青壮年。这些人组成了一个“施工队”。
    此外,伊南去附近的陶砖场订制了一批细细的陶制管道。这些管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会留有一个小孔。小孔中则会伸出一枚更细的小陶管。
    她又去订购了一批沥青,这些天然沥青通常用于造船。但在她这里,则用于管道和管道之间密封连接。
    所有的材料都到齐之后,她就开始带领“施工队”重建整座夏宫的灌溉系统。
    在这过程中,施工队正巧发现了夏宫原有的灌溉系统,连忙请“公主殿下”来看。
    伊南赶来,只见眼前是一座巨大的人力水车。水车上顺序安装着十几个巨大的水桶,只要用人力推动,就可以令盛满水的水桶从地面上升,一直升到位于三层楼的高空。在那里,水桶倾倒,桶里面的水自动落入上面的水箱,然后再通过水槽输送到三楼各处的花圃花坛,浇灌花木。
    “可以用!”伊南检查了人力水车的情况,果断点头。
    一切可以加以利用的东西她都不会放过。更何况这水车的设计十分精妙。
    但是长工们一起咋舌:“这么大的水车,需要多少人一起推才能推得动啊!”
    “嗐,巴比伦的王,恐怕是让奴隶来推这些水车的吧?”一个女官插嘴,“王哪里会在意这个?”
    伊南不语:她以前阅读历史书时,也曾经读到过类似的桥段。书中的评价是说古代王国的君主,滥用奴隶的劳力为自己提供奢侈享受。
    看起来,这座夏宫以前的主人,应该也是命令这些奴隶服劳役,付出巨大的劳动,来维持夏宫的郁郁葱葱。要将这些大桶的水都运送到三楼去灌溉,恐怕要十几个奴隶一连劳作大半天。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滥用人力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想到这里,伊南果断摇摇头,说:“不,等到我们整个灌溉系统都建成了你们就会知道。”
    “有了这些管道,每天只需要打两桶水到三楼就足够了?”
    “两桶水?”长工们相互看看。他们可是见过三层楼的规划的。那里到处都设置了成片成片的“花坛”,或者说是“菜地”。
    只用两桶水?浇一小片都不够吧?
    但他们疑惑归疑惑,米底公主的命令他们都不敢违抗。且先不顾到底要打多少水的问题,长工们按照伊南的要求,把水车修复,然后将陶砖场烧出的陶管一截一截地连接起来,用沥青密封,防止漏水。
    接下来,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了。伊南故意在第一段管道铺设完成之后,把所有人都叫来,带领他们做了实验:
    一个长工在一楼推动水车,送了一桶水上三楼。这桶水到了三楼,自动倾倒进一座水槽,并沿着水槽,全部流淌进事先铺设好的管道。
    在众人的瞩目之下,流淌进管道的清水,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呼”地一下全部涌出,迅速渗进土地。人们眼前,只有那些从管道小孔中伸出的细小陶管口,有黄豆大的水滴渗了出来,速度很缓慢,一滴,又一滴。
    这和以前人们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式存在巨大的不同。现在从陶管中渗出的小水滴,虽然少,但是胜在细水长流。从地表打上来的这一桶水,看样子能够浇灌个大半天,都不一定能滴完。
    “这……这对花花草草最好了!”多丽伸出她保养得宜的双手,轻轻调整陶管管口的方位,让种植在附近的幼苗得到最恰当的灌溉,“幼苗最忌大水猛灌,浇一次不浇一次的。这样虽然只有小水滴,但对幼苗是最好的。”
    伊南笑眯眯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没有多说话。她想说,其实还有个好处——多余还未滴出的水现在被保留在陶管中,避免了水分的大量蒸发。
    因此,用这种方式浇灌作物,是最大程度利用劳动效率,最不浪费的一种方式。
    当然,这座夏宫以前大水漫灌的方式,也能带来另一种方式的“立体农业”。用来灌溉的水,从各层冲刷下大量的有机物,送入平地上的鱼塘或是莲池,能够令藻类繁殖,水生动物迅速长大。
    但是有机物含量浓度过高,也一样会引起“红藻”之类的灾难,让水中的鱼类窒息死亡。
    因此现阶段伊南还是比较青睐“滴灌”的方式来构建她的立体农业。
    这时,刚刚在的楼下打水的长工也上来了三楼,向大家耸耸肩,表示十分轻松,一点儿都不累。
    多丽若有所思:“难怪,难怪公主殿下一定坚持在三楼也都种上花草与蔬菜!”既然解决了灌溉问题,在哪一层种不是种呀?
    有这座庞大的夏宫在,他们相当于是凭空多出了两到三倍土地面积。
    多丽自觉出身宫廷,见多识广,但是这种种植她着实是见所未见,不得不对伊南生出钦佩——看来,无论是巴比伦还是米底,大家种田的本事,都比不上“犹地亚人”。
    实验做完,所有人都对这种崭新的“滴灌”技术充满了信心。
    随着陶砖场将烧成的管道材料源源不断地送到,工匠们忙着将这种新的浇灌系统铺遍夏宫的每一个角落。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52199/130761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