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节
推荐阅读:淫乱寂寞人妻、[历史同人] 大唐诡务司、[综漫] 我靠马甲系统组成了祗王一族、[综漫] 原来我是汤姆苏、[柯南同人] 侦探总怀疑我是嫌疑人、清风啸江湖、[咒回同人] 是六眼未婚妻又怎样、拯救华夏,从打造戴森球开始!、[火影] 章鱼小丸子、[原神+星铁] 谁还不是条龙了、
苏锦心头闪过一道亮光,显然夏竦出手了,但不知是何种手段。
于是不再多问,命人备了马匹,带着王朝马汉等人跟随唐狮直奔西城案发之地。
案发之地是一件普通的客栈,在后进一间狭小的客房内,一名中年男子直挺挺的躺在床上,颈项上的白绫尚未解除,几名差役把守住门口,围着一群客栈的客人在不远处指指点点的议论。
苏锦明知那人早已气绝身亡,却还是上前探探鼻息,回头问道:“唐提刑,何时发现的死者?”
唐狮道:“近午时,店小二前来打扫,见屋门紧闭,于是从窗户缝隙往里看,这才发现此人已经悬梁自尽,救下来的时候早已气绝身亡。”
苏锦道:“仵作验尸了么?确定是自杀还是他杀?”
唐狮道:“仵作和捕快班头都已经仔细勘察过,并无搏斗痕迹,死因确实是悬梁而死,但要断定自杀还是被他人所杀却还为时过早,不过这人身上有封遗书,所涉之事甚是重大,这才斗胆请了苏大人前来主持。”
苏锦挑眉道:“有遗书?在何处?”
唐狮一摆手,一名差役从一只牛皮封中取出一张白纸呈了上来,苏锦展开细看,看完之后心头雪亮,这必是夏竦的金蝉脱壳之际无疑,这个人成了夏竦的替死鬼了。
那遗书其实便是一封悔过书,死去之人乃是年前来京鼓动闹事的废官之一,此人姓熊名德康,这熊德康本是淮南东路泰州府辖下的一名县令,去岁新政颁布,范仲淹和富弼两人巡游两淮路两浙路大肆罢黜冗官之时,这位熊德康因为碌碌无为被掳了下来,于是乎便伙同其他各地废官来京城闹事。
但皇上支持新政的态度坚决,这些人虽然百般的闹腾,甚至有人在十字街头上吊自尽也没能让他们官复原职,其他废官都陆陆续续的回去另做打算,而这位熊德康却不愿回去,一直在京中奔走求告,喊冤叫屈。
信上熊德康自称:“余本变卖家产天地之资伸冤,此冤不申誓不归乡,但时日越长,越是渺茫难测,圣上为奸党所蒙蔽,不知各地冤情,煌煌大宋之天,已污浊晦涩暂失清明;元日并上元,他人合家聚首其乐融融,惟我独守寒舍心如死灰,思来想去,伸冤无门,而害我于如此境地者唯范仲淹富弼两贼者也……”
后面则是将满腔的怨恨落到范仲淹和富弼的头上,说什么‘吾虽不久于世,亦要为朝廷诛除奸邪’,还交代了他的复仇计划,交代了他如何乔装打扮打探石介府中之事,寻到蛛丝马迹之后巧设机谋于水墨斋骗得石介手迹和印章,并雇人杀了水墨斋老顾灭口,之后如何模仿石介手迹写下诬陷之信,并使钱求人将信带进宫中放在黄公公的屋内,以期让皇上知道云云,总之事无巨细交代的清清楚楚。
至于他自己自杀的原因,那信上也有解释,说是事情闹出来之后,自己虽然很是解气,但良心上备受煎熬,思来想去,为了一己之私而凭空捏造他人谋逆之罪,有违圣贤教导,还说什么老天自有报应,皇上迟早会明白韩范富弼等人是奸邪之辈,自己这么做并不符合一个读书人的品行,于是决定将真相讲出来,但又怕自己自首去会招致世人唾骂,便选择了一死了之,留书于人,将真相澄清。
信上还说:他的身死并不是对韩范富弼奸党之流的屈服,而是为了洗刷自己一时之污,并借以死谏皇上,勿为奸党所蒙蔽,希望皇上能明察秋毫,不要任凭他们胡作非为,早日澄清朝野,回到正确的治国之道上来。
苏锦读完这封信,心中惊惧不已,自己什么都想到了,但却忘了夏竦的毒辣手段,不消说,这熊德康是夏竦抛出来的替罪羊了,将所有的犯罪情节安在这个死人头上,这件事便从此死无对证了。
苏锦咬牙暗骂,同时也感到有些后悔,虽然这个熊德康也不是什么好人,既被范仲淹富弼废掉官职之人不是裙带关系便是贪污腐败之徒,最起码也是个尸餐素位的碌碌无为者,死了或许不冤,但毕竟是一条性命,夏竦的手段也过于卑鄙了些,而且可以肯定,这熊德康的死绝非自杀,而是被夏竦所杀了。
第八六三章用人者疑
苏锦虽然后悔,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也只能继续演下去。
但苏锦决定稍后要给夏竦一个大大的警告,明确告诉他如果他依旧这么拿人命当儿戏,想杀便杀,全然不顾其他的话,自己的忍耐力也是有限的。
苏锦虽不像这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满脑子都是忠君报国之心,但也不希望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腥风血雨,说到底,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虽然痛恨夏竦的手段毒辣,但却也不得不佩服夏竦的手段高明,这么一来,符合了苏锦提出的两项要求,一则洗刷了富弼石介等人的冤屈,二则彻底摘清了夏竦和此事的关系;要想让此事变得跟完美一些,只消隐瞒掉抓获的六名打手的口供,只呈上金哥儿和他的口供便可以对的严丝合缝。
金哥儿并不知道幕后主使是谁,他只知道有一伙人杀了老顾,给了他银子,至于这伙人是什么身份,什么来头,他一概不知,说那伙人便是这位熊德康所雇之人,也能说的通。
接下来开封府提刑司又在熊德康所居的客房内搜出了数封临摹之信,内容便是那封诬陷之信的内容,只是数处临摹的出了差错,所以弃之不用;又搜出了石介的亲笔信和几张空白盖章的信笺,更加坐实了熊德康的遗书内容的真实性;至此,可算是前后贯通证据确凿,这位熊德康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主谋无疑。
当日下午,苏锦携着这些证据进宫面见皇上,将此案始末一一叙述,赵祯听后也惊讶无比,整件事就像是个曲折的戏文一般,谁也没想到蛰伏在京中的一名废官居然能设计出这出好戏来,而最终却又良心发现畏罪自杀。
赵祯唏嘘良久,当即下诏将案情昭雪,立即释放石介,原本被敕令停职在家的富弼也官复原职,次日朝上再做抚慰。
苏锦不愿在京中过多逗留,他的差事已经办完,便以秦州事务繁忙为由向赵祯辞行,谁知赵祯却不让他离开,反而招呼他坐下。
“苏锦啊,你我君臣好久没有长谈过了,最近你回京城来若朕不召你上殿你都是躲着不见,是何道理?”
苏锦道:“哪里是躲着皇上,有时候是因私事进京,怕皇上责骂微臣因私废公,有时候是因公事,但来京一日便即办好,也不能没事便跑来叨扰皇上,每月一次的奏议折子臣可从没断过。”
赵祯摆摆手道:“你也莫说理由,朕知道,你是不想惹上新政之事,原本朕是因你殿试策论十弊之论才下定变法之心,如今新政实行已经快一年了,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也颇为尽心尽力,但成效似乎并不大,反而反对之声愈演愈烈,你是始作俑者,应该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吧。”
苏锦摇头道:“臣不知原因。”
赵祯不悦道:“是不知还是不愿讲?”
苏锦道:“皇上不要为难臣了,新政伊始臣便表明了立场,既不参与也不反对,现如今我跳出来说三道四算什么?”
赵祯道:“你跟朕私下说说又有谁来说闲话?”
苏锦道:“皇上该去问范大人韩大人富大人他们,他们自然有见地,皇上反来问我,恕臣直言,这是对他们的不信任。”
赵祯看了苏锦两眼,叹息道:“还是你了解朕的心思,朕确实有些不太相信他们能将此事办成了,你看看,新政实行了快一年时间,吏治虽稍有澄清,但各地的反对之声越演越烈,朕的本意是希望他们采用温和手段,而他们却惹得天怒人怨;光是京城之中,废官啸聚闹事,喊冤哭闹上吊自杀的,弄得人心惶惶;就拿此事而言,一个小小的县令居然都说什么以死相谏,说他们是奸党蒙蔽朕的眼睛,能将人逼得以死相谏,这新政是不是真的很不堪了?”
苏锦静静的道:“皇上莫要如此说,新政自然会得罪很多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利益被触动,以死相逼也不奇怪;皇上若是不信他们几个人的能力,当初又何必要下诏实行新政呢?”
赵祯缓步起身道:“话虽如此,但朕亦非万能之人,岂知事态发展到如此地步,朝中大臣倒有一大半是不支持新政的,这让朕觉得很是意外,你想想,晏相、杜枢密、陈相、六部尚书中的三位,这些人都对新政漠然视之,虽然朕明令他们不得参与此事,但他们的态度我还是能看的出的,特别叫朕意外的便是你了,本来朕以为你定会支持,但没想到你率先提出却又断然不参与,这更是教朕百思莫解。”
苏锦苦笑道:“皇上,臣当日只是提出这些弊端和对策,可并非是说便能马上实行,以微臣之力,参与也是枉然;声望如范帅韩帅等人,登高一呼天下响应之臣尚且如此遭受抵.制,臣即便加入又有何用?况且西北事务繁杂,数十万百姓的吃喝拉撒之事已经让我焦头烂额,我岂有余力涉及其他?”
赵祯喃喃低语道:“登高一呼……天下响应,你是这么看韩琦范仲淹他们的么?”
苏锦一怔,敏锐的感觉到了不对劲,忙道:“臣的意思是,韩范两位大人都是当世名臣,人人都知道他们是为国为民的忠臣,他们的声誉自然比臣要高……”
赵祯打断苏锦的话头,突兀的问了句道:“你听到了朝廷上下的朋党之议了么?”
苏锦目瞪口呆,心道:“终于还是来了,赵祯对范仲淹韩琦等人已经生了戒备之心了。”
赵祯缓缓转头,指着案头一堆奏折道:“朕连日来接到了很多人的折子,谏院钱铭逸、王拱辰、荆湖北路路使李耀成、江宁府知府成岁焕、以及中枢谏官、六部十几位官员均上了折子,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结为朋党,利用朕的信任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有人说,连朕的身边之人,后宫的内侍之中也有被他们拉拢入伙的,你说,这件事是真是假呢?”
苏锦心头大跳,稳定一下情绪道:“是真是假臣不敢胡言乱语,但以臣对这几位大人的了解,当不至于如此吧。”
赵祯冷笑道:“你倒是滑溜,两边不得罪,那日早朝之上,朕曾问范仲淹关于朋党之事的看法,他居然说什么朝廷之上,若分正、邪两党也不足为奇。说只要朕用心体察,就可以分辨忠奸。还说什么假如结党做好事,那便对国家无害,你听听他的论调,这是公然为朋党开脱,我大宋立国以来,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均留下祖训,决不许朝堂之上有朋党存在,前朝覆灭之患犹在眼前,如今这个范仲淹居然大谈什么即便有朋党也无妨的言论,岂不荒唐之极?”
苏锦忙起身道:“皇上息怒,这些都不足以证明范大人韩大人等人确实是在结党,皇上切不可因一面之辞便信了,还需要查探清楚才是,也许……也许是因为新政之事,遭人攀诬也未可知。”
赵祯冷眼看着苏锦道:“你倒像是为他们辩白一样,莫非你也在其中?”
苏锦正色道:“皇上,臣只是建议皇上明察而已,皇上既问,臣不能不答,答了却又见疑,那臣还有什么好说的?臣只是不希望朝中再起波澜罢了,臣即日回西北,朝中之事皇上自断即可,在此事上,臣决定再不发一言。”
赵祯看着面红耳赤的苏锦,忽然笑了,温言道:“你还是那么大胆,朕就说你两句,你倒是将朕驳斥的哑口无言;你实不知此事在朕心头形成的困扰,朕虽非有为之君,但亦不想当昏君,朕不想看到在朕的眼皮底下有人结党为祸,一旦社稷动荡,朕如何对得起祖宗的江山,如何对得起我大宋百姓?”
苏锦吁了口气道:“皇上的心思臣懂,但此事臣帮不了您,臣唯一能给的建议是查清楚再说,其他的臣不便多言。”
赵祯叹了口气坐在椅子上沉思,苏锦不愿久留,起身告辞出宫,赵祯恍若未觉,苏锦退出之时,他依旧面沉如水像个泥塑木雕一般端坐沉思。
……
苏锦隐隐预感到暴风骤雨的来临,虽然自己也对范仲淹韩琦等人的急功近利之行不敢苟同,但很明显赵祯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样一来,韩范等人的地位便岌岌可危了。
新政推行困难,招致连番的反对,朝廷内外也是怪事频出,这些事赵祯尚且能容忍,因为不管赵祯的真实态度如何,他也是公开表态支持新政的,所以新政如果失败,便意味着赵祯的决策失误。
赵祯自然不愿承担这个决策失误的名声,但他又不能公开的表示退缩,就在此时,这朋党之议被提出来,恰好给了赵祯一个理由,如果范仲淹韩琦等人被证明真的是结为朋党的话,赵祯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将他们贬斥罢免,新政也自然不了了之,然则罪名则是因朋党而起,而非赵祯之过了。
况且,朋党乃是宋王朝的底线,朝中重臣一旦结为朋党集团,显然对皇权是种ēixié,重臣把持朝政,废君另立之事不胜枚举,赵祯的担心也非多余,也难怪他慎重以对,视之如虎狼。
回到苏宅收拾行囊准备回秦州的苏锦怎么想怎么觉得不是滋味,他益发的感觉到这个时代的残酷,身处臣子之位,不管你是如何的忠心耿耿,一心为朝廷为皇上效力,下场也未见的多好。
虽然苏锦知道这场变法的失败不可避免,但苏锦还是想为范仲淹等人做些什么,风雨欲来之际,自己不能漠然以对,但能做的确实有限。
想来想去,苏锦写了一封没有署名没有落款的信,信中将今日赵祯和自己的谈话内容大致罗列,点明皇上已经见疑于朋党之事,希望有人能站出来赶紧澄清此事。
写完信之后,苏锦本想命人送到范仲淹或者韩琦府上,但一想以两位大人的高傲或许根本不屑一顾,反倒浪费了自己的一番心思,富弼也不适合,只有欧阳修最适合,欧阳修老奸巨猾,见到这封匿名信自然明白其中的厉害。
决定之后,苏锦将信封好,吩咐仆役明日自己动身之后,方可将此信送至欧阳大人府中,交给他的管家便可,不可暴露自己的身份。
次日一早,苏锦只向晏殊辞行,带着家眷便匆匆上路,离开京城之际,苏锦扭头回望,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确实人祸有天兆,只见汴梁城上空愁云惨淡,一片萧索寂寥之色,看着教人很不舒服,苏锦赶紧扭头不愿做唯心之想,快马加鞭,离京而去。
第八六十四章朋党论(上)
欧阳修最近的心情很不好,自从新政开始推行之后,欧阳修本以为可以一展身手跻身中枢重臣之列,为此他做了重大的选择,甚至放弃了一直以来要紧跟晏殊步伐的策略,也不惜将长久以来tongguo苏锦和晏殊之间建立的良好关系荒废。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欧阳修另攀高枝,新政大势所趋,可晏殊对此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自己当然不能跟着晏殊的步子走,让他无法理解的是苏锦的态度,本以为他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却没想到四大巨头登门相邀却全体吃瘪,苏锦的态度居然是反对这种激进的变法,而劝说他们缓行之。
欧阳修不能再等了,他已经在朝中晃荡了十余年,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始终未能进入权力的核心,之前靠弹劾官员在朝廷中寻找存在感,随着年纪的增长,欧阳修益发觉得那种办法绝非什么正途;真正成为权力核心成员,便只能干成一件大事,而这次新政便是最好的契机。
鉴于此,他毅然加入朝廷新贵范仲淹韩琦等人的阵营,为其出谋划策,带领谏官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对反对新政官员的口诛笔伐,而范仲淹和韩琦等人对欧阳修也越来越倚重,凡是必会征询他的意见,给了欧阳修相当大的满足感。
实际上,对于新政本身的利弊好坏,欧阳修并无多大想法,相反他倒是有些赞同苏锦的说法,随着新政的推行,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各地官员雪片般的奏折,联名上书,甚至废官们的以死相逼,乃至于背地里的阴谋诡计都让他觉得新政推行的过于迅猛,反弹压力也极大。
放眼朝廷内外,支持新政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是反对,还有一部分则是观望;当新政之火烧到京官的头上的时候,很多老臣不惜在宫门外长跪不起,给皇上施加压力。
不过欧阳修并不在乎这些,他们的背后站着赵祯,只要赵祯支持,新政必然会推行下去,任凭他人如何反对、朝野内外如何非议如沸,有了皇上的支持什么都可以不在乎,这是最大的一条大腿;实际上这也是欧阳修选择同范仲淹韩琦等人一起积极推行新政的最终原因。
说白了,揣摩圣意,做皇上希望做的事,这比抱着任何人的大腿都强。
然而最近的一系列事情让欧阳修觉得甚为窝火,其他的倒也罢了,最主要的是,皇上的态度似乎有些变化,以前每朝之后必然召见韩范富弼及自己,态度温和的询问新政的进展和外界的言论,偶尔还宽慰几句,帮着出出注意,但年后以来,赵祯的疏远态度已经极为明显了。
欧阳修私下里分析原因,认为是石介和富弼一案引起了皇帝的戒备之心,毕竟涉及谋逆之事,当皇上的最为忌讳,案情未破之时,疏远些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今日早朝上,赵祯公布了苏锦所提供的案情证据,宣布此案告破,有人伪造石介书信陷害富弼,并宽慰了富弼几句;但随后范仲淹提出了几条关乎新政的奏议却依然被一一驳回,赵祯嘴上说要他们再斟酌的细一些,但众人都看得出,赵祯对这些奏议毫无兴趣;相反,对于谏院钱铭逸提出针对朝廷中有人结为朋党党同伐异的奏议倒是显得极为有兴趣,责令各官自省,语气极为的严厉。
欧阳修极为失落,一切都在向自己不希望的方向在逆转,皇上的态度足以说明一切,而自己想借新政之机进入中枢核心之位的梦想,似乎也变得遥不可及。
欧阳修阴沉着脸下了马车回到自己的府邸,官家老何上前来问好,随即帮欧阳修捧着官帽和朝勿,陪着欧阳修往内堂走。
“老爷,花厅的香饼已经燃了,进去暖和暖和,我命人给老爷熬了些麦粥,老爷早上没吃早饭,这会该垫垫肚子。”
欧阳修叹息道:“哪里有胃口,上午宅中可有人来拜访?”
这是欧阳修最近常问的一句话,自从成了新政推行的风云人物之后,家中访客不断,让欧阳修颇有些得势之感,但最近以来门庭冷落,这些人的嗅觉极为灵敏,似乎嗅出了点什么,都不愿来了。
“这个……倒是没有。”老何自然明白自家老爷的心思,见欧阳修面现失望之色,忙又道:“不过有人送了一封信来,是个仆役打扮的下人,问他是谁家的,他却不答,点名要老爷亲自启看。
“哦?信在何处?”欧阳修问道。
“放在书房呢,小人去拿来。”老何拔脚便走。
“不必了,我自去书房,你命人将书房的香饼燃起便是。”
“遵命!”老何急匆匆的去张罗了。
欧阳修在侍女的伺候下用热水擦了擦脸,换了便服来到书房中,书房内已经香味扑鼻暖烘烘的惬意之极,苏记宝山香饼确实是个好玩意,这一冬若无此香饼倒是挺难熬的,虽然苏锦和自己政见不合,但他送给自己的一百多斤香饼自己倒还是舍不得拒绝,无论如何,自己也算是和他朋友一场,苏锦倒也没忘了自己。
那封信就搁在案头上,欧阳修伸手拿起翻来覆去的看了两眼,信封上没款没识,看不出是何人所留。
“什么人鬼鬼祟祟的,难道也要学人用阴谋,写下谋逆之信攀诬与我么?”欧阳修冷笑着撕开封口自语道:“我又何惧这些宵小伎俩。”
信笺取出展开,信上的内容写的极为简洁,欧阳修用了不到几十息的功夫便快速的将信看了一遍,脸色也变得铁青,这封信显然是一名官员所写,而且是一位皇上信任的近臣,信中内容是皇上和写信人的一次密谈,关于朝中朋党之论的密谈。
从信中可以看出,皇上对朋党之事的重视程度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其中的言论已经颇为严厉,可以想象的到,皇上内心中对于朋党祸乱的忌惮之心。
写信人最后的建议是:欧阳中丞当告知诸君子,上书剖白自身,否决有结党之实,圣上已对此颇有忌惮之心,当此之时须得安圣上之心,平朋党之论,切不可顶风妄言,视若无睹,此为当务之急,新政之事宜缓行,待此事平息方可再图之,中丞大人慎之!
欧阳修颓然坐下,脑子里一片空白,事情若真如信中所言的那般严重,那既是说,不但新政无法进行下去,自己和范仲淹等人还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信上明明白白的说了,所谓的朝中朋党便是指范仲淹、韩琦、富弼以及自己和其他几名官员,也即是说,这阵歪风便是冲着自己等人刮来的。
怎么办?这封信的真实度有几分?写信之人到底是好意还是歹意?皇上到底是不是会小题大做的将他们视为朋党,视为朝廷祸乱之源来戒备?自己该如何面对?诸多疑问纷至沓来,充斥了欧阳修沮丧的脑袋。
枯坐良久,欧阳修拿起信来来回细看数遍,当看到‘新政之事宜缓行’这一句时,欧阳修蹦了起来,冷笑想道:“差点被欺骗了,这定是某人的伎俩,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强压不成,这是攻心之计了;范大人韩大人等于我等是奉皇上之命推行新政,皇上又岂会忌惮我等志同道合共议新政?这是明显的挑拨离间之举!皇上在朝中问及朋党利弊,范公开诚布公的表明心迹说只要是为国为民,便是有朋党也无需大惊小怪,当时皇上并没出言怒斥,这便说明皇上是默许范公之言,现在又蹦出来这封莫名其妙的信来,其目的便是为了让我等缓行新政,真是处心积虑之极。”
欧阳修冷笑数声,两手连扯将信笺撕得粉碎怒道:“偏不让你们如意,不仅如此,我还要上书皇上,澄清朋党之事,免得再有人拿这个做文章,我要向皇上解释清楚,并非所有的朋党都是为祸朝廷危害社稷,不错,我欧阳修是和范大人韩大人等人结为朋党,但我等立心为国,有岂有半分为祸之行?”
欧阳修赫然起身,铺开白纸,磨墨奋笔,少顷,一片洋洋洒洒的《朋党论》跃然纸上,欧阳修检查几遍,满意的仔细收好,夹在奏折硬封之间,唤了人来准备车驾入宫而去。
第八六五章朋党论(中)
“啪”的一声,一本奏折被丢在地上,赵祯咬牙皱眉怒骂道:“一派胡言,一派胡言,欧阳修这是跟朕叫板呢,朕要他们反思言行,明白朝廷对于朋党的态度,他却给朕上了这么一篇奏折来,这是公然的蔑视,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旁伺候的黄培胜吓了一跳,赶紧将奏折捡起来道:“皇上息怒,皇上莫要气坏了身子,欧阳修是个浑人,皇上何必为他大动肝火。”
于是不再多问,命人备了马匹,带着王朝马汉等人跟随唐狮直奔西城案发之地。
案发之地是一件普通的客栈,在后进一间狭小的客房内,一名中年男子直挺挺的躺在床上,颈项上的白绫尚未解除,几名差役把守住门口,围着一群客栈的客人在不远处指指点点的议论。
苏锦明知那人早已气绝身亡,却还是上前探探鼻息,回头问道:“唐提刑,何时发现的死者?”
唐狮道:“近午时,店小二前来打扫,见屋门紧闭,于是从窗户缝隙往里看,这才发现此人已经悬梁自尽,救下来的时候早已气绝身亡。”
苏锦道:“仵作验尸了么?确定是自杀还是他杀?”
唐狮道:“仵作和捕快班头都已经仔细勘察过,并无搏斗痕迹,死因确实是悬梁而死,但要断定自杀还是被他人所杀却还为时过早,不过这人身上有封遗书,所涉之事甚是重大,这才斗胆请了苏大人前来主持。”
苏锦挑眉道:“有遗书?在何处?”
唐狮一摆手,一名差役从一只牛皮封中取出一张白纸呈了上来,苏锦展开细看,看完之后心头雪亮,这必是夏竦的金蝉脱壳之际无疑,这个人成了夏竦的替死鬼了。
那遗书其实便是一封悔过书,死去之人乃是年前来京鼓动闹事的废官之一,此人姓熊名德康,这熊德康本是淮南东路泰州府辖下的一名县令,去岁新政颁布,范仲淹和富弼两人巡游两淮路两浙路大肆罢黜冗官之时,这位熊德康因为碌碌无为被掳了下来,于是乎便伙同其他各地废官来京城闹事。
但皇上支持新政的态度坚决,这些人虽然百般的闹腾,甚至有人在十字街头上吊自尽也没能让他们官复原职,其他废官都陆陆续续的回去另做打算,而这位熊德康却不愿回去,一直在京中奔走求告,喊冤叫屈。
信上熊德康自称:“余本变卖家产天地之资伸冤,此冤不申誓不归乡,但时日越长,越是渺茫难测,圣上为奸党所蒙蔽,不知各地冤情,煌煌大宋之天,已污浊晦涩暂失清明;元日并上元,他人合家聚首其乐融融,惟我独守寒舍心如死灰,思来想去,伸冤无门,而害我于如此境地者唯范仲淹富弼两贼者也……”
后面则是将满腔的怨恨落到范仲淹和富弼的头上,说什么‘吾虽不久于世,亦要为朝廷诛除奸邪’,还交代了他的复仇计划,交代了他如何乔装打扮打探石介府中之事,寻到蛛丝马迹之后巧设机谋于水墨斋骗得石介手迹和印章,并雇人杀了水墨斋老顾灭口,之后如何模仿石介手迹写下诬陷之信,并使钱求人将信带进宫中放在黄公公的屋内,以期让皇上知道云云,总之事无巨细交代的清清楚楚。
至于他自己自杀的原因,那信上也有解释,说是事情闹出来之后,自己虽然很是解气,但良心上备受煎熬,思来想去,为了一己之私而凭空捏造他人谋逆之罪,有违圣贤教导,还说什么老天自有报应,皇上迟早会明白韩范富弼等人是奸邪之辈,自己这么做并不符合一个读书人的品行,于是决定将真相讲出来,但又怕自己自首去会招致世人唾骂,便选择了一死了之,留书于人,将真相澄清。
信上还说:他的身死并不是对韩范富弼奸党之流的屈服,而是为了洗刷自己一时之污,并借以死谏皇上,勿为奸党所蒙蔽,希望皇上能明察秋毫,不要任凭他们胡作非为,早日澄清朝野,回到正确的治国之道上来。
苏锦读完这封信,心中惊惧不已,自己什么都想到了,但却忘了夏竦的毒辣手段,不消说,这熊德康是夏竦抛出来的替罪羊了,将所有的犯罪情节安在这个死人头上,这件事便从此死无对证了。
苏锦咬牙暗骂,同时也感到有些后悔,虽然这个熊德康也不是什么好人,既被范仲淹富弼废掉官职之人不是裙带关系便是贪污腐败之徒,最起码也是个尸餐素位的碌碌无为者,死了或许不冤,但毕竟是一条性命,夏竦的手段也过于卑鄙了些,而且可以肯定,这熊德康的死绝非自杀,而是被夏竦所杀了。
第八六三章用人者疑
苏锦虽然后悔,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也只能继续演下去。
但苏锦决定稍后要给夏竦一个大大的警告,明确告诉他如果他依旧这么拿人命当儿戏,想杀便杀,全然不顾其他的话,自己的忍耐力也是有限的。
苏锦虽不像这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满脑子都是忠君报国之心,但也不希望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腥风血雨,说到底,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虽然痛恨夏竦的手段毒辣,但却也不得不佩服夏竦的手段高明,这么一来,符合了苏锦提出的两项要求,一则洗刷了富弼石介等人的冤屈,二则彻底摘清了夏竦和此事的关系;要想让此事变得跟完美一些,只消隐瞒掉抓获的六名打手的口供,只呈上金哥儿和他的口供便可以对的严丝合缝。
金哥儿并不知道幕后主使是谁,他只知道有一伙人杀了老顾,给了他银子,至于这伙人是什么身份,什么来头,他一概不知,说那伙人便是这位熊德康所雇之人,也能说的通。
接下来开封府提刑司又在熊德康所居的客房内搜出了数封临摹之信,内容便是那封诬陷之信的内容,只是数处临摹的出了差错,所以弃之不用;又搜出了石介的亲笔信和几张空白盖章的信笺,更加坐实了熊德康的遗书内容的真实性;至此,可算是前后贯通证据确凿,这位熊德康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主谋无疑。
当日下午,苏锦携着这些证据进宫面见皇上,将此案始末一一叙述,赵祯听后也惊讶无比,整件事就像是个曲折的戏文一般,谁也没想到蛰伏在京中的一名废官居然能设计出这出好戏来,而最终却又良心发现畏罪自杀。
赵祯唏嘘良久,当即下诏将案情昭雪,立即释放石介,原本被敕令停职在家的富弼也官复原职,次日朝上再做抚慰。
苏锦不愿在京中过多逗留,他的差事已经办完,便以秦州事务繁忙为由向赵祯辞行,谁知赵祯却不让他离开,反而招呼他坐下。
“苏锦啊,你我君臣好久没有长谈过了,最近你回京城来若朕不召你上殿你都是躲着不见,是何道理?”
苏锦道:“哪里是躲着皇上,有时候是因私事进京,怕皇上责骂微臣因私废公,有时候是因公事,但来京一日便即办好,也不能没事便跑来叨扰皇上,每月一次的奏议折子臣可从没断过。”
赵祯摆摆手道:“你也莫说理由,朕知道,你是不想惹上新政之事,原本朕是因你殿试策论十弊之论才下定变法之心,如今新政实行已经快一年了,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也颇为尽心尽力,但成效似乎并不大,反而反对之声愈演愈烈,你是始作俑者,应该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吧。”
苏锦摇头道:“臣不知原因。”
赵祯不悦道:“是不知还是不愿讲?”
苏锦道:“皇上不要为难臣了,新政伊始臣便表明了立场,既不参与也不反对,现如今我跳出来说三道四算什么?”
赵祯道:“你跟朕私下说说又有谁来说闲话?”
苏锦道:“皇上该去问范大人韩大人富大人他们,他们自然有见地,皇上反来问我,恕臣直言,这是对他们的不信任。”
赵祯看了苏锦两眼,叹息道:“还是你了解朕的心思,朕确实有些不太相信他们能将此事办成了,你看看,新政实行了快一年时间,吏治虽稍有澄清,但各地的反对之声越演越烈,朕的本意是希望他们采用温和手段,而他们却惹得天怒人怨;光是京城之中,废官啸聚闹事,喊冤哭闹上吊自杀的,弄得人心惶惶;就拿此事而言,一个小小的县令居然都说什么以死相谏,说他们是奸党蒙蔽朕的眼睛,能将人逼得以死相谏,这新政是不是真的很不堪了?”
苏锦静静的道:“皇上莫要如此说,新政自然会得罪很多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利益被触动,以死相逼也不奇怪;皇上若是不信他们几个人的能力,当初又何必要下诏实行新政呢?”
赵祯缓步起身道:“话虽如此,但朕亦非万能之人,岂知事态发展到如此地步,朝中大臣倒有一大半是不支持新政的,这让朕觉得很是意外,你想想,晏相、杜枢密、陈相、六部尚书中的三位,这些人都对新政漠然视之,虽然朕明令他们不得参与此事,但他们的态度我还是能看的出的,特别叫朕意外的便是你了,本来朕以为你定会支持,但没想到你率先提出却又断然不参与,这更是教朕百思莫解。”
苏锦苦笑道:“皇上,臣当日只是提出这些弊端和对策,可并非是说便能马上实行,以微臣之力,参与也是枉然;声望如范帅韩帅等人,登高一呼天下响应之臣尚且如此遭受抵.制,臣即便加入又有何用?况且西北事务繁杂,数十万百姓的吃喝拉撒之事已经让我焦头烂额,我岂有余力涉及其他?”
赵祯喃喃低语道:“登高一呼……天下响应,你是这么看韩琦范仲淹他们的么?”
苏锦一怔,敏锐的感觉到了不对劲,忙道:“臣的意思是,韩范两位大人都是当世名臣,人人都知道他们是为国为民的忠臣,他们的声誉自然比臣要高……”
赵祯打断苏锦的话头,突兀的问了句道:“你听到了朝廷上下的朋党之议了么?”
苏锦目瞪口呆,心道:“终于还是来了,赵祯对范仲淹韩琦等人已经生了戒备之心了。”
赵祯缓缓转头,指着案头一堆奏折道:“朕连日来接到了很多人的折子,谏院钱铭逸、王拱辰、荆湖北路路使李耀成、江宁府知府成岁焕、以及中枢谏官、六部十几位官员均上了折子,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结为朋党,利用朕的信任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有人说,连朕的身边之人,后宫的内侍之中也有被他们拉拢入伙的,你说,这件事是真是假呢?”
苏锦心头大跳,稳定一下情绪道:“是真是假臣不敢胡言乱语,但以臣对这几位大人的了解,当不至于如此吧。”
赵祯冷笑道:“你倒是滑溜,两边不得罪,那日早朝之上,朕曾问范仲淹关于朋党之事的看法,他居然说什么朝廷之上,若分正、邪两党也不足为奇。说只要朕用心体察,就可以分辨忠奸。还说什么假如结党做好事,那便对国家无害,你听听他的论调,这是公然为朋党开脱,我大宋立国以来,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均留下祖训,决不许朝堂之上有朋党存在,前朝覆灭之患犹在眼前,如今这个范仲淹居然大谈什么即便有朋党也无妨的言论,岂不荒唐之极?”
苏锦忙起身道:“皇上息怒,这些都不足以证明范大人韩大人等人确实是在结党,皇上切不可因一面之辞便信了,还需要查探清楚才是,也许……也许是因为新政之事,遭人攀诬也未可知。”
赵祯冷眼看着苏锦道:“你倒像是为他们辩白一样,莫非你也在其中?”
苏锦正色道:“皇上,臣只是建议皇上明察而已,皇上既问,臣不能不答,答了却又见疑,那臣还有什么好说的?臣只是不希望朝中再起波澜罢了,臣即日回西北,朝中之事皇上自断即可,在此事上,臣决定再不发一言。”
赵祯看着面红耳赤的苏锦,忽然笑了,温言道:“你还是那么大胆,朕就说你两句,你倒是将朕驳斥的哑口无言;你实不知此事在朕心头形成的困扰,朕虽非有为之君,但亦不想当昏君,朕不想看到在朕的眼皮底下有人结党为祸,一旦社稷动荡,朕如何对得起祖宗的江山,如何对得起我大宋百姓?”
苏锦吁了口气道:“皇上的心思臣懂,但此事臣帮不了您,臣唯一能给的建议是查清楚再说,其他的臣不便多言。”
赵祯叹了口气坐在椅子上沉思,苏锦不愿久留,起身告辞出宫,赵祯恍若未觉,苏锦退出之时,他依旧面沉如水像个泥塑木雕一般端坐沉思。
……
苏锦隐隐预感到暴风骤雨的来临,虽然自己也对范仲淹韩琦等人的急功近利之行不敢苟同,但很明显赵祯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样一来,韩范等人的地位便岌岌可危了。
新政推行困难,招致连番的反对,朝廷内外也是怪事频出,这些事赵祯尚且能容忍,因为不管赵祯的真实态度如何,他也是公开表态支持新政的,所以新政如果失败,便意味着赵祯的决策失误。
赵祯自然不愿承担这个决策失误的名声,但他又不能公开的表示退缩,就在此时,这朋党之议被提出来,恰好给了赵祯一个理由,如果范仲淹韩琦等人被证明真的是结为朋党的话,赵祯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将他们贬斥罢免,新政也自然不了了之,然则罪名则是因朋党而起,而非赵祯之过了。
况且,朋党乃是宋王朝的底线,朝中重臣一旦结为朋党集团,显然对皇权是种ēixié,重臣把持朝政,废君另立之事不胜枚举,赵祯的担心也非多余,也难怪他慎重以对,视之如虎狼。
回到苏宅收拾行囊准备回秦州的苏锦怎么想怎么觉得不是滋味,他益发的感觉到这个时代的残酷,身处臣子之位,不管你是如何的忠心耿耿,一心为朝廷为皇上效力,下场也未见的多好。
虽然苏锦知道这场变法的失败不可避免,但苏锦还是想为范仲淹等人做些什么,风雨欲来之际,自己不能漠然以对,但能做的确实有限。
想来想去,苏锦写了一封没有署名没有落款的信,信中将今日赵祯和自己的谈话内容大致罗列,点明皇上已经见疑于朋党之事,希望有人能站出来赶紧澄清此事。
写完信之后,苏锦本想命人送到范仲淹或者韩琦府上,但一想以两位大人的高傲或许根本不屑一顾,反倒浪费了自己的一番心思,富弼也不适合,只有欧阳修最适合,欧阳修老奸巨猾,见到这封匿名信自然明白其中的厉害。
决定之后,苏锦将信封好,吩咐仆役明日自己动身之后,方可将此信送至欧阳大人府中,交给他的管家便可,不可暴露自己的身份。
次日一早,苏锦只向晏殊辞行,带着家眷便匆匆上路,离开京城之际,苏锦扭头回望,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确实人祸有天兆,只见汴梁城上空愁云惨淡,一片萧索寂寥之色,看着教人很不舒服,苏锦赶紧扭头不愿做唯心之想,快马加鞭,离京而去。
第八六十四章朋党论(上)
欧阳修最近的心情很不好,自从新政开始推行之后,欧阳修本以为可以一展身手跻身中枢重臣之列,为此他做了重大的选择,甚至放弃了一直以来要紧跟晏殊步伐的策略,也不惜将长久以来tongguo苏锦和晏殊之间建立的良好关系荒废。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欧阳修另攀高枝,新政大势所趋,可晏殊对此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自己当然不能跟着晏殊的步子走,让他无法理解的是苏锦的态度,本以为他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却没想到四大巨头登门相邀却全体吃瘪,苏锦的态度居然是反对这种激进的变法,而劝说他们缓行之。
欧阳修不能再等了,他已经在朝中晃荡了十余年,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始终未能进入权力的核心,之前靠弹劾官员在朝廷中寻找存在感,随着年纪的增长,欧阳修益发觉得那种办法绝非什么正途;真正成为权力核心成员,便只能干成一件大事,而这次新政便是最好的契机。
鉴于此,他毅然加入朝廷新贵范仲淹韩琦等人的阵营,为其出谋划策,带领谏官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对反对新政官员的口诛笔伐,而范仲淹和韩琦等人对欧阳修也越来越倚重,凡是必会征询他的意见,给了欧阳修相当大的满足感。
实际上,对于新政本身的利弊好坏,欧阳修并无多大想法,相反他倒是有些赞同苏锦的说法,随着新政的推行,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各地官员雪片般的奏折,联名上书,甚至废官们的以死相逼,乃至于背地里的阴谋诡计都让他觉得新政推行的过于迅猛,反弹压力也极大。
放眼朝廷内外,支持新政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是反对,还有一部分则是观望;当新政之火烧到京官的头上的时候,很多老臣不惜在宫门外长跪不起,给皇上施加压力。
不过欧阳修并不在乎这些,他们的背后站着赵祯,只要赵祯支持,新政必然会推行下去,任凭他人如何反对、朝野内外如何非议如沸,有了皇上的支持什么都可以不在乎,这是最大的一条大腿;实际上这也是欧阳修选择同范仲淹韩琦等人一起积极推行新政的最终原因。
说白了,揣摩圣意,做皇上希望做的事,这比抱着任何人的大腿都强。
然而最近的一系列事情让欧阳修觉得甚为窝火,其他的倒也罢了,最主要的是,皇上的态度似乎有些变化,以前每朝之后必然召见韩范富弼及自己,态度温和的询问新政的进展和外界的言论,偶尔还宽慰几句,帮着出出注意,但年后以来,赵祯的疏远态度已经极为明显了。
欧阳修私下里分析原因,认为是石介和富弼一案引起了皇帝的戒备之心,毕竟涉及谋逆之事,当皇上的最为忌讳,案情未破之时,疏远些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今日早朝上,赵祯公布了苏锦所提供的案情证据,宣布此案告破,有人伪造石介书信陷害富弼,并宽慰了富弼几句;但随后范仲淹提出了几条关乎新政的奏议却依然被一一驳回,赵祯嘴上说要他们再斟酌的细一些,但众人都看得出,赵祯对这些奏议毫无兴趣;相反,对于谏院钱铭逸提出针对朝廷中有人结为朋党党同伐异的奏议倒是显得极为有兴趣,责令各官自省,语气极为的严厉。
欧阳修极为失落,一切都在向自己不希望的方向在逆转,皇上的态度足以说明一切,而自己想借新政之机进入中枢核心之位的梦想,似乎也变得遥不可及。
欧阳修阴沉着脸下了马车回到自己的府邸,官家老何上前来问好,随即帮欧阳修捧着官帽和朝勿,陪着欧阳修往内堂走。
“老爷,花厅的香饼已经燃了,进去暖和暖和,我命人给老爷熬了些麦粥,老爷早上没吃早饭,这会该垫垫肚子。”
欧阳修叹息道:“哪里有胃口,上午宅中可有人来拜访?”
这是欧阳修最近常问的一句话,自从成了新政推行的风云人物之后,家中访客不断,让欧阳修颇有些得势之感,但最近以来门庭冷落,这些人的嗅觉极为灵敏,似乎嗅出了点什么,都不愿来了。
“这个……倒是没有。”老何自然明白自家老爷的心思,见欧阳修面现失望之色,忙又道:“不过有人送了一封信来,是个仆役打扮的下人,问他是谁家的,他却不答,点名要老爷亲自启看。
“哦?信在何处?”欧阳修问道。
“放在书房呢,小人去拿来。”老何拔脚便走。
“不必了,我自去书房,你命人将书房的香饼燃起便是。”
“遵命!”老何急匆匆的去张罗了。
欧阳修在侍女的伺候下用热水擦了擦脸,换了便服来到书房中,书房内已经香味扑鼻暖烘烘的惬意之极,苏记宝山香饼确实是个好玩意,这一冬若无此香饼倒是挺难熬的,虽然苏锦和自己政见不合,但他送给自己的一百多斤香饼自己倒还是舍不得拒绝,无论如何,自己也算是和他朋友一场,苏锦倒也没忘了自己。
那封信就搁在案头上,欧阳修伸手拿起翻来覆去的看了两眼,信封上没款没识,看不出是何人所留。
“什么人鬼鬼祟祟的,难道也要学人用阴谋,写下谋逆之信攀诬与我么?”欧阳修冷笑着撕开封口自语道:“我又何惧这些宵小伎俩。”
信笺取出展开,信上的内容写的极为简洁,欧阳修用了不到几十息的功夫便快速的将信看了一遍,脸色也变得铁青,这封信显然是一名官员所写,而且是一位皇上信任的近臣,信中内容是皇上和写信人的一次密谈,关于朝中朋党之论的密谈。
从信中可以看出,皇上对朋党之事的重视程度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其中的言论已经颇为严厉,可以想象的到,皇上内心中对于朋党祸乱的忌惮之心。
写信人最后的建议是:欧阳中丞当告知诸君子,上书剖白自身,否决有结党之实,圣上已对此颇有忌惮之心,当此之时须得安圣上之心,平朋党之论,切不可顶风妄言,视若无睹,此为当务之急,新政之事宜缓行,待此事平息方可再图之,中丞大人慎之!
欧阳修颓然坐下,脑子里一片空白,事情若真如信中所言的那般严重,那既是说,不但新政无法进行下去,自己和范仲淹等人还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信上明明白白的说了,所谓的朝中朋党便是指范仲淹、韩琦、富弼以及自己和其他几名官员,也即是说,这阵歪风便是冲着自己等人刮来的。
怎么办?这封信的真实度有几分?写信之人到底是好意还是歹意?皇上到底是不是会小题大做的将他们视为朋党,视为朝廷祸乱之源来戒备?自己该如何面对?诸多疑问纷至沓来,充斥了欧阳修沮丧的脑袋。
枯坐良久,欧阳修拿起信来来回细看数遍,当看到‘新政之事宜缓行’这一句时,欧阳修蹦了起来,冷笑想道:“差点被欺骗了,这定是某人的伎俩,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强压不成,这是攻心之计了;范大人韩大人等于我等是奉皇上之命推行新政,皇上又岂会忌惮我等志同道合共议新政?这是明显的挑拨离间之举!皇上在朝中问及朋党利弊,范公开诚布公的表明心迹说只要是为国为民,便是有朋党也无需大惊小怪,当时皇上并没出言怒斥,这便说明皇上是默许范公之言,现在又蹦出来这封莫名其妙的信来,其目的便是为了让我等缓行新政,真是处心积虑之极。”
欧阳修冷笑数声,两手连扯将信笺撕得粉碎怒道:“偏不让你们如意,不仅如此,我还要上书皇上,澄清朋党之事,免得再有人拿这个做文章,我要向皇上解释清楚,并非所有的朋党都是为祸朝廷危害社稷,不错,我欧阳修是和范大人韩大人等人结为朋党,但我等立心为国,有岂有半分为祸之行?”
欧阳修赫然起身,铺开白纸,磨墨奋笔,少顷,一片洋洋洒洒的《朋党论》跃然纸上,欧阳修检查几遍,满意的仔细收好,夹在奏折硬封之间,唤了人来准备车驾入宫而去。
第八六五章朋党论(中)
“啪”的一声,一本奏折被丢在地上,赵祯咬牙皱眉怒骂道:“一派胡言,一派胡言,欧阳修这是跟朕叫板呢,朕要他们反思言行,明白朝廷对于朋党的态度,他却给朕上了这么一篇奏折来,这是公然的蔑视,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旁伺候的黄培胜吓了一跳,赶紧将奏折捡起来道:“皇上息怒,皇上莫要气坏了身子,欧阳修是个浑人,皇上何必为他大动肝火。”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6993/23177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