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9页
推荐阅读: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红男绿女(1v1)、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记忆之场、越王(百合双a)、向导她在伪装普通人(NPH)、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复爱(骨科,1v2)、寄养关系(校园骨科1v2)、秋潮(校园1v1)、
郭刺史愣了一下后摇头,“没有。”
他解释道:“六月过去前都在时间允许范围内。”
不过太子不提他都还没留意,虽说七月之前都不算误时,但那届县令会在有足够官盐的情况下还一直拖着不给?
现在已经过了六月十五了呀,白善一点儿都不着急吗?
郭刺史不由看向太子。
太子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哼笑了一下,吩咐道:“派人召他来青州城吧,就说孤回来了,要见他。”
郭刺史应下。
白善收到刺史府的信,立即派人去大家洼传话,“让周立威将盐运来,”他强调道:“亲自运来!”
白善将崔瑗派过去帮忙。
涉及官盐的事就没有小事,崔瑗精神一振,问道:“要运多少?”
白善想了想后道:“能运多少就运多少。”
崔瑗一听,将县衙里能抽调出来的车都带去了大家洼。
周立威将库房里大半的盐都装上了,由士兵和衙役们一起押送着往县城去,罗巡检则带着剩下的士兵看守盐场。
周满看到这么多盐,便猜出太子估计要离开,于是道:“我也要去一趟青州城。”
就医署的事和太子说说话,顺便送送人。
明达和白二郎就更要去了,于是第二天一行人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殷或看了眼跟在后面的长长车队,收回视线后问白善,“你想好怎样出手剩下的官盐了吗?”
白善道:“既然去了青州城,自然是卖给青州各县了。”
太子来的时候是悄悄来的,但他这段时间去了青州不少地方,又去了莱州和登州,再要离开时动静就大了。
郭刺史见这么多县令都想亲自来送太子,他也不厚此薄彼,直接给所有县令送信,让他们来送信,顺便表达一下对太子的重视。
除了给刺史府的官盐外,剩下的盐是给其他县的。
和北海县不一样,也就县要么产盐量不高,要么干脆就不产盐。
那些县衙每年都要从外地调拨官盐的,说是调拨,其实也是要给钱的,相当于购买。
各地官盐要由官府出面和盐场或其他官衙购买,然后放到盐铺里售卖。
不由官府控制的盐在市面上悄悄流通,那便是私盐了。
官盐,即便是官衙之间买卖,那也是不便宜的,他可是指望着这笔钱充盈县衙的库房,还得支付和宋老爷赎买土地的钱呢。
第2987章 讨价还价
车队浩浩荡荡的进了青州城,白善没将官盐运去刺史府,反而住进了驿站里,他们的车占满了驿站的空间还不够,董县尉只能跑上驿站二楼找白善,“大人,驿站放不下啊。”
白善探头往下看了一眼便道:“将该给刺史府的那一份带上,走,我们去刺史府。”
明达和白二郎已经直接去刺史府里找太子了,白善他们押送盐要慢一点儿,到了之后直接找的郭刺史。
郭刺史便也去看官盐交接。
本来这是小事,不足以让郭刺史亲自出面的,但这一批官盐有些特殊,加上太子此时就住在刺史府里,他就亲自来看了。
郭刺史站在一旁看着书记员打开盐袋检查质量,记了一个上等后便称重让人扛进库房。
因为运输途中会有损耗,所以白善特意多装了十几斤的盐,称到最后,还余下九斤多的盐,差役们盛在布袋里还给北海县的人。
北海县的衙役看向白善,白善微微颔首,冲他们道:“拿回去交给崔先生入账。”
衙役应下。
郭刺史微微挑眉,和白善笑道:“白县令倒是规矩森严。”
白善恭敬的道:“涉及盐税,下官不敢轻忽。”
郭刺史便看向院中的差役,敲打道:“听到白县令的话了,盐税大事不得轻忽,以后我们便是不亲自盯着,也要账目清晰,不得糊弄。”
差役们连忙应下。
等他们将官盐入库,郭刺史这才问白善,“听人说你这次带了许多官盐过来?”
“是,”白善道:“北海县贫穷,既要修路也要修水利,又缺田地,因此需要很多钱,刺史大人也知道,北海县除了盐,现在也没别的能拿得出手,所以下官只能在这上面找补回来。”
郭刺史不管心里信不信,反正是点头了,还提醒了一句,“寿光县县令也到了,他也住在驿站中吧?”
白善低头笑道:“臣还没来得及去拜访其他同僚。”
这就是他喜欢住在驿站里的原因了,难道白善没钱在青州城买房子吗?
不过是因为住在驿站里行事更方便罢了。
他先去求见了一下太子,太子正忙着,所以没空见他,他就高兴的回驿站去了,顺便在路上拎了一壶酒。
周满看见酒就盯着他看。
白善立即道:“不是我喝,是要请其他县令喝。”
除了路县令外,也就博昌的孙县令在青州城里有住处,不过或许是考虑到其他同僚都住在驿站里,消息更灵通,所以孙县令也不住到自家的别院,而是也挤进了驿站。
这倒是方便了白善。
白善叫人搬出一袋官盐来请他们品鉴。
衙役用盘子挖了一盘官盐就端上来放在桌子的正中央,六人就一起看着桌子上的这盘白花花的盐。
孙县令用拇指和食指搓了搓,颗粒很均匀,看颗粒大小,可排在中上,他问道:“这就是晒盐法晒出来的盐?”
--
他解释道:“六月过去前都在时间允许范围内。”
不过太子不提他都还没留意,虽说七月之前都不算误时,但那届县令会在有足够官盐的情况下还一直拖着不给?
现在已经过了六月十五了呀,白善一点儿都不着急吗?
郭刺史不由看向太子。
太子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哼笑了一下,吩咐道:“派人召他来青州城吧,就说孤回来了,要见他。”
郭刺史应下。
白善收到刺史府的信,立即派人去大家洼传话,“让周立威将盐运来,”他强调道:“亲自运来!”
白善将崔瑗派过去帮忙。
涉及官盐的事就没有小事,崔瑗精神一振,问道:“要运多少?”
白善想了想后道:“能运多少就运多少。”
崔瑗一听,将县衙里能抽调出来的车都带去了大家洼。
周立威将库房里大半的盐都装上了,由士兵和衙役们一起押送着往县城去,罗巡检则带着剩下的士兵看守盐场。
周满看到这么多盐,便猜出太子估计要离开,于是道:“我也要去一趟青州城。”
就医署的事和太子说说话,顺便送送人。
明达和白二郎就更要去了,于是第二天一行人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殷或看了眼跟在后面的长长车队,收回视线后问白善,“你想好怎样出手剩下的官盐了吗?”
白善道:“既然去了青州城,自然是卖给青州各县了。”
太子来的时候是悄悄来的,但他这段时间去了青州不少地方,又去了莱州和登州,再要离开时动静就大了。
郭刺史见这么多县令都想亲自来送太子,他也不厚此薄彼,直接给所有县令送信,让他们来送信,顺便表达一下对太子的重视。
除了给刺史府的官盐外,剩下的盐是给其他县的。
和北海县不一样,也就县要么产盐量不高,要么干脆就不产盐。
那些县衙每年都要从外地调拨官盐的,说是调拨,其实也是要给钱的,相当于购买。
各地官盐要由官府出面和盐场或其他官衙购买,然后放到盐铺里售卖。
不由官府控制的盐在市面上悄悄流通,那便是私盐了。
官盐,即便是官衙之间买卖,那也是不便宜的,他可是指望着这笔钱充盈县衙的库房,还得支付和宋老爷赎买土地的钱呢。
第2987章 讨价还价
车队浩浩荡荡的进了青州城,白善没将官盐运去刺史府,反而住进了驿站里,他们的车占满了驿站的空间还不够,董县尉只能跑上驿站二楼找白善,“大人,驿站放不下啊。”
白善探头往下看了一眼便道:“将该给刺史府的那一份带上,走,我们去刺史府。”
明达和白二郎已经直接去刺史府里找太子了,白善他们押送盐要慢一点儿,到了之后直接找的郭刺史。
郭刺史便也去看官盐交接。
本来这是小事,不足以让郭刺史亲自出面的,但这一批官盐有些特殊,加上太子此时就住在刺史府里,他就亲自来看了。
郭刺史站在一旁看着书记员打开盐袋检查质量,记了一个上等后便称重让人扛进库房。
因为运输途中会有损耗,所以白善特意多装了十几斤的盐,称到最后,还余下九斤多的盐,差役们盛在布袋里还给北海县的人。
北海县的衙役看向白善,白善微微颔首,冲他们道:“拿回去交给崔先生入账。”
衙役应下。
郭刺史微微挑眉,和白善笑道:“白县令倒是规矩森严。”
白善恭敬的道:“涉及盐税,下官不敢轻忽。”
郭刺史便看向院中的差役,敲打道:“听到白县令的话了,盐税大事不得轻忽,以后我们便是不亲自盯着,也要账目清晰,不得糊弄。”
差役们连忙应下。
等他们将官盐入库,郭刺史这才问白善,“听人说你这次带了许多官盐过来?”
“是,”白善道:“北海县贫穷,既要修路也要修水利,又缺田地,因此需要很多钱,刺史大人也知道,北海县除了盐,现在也没别的能拿得出手,所以下官只能在这上面找补回来。”
郭刺史不管心里信不信,反正是点头了,还提醒了一句,“寿光县县令也到了,他也住在驿站中吧?”
白善低头笑道:“臣还没来得及去拜访其他同僚。”
这就是他喜欢住在驿站里的原因了,难道白善没钱在青州城买房子吗?
不过是因为住在驿站里行事更方便罢了。
他先去求见了一下太子,太子正忙着,所以没空见他,他就高兴的回驿站去了,顺便在路上拎了一壶酒。
周满看见酒就盯着他看。
白善立即道:“不是我喝,是要请其他县令喝。”
除了路县令外,也就博昌的孙县令在青州城里有住处,不过或许是考虑到其他同僚都住在驿站里,消息更灵通,所以孙县令也不住到自家的别院,而是也挤进了驿站。
这倒是方便了白善。
白善叫人搬出一袋官盐来请他们品鉴。
衙役用盘子挖了一盘官盐就端上来放在桌子的正中央,六人就一起看着桌子上的这盘白花花的盐。
孙县令用拇指和食指搓了搓,颗粒很均匀,看颗粒大小,可排在中上,他问道:“这就是晒盐法晒出来的盐?”
--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70820/193317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