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6页
推荐阅读: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红男绿女(1v1)、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记忆之场、越王(百合双a)、向导她在伪装普通人(NPH)、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复爱(骨科,1v2)、寄养关系(校园骨科1v2)、秋潮(校园1v1)、
皇帝接过盒子,一边打开一边问,“什么贺礼?朕的寿辰也没到啊。”
魏知没说话,皇帝已经打开,看到里面的稻穗和折子,他略过折子,先是好奇的拎起那株稻穗看,无言道:“千里迢迢就给朕送一株稻穗?不知道信件来往花销很大吗?”
看着,看着他便发现了不对,他拎着稻穗仔细的看起来,还掂了掂,感觉到这沉重的重量,眼睛微眯。
皇帝很看重农事,每年龙抬头都会下地开犁,祭天,祈福,秋天自然也时常去皇庄里看庄稼的收割情况。
他自己也是屯过田的,他以往见过的稻穗,似乎没这么长,这么多谷粒和饱满的吧?
魏知见他发现了,便拱手弯腰道:“陛下,这是周家花费六年时间培育出来的新稻种,现在青州北海县和绵州罗江县的亩产都有六石。”
皇帝惊得一下从座椅上站起来,眼前眩了一下才稳下神,他抬头揉了揉额头,激动的问:“果真?”
魏知低着头,没有看见,低头高声道:“陛下,白善不会在此事上作假,他的折子上写得一清二楚。”
皇帝便连忙拿起折子来看。
魏知这才抬起头来看向他,见他眼睛越来越亮,脸上红光满面,便一边等他看折子一边介绍道:“周大人有一侄子,现为绵州罗江县吏,种在罗江县的良种便是他带回去的,而且这六年来也是由他及其父培育此种,信寄出来时他们只收割一块地,称了生稻谷,亩产是六石半,若是晒干,大约能有五石出头。”
皇帝已经一目十行的将白善的折子看完,这上面也详细记载了莆村试验田的试验过程。
他后面已经听不到魏知在说什么了,眼睛就紧盯着折子上一份试验数据。
魏知见皇帝半天不说话,看了一眼便知道他在看什么,于是道:“陛下,陛下——”
皇帝掀起眼眸,暗暗嫌弃的看了他一眼,然后继续低头看折子,“叫什么,朕听得见,说吧。”
“陛下,白善折子上的试验数据虽然好看,但那是试验,据庄侍讲所言,他们对试验田会更关注一些,不仅给最好的肥料,总是保证足够的水,除草捉虫耗费去的精力是一般稻田的五倍不止,所以臣觉得试验田可以育种,但它的产量不能用作标准,至少得往下降一些才行。”
皇帝道:“这上面的数据,晒干的稻谷能有七石还多出二十二斤,也就是说生稻谷可能达到了九石,就算一般的水田比不上试验田,也不该直接少去三石吧?三分之一呢。”
想想就心疼。
魏知就知道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这是得陇望蜀呢。
他道:“陛下,这个新稻种的产量可是比现在的高出一倍啊,也就是说,若它能在天下适种,那来年天下稻子的收成是现在的两倍……”
想想就很激动好不好?
皇帝攥紧了手中的折子,眼睛发亮,“若是继续培育良种,让种子更加优良,使普通农田的收成也能如现在试验田的数据,那就是现在的三倍……”
魏知:“……倒也没错。”就是这个野心太大了,种子要是这么好培育,这么多年来稻谷的亩产不会还这样低。
皇帝激动不已,只要想想粮食增产后各种结果,他就激动得坐不住,恨不得去西内苑里跑三趟马。
他兴奋的起身,转了两圈后回头看向魏知,“看来周家人很有种地的天赋,朕隐约记得当年新麦种也是周家新种出来的。”
魏知低头应道:“是。”
当年杨和书还上书为周家请过功,不过当时情势复杂,朝廷只是赏了一些财物,并没有其他的封赏。
因为杨和书是主要推广人,功劳主要落在了他身上。
魏知想到进宫前庄先生的暗示,他顿了一下还是道:“听闻周家最擅长种地的,一是周家大郎,二是周家三郎,不过因他们不怎么识字,试验田主要是周大郎之子周立重在管理和试验,所有的试验数据皆出自他的手。”
皇帝便忙问道:“也就是说周立重识字读书了?”
“也是,朕记得周满有两个侄子,前两年还考中了明经,是他们当中的?”
“不是,”魏知无言了一下,他就说刚才皇帝没听到他的话,他只能又说了一次,“周立重现在只是罗江县一吏员。”
皇帝:“恩荫进去的?”
周满做到了这个位置,恩荫侄子一个小吏还是能做到的。
“不,他自己考进去的。”
皇帝赞赏的点头,“倒有志气。”
他顿了顿后道:“宣庄侍讲进来。”
魏知便出门去找古忠。
古忠很快将庄先生请了过来。
皇帝兴致勃勃的问道:“既然试验田是在莆村,那现在应该还在吧?”
庄先生含笑回道:“在。”
“那莆村可有这一株新稻种?是全都收割完了,还是……”
“已经开始收割,但并没有收割完。”庄先生道:“今年莆村庄子里的水田都种的这一株新稻种。”
皇帝立即起身,“走,我们出宫去看看。”
魏知一愣,“现在?”
皇帝心急,“不现在去,等明天他们全割完了怎么办?朕要亲眼去看一看。”
虽然皇帝不觉得白善会撒谎,但他还是想亲眼去看一看,主要是这稻种对他来说是突然出现,他有点儿不敢相信。
--
魏知没说话,皇帝已经打开,看到里面的稻穗和折子,他略过折子,先是好奇的拎起那株稻穗看,无言道:“千里迢迢就给朕送一株稻穗?不知道信件来往花销很大吗?”
看着,看着他便发现了不对,他拎着稻穗仔细的看起来,还掂了掂,感觉到这沉重的重量,眼睛微眯。
皇帝很看重农事,每年龙抬头都会下地开犁,祭天,祈福,秋天自然也时常去皇庄里看庄稼的收割情况。
他自己也是屯过田的,他以往见过的稻穗,似乎没这么长,这么多谷粒和饱满的吧?
魏知见他发现了,便拱手弯腰道:“陛下,这是周家花费六年时间培育出来的新稻种,现在青州北海县和绵州罗江县的亩产都有六石。”
皇帝惊得一下从座椅上站起来,眼前眩了一下才稳下神,他抬头揉了揉额头,激动的问:“果真?”
魏知低着头,没有看见,低头高声道:“陛下,白善不会在此事上作假,他的折子上写得一清二楚。”
皇帝便连忙拿起折子来看。
魏知这才抬起头来看向他,见他眼睛越来越亮,脸上红光满面,便一边等他看折子一边介绍道:“周大人有一侄子,现为绵州罗江县吏,种在罗江县的良种便是他带回去的,而且这六年来也是由他及其父培育此种,信寄出来时他们只收割一块地,称了生稻谷,亩产是六石半,若是晒干,大约能有五石出头。”
皇帝已经一目十行的将白善的折子看完,这上面也详细记载了莆村试验田的试验过程。
他后面已经听不到魏知在说什么了,眼睛就紧盯着折子上一份试验数据。
魏知见皇帝半天不说话,看了一眼便知道他在看什么,于是道:“陛下,陛下——”
皇帝掀起眼眸,暗暗嫌弃的看了他一眼,然后继续低头看折子,“叫什么,朕听得见,说吧。”
“陛下,白善折子上的试验数据虽然好看,但那是试验,据庄侍讲所言,他们对试验田会更关注一些,不仅给最好的肥料,总是保证足够的水,除草捉虫耗费去的精力是一般稻田的五倍不止,所以臣觉得试验田可以育种,但它的产量不能用作标准,至少得往下降一些才行。”
皇帝道:“这上面的数据,晒干的稻谷能有七石还多出二十二斤,也就是说生稻谷可能达到了九石,就算一般的水田比不上试验田,也不该直接少去三石吧?三分之一呢。”
想想就心疼。
魏知就知道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这是得陇望蜀呢。
他道:“陛下,这个新稻种的产量可是比现在的高出一倍啊,也就是说,若它能在天下适种,那来年天下稻子的收成是现在的两倍……”
想想就很激动好不好?
皇帝攥紧了手中的折子,眼睛发亮,“若是继续培育良种,让种子更加优良,使普通农田的收成也能如现在试验田的数据,那就是现在的三倍……”
魏知:“……倒也没错。”就是这个野心太大了,种子要是这么好培育,这么多年来稻谷的亩产不会还这样低。
皇帝激动不已,只要想想粮食增产后各种结果,他就激动得坐不住,恨不得去西内苑里跑三趟马。
他兴奋的起身,转了两圈后回头看向魏知,“看来周家人很有种地的天赋,朕隐约记得当年新麦种也是周家新种出来的。”
魏知低头应道:“是。”
当年杨和书还上书为周家请过功,不过当时情势复杂,朝廷只是赏了一些财物,并没有其他的封赏。
因为杨和书是主要推广人,功劳主要落在了他身上。
魏知想到进宫前庄先生的暗示,他顿了一下还是道:“听闻周家最擅长种地的,一是周家大郎,二是周家三郎,不过因他们不怎么识字,试验田主要是周大郎之子周立重在管理和试验,所有的试验数据皆出自他的手。”
皇帝便忙问道:“也就是说周立重识字读书了?”
“也是,朕记得周满有两个侄子,前两年还考中了明经,是他们当中的?”
“不是,”魏知无言了一下,他就说刚才皇帝没听到他的话,他只能又说了一次,“周立重现在只是罗江县一吏员。”
皇帝:“恩荫进去的?”
周满做到了这个位置,恩荫侄子一个小吏还是能做到的。
“不,他自己考进去的。”
皇帝赞赏的点头,“倒有志气。”
他顿了顿后道:“宣庄侍讲进来。”
魏知便出门去找古忠。
古忠很快将庄先生请了过来。
皇帝兴致勃勃的问道:“既然试验田是在莆村,那现在应该还在吧?”
庄先生含笑回道:“在。”
“那莆村可有这一株新稻种?是全都收割完了,还是……”
“已经开始收割,但并没有收割完。”庄先生道:“今年莆村庄子里的水田都种的这一株新稻种。”
皇帝立即起身,“走,我们出宫去看看。”
魏知一愣,“现在?”
皇帝心急,“不现在去,等明天他们全割完了怎么办?朕要亲眼去看一看。”
虽然皇帝不觉得白善会撒谎,但他还是想亲眼去看一看,主要是这稻种对他来说是突然出现,他有点儿不敢相信。
--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70820/1933224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