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
推荐阅读: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红男绿女(1v1)、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记忆之场、越王(百合双a)、向导她在伪装普通人(NPH)、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复爱(骨科,1v2)、寄养关系(校园骨科1v2)、秋潮(校园1v1)、
去背锅的孩子也不能太小,都是十一二岁左右。因为来回要走五十多里山路。太小的孩子走不动。一上十三四,十四五又都去挑煤了。
往年程灵慧闹着要去背锅。家里是无论如何不准的。一则她太小,二则一个姑娘家,家里不放心。今年,也许是奶奶实在看不下去她在家里生闷气,竟然答应了。
程灵慧天不亮就和几个小伙伴儿出发了。翻过两座山到了铁匠营的时候天已经快晌午了。背锅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那些大些的孩子往年来过,和那些铁匠铺都熟的很。
孩子们各自挑了合适大小的锅。用自带的绳子捆好。背在背上不敢耽搁就往回赶。
程灵慧第一次来,最有劲头。一口气爬到山顶上,回头看小伙伴儿都还在半山腰上晃呢。从怀里拿出母亲给带的咸鸡蛋和白面馍馍。也不管山风冷冽,吃得津津有味。她吃完了,大伙儿才爬上来。围在一起休息了片刻。各自吃些自带的东西,接着上路。等到了转水城已经是傍晚。
大些的孩子领着他们去杂货行交了锅,领了力钱。大家各自拿出一两文钱买点儿麦芽糖之类的,打打闹闹回家去。
程灵慧第一次赚到钱,高兴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回到家坐在炕上数了又数,让奶奶给找了跟红绳穿上,挂在脖子上这才睡去。第二天,背锅的劲头更大。
她虽然过了年只有十岁,可比同龄的孩子有力气的多。手脚也灵活。第二趟就不满足背小锅。铁锅里,最小的是八号锅,俗称‘驮八锅’。其次是‘驮五锅’。以此类推,最大的是‘驮二锅’。至于那种特大号的铁锅就不是人能背动的了。
驮二锅的口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公分,就是俗称的半大锅。背在一个十来岁小孩的背上,锅沿儿能到小腿肚子上。因为不好背,给的力钱也多。程灵慧第二次挑的就是这样的锅。
锅太大,重量还是其次,关键走路不方便。程灵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山顶上,小伙伴儿已经等了她好一会儿了。怕天黑赶不回去。也没敢歇一下。接着往回走。
不管咋说,终于是让她把那么大一个锅给背到了杂货铺。当时就累瘫了,光想躺倒在杂货铺台阶上。杂货铺掌柜的还给她倒了碗水喝。额外多给了她两个铜板。
程灵慧拖拖拉拉跟着小伙伴儿回了家,也没力气数铜板了。倒炕上就睡了。奶奶看着她磨得红肿的肩膀,悄悄抹了一夜泪。但在程灵慧坚持还要去的时候,还是没说什么。
第三次,程灵慧学聪明了。选了个不大不小的,顺利背到杂货行。
从正月十九背到二月二,程灵慧赚了一百二三十个铜板。这对于庄户人家的小孩子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别的孩子都是留几文,其余的给了家里大人。程灵慧全部给了奶奶。她觉得自己少花一文,父亲就能轻松一点儿。
过了二月二姑苏书院就开学了。背锅的伙伴儿就少了。本来人少了,杂货行给的力钱会相对多一点儿。可程灵慧惦记着上学的事呢。
第12章 、书院不收女学生
为什么想读书?
她也说不清楚。反正她就是喜欢那些方块字,喜欢先生教的文章。于是,姑苏书院开学第二天,程灵慧把书包里秸秆做得箭取出来。装上石板和石笔,混在一群半大小子里去了学堂。
不得不说她是有些小聪明的。书院分好几个学堂。每个学堂里的学生不是按年纪分,而是按学生学得快慢程度分。就造成了一个学堂里有大孩子也有小孩子。程灵慧不敢老在一个地方。她在这个学堂里呆几天,又去哪个学堂里呆几天。遇到她实在想听下去的课,她就躲到窗户外面听。
可时间久了,再粗心的先生也会发现不对劲儿。于是,在二月即将过完的一个傍晚。书院的山长(校长)找到了程灵慧的家。
程灵慧跟着放学的伙伴儿高高兴兴的一回家。看见山长和爷爷坐在院子里,顿时不知所措。
爷爷的表情很奇怪,程灵慧看不出他是不是在生气。但山长笑得很和蔼。他和爷爷说:“这孩子我留意很久了。”
不知为何,程灵慧听了这话有些害怕。她跑进屋躲进奶奶的怀里。耳朵却竖起来听外面俩人的说话声。她听见爷爷在给山长赔不是,说话好话,心里难过极了,觉得自己这次一定闯祸了。
只听山长说:“这是个灵慧的孩子呢。我今天来不是想赶他,是想和你老人家说说。让他正式去上学吧。这么好的苗子,耽误了可惜啊。”
程灵慧一下子瞪大了眼睛,暗道:“原来山长不是来告状的。”
屋外传来爷爷敬佩的声音:“不愧是先生。俺这个孩子正是叫灵慧呢。只是,书院不是不收女学生吗?俺家三慧能去?”
山长意外的问:“这孩子……?”
程灵慧的心一下子吊了起来,想听爷爷怎么说。可许久爷爷都没吱声。只听山长叹息道:“可惜,可惜,那还真是可惜。”后来,山长就走了。
程灵慧的心一直到吃完饭都提溜着,可爷爷始终什么都没说。
第二天,程灵慧虽然很想去上学。但是,想到山长发现自己了,她有些害怕。她跟着小伙伴儿一直走到荆山脚下。看着他们进了书院大门。直到书院里响起上课的钟声她才恋恋不舍的往回走。
--
往年程灵慧闹着要去背锅。家里是无论如何不准的。一则她太小,二则一个姑娘家,家里不放心。今年,也许是奶奶实在看不下去她在家里生闷气,竟然答应了。
程灵慧天不亮就和几个小伙伴儿出发了。翻过两座山到了铁匠营的时候天已经快晌午了。背锅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那些大些的孩子往年来过,和那些铁匠铺都熟的很。
孩子们各自挑了合适大小的锅。用自带的绳子捆好。背在背上不敢耽搁就往回赶。
程灵慧第一次来,最有劲头。一口气爬到山顶上,回头看小伙伴儿都还在半山腰上晃呢。从怀里拿出母亲给带的咸鸡蛋和白面馍馍。也不管山风冷冽,吃得津津有味。她吃完了,大伙儿才爬上来。围在一起休息了片刻。各自吃些自带的东西,接着上路。等到了转水城已经是傍晚。
大些的孩子领着他们去杂货行交了锅,领了力钱。大家各自拿出一两文钱买点儿麦芽糖之类的,打打闹闹回家去。
程灵慧第一次赚到钱,高兴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回到家坐在炕上数了又数,让奶奶给找了跟红绳穿上,挂在脖子上这才睡去。第二天,背锅的劲头更大。
她虽然过了年只有十岁,可比同龄的孩子有力气的多。手脚也灵活。第二趟就不满足背小锅。铁锅里,最小的是八号锅,俗称‘驮八锅’。其次是‘驮五锅’。以此类推,最大的是‘驮二锅’。至于那种特大号的铁锅就不是人能背动的了。
驮二锅的口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公分,就是俗称的半大锅。背在一个十来岁小孩的背上,锅沿儿能到小腿肚子上。因为不好背,给的力钱也多。程灵慧第二次挑的就是这样的锅。
锅太大,重量还是其次,关键走路不方便。程灵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山顶上,小伙伴儿已经等了她好一会儿了。怕天黑赶不回去。也没敢歇一下。接着往回走。
不管咋说,终于是让她把那么大一个锅给背到了杂货铺。当时就累瘫了,光想躺倒在杂货铺台阶上。杂货铺掌柜的还给她倒了碗水喝。额外多给了她两个铜板。
程灵慧拖拖拉拉跟着小伙伴儿回了家,也没力气数铜板了。倒炕上就睡了。奶奶看着她磨得红肿的肩膀,悄悄抹了一夜泪。但在程灵慧坚持还要去的时候,还是没说什么。
第三次,程灵慧学聪明了。选了个不大不小的,顺利背到杂货行。
从正月十九背到二月二,程灵慧赚了一百二三十个铜板。这对于庄户人家的小孩子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别的孩子都是留几文,其余的给了家里大人。程灵慧全部给了奶奶。她觉得自己少花一文,父亲就能轻松一点儿。
过了二月二姑苏书院就开学了。背锅的伙伴儿就少了。本来人少了,杂货行给的力钱会相对多一点儿。可程灵慧惦记着上学的事呢。
第12章 、书院不收女学生
为什么想读书?
她也说不清楚。反正她就是喜欢那些方块字,喜欢先生教的文章。于是,姑苏书院开学第二天,程灵慧把书包里秸秆做得箭取出来。装上石板和石笔,混在一群半大小子里去了学堂。
不得不说她是有些小聪明的。书院分好几个学堂。每个学堂里的学生不是按年纪分,而是按学生学得快慢程度分。就造成了一个学堂里有大孩子也有小孩子。程灵慧不敢老在一个地方。她在这个学堂里呆几天,又去哪个学堂里呆几天。遇到她实在想听下去的课,她就躲到窗户外面听。
可时间久了,再粗心的先生也会发现不对劲儿。于是,在二月即将过完的一个傍晚。书院的山长(校长)找到了程灵慧的家。
程灵慧跟着放学的伙伴儿高高兴兴的一回家。看见山长和爷爷坐在院子里,顿时不知所措。
爷爷的表情很奇怪,程灵慧看不出他是不是在生气。但山长笑得很和蔼。他和爷爷说:“这孩子我留意很久了。”
不知为何,程灵慧听了这话有些害怕。她跑进屋躲进奶奶的怀里。耳朵却竖起来听外面俩人的说话声。她听见爷爷在给山长赔不是,说话好话,心里难过极了,觉得自己这次一定闯祸了。
只听山长说:“这是个灵慧的孩子呢。我今天来不是想赶他,是想和你老人家说说。让他正式去上学吧。这么好的苗子,耽误了可惜啊。”
程灵慧一下子瞪大了眼睛,暗道:“原来山长不是来告状的。”
屋外传来爷爷敬佩的声音:“不愧是先生。俺这个孩子正是叫灵慧呢。只是,书院不是不收女学生吗?俺家三慧能去?”
山长意外的问:“这孩子……?”
程灵慧的心一下子吊了起来,想听爷爷怎么说。可许久爷爷都没吱声。只听山长叹息道:“可惜,可惜,那还真是可惜。”后来,山长就走了。
程灵慧的心一直到吃完饭都提溜着,可爷爷始终什么都没说。
第二天,程灵慧虽然很想去上学。但是,想到山长发现自己了,她有些害怕。她跟着小伙伴儿一直走到荆山脚下。看着他们进了书院大门。直到书院里响起上课的钟声她才恋恋不舍的往回走。
--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73718/2051656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