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志在必得
推荐阅读: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红男绿女(1v1)、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记忆之场、越王(百合双a)、向导她在伪装普通人(NPH)、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复爱(骨科,1v2)、寄养关系(校园骨科1v2)、秋潮(校园1v1)、
当年汉王潜入京师劝降李景隆的时候,用过庆元和尚配制的迷|香。而今如同世事轮回、反治其身!这次放置在文楼里的迷香,会是出奇制胜的关键一击。
事出仓促,也正因只有一晚上的时间,汉王才不可能知道皇帝驾崩。他必然在毫不知情下,进宫、走进文楼,接着吸两口迷香,大事可定。
一时间大伙儿谁也想不出来,汉王在不知宫中内情下、有任何可能逃脱!
然而对付汉王这样的人,毕竟是大事。张氏提出封锁四道宫门的后手,还是有必要准备的。双管齐下,不给汉王以丝毫机会。
四道宫门,其中进入三大殿区域的文楼、以及谨身殿后面的小门,都是朝东面开的;几乎不需要人防守,只要从里面关闭宫门,外面的人休想进来。
所以只要派个大臣带人去传旨,非有诏令打开宫门,守着门里面就行了。
而出皇宫的两道门,一道左殿门,也是面向东面开的;关门的法子如文楼一样。只有皇宫的东华门,如果宫里的人要出去,可以从门里面强行打开宫门;不过金吾左卫谭清的人守在那里的,有兵马!
考虑到汉王如果没被文楼的迷|香迷|倒,任由他在宫里乱窜也不好;汉王有了喘息之机,说不定闹出甚么幺蛾子出来,比如找到了啥东西爬墙,流窜到皇宫别的区域去,弄得鸡飞狗跳人尽皆知……所以到那时候谭清须得“奉诏”带兵进宫,瓮中捉鳖。
但是要调谭清进宫,须得皇帝的圣旨,最好太子明天坐车亲自去东华门。
……守卫皇城的军队,是皇帝亲军,洪武时有十二卫兵马,其中锦衣卫属于其中之一,守卫午门外面。
永乐朝,朱棣增设亲军十卫,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谭清领金吾左卫在东华门附近。
亲军二十二卫,不受五军都督府节制,只听命于皇帝调遣,平时不能妄动。不过皇帝一般不调动他们,所以诸将只需按照制度,好好戍守自己的地方。
皇帝亲军有事才会奉命进宫,一般也只有锦衣卫进来,锦衣卫将士就算进了午门,也止步于奉天门;作为服侍皇帝御门听政的跟班。非奉诏,军队肯定不能进宫,否则视同谋|反!
而且诸卫兵马不是主将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有副将、文官、官宦共同监督,甚至军士里还有密探和奸谍相互盯着。亲军诸将稍有异动,后果就非常严重;而抗旨或谋|反,可能武将片刻后就要背后挨一刀,脑袋被人拿去领赏了。
各王朝兴衰更替,至今早已过了唐朝禁军大将勾结宦官就废立皇帝、五代禁军直接轮流坐庄的时代。那些往事不太可能再发生了。
因为这些情况,金忠等官员都认为,只要没有确定圣上驾崩,朝廷大臣、勋贵、军队都不可能妄动。
如果未曾事先谋划,没有人会单独跳出来,太危险了。而人天生就会恐惧,孩儿出生时只会哭不会笑,就是因为畏惧这个初来乍到的陌生世间。
要办大事,只有像东宫这样,许多人在一起达成共识制定方略,还得有一个带头人。这个带头人,必须有名分、有前途,让大家觉得大事成功了能得到足够的回报,这个人就是皇太子!不然,难道只因为觉得他人好、便要提着脑袋跟着他卖命吗?
……于是大伙儿商议了大的对策。其一,秘不发丧。待局势稍定,移圣上遗|体于乾清宫,称圣上龙体欠安,太子“奉诏”带着人亲自侍奉,每日照常进饮食。接着太子去坤宁宫与皇后商议,徐皇后是个很识大体提的人,只要争取得到皇后的懿旨,便可召集满朝文武、上殿发丧。
太子在满朝文武的劝进之下,一旦登上了皇帝位,一切话皆是圣旨,名正言顺站住了大义,什么事都好办了。
其二,以圣上身体不适为由,“诏令”太子暂行监国,召汉王进宫拜见皇后。
圣旨由太子亲笔来写(没有官员愿意干矫诏的事,哪怕到了如此关头,实在是太严重了),然后用皇帝身上的那枚御宝。
洪武以来,大明皇帝有宝玺十七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宝玺。酉时前圣上还在御门听政,出御门就到春和殿来了,身上还带着一枚御宝。
然后太子妃张氏还说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把整套方略制定完善。
……
“太子来了没有?”奉先殿里传来一声极不耐烦的大喊,正是汉王的声音。金忠如梦初醒,回过神来了。
金忠道:“派去请太子的人还走一会儿,现在估计还没见着太子,汉王稍安勿躁。”
汉王的声音道:“太子不在东宫?”
金忠回头与郭资面面相觑,情知太子当然不在东宫。太子天还没怎么亮,就在文华殿了;等汉王刚进宫不久,太子就乘车去了东华门传圣旨调兵。
金忠道:“应该在文华殿罢?派去的人一问便知。”
汉王的声音隔着奉先殿门喊道:“你们这帮人,处心积虑害我!”
金忠不想吭声了。现在只等太子来,局面才能继续下去。
此时此刻,金忠才暗自佩服太子妃张氏,觉得太子这个元配也是当然了得。
当时恐怕不止一个人觉得只要汉王进了宫,因为毫无防备,肯定会在文楼被迷翻。若非张氏提出设计第二道围|捕的方略,刚才突然出现小宦官的意外,就极可能让今天的布局毁于一旦!
不过现在可以放心了。金忠敢肯定,汉王再也没有任何折腾的余地了。
若非想到圣上驾崩感到伤心,金忠就会露出笑容来……这汉王现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奉先殿外面全是太子的人,太子拿着圣旨、有着长兄和太子的名分,他汉王有啥道理可讲?就算他有道理,也无处说去!
事出仓促,也正因只有一晚上的时间,汉王才不可能知道皇帝驾崩。他必然在毫不知情下,进宫、走进文楼,接着吸两口迷香,大事可定。
一时间大伙儿谁也想不出来,汉王在不知宫中内情下、有任何可能逃脱!
然而对付汉王这样的人,毕竟是大事。张氏提出封锁四道宫门的后手,还是有必要准备的。双管齐下,不给汉王以丝毫机会。
四道宫门,其中进入三大殿区域的文楼、以及谨身殿后面的小门,都是朝东面开的;几乎不需要人防守,只要从里面关闭宫门,外面的人休想进来。
所以只要派个大臣带人去传旨,非有诏令打开宫门,守着门里面就行了。
而出皇宫的两道门,一道左殿门,也是面向东面开的;关门的法子如文楼一样。只有皇宫的东华门,如果宫里的人要出去,可以从门里面强行打开宫门;不过金吾左卫谭清的人守在那里的,有兵马!
考虑到汉王如果没被文楼的迷|香迷|倒,任由他在宫里乱窜也不好;汉王有了喘息之机,说不定闹出甚么幺蛾子出来,比如找到了啥东西爬墙,流窜到皇宫别的区域去,弄得鸡飞狗跳人尽皆知……所以到那时候谭清须得“奉诏”带兵进宫,瓮中捉鳖。
但是要调谭清进宫,须得皇帝的圣旨,最好太子明天坐车亲自去东华门。
……守卫皇城的军队,是皇帝亲军,洪武时有十二卫兵马,其中锦衣卫属于其中之一,守卫午门外面。
永乐朝,朱棣增设亲军十卫,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谭清领金吾左卫在东华门附近。
亲军二十二卫,不受五军都督府节制,只听命于皇帝调遣,平时不能妄动。不过皇帝一般不调动他们,所以诸将只需按照制度,好好戍守自己的地方。
皇帝亲军有事才会奉命进宫,一般也只有锦衣卫进来,锦衣卫将士就算进了午门,也止步于奉天门;作为服侍皇帝御门听政的跟班。非奉诏,军队肯定不能进宫,否则视同谋|反!
而且诸卫兵马不是主将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有副将、文官、官宦共同监督,甚至军士里还有密探和奸谍相互盯着。亲军诸将稍有异动,后果就非常严重;而抗旨或谋|反,可能武将片刻后就要背后挨一刀,脑袋被人拿去领赏了。
各王朝兴衰更替,至今早已过了唐朝禁军大将勾结宦官就废立皇帝、五代禁军直接轮流坐庄的时代。那些往事不太可能再发生了。
因为这些情况,金忠等官员都认为,只要没有确定圣上驾崩,朝廷大臣、勋贵、军队都不可能妄动。
如果未曾事先谋划,没有人会单独跳出来,太危险了。而人天生就会恐惧,孩儿出生时只会哭不会笑,就是因为畏惧这个初来乍到的陌生世间。
要办大事,只有像东宫这样,许多人在一起达成共识制定方略,还得有一个带头人。这个带头人,必须有名分、有前途,让大家觉得大事成功了能得到足够的回报,这个人就是皇太子!不然,难道只因为觉得他人好、便要提着脑袋跟着他卖命吗?
……于是大伙儿商议了大的对策。其一,秘不发丧。待局势稍定,移圣上遗|体于乾清宫,称圣上龙体欠安,太子“奉诏”带着人亲自侍奉,每日照常进饮食。接着太子去坤宁宫与皇后商议,徐皇后是个很识大体提的人,只要争取得到皇后的懿旨,便可召集满朝文武、上殿发丧。
太子在满朝文武的劝进之下,一旦登上了皇帝位,一切话皆是圣旨,名正言顺站住了大义,什么事都好办了。
其二,以圣上身体不适为由,“诏令”太子暂行监国,召汉王进宫拜见皇后。
圣旨由太子亲笔来写(没有官员愿意干矫诏的事,哪怕到了如此关头,实在是太严重了),然后用皇帝身上的那枚御宝。
洪武以来,大明皇帝有宝玺十七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宝玺。酉时前圣上还在御门听政,出御门就到春和殿来了,身上还带着一枚御宝。
然后太子妃张氏还说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把整套方略制定完善。
……
“太子来了没有?”奉先殿里传来一声极不耐烦的大喊,正是汉王的声音。金忠如梦初醒,回过神来了。
金忠道:“派去请太子的人还走一会儿,现在估计还没见着太子,汉王稍安勿躁。”
汉王的声音道:“太子不在东宫?”
金忠回头与郭资面面相觑,情知太子当然不在东宫。太子天还没怎么亮,就在文华殿了;等汉王刚进宫不久,太子就乘车去了东华门传圣旨调兵。
金忠道:“应该在文华殿罢?派去的人一问便知。”
汉王的声音隔着奉先殿门喊道:“你们这帮人,处心积虑害我!”
金忠不想吭声了。现在只等太子来,局面才能继续下去。
此时此刻,金忠才暗自佩服太子妃张氏,觉得太子这个元配也是当然了得。
当时恐怕不止一个人觉得只要汉王进了宫,因为毫无防备,肯定会在文楼被迷翻。若非张氏提出设计第二道围|捕的方略,刚才突然出现小宦官的意外,就极可能让今天的布局毁于一旦!
不过现在可以放心了。金忠敢肯定,汉王再也没有任何折腾的余地了。
若非想到圣上驾崩感到伤心,金忠就会露出笑容来……这汉王现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奉先殿外面全是太子的人,太子拿着圣旨、有着长兄和太子的名分,他汉王有啥道理可讲?就算他有道理,也无处说去!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7408/24202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