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44)
推荐阅读:事不过三、万古神帝、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临时夫妻(np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素女 (古言,1V1,高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这个皇帝当的好,康
熙皇帝如此想着。
现在不比以前,没有地方能让他们打谷草,草原上那些部落过的还不如在京城闲赋,在京城过惯了好日子,再让他们回关外过老祖宗的日子,旗下肯定怨声载道,指不定要出大乱子。
真别说,保成这主意还挺不错。
太子本来对自己的想法很有自信,但是他们家汗阿玛的语气实在太过沉重,听的他有点怀疑自己。
他这次没来得及和老四商量,也没弄出来什么章程就急忙忙拉着五叔和大哥过来,难道飘了那么多年后,他处理政务的水平已经下降到没有老四就办不成事儿的地步了吗?
不要啊,虽然他很乐意让老四多干活,但是这不代表他能接受自己是个什么都干不好的蠢蛋。
他要是个蠢蛋,以后怎么在弟弟们面前树立兄长威严?
太子紧张到无法呼吸,汗阿玛,真的不能让闲赋在家的八旗子弟去干活吗?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不能被死规矩给困死。
汗阿玛,您看着儿子真诚的眼神说句话啊!
康熙拍拍紧张到嘴唇颤抖的儿子,神清气爽的回道,这主意还行,保成有心了。
太子:???
你觉得还行刚才还吓唬人!
什么阿玛啊这是!
康熙对儿子的反应非常满意,以前总被这小子气到失去理智,终于轮到他看这小子变脸,父子间就要有来有往才好培养感情,梁九功,传裕亲王进宫。
宫里的太监似乎与生俱来带着随叫随到的技能,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退到外面,需要他们的时候却能立刻出现,仿佛没有出去一直待在身边一样。
太子爷看着来的快去的更快的梁总管,悄悄在心里吐槽,胤禔过来后只说了一句话,这会儿站在原地看着奋笔疾书的康熙,再看看同样站在旁边没事儿干的常宁,朝太子使了个眼色询问他能不能撤。
汗阿玛传二伯进宫,接下来的事情应该不是他们能过问的,他出来的仓促,回去晚了福晋该担心了。
太子摇摇头让他稍安勿躁,好男儿志在四方,大哥都成亲了怎么还对事业这么
不上心,十好几岁了是个光头阿哥不显,二十好几还是个光头阿哥就该被大嫂嫌弃了,多好的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人怎么不知道争取呢?
康熙将笔放下,瞥了眼在他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的俩儿子,唇角微扬说道。你们俩也别眉来眼去了,梁九功,带太子和大阿哥去隔间,点心茶水伺候着。
皇兄皇兄,臣弟呢?常宁看着侄子去隔间喝茶吃点心,满眼羡慕自己也想去,皇兄,臣弟在这里也帮不上忙,不如
你老实在这里听着,再这么吊儿郎当,朕就把你调到雅克萨和老毛子打仗。太子和胤禔一走,康熙的脸瞬间板了下来,这小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给他点颜色他就能开染坊,一天不挨骂他就难受。
常宁剩下的话咽回肚子里,怂唧唧站在原地不敢动了。
隔间其实也被布置成小书房,太子和胤禔坐在书架旁的小桌子上,目光扫过书架上的书目,待梁九功出去这才压低了声音说悄悄话。
隔间不隔音,他们俩在这儿能清清楚楚的听到御书房的动静,同理可得,御书房的人也能轻易听到他们的话。
胤禔吃了块点心,戳戳太子的胳膊小声问道,你刚才说的预备军我没听太懂,你再仔细讲讲。
等我喝口水。太子摆摆手,润完嗓子才开始他的科普小课堂。
如果他没猜错,汗阿玛叫二大爷过来应该是清点旗下人丁,看看有多少人有差事,多少人没有差事靠打秋风过活,各旗的人口册子都在大旗主那里,讨要这种东西五叔还不太够格,得二大爷过去才行。
他刚才说的预备军说是军队,其实他最开始打算的是组建隔个施工队,不过想起来八旗贵族对这种事情的敏感程度,这才临时改口成预备军。
反正不管名字是什么,只要能干活,就算叫地球护卫军都行。
那些闲着的八旗子弟在京城也是没有事情干,朝廷施恩组成新军是给他们找了条出路,抗洪的时候上堤坝救灾的除了百姓还有官兵,他们这支预备军时刻为上战场做准备,用干体力活代替训练怎么了,那些大爷们
习惯了斗鸡遛狗,不先把体力练上来怎么撑得住训练?。
胤禔听太子振振有词的解释,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太子,你不觉得这预备军听上去很像苦役吗?
他听说被流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的苦役到宁古塔后要做的就是这些事情,开荒种地、挖山凿石、修桥筑路、砍树建房什么辛苦干什么,太子让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去修路,总觉得消息传出去后骂他的折子会满天飞。
这也是个问题。太子捏捏下巴,估计他们家汗阿玛最头疼的也是这事儿,现在还没有废除徭役,田赋和丁役合为一体是老四摊丁入亩之后的事情,目前征调来铺路的都是前来服役的百姓。
即便最开始就说了按天支付工钱,进度快了还有额外的奖金,但是在外人看来,那还是服役的平民百姓,只是朝廷急着赶进度,所以每天都有赏赐发下来。
修路不是抗洪救灾那种要命的事情,在这种可快可慢的活儿上,真要那些大爷们和平民百姓一起干活,他们估计得闹翻天。
兹事体大,还得从长计议,奈何时间不等人,只能耍点小心思。
太子爷眯了眯眼睛,敲敲桌子点点头,觉得是时候先发制人先搞定舆论再办正事儿了,只要他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弹劾他荒唐的就是坏人。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纸质媒体的用处毋庸置疑,官府会定期发行邸报,不过那上面写的都是朝廷大事,寻常百姓不会关注这些,主要是关注了也看不懂。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据说前朝前前朝还有前前前朝民间种有种叫小报的东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小报,上面写的大多是些乡野传闻或者传奇话本,鲜少涉及朝政,在民间卖的极为火爆。
这些小报不敢涉及朝政也是不得已,若把朝廷大事写的直白一些有趣一些,百姓们对这些东西的兴趣不会比书生孤女的爱情故事低,只是有些不靠谱的前辈为了吸人眼球,故意编造出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更有甚者还会泄露朝廷机密贻误大事,最终就是主办者锒铛入狱,用惨痛的代价告诉后继之人,办小报可以,朝政之事绝对不能碰。
今时不同往日,他詹事府里有的是人才,各个都是写文章的好手,撑起一份报纸不在话下,只要他舆论掌握在他手上,还愁有人弹劾他吗?
呵,等报纸办成,他让那些养尊处优的八旗大爷们争着抢着帮他搞基建。
第53章
*
太子越想越激动,趁二大爷还没过来又回了御书房,汗阿玛,儿子还有话说。
胤禔:???
你还没解释完呢?跑什么啊!
如此不稳重,难怪他是个弟弟。
大阿哥撇撇嘴,到底还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跟在太子身后听他还要怎么忽悠。
康熙扔下蔫儿了吧唧的常宁,坐在那里看着兴冲冲跑出来的儿子扬扬下巴,什么话,说吧。
汗阿玛,儿子刚才和大哥商量,想出一个极大的隐患。太子郑重其事的说道,他挨骂不要紧,让天下人都以为汗阿玛亲自养大的储君是个不着调的人可不行。
他是太子,国之储君,万一哪天汗阿玛不幸嗝屁,能没有任何阻力直接登基的储君,他挨骂是自己的事儿吗,不是,那丢的不是他自己的脸,而是汗阿玛的脸。
汗阿玛那么要面子的人,会任由别人打他的脸吗?当然不会!
他要不把这个要命的问题提前解决了,这事儿十成十的要没影儿。
常宁饶有兴趣的听太子说办报的好处,跃跃欲试想把这个活儿也拿到自己手中,他从小到大也看过不少话本,只是那些东西不怎么体面也拿不出手,想看也只能偷偷让心腹去书坊买,买到府上藏在四书五经里偷偷翻着看。
他们满人入关抢了汉人的江山,那些汉人的文人老喜欢写些讽刺他们的东西,弄的他看话本都不敢放心看,生怕不小心买到什么不该买的再把自己搭进去。
写书的文人是诽谤朝廷,他这个看书的王爷是不肖子孙,他多亏啊。
康熙坐直了身子,想撬开太子的脑袋看看里面到底有多少奇奇怪怪的念头,他寻思着他的教育没有出问题,给太子找的老师也是稳重为上,难道是詹事府混进去了几个不着调的将太子也影响的这么不着调?
想一出是一出,没有一点身为储君的稳重。
偏偏主意还挺好。
老父亲有些郁闷,如果是别人上折子说这些,他会开私库大赏特赏,可是这事儿放到太子身上
,他就只想拿鸡毛掸子抽他。
这一天天的怎么就不干正事儿呢?
太子洋洋洒洒说完,看他们家汗阿玛表情沉重也不紧张,刚才就是这个表情把他吓的半死,结果却是故意吓他,同样的招式他可不会上两次当,汗阿玛,儿子想办的小报不会妄议朝政,只刊些小故事在上面,放在酒楼书坊中寄卖,肯定不会泄露朝廷机密。
等他的小报名气上来了还能招商引资打广告,打广告可比单纯的卖报纸赚钱多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你先别说话,容朕想想。康熙抬手示意太子闭嘴,指尖点着桌面发出低低的声音,一下一下缓慢却有规律,听的底下三个不由自主就紧张了起来。
太子詹事府中的所有人都是他亲自挑出来的,办个小报不在话下,可是文字最容易出事,就算要办报也不能由太子身边的人出面。
前朝遗留的许多文人还在活跃,那些人不能杀更不能放任,三藩平定之后那些人也消停了不少,他前两年开了博学鸿词科来让那些文人应试,入京应考的人不在少数。
文人要气节,可是气节不能当饭吃,明朝已经是过去,这些年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反清复明的没有一个是真的朱三太子,老朱家的人藏的严严实实,冒头的尽是些沽名钓誉的蠢货。
为明朝守节的大儒们可以隐居,可他们还有学生,还有子弟,总不能坏了整个家族的前程。
三藩之乱时那些人有多能搞事儿,之后就有多消停,兴许也是认清了现实,知道胳膊拗不过大腿,也渐渐接受了现实。
康熙明白大局为重的道理,对那些依旧不肯出仕的大儒没有苛责,对前来应试的文人更是宽厚,注意着不去伤害他们脆弱敏感的内心,收拾出来一片地方全让他们修明史去了。
一饮一啄皆有定数,让他们自己看看明朝末年天下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再看看现在百姓过的日子,但凡有点良知就该知道,就算抢江山,他们满人也是凭本事抢过来的。
皇帝陛下选择性的遗忘汉人中出了个打
开山海关放他们入关让游戏难度直线下降的叛徒,只琢磨着如何才能让小报发挥更大的用处。
他很清楚那东西有多大用处,文人的笔杆子杀人不见血,既能伤敌人,也能伤自己,太子年幼,只能想到用那东西来达成修路的目的,殊不知将小报的用处发挥到极致,国家根基都可能受到动摇。
此事交给明珠来办,若真的办成,预备军也不仅限于八旗子弟,只要身体合格都能编入花名册。康熙喝了口水,继续说道,小报上只有故事太不上台面,正好容若在家养病,让他帮明珠一起办小报,免得在家里越闲越病。
太子眼睛一亮,汗阿玛英明。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汗阿玛只听到办报纸就能想到利用名人效应打开市场,不愧是他的汗阿玛,他刚才怎么没想起来还能用这招呢?
介绍玻璃水泥等东西可以交给工匠,由工匠口述,再让别人润色,还有草原的风景、科尔沁各地的美食,这些交给蒙古来的王孙,实在不行,他就冒着牺牲自己的危险去慈宁宫的玛嬷和乌库玛嬷那里找素材。
他们大吃货国的百姓,不管什么民族,都逃不开对美食的热爱,爱美食就像搞基建一样,那是祖祖辈辈薪火相传刻进骨子里的本能。
只要美食传记写的好,绝对能吸引不少人去草原。
老的官道从京城到科尔沁要走二十多天,还是在中途没有休息,忍着马车颠簸的情况下,可是水泥路不一样,不光更快,还能更舒服,丝毫没有以前坐马车坐的想吐的烦恼。
这时候再写几篇京城水泥路带来的好处balabala,事情就搞定了啊!
纳兰容若的词乃是当朝一绝,让许多没他有才的文人酸的不行,没法从他的诗词上挑毛病,就暗戳戳嫌弃他满人的身份,说什么此等才气放在汉人身上才合理,殊不知这话只能显得他们更输不起。
人家纳兰成德就是有才,人家不光有才,他爹还是当朝大学士纳兰明珠,拼爹拼才华都不输,酸鸡们也就只能在阴暗处跳脚了。
满人以纳兰容若的词为豪,汉人中跳脚的
酸鸡不多,大部分还是折服于他才气的正派文人,到时候传出小报上有纳兰容若的新词,他们的小报就是下一届洛阳纸贵的代名词。
太子爷兴奋的差点蹦起来,兴奋完忽然想起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汗阿玛刚才说纳兰容若在家养病,这病养的好吗?
他仿佛记得,那人最出名的除了他的词就是他的英年早逝,如今已经康熙二十五年,他怎么感觉上辈子那人已经没了呢?
是他和老四重生的蝴蝶翅膀所致,还是此纳兰已经不是彼纳兰?
明珠老狐狸那么精明,应该不会连自己儿子都认不出来吧?
太子被自己的想象吓的打了个激灵,打定主意待会儿问问五叔纳兰成德到底是什么情况,最好能让老大去明珠府上看看,成德之前当值的时候经常带他出宫玩,他应该也能看出来那人的身体是不是被别的孤魂野鬼给占了。
康熙以为他把太子想出来的主意交给别人去做,太子应该会有小意见,现在看他非但没有意见还很是赞成,在心里感叹了几句不愧是他亲手带出来的继承人,然后摆摆手让他们下去,顺便让人传明珠来御书房。
容若经常在渌水亭和汉族文人小聚,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等人都是名气极大的当朝大家,如果能让那些人在小报上题些心得,必然比只刊登容若的词传的更广。
福全接到传召后便匆忙赶来,进到御书房后还没来得及行礼就被康熙扶了起来,二哥,保成出息了!
常宁:
得,在说正事儿之前,还得先听他三哥吹儿子。
他可太了解他们家皇兄的小心思了,嘚瑟太子有出息,不还是炫耀自己教子有方吗?
熙皇帝如此想着。
现在不比以前,没有地方能让他们打谷草,草原上那些部落过的还不如在京城闲赋,在京城过惯了好日子,再让他们回关外过老祖宗的日子,旗下肯定怨声载道,指不定要出大乱子。
真别说,保成这主意还挺不错。
太子本来对自己的想法很有自信,但是他们家汗阿玛的语气实在太过沉重,听的他有点怀疑自己。
他这次没来得及和老四商量,也没弄出来什么章程就急忙忙拉着五叔和大哥过来,难道飘了那么多年后,他处理政务的水平已经下降到没有老四就办不成事儿的地步了吗?
不要啊,虽然他很乐意让老四多干活,但是这不代表他能接受自己是个什么都干不好的蠢蛋。
他要是个蠢蛋,以后怎么在弟弟们面前树立兄长威严?
太子紧张到无法呼吸,汗阿玛,真的不能让闲赋在家的八旗子弟去干活吗?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不能被死规矩给困死。
汗阿玛,您看着儿子真诚的眼神说句话啊!
康熙拍拍紧张到嘴唇颤抖的儿子,神清气爽的回道,这主意还行,保成有心了。
太子:???
你觉得还行刚才还吓唬人!
什么阿玛啊这是!
康熙对儿子的反应非常满意,以前总被这小子气到失去理智,终于轮到他看这小子变脸,父子间就要有来有往才好培养感情,梁九功,传裕亲王进宫。
宫里的太监似乎与生俱来带着随叫随到的技能,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退到外面,需要他们的时候却能立刻出现,仿佛没有出去一直待在身边一样。
太子爷看着来的快去的更快的梁总管,悄悄在心里吐槽,胤禔过来后只说了一句话,这会儿站在原地看着奋笔疾书的康熙,再看看同样站在旁边没事儿干的常宁,朝太子使了个眼色询问他能不能撤。
汗阿玛传二伯进宫,接下来的事情应该不是他们能过问的,他出来的仓促,回去晚了福晋该担心了。
太子摇摇头让他稍安勿躁,好男儿志在四方,大哥都成亲了怎么还对事业这么
不上心,十好几岁了是个光头阿哥不显,二十好几还是个光头阿哥就该被大嫂嫌弃了,多好的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人怎么不知道争取呢?
康熙将笔放下,瞥了眼在他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的俩儿子,唇角微扬说道。你们俩也别眉来眼去了,梁九功,带太子和大阿哥去隔间,点心茶水伺候着。
皇兄皇兄,臣弟呢?常宁看着侄子去隔间喝茶吃点心,满眼羡慕自己也想去,皇兄,臣弟在这里也帮不上忙,不如
你老实在这里听着,再这么吊儿郎当,朕就把你调到雅克萨和老毛子打仗。太子和胤禔一走,康熙的脸瞬间板了下来,这小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给他点颜色他就能开染坊,一天不挨骂他就难受。
常宁剩下的话咽回肚子里,怂唧唧站在原地不敢动了。
隔间其实也被布置成小书房,太子和胤禔坐在书架旁的小桌子上,目光扫过书架上的书目,待梁九功出去这才压低了声音说悄悄话。
隔间不隔音,他们俩在这儿能清清楚楚的听到御书房的动静,同理可得,御书房的人也能轻易听到他们的话。
胤禔吃了块点心,戳戳太子的胳膊小声问道,你刚才说的预备军我没听太懂,你再仔细讲讲。
等我喝口水。太子摆摆手,润完嗓子才开始他的科普小课堂。
如果他没猜错,汗阿玛叫二大爷过来应该是清点旗下人丁,看看有多少人有差事,多少人没有差事靠打秋风过活,各旗的人口册子都在大旗主那里,讨要这种东西五叔还不太够格,得二大爷过去才行。
他刚才说的预备军说是军队,其实他最开始打算的是组建隔个施工队,不过想起来八旗贵族对这种事情的敏感程度,这才临时改口成预备军。
反正不管名字是什么,只要能干活,就算叫地球护卫军都行。
那些闲着的八旗子弟在京城也是没有事情干,朝廷施恩组成新军是给他们找了条出路,抗洪的时候上堤坝救灾的除了百姓还有官兵,他们这支预备军时刻为上战场做准备,用干体力活代替训练怎么了,那些大爷们
习惯了斗鸡遛狗,不先把体力练上来怎么撑得住训练?。
胤禔听太子振振有词的解释,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太子,你不觉得这预备军听上去很像苦役吗?
他听说被流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的苦役到宁古塔后要做的就是这些事情,开荒种地、挖山凿石、修桥筑路、砍树建房什么辛苦干什么,太子让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去修路,总觉得消息传出去后骂他的折子会满天飞。
这也是个问题。太子捏捏下巴,估计他们家汗阿玛最头疼的也是这事儿,现在还没有废除徭役,田赋和丁役合为一体是老四摊丁入亩之后的事情,目前征调来铺路的都是前来服役的百姓。
即便最开始就说了按天支付工钱,进度快了还有额外的奖金,但是在外人看来,那还是服役的平民百姓,只是朝廷急着赶进度,所以每天都有赏赐发下来。
修路不是抗洪救灾那种要命的事情,在这种可快可慢的活儿上,真要那些大爷们和平民百姓一起干活,他们估计得闹翻天。
兹事体大,还得从长计议,奈何时间不等人,只能耍点小心思。
太子爷眯了眯眼睛,敲敲桌子点点头,觉得是时候先发制人先搞定舆论再办正事儿了,只要他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弹劾他荒唐的就是坏人。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纸质媒体的用处毋庸置疑,官府会定期发行邸报,不过那上面写的都是朝廷大事,寻常百姓不会关注这些,主要是关注了也看不懂。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据说前朝前前朝还有前前前朝民间种有种叫小报的东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小报,上面写的大多是些乡野传闻或者传奇话本,鲜少涉及朝政,在民间卖的极为火爆。
这些小报不敢涉及朝政也是不得已,若把朝廷大事写的直白一些有趣一些,百姓们对这些东西的兴趣不会比书生孤女的爱情故事低,只是有些不靠谱的前辈为了吸人眼球,故意编造出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更有甚者还会泄露朝廷机密贻误大事,最终就是主办者锒铛入狱,用惨痛的代价告诉后继之人,办小报可以,朝政之事绝对不能碰。
今时不同往日,他詹事府里有的是人才,各个都是写文章的好手,撑起一份报纸不在话下,只要他舆论掌握在他手上,还愁有人弹劾他吗?
呵,等报纸办成,他让那些养尊处优的八旗大爷们争着抢着帮他搞基建。
第53章
*
太子越想越激动,趁二大爷还没过来又回了御书房,汗阿玛,儿子还有话说。
胤禔:???
你还没解释完呢?跑什么啊!
如此不稳重,难怪他是个弟弟。
大阿哥撇撇嘴,到底还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跟在太子身后听他还要怎么忽悠。
康熙扔下蔫儿了吧唧的常宁,坐在那里看着兴冲冲跑出来的儿子扬扬下巴,什么话,说吧。
汗阿玛,儿子刚才和大哥商量,想出一个极大的隐患。太子郑重其事的说道,他挨骂不要紧,让天下人都以为汗阿玛亲自养大的储君是个不着调的人可不行。
他是太子,国之储君,万一哪天汗阿玛不幸嗝屁,能没有任何阻力直接登基的储君,他挨骂是自己的事儿吗,不是,那丢的不是他自己的脸,而是汗阿玛的脸。
汗阿玛那么要面子的人,会任由别人打他的脸吗?当然不会!
他要不把这个要命的问题提前解决了,这事儿十成十的要没影儿。
常宁饶有兴趣的听太子说办报的好处,跃跃欲试想把这个活儿也拿到自己手中,他从小到大也看过不少话本,只是那些东西不怎么体面也拿不出手,想看也只能偷偷让心腹去书坊买,买到府上藏在四书五经里偷偷翻着看。
他们满人入关抢了汉人的江山,那些汉人的文人老喜欢写些讽刺他们的东西,弄的他看话本都不敢放心看,生怕不小心买到什么不该买的再把自己搭进去。
写书的文人是诽谤朝廷,他这个看书的王爷是不肖子孙,他多亏啊。
康熙坐直了身子,想撬开太子的脑袋看看里面到底有多少奇奇怪怪的念头,他寻思着他的教育没有出问题,给太子找的老师也是稳重为上,难道是詹事府混进去了几个不着调的将太子也影响的这么不着调?
想一出是一出,没有一点身为储君的稳重。
偏偏主意还挺好。
老父亲有些郁闷,如果是别人上折子说这些,他会开私库大赏特赏,可是这事儿放到太子身上
,他就只想拿鸡毛掸子抽他。
这一天天的怎么就不干正事儿呢?
太子洋洋洒洒说完,看他们家汗阿玛表情沉重也不紧张,刚才就是这个表情把他吓的半死,结果却是故意吓他,同样的招式他可不会上两次当,汗阿玛,儿子想办的小报不会妄议朝政,只刊些小故事在上面,放在酒楼书坊中寄卖,肯定不会泄露朝廷机密。
等他的小报名气上来了还能招商引资打广告,打广告可比单纯的卖报纸赚钱多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你先别说话,容朕想想。康熙抬手示意太子闭嘴,指尖点着桌面发出低低的声音,一下一下缓慢却有规律,听的底下三个不由自主就紧张了起来。
太子詹事府中的所有人都是他亲自挑出来的,办个小报不在话下,可是文字最容易出事,就算要办报也不能由太子身边的人出面。
前朝遗留的许多文人还在活跃,那些人不能杀更不能放任,三藩平定之后那些人也消停了不少,他前两年开了博学鸿词科来让那些文人应试,入京应考的人不在少数。
文人要气节,可是气节不能当饭吃,明朝已经是过去,这些年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反清复明的没有一个是真的朱三太子,老朱家的人藏的严严实实,冒头的尽是些沽名钓誉的蠢货。
为明朝守节的大儒们可以隐居,可他们还有学生,还有子弟,总不能坏了整个家族的前程。
三藩之乱时那些人有多能搞事儿,之后就有多消停,兴许也是认清了现实,知道胳膊拗不过大腿,也渐渐接受了现实。
康熙明白大局为重的道理,对那些依旧不肯出仕的大儒没有苛责,对前来应试的文人更是宽厚,注意着不去伤害他们脆弱敏感的内心,收拾出来一片地方全让他们修明史去了。
一饮一啄皆有定数,让他们自己看看明朝末年天下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再看看现在百姓过的日子,但凡有点良知就该知道,就算抢江山,他们满人也是凭本事抢过来的。
皇帝陛下选择性的遗忘汉人中出了个打
开山海关放他们入关让游戏难度直线下降的叛徒,只琢磨着如何才能让小报发挥更大的用处。
他很清楚那东西有多大用处,文人的笔杆子杀人不见血,既能伤敌人,也能伤自己,太子年幼,只能想到用那东西来达成修路的目的,殊不知将小报的用处发挥到极致,国家根基都可能受到动摇。
此事交给明珠来办,若真的办成,预备军也不仅限于八旗子弟,只要身体合格都能编入花名册。康熙喝了口水,继续说道,小报上只有故事太不上台面,正好容若在家养病,让他帮明珠一起办小报,免得在家里越闲越病。
太子眼睛一亮,汗阿玛英明。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汗阿玛只听到办报纸就能想到利用名人效应打开市场,不愧是他的汗阿玛,他刚才怎么没想起来还能用这招呢?
介绍玻璃水泥等东西可以交给工匠,由工匠口述,再让别人润色,还有草原的风景、科尔沁各地的美食,这些交给蒙古来的王孙,实在不行,他就冒着牺牲自己的危险去慈宁宫的玛嬷和乌库玛嬷那里找素材。
他们大吃货国的百姓,不管什么民族,都逃不开对美食的热爱,爱美食就像搞基建一样,那是祖祖辈辈薪火相传刻进骨子里的本能。
只要美食传记写的好,绝对能吸引不少人去草原。
老的官道从京城到科尔沁要走二十多天,还是在中途没有休息,忍着马车颠簸的情况下,可是水泥路不一样,不光更快,还能更舒服,丝毫没有以前坐马车坐的想吐的烦恼。
这时候再写几篇京城水泥路带来的好处balabala,事情就搞定了啊!
纳兰容若的词乃是当朝一绝,让许多没他有才的文人酸的不行,没法从他的诗词上挑毛病,就暗戳戳嫌弃他满人的身份,说什么此等才气放在汉人身上才合理,殊不知这话只能显得他们更输不起。
人家纳兰成德就是有才,人家不光有才,他爹还是当朝大学士纳兰明珠,拼爹拼才华都不输,酸鸡们也就只能在阴暗处跳脚了。
满人以纳兰容若的词为豪,汉人中跳脚的
酸鸡不多,大部分还是折服于他才气的正派文人,到时候传出小报上有纳兰容若的新词,他们的小报就是下一届洛阳纸贵的代名词。
太子爷兴奋的差点蹦起来,兴奋完忽然想起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汗阿玛刚才说纳兰容若在家养病,这病养的好吗?
他仿佛记得,那人最出名的除了他的词就是他的英年早逝,如今已经康熙二十五年,他怎么感觉上辈子那人已经没了呢?
是他和老四重生的蝴蝶翅膀所致,还是此纳兰已经不是彼纳兰?
明珠老狐狸那么精明,应该不会连自己儿子都认不出来吧?
太子被自己的想象吓的打了个激灵,打定主意待会儿问问五叔纳兰成德到底是什么情况,最好能让老大去明珠府上看看,成德之前当值的时候经常带他出宫玩,他应该也能看出来那人的身体是不是被别的孤魂野鬼给占了。
康熙以为他把太子想出来的主意交给别人去做,太子应该会有小意见,现在看他非但没有意见还很是赞成,在心里感叹了几句不愧是他亲手带出来的继承人,然后摆摆手让他们下去,顺便让人传明珠来御书房。
容若经常在渌水亭和汉族文人小聚,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等人都是名气极大的当朝大家,如果能让那些人在小报上题些心得,必然比只刊登容若的词传的更广。
福全接到传召后便匆忙赶来,进到御书房后还没来得及行礼就被康熙扶了起来,二哥,保成出息了!
常宁:
得,在说正事儿之前,还得先听他三哥吹儿子。
他可太了解他们家皇兄的小心思了,嘚瑟太子有出息,不还是炫耀自己教子有方吗?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76200/212356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