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精品其他 > 晚明霸业 > 第881章 战友

第881章 战友

推荐阅读:不就是个奥运冠军[花滑]404寝,下楼团建!我的独立日纯0扮演渣攻后翻车了我在神秘复苏世界开冒险屋和小掌门一起看世界仙尊他一心成为反派纨绔小少爷的农家饭馆社恐和纸片人恋爱后远古大佬抓我生崽崽

    “大人,这是新到任的刑部右侍郎的档案,不过这人比较奇怪。”
    年轻的佐贰官敲开上官的门,将一个薄薄的资料夹放在书桌上。
    大明的行政体系越发的丰富,像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从之前科举取士中的生员,后来进入山东行政学院学习,毕业之后被分到了吏部做实习书吏。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如果再顺利通过国家公职人员测试,就可以正式为官,当然也有通不过考试,可以选择下放,在地方乡镇为民服务。
    因为是传统家庭出身,在做书吏之前,每日便是与书为伴,而且长辈耳提面命的教导颇多,让年轻人到现在与女人交谈,还会不自觉的低头,面红耳赤。
    当然,这与年轻的这位女官太过于优秀也有一定缘故,年纪轻轻变做到了吏部主事,便是一些在战场上转业的将领,也不一定比得上。
    尤其是张主事业务能力很强,便是吏部的不少在朝堂上混迹多年的大人物,都自叹不如。
    此外,则是该女子的装束,总是衙门里颇为特殊的存在,有的时候与其他女官一样,鲜亮的绯袍,有的时候却是简单的盘头比甲,仿佛已经出嫁的妇人。
    大家虽然不至于私下讨论,但是心里也在琢磨,到底是哪位大佬,这么厉害,将这么艳丽的女官摘入囊中。
    她在吏部的工作很清闲,主要是规整官员档案,却不见她与其他人往来。
    此时张主事正斜靠在职房窗口下的软榻上,蜷曲双腿,一双在靛青纱裙下隐约可见。她将手里的书轻轻往下放了放,对书吏报以微笑。
    年轻的书吏登时血涌上头,以为自己偷看被抓了个正着,连忙垂下头去。
    此事这位年轻的书吏,大抵觉得古人不愿意女子为官,倒不是与礼不合,实在是女子为官,容易让自己这样的年轻官员魂牵梦萦,降低工作效率。
    “奇怪什么?”张主事坐正身放下了双腿,飞快地趿入绣鞋之。
    “这人年纪不小,却像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半点记录。”书吏道。
    张主事上前取了轻飘飘仿佛空着的档案,坐回主座,取出一张宣纸,上面果然只有此人的名号年龄,家庭成员,以及申报的财产,再无其他履历。
    “我知道了,你去忙吧。”张主事将宣纸放回信封,在封皮上提笔写了编号,转身放到档案柜里。
    年轻的书吏行礼告退,临走时好不容易才克制住自己回头窥视的念头。
    张主事回到座位上,看着桌上的纸墨笔砚,想了良久还是没有提笔。
    ……
    吴泾回到北京之后。发现自己已经不认识这个从小生长的地方了。
    非但大街小巷上打上了街名牌号,而且随处可见垃圾篓,一个红色,一个绿色,分别装不同的垃圾。
    比之满州人在的时候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因为满洲人的洗劫,京许多屋舍成了空房。顺天府出钱置换了几处房产。将半空的街坊填满。全空出来的街坊并没有出售,只是直接拆掉扩建道路,或是改成城树林。在林还有石径长椅,花亭池塘,颇为雅致。
    吴泾原本的住宅就变成了这样一处城园林,只有一座假山还留在原地。他现在住的地方离长安街不远,虽然只有两进三间,但住着却十分惬意。
    不知为什么,吴泾在下了班之后。仍旧会忍不住到原来的住址晃荡一圈,在眼熟的假山前闲坐休息。他总能回想起自己卧底在清廷的日日夜夜,好像只有回到这里才能找到安全感。
    不知道那张大床去了哪里,以前只要一钻进床里,就似乎回到了人间。
    吴泾坐在一张长椅上,盯着假山怔怔出神。
    “来一个?奶酪酥。”一个散发着香甜气味的小零食蓦然地探到了吴泾的鼻尖底下。
    吴泾猛地抬头,顺着一双玉臂望去,却是自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同僚。
    在瞬息的惊诧之后。吴泾已经伸手接过奶酪酥,道:“你还好吧?”
    “很好。”女自己又从纸袋里摸出一个奶酪酥。问道:“家被拆掉了呀。”
    吴泾笑了笑,道:“新家也不错。”
    “就是没这儿大。”
    “家不在大小,在于有什么人。”吴泾感慨一声:“你走了之后,我……欸,你现在叫什么名字?”
    “姓张,张芸汐。”
    “好名字。”吴泾随口赞了一声。迟疑问道:“你还在……还在……做那个?”
    “呵呵,”张芸汐笑了起来,“现在我是抓那个的。”
    吴泾一愣,旋即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张芸汐和他以前都是卧底,现在大家都在朝廷里做事。
    肯定不会“做那个”。
    “还是锦衣卫?”吴泾觉得自己不该问,但忍不住就问出了口。
    “东厂。”张芸汐道:“现在在吏部主事,主要就是抓一些私通番夷的官员。”
    “还有人私通番夷?”吴泾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想到自己的交通员也有被满清策反的,所以又能理解了。
    “有的人是贪心,有的人是蠢。”张芸汐道:“北面的蒙古人,东面的朝鲜人,南面的泰西诸夷,都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咱们大明的虚实。”
    “哦,那你还挺忙的吧?”
    “也不忙。”张芸汐笑道:“到了我这个层面,主要是归纳分析,给上头一个建议。下面办事也好,上面决策也罢,都轮不到我头上。”
    “你跟我说这些没关系吧?”吴泾觉得有些不妥。
    “你会去乱说么?”张芸汐似笑非笑道:“我‘死’后你续弦了么?”
    “没,”吴泾老实道,“你走之后没几天就跟着去了辽东。多尔衮倒是给了几个侍妾,但我哪敢真当侍妾看?”
    “就是啊,万一说梦话呢。”张芸汐不知怎的,自己心情好了许多。
    “哈哈哈,”吴泾大笑道,“你竟然不知道,哈,我真是死里逃生。”
    忽然间,吴泾那份属于真男的属性爆发,觉得这位姑娘,能够走到今天,实在是在乱世捡了个大便宜。
    “怎么?”张芸汐大奇,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
    “侍妾是不能跟家主过夜的,她们服侍好了之后就得回自己屋里去。”吴泾笑道:“你这话若是早说出来,岂不惹人疑心?”
    张芸汐脸上一红,啐道:“谁知道还有这等作践人的规矩!欸,听说前几日陛下还赏了个侍妾给你,也是不能留夜的么?”
    吴泾有些不自在,分明辩解道:“尊者赐,焉敢辞?只是虚应故事罢了。”
    “别呀,”张芸汐紧追不放,“那女以前可也是秦淮名妓呦,曾是抚宁侯的爱妾呢。”
    “这你都知道……”吴泾转而想起张芸汐东厂的身份。心下恍然大悟。
    “寇白门。”张芸汐轻笑道:“陛下专门花了五十两银从教坊司赎买来的,你若是虚应故事,岂不是让陛下的一番好意喂了狗?”
    “你以前言辞没有这般犀利啊……”吴泾颇为受伤,又道:“难怪她见了我不冷不热,怕是之前会错了意吧。”
    张芸汐冷笑一声道:“什么样的贱胚,也配承幸陛下的恩泽?敢对老爷您不冷不热。就不怕被卖了么?”
    “你还别说,前日真有个掮客不知受谁人的托付来我这儿打听虚实,有意用三百金买下这女。”吴泾道。
    “你不舍得?”张芸汐脸色一冷。
    “陛下赐的,哪敢卖!”吴泾急忙辩解道。
    “哼哼。”张芸汐轻轻咬了一口奶酪酥,闭上眼睛享受满口甜腻的感觉。
    吴泾不喜欢吃甜食,硬忍着吃了一口,好不容易咽下去却觉得喉咙烧得厉害。他道:“芸汐,若是不妨碍,何如共饮一杯?”
    “顺便共赏秦淮名妓的歌舞?”张芸汐不悦道。
    “我是说酒楼……”吴泾道。
    “无趣。”张芸汐一口否决,“还不如在这儿坐会。”
    一时间两人陷入冷场。
    不知过了多久,天色渐渐黯淡下来,张芸汐突然幽幽道:“回想起来,当日身在狼窝虎穴,也只有你一人可以倚靠啊。”
    “谁说不是呢……”吴泾叹了一声,突然道:“其实有件事我一直想问……”
    “什么?”
    “我被抓之后,你为什么没有按既定计划立刻撤离?”吴泾问道。
    当时两人身在敌营。非但有互相扶持的需要,也有相互监督的意味。可以说这种关系是最令人痛苦的。必须要在亲密之保持警惕。
    为了防止一方被捕招供或是变节,另一方必须在第一时间撤离。吴泾却发现自己出了意外之后,张芸汐并没有按照计划撤离,这就有了另一种可能:张芸汐早一步变节。
    张芸汐一愣,转而想道了这种可能性,凄声道:“你怀疑我变节?”
    “当时头懵了。不过转而一想你不可能变节。”吴泾道:“当时所有消息都是你去传递的,如果你变节了,多尔衮肯定不会抓我,而是放些假消息出去。”
    “还不算太笨。”张芸汐扭过头。
    “其实你是怕你一逃,多尔衮就起疑心杀了我吧?”吴泾道。
    “嘁。我只是不舍得那时候的大好局面。”张芸汐道。
    “其实吧,”吴泾吞了口气,“那天送你走的时候,我是真哭了。”
    张芸汐沉默不语。她当时并没有失去意识,自然能分辨吴泾是真情还是假意。不过这让她说什么好呢?难道说郎有情,妾有意,如今天下承平,再续前缘么?她倒不是矜持,但如今她是东厂的人,吴泾又刚刚回来,就没个猜忌么?千万别让他把今天的见面都当做是一个“安排”。
    “芸汐,”吴泾觉得自己喉咙发干,“我这人福薄,前妻难产死了,至今没有续弦……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对,其实那寇白门挺好的,”张芸汐笑眯眯地站了起来,“祝你早得贵。我终究是东厂的人,今日来见见老战友还则罢了,日后还是相忘江湖吧。”
    吴泾抬起头,心悲风渐起,脸上却是木然如常,半分情绪都流淌不出来。他呆呆回了句:“好。芸汐保重。”
    “保重。”张芸汐转身就走,掏出纸袋里最后一个奶酪酥塞在嘴里,眼泪已经忍不住流了下来。
    多尔衮并没有清宫戏里那般英俊潇洒足智多谋,但在东虏的一干矬子里,真的能算一号人物。起码多尔衮指导的北京大撤退,比沈阳大逃杀要有秩序得多。
    在这混乱无序之中,洪承畴总算带着母亲逃离了清军的控制,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想来早就在经营退路了。
    范文程这些人是最早跟着老奴反明的汉人,自度没有投降机会,索性将忠臣做到底,继续跟着满清逃往海西。
    又有些文人,自恃文名煊赫,大明为了寻求个表率也不会杀他们,仍旧厚着脸皮向明军请降。然而他们却没想过,东虏已经覆灭,大明还需要什么表率?徐梁甚至都懒得让他们回北京受审,直接让辽宁行大理寺判处这些人终身苦役,在煤铁之中打磨所造下的罪孽。
    黎民百姓十分喜闻乐见的秋后算账故事并没有声势浩大地上演,《皇明通报》上只有寥寥数语,简单通报了这些人的罪证和刑罚。这是为了最大限度淡化“东虏事件”所做的反宣传,最终效果是希望东虏成为第二个“东夏”,只有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和专业学者才会对其产生兴趣。
    而且随着建兴三年,国库财政收支的披露,人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库有多少银子,花了多少银子,花在哪里这些大问题上,对于那些叛国贼实在缺乏关注意向。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78067/218589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