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06)

推荐阅读:魇运道长,你居心不良啊(古言1v1H)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临时夫妻(nph)我网恋又翻车了(1v1 高h)【崩铁乙女】总合集蹂纸浆(1v1校园h)纷争之心(nph,西幻)社畜罢辽(NP)窥星(父女1v1)

    众人:
    莫少珩继续道,我北凉既然要推行义务教育,让我北凉文教领先诸国,震慑天下,也当拿出态度和行动来。
    臣希望朝廷能为义务教育,专门设立一个贫困家庭助学贷款。
    也就是说,由朝廷以极低的利息放款给这些供不起学生上学的百姓,帮学生购买纸笔课本。
    这笔钱,可规定一个合理的期限,让百姓偿还。
    如此,百姓便没有理由再不让孩子上学。
    若还是不让,这样的父母当得上一个生而不教的罪名,用法治他们,不冤。
    有人正要说话,朝廷也没啥钱啊。
    莫少珩继续道,可先在凉京试行,凉京是北凉最富裕的都城,相信给学生买不起纸笔课本的百姓也只是少数,只着眼于凉京这一城,朝廷这点钱还是不缺的。
    等朝廷以后富裕了,再在各地试行此法也不迟。
    而且将钱借与百姓,还有少量利息,朝廷也不亏,总比放在银库里面,生锈发霉要好。
    古代就是有一个特别严重的情况,钱的流通非常的呆滞,让商业一片死气沉沉。
    只有让钱流通起来,才会产生GDP才会产生效益。
    众人:
    连朝廷没钱这个借口,都被莫少珩堵住了。
    而且,这个助学贷款,感觉还有点意思。
    若不是情况特殊,他们都在以为,莫少珩在给朝廷出赚钱的方法。
    当然,就这么轻易的说服众臣,还没这么简单。
    还得打一阵子嘴炮。
    莫少珩又开始说第二件事情。
    莫少珩道,禀圣人,臣近日去了东市,因为有东唐商人的到来,市场颇为繁荣。
    今年,我北凉的丝绸当也有一点产量了。
    臣建议,向诸国和外域商人打开市集,为以后做准备。
    打开市集的好处,南离的离都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离都以前也和凉京差不多,没什么活力,更别说什么商业气氛了。
    但现在,诸国和外域商人入驻,带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丝绸,留下了大量的白银黄金。
    离都几年之间,变得繁华,天下有目可睹。
    现在,凉京只是对东唐开放了市集,外域的商人也仅有几个,而且这些外域商人还是用曲线的方式进来的,他们是用的东唐商人的身份,取得了东唐文书。
    不得不说,外域的商人为了做生意,手段也挺厉害。
    莫少珩提出这个方案,一是深知闭关锁国的危害,二是,北凉想要发展商业,想要拥有繁荣之景,诸国商人必不可少,三,当然是为了卖他的纸张书籍笔。
    朝上众人商议了起来。
    南离离都之繁荣景象,他们以前可是酸了好久,求而不得都快成心病了。
    现在,他们今年养的蚕,的确不少。
    一只蚕能下数百的卵,专心育种的话,增长得十分迅捷,不然南离也不可能几年之间就有那么多丝绸卖出去。
    不过,北凉养的蚕数量还是太少,毕竟织出一匹丝绸,都得抽几筐子蚕茧才行。
    有南离开放市场,获取繁荣的前车之鉴,这一项反而容易通过。
    当然开放市场的弊端也十分明显,要是他国商人向北凉倾注低价商品,会打压北凉此行业的发展。
    但这种情况和现代又不同,因为古代的跨国交易,最大的费用在运输上。
    想要倾倒低价商品,不太可能。
    所以除非是独一无二,压倒性的商品,还真影响不到本国的市场。
    不过,为了防备,莫少珩希望圣人派遣使臣前往诸国,争取一下互市。
    北凉开放都城,争取一下诸国的一个小城的市场,这等好事,相信也能让不少诸国动心。
    众人:
    北凉竟然要走向诸国了,对于以前封闭的北凉来说,感觉是十分不同的。
    到时候,凉京诸国商人云集,那样的热闹和繁华,是难以想象的。
    的确会和以往不同,莫少珩走的路子,和以前只重视本国农业生产的路子是有些不同的。
    他重农业的同时,也重商业。
    甚至可以说,他更重商业,为何?
    北凉的地理环境和天气,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就算他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平白变出耕地和水源来。
    哪怕是运河修好了,北凉水源大增,的确是千秋之事,但也仅仅是对运河沿途的百姓来说。
    他也不可能在北凉境内,将运河修个十横八纵来。
    理论上,这样的确能解决北凉的水源问题了,但这么多运河,哪怕在现代都不可能完成得了。
    对于北凉,修一条运河已经是极限了,而且还是在情况特殊的时候,才有机会修建的这条运河。
    所以,北凉之路,在保证自身农业的同时,发展商业。
    而商业,只有与诸国互市,才能真正地让北凉成为商业重国。
    莫少珩时不时结合北凉的情况说上一句互市的好处,他这是站在无数先辈的肩膀上,用上帝的视觉俯瞰,所以很多观点,自然能让重臣耳目一新。
    用新思维轰炸了一番金殿后,莫少珩跑路了,和诸国打交道的后续,就交给朝堂上的这些大人了,他现在忙着赚钱还债,朝廷是他的大债主。
    接下来每次上朝,就是关于义务教育的事情了,天天和一群人打嘴仗,欢快得很。
    众人:
    愣是将金殿变成了菜市场。
    莫少珩还有理得很,每每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人气得牙痒痒,还拿他没办法。
    最终,众人还是没脸这么快就修改法条。
    按照莫少珩所言,开始在凉京推行了起来。
    一是,助学贷款。
    二是,凉京衙去有适龄孩子但没有报名的百姓家,挨家挨户游说。
    其实在现代,建国初期推行义务教育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村官,天天跑去百姓家游说,让他们将孩子送去上学。
    这些基层的官员,为国家的教育做出了太多的努力了。
    正是有他们,国家的义务教育率才在短时间内不断攀升,最终几近100%。
    国家后来的飞速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义务教育才奠定了基础。
    可以想象,要是没有义务教育,全国一大片的文盲,怎么可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强大。
    感谢他们的付出。
    第三,自然就是对于游说未听者,依法治罪了。
    谁让都写进了北凉律了呢,有法得依不是,不然立法的意义何在?
    以莫少珩的想法,这样的父母,连助学贷款都上了,说句不好听的话,都不用他们还了,朝廷等着他们家孩子,以后自己赚钱还呢,相当于这些孩子自己在给自己搏未来,作为父母他们已经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了。
    若还是想着孩子在家给他们干活,罚他们到倾家荡产,莫少珩都觉得是痛快的。
    可惜,没争赢朝上的大人。
    最终罚款落实下来,大概是购买一套纸笔课本一半的钱。
    莫少珩:
    好吧,也足够恶心这些父母的了,也让这些势利的父母彻底想一想,是白白交了这罚款,还是干脆拿一半出来,让他们家孩子上学。
    还有就是,莫少珩也在三街战报上评点了几句义务教育。
    说得不是太明显,三街战报是他的,但他若敢为了一己之私用来制造舆论,朝廷自然会警觉,也不傻。
    但评点得,也让人能看懂他的意思,大概就是谴责了一番,生而不教的可耻吧。
    别小看这个点评,一但认可了他的观点,自然会对那些不愿意让孩子上学的父母有些看法了。
    朝廷都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你们暂时不用为纸笔课本的费用担心了,为啥还不让孩子上学啊?
    天天将孩子留在家里干活,这孩子才多大点啊,哪有这么狠心的父母。
    还没有那些没有父母的小货郎过得好。
    就差直接说,不配为人父母了,这样的父母要着有什么用。
    都是左邻右舍,要是还能顶住这些言语,莫少珩算他们厉害,也为他们家的孩子难过,投错了胎。
    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廷组织的招聘会了。
    招聘会之鼎盛,完全超乎了人的想象。
    凉京居然有如此多的工作岗位,还有如此多的想要找事情做的人。
    一时间,连朝廷都惊讶了好久。
    正是因为有了这场招聘会,才让信息透明化,才让整座城池真正的运作了起来。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莫少珩。
    他招的工人太多了,甚至还要招收大量的女工。
    女工是用来做书包的,都不用出门,在乌衣巷交点押金领了布料,按照要求,在家完成就行。
    按件计费。
    同时顾及了北凉的礼教,没让女子进工坊,不少莫少珩不愿意,而是没有挑战礼教的能力,走了曲线的方式,让女子有事可做。
    一时间也轰动了好久。
    当然,招收的女工,都得是有针线活基数的。
    可见,有一门手艺在身的好处,至少努力一点,自己也能养活自己,而不是原来的完全依靠男人。
    靠自己养活自己,才能真正的有自尊和自主。
    除此之外,招收的其他工人就更多了。
    疯狂的招人,一时间,愣是让人有了一种感觉,就像凉京城内,只要肯吃苦耐劳的,只要到这招聘会,都能有差事做了一样。
    而且,不仅仅如此,众人还在招聘会上发现了一个情况。
    会识字算术的岗位,总是招不满人。
    为何?
    因为能读得起书的人,多少是对这些岗位不屑一顾的,毕竟看得上这些岗位的寒门子弟还是在少数。
    百姓:
    这些岗位可比那些苦力甚至技工岗位要轻松多了,报酬也高不少。
    他们甚至生出一种想法,要是以前,他们父母肯给他们投资一点,让他们读个书识个字,这样的岗位就是他们的了啊。
    怎么也能将这份读书的钱赚回来。
    悔之晚已。
    让人触动很深。
    而现在,读书的成本低了,连先生都由朝廷请了,他们没办法再去读书,但他们的孩子可以。
    竟也意外的让百姓生出了一股子必须让孩子读书的念头来。
    招聘会同样持续了三天。
    莫少珩的工人竟然没有招满。
    百姓:
    朝廷:
    不得不又将招聘会延续了几天。
    没开工之前,肯定是不会有工资的。
    但也有一部分人直接开工了,比如莫少珩招的女工。
    现在太多小孩突然上学,需要太多书包了。
    还有一部分也被分到了纸场印刷厂笔厂。
    排着队等着买呢。
    莫少珩也操碎了心,因为经过他这么一顿凶猛的操作,要上学的小孩太多了。
    他怎么也得在开学之前,让这些小孩有一套学习工具,不然上学连课本都没有像什么话。
    所以,莫少珩的忙碌可想而至。
    朝廷也忙,因为学生的突然大增,原来的贡院作为私塾,地方根本是不够的。
    不得不在凉京城内,挑选一些大点的废宅,修缮一番,来作为义务教育的私塾来弄。
    这些废宅,有些是被抄家后本就属于朝廷的,有些就得靠在百姓手上买了。
    他们倒是想全部使用抄家后的大宅子,因为属于朝廷,可以一分钱都不花。
    但莫少珩建议将私塾分布在凉京各方位,越均匀越好。
    百姓的孩子可以就近入学,也免得起早摸黑,将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而不是这些外在影响上。
    街道上,现在虽然没有开学,但已经能看到一群群的孩子,背着个小书包,到处跑了。
    那些不愿意让孩子上学的父母,出于朝廷的罚款,又或者其他人的压力,也少了。
    大趋势,是会碾压人的,将阻挡在前者碾轧得粉碎。
    有些残忍,但现实就是如此,无论是现在的北凉,还是以后的任何时代。
    至少在莫少珩看来,北凉的车轮是在往好的方向前进。
    北凉的新法,让城内呈现了新的气象。
    多少百姓还在夜里感叹,我们家竟然要出一个读书人了。
    可不是,跟做梦一样,要是儿子出息了,以后我们家日子也能好过一些。
    时间不知不觉,竟然就到了六月,不得不说,一但有事情做,时间就更不存在一样。
    郡试开始了。
    莫少珩在忙着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也在想着即将开学的这些凉京的学生。
    为了减少朝廷的支出,朝廷招收的先生数量不会太多,朝廷也在摸索着最佳的施行之法。
    莫少珩给出的建议是一个先生负责七十个学生。
    这是极限了,莫少珩在大学的时候没少上集体大课,超出七十个人的话,老师的讲课效果会直线下降。
    无论是声音的传达,还是对学生的管理,这个数量已经算是多的了。
    而且
    还能利用上一些教学工具,才能达到同时教育七十个学生的。
    比如,黑板。
    比如,粉笔。
    (晚上继续补上一章)
    第64章 城中一片读书声(第二更)
    对于莫少珩来说,在没有电气设备的情况下,一个教室如果连黑板和粉笔都没有,都不能称是一个合格的教室。
    很多人可能都无法想象,光靠老师用嘴巴讲,而无法呈现内容,是怎样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的。
    黑板和粉笔,看上去只是小小的不起眼的东西,但他的作用却巨大无比。
    也是一种时代发展后的产物呢。
    所以,莫少珩正在努力地研究这两样东西。
    务必在开学之前,制作出来。
    此时,凉京,已经汇聚来了不少读书人。
    因为凉京的郡试,就在凉京的贡院内。
    与上次不同的是,凉京周围的县,通过县试的读书人,也会到凉京贡院参考。

本文网址:https://www.fuwenh.com/book/78576/2201350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fuwenh.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